除了電視劇以外,給觀眾帶來最多笑料的就是綜藝,除了為繁瑣的生活帶來別樣的笑點外,還有就是可以看到熟悉的明星私下的一面。
跟影視作品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所看的綜藝也發生著變化。
01未引進新綜下的境況
國內做的最長壽的綜藝就是《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相比起《快樂大本營》來說,《天天向上》這幾年則一直處於摸索階段。
前者本身就是娛樂搞笑為主,後者節目本身創建的時候,主打的是傳承中華禮儀文化和倡導社會公德的目的,但是隨著一期期的錄製,節目開始有些偏離軌道。
逐漸的變成需要有熱度較高的明星,或者有相關感興趣的話題,例如美食、顏值等,當期的觀看人數才會高些,其它時候則會略低。
其實哪怕是定位清晰的《快樂大本營》,近幾年也開始在不斷的進行調整,加入新人或者新遊戲單元等。
棚內綜藝如此,戶外綜藝更是,早期比較熱門的闖關類綜藝《男生女生向前衝》、《智勇大衝關》等,也逐漸的在近幾年開始落寞。
02"借鑑"轉型
網絡的迅速發展,引進了許多國外綜藝,觀眾也多了許多的選擇,多數以韓綜居多。
一開始的《X-MAN》、《情書》、《家族誕生》等,再到後面的《兩天一夜》、《強心臟》、《無限挑戰》、《我們結婚了》、《金炳萬的叢林法則》等,無論是棚內還是戶外都引發了很多國內觀眾的觀看。
韓綜的火熱,讓國內綜藝製作方看到了國內綜藝突破瓶頸的機會,在最保險的情況下,進行轉型。
先是引進親子類戶外真人秀綜藝《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播出的成功讓製作方後續接連著拍攝了五季。
也因為這種題材所帶來的反響,在那幾年出現了很多相似的節目,星二代開始頻繁出現在螢屏上。
很多觀眾開始將放在韓綜上的關注度,逐漸轉移到國內的這些綜藝上。
雖然韓綜是原版,但是國內觀眾每每在看的時候,腦海裡總會有如果國內哪個明星上會是怎樣的念頭,這也是製作方為什麼會引進改編的原因之一。
這樣保險的方式所獲取的成功,也觸發了國內各大平臺引進韓綜的熱潮。
不過比起前者的保險來說,後者的這幾檔綜藝則更加的保險,除了參加錄製明星嘉賓以外,所有的工作人員皆是原班班底。
所以觀眾會在《奔跑吧》裡看到一些《Running Man》裡熟悉的工作人員的身影,在《花樣青春》裡也同樣能夠看到。
製作方引進都會標明原版,但有些則並不會,它們的轉型是"借鑑",以這樣的方式開闢新的綜藝形式。
韓國知名的綜藝製作人羅錫(羅PD),其製作的《兩天一夜》、《三時三餐》、《花樣》系列、《新西遊記》等在國內有大量的觀眾收看。
其製作的綜藝因為風格獨特,所以被國內的製作方看中借鑑創新出新的形式。
03甜頭吃多變成了依賴
先行者的成功,讓後者突破瓶頸,得到大範圍的收穫,這樣保險的方式失誤率很小,所以在國內的綜藝圈裡逐漸變成了習以為常的事情。
一件事情做得次數多了,嘗到的甜頭也多了以後就會變成依賴,就如同讀書的時候,作業抄著抄著就不願再動腦思考。
近幾年的國內綜藝越來越缺少自我的原始創新,前不久明星居家生活類綜藝《我要這樣生活》就被很多人說像韓綜《我獨自生活》。
其實被這樣的綜藝有很多,不創新一味地依賴,被依賴的則不斷的有新的東西出來,這其實是件很諷刺的是事情。
近期韓綜又新出了一檔新的綜藝,名叫《我們離婚了》,邀請已經離婚的明星夫妻重新在一起生活。
原先宣傳的時候,不少人會覺得這是異想天開的事情,節目效果會有多尷尬等,但這檔節目顯然不會理會外界的討論,首期製作結束便正常播出。
於是引發了國內觀眾的思考,這種題材大膽的綜藝,國內綜藝製作方還敢"借鑑"嗎?答案不得而知,畢竟就算要做,也要等節目的各項數據是否可觀來衡量。
不僅如此,要想拍就得請離婚的明星的夫妻,這種尷尬操作,哪怕能火,國內也不太有明星願意參加。
將傳統文化融入綜藝裡進行轉型也有很好的例子,《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都被觀眾譽為神仙節目,各項數據都很不錯。
對於觀眾來說,不管是國內的綜藝還是國外的綜藝,只要有看點有意思就會選則觀看,生活已經是快節奏了,綜藝又為何一定要隨波逐流,進入快餐文化呢。
題外話:你看的第一個韓綜是什麼?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