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報導】
特殊熱線突然變多跟地震有關?一種長期在紫金山密林潮溼陰暗的環境中隱居,多在夜晚出動的節肢類土壤動物——馬陸,前段時間活動突然有些異常。不少在紫金山晨練的市民觀察到了這一異常現象,他們告訴記者,以前只在樹林深處偶爾才會看到這種類似蜈蚣的小蟲,前段時間,在紫金山突然隨處可見,不僅是樹林裡,甚至車輛行人頗密的馬路上、石板上都有,一不小心就會踩死一隻。南林大一位正在進行紫金山土壤生態調查的研究生告訴記者:「我前段時間進行採樣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好像所有的馬陸都提前約好似的,幾乎在同一時間從樹木深處爬到了『人間』。但緊接著,好像又突然不見了,真是挺奇怪的。」市民李永輝老先生說:「我聽說馬陸這種動物對地震很敏感,大家都說異常出動跟地震有關係,前幾天安徽和東北相繼有地震發生,是不是真的是地震來臨的先兆啊?我們一幫老登山的人討論來討論去都弄不清楚,所以才決定打你們的熱線。」(王君於飛許豐悅)
記者調查前幾天馬陸確實很異常記者昨日趕往紫金山調查發現,情況跟南林大那位研究生說的基本相似——這些在兩個星期之前集體出動的小昆蟲,又好似約好了一樣,集體「消失」了,且不說人來人往的路邊,乾燥的巖石上,就連一些密林深處,記者翻開浮在地面上的枯葉,也沒有找到馬陸的身影。不過,眾多市民卻一起作證,紛紛訴說兩個星期前看到的奇怪現象。方山馬陸也曾群體出動調查地點:靈谷寺附近的樹林調查人:薛國家住東山鎮的薛國昨日舉家到紫金山遊玩,在路邊碰到了「滿地找蟲」的記者,頗感好奇。得知記者在找馬陸,薛先生一下來了精神:「就是那種長得和蜈蚣很像,身體一節一節的,用小樹枝一碰就蜷起來的小蟲啊?認識,認識。」他告訴記者,兩個星期前,自己帶女兒去江寧的方山,一路上就碰到了馬陸集體出動,不用彎腰找,一平方米的地方就橫著兩三隻,密度大得不得了,自己的小女兒見到都害怕,都不肯去方山了。看記者在靈谷寺旁的樹林裡尋找,他好心地指點,據他觀察,這片林子還不夠陰涼也不夠潮溼,並不是馬陸最喜歡的環境。果然,記者在這個地方「掘地三尺」,也只挖出了一些蚯蚓,並沒有見到馬陸的身影。前天還見到少量馬陸調查地點:音樂臺附近調查人:紫金山護衛郭先生為了找一塊更加陰涼潮溼的地方,記者來到了紫金山音樂臺附近,路邊口的一處小樹林,林深茂密,幾乎不見陽光,道路少有人走,兩日前降下的雨水還在路邊上蓄積著,不過,沿路走了近20米,幾乎用小樹枝翻遍了路邊所有的樹葉,依舊只找到幾十條蚯蚓和6條蜈蚣,尋找了半個小時,沒有看到一隻馬陸。在林邊護林的郭先生告訴記者,就在前天,自己上班的崗亭旁的地上還竄出過一隻馬陸,有10釐米左右長,林子深處應該有不少,但現在要特意尋找還真的挺困難,因為這種蟲子和土壤的顏色相似,隱蔽得很好,尋找起來好像「大海撈針」。天文臺附近馬陸最多調查地點:地震臺附近調查人:一乘涼老者在通往地震臺的一條路上,一位乘涼的老者說,上周他還在半山腰靠近天文臺的山路上發現過大量的馬陸,貼在地面上蠕動,人一碰到就裝死。他說,馬陸大量「暴露」的現象起碼持續了三五天之久。後來就少了,當時沒在意,現在對比一下,確實很不正常。
市民反應 民間流傳多種猜測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 實習生 許豐悅
記者昨天在紫金山調查發現,不少喜歡爬山的市民幾乎都對前段時間的馬陸異常現象印象深刻。說及原因,持「地震先兆說」的市民佔了多數。
地震前兆說:自稱是老登山友的汪祥勇說:「肯定是這小蟲子對地震有感應了,我以前看過一些報導,說在地震前,一些小蟲子特別敏感,比如螞蟻、蚯蚓、馬陸等,前兩天我們裡面的一個年輕人還說,網上有報導,說在1999年的臺灣9·21大地震前,就有居民發現馬陸突然暴增現象,馬陸異常跟地震有關係,民間一直都有這種說法的。」家住陶谷新村的尹先生猜測,「現在想想,如果說不是地震的影響,那就解釋不太通了,前段時間,南京周邊不少地區發生了小震,安徽的那場地震,南京不少地區的居民也感覺到了,馬陸是一種在地表層活動的小蟲,對地殼的「震蕩」肯定異常敏感,算算時間,兩個星期前正好是7月21日左右,所以我們都分析,馬陸這次在南京集體異常出動事件,估計和7月21日安徽地震給南京帶來的那次輕微的震感有關,你看震感過後,出動的小蟲一下子就又不見了,不正好說明問題嗎?」生態破壞說:任何一種生物反應都來自於周圍環境的破壞,在成賢街工作的蔡先生說,估計馬陸的這次異常出動可能和生態破壞有關,是不是環境破壞,使得馬陸的天敵減少,這種小蟲的物種數量增多了,或者是原有的環境受到破壞,它們被迫出動尋找新的環境,前一段時期南京的蜻蜓大量增多不就是和環境汙染有關嘛,估計這次也一樣。尋偶交配說:以前在路邊看到過青蛙集體出動的事件,請教過專家,專家曾表示這和尋偶交配有關,另外,聽說峨眉山一帶有一種蛙每年到了清明的時候就會從四面八方趕到一處水塘,一般十天之後,又會突然消失,好像受了某種神秘因素的控制。專家們長期觀察後發現,它們只是趕過去尋找配偶「傳宗接代」,市民章小姐說,這次紫金山馬陸的集體出動後又突然消失的現象與之非常相似,估計也是尋偶交配的需要吧。
馬陸出動與地震無關 專家揭示馬陸異常背後原因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 於飛實習生許豐悅紫金山馬陸兩周前「赴死上路」,兩周之後又突然蹤影全無,民間由此產生種種議論,這一奇怪現象到底是為什麼?市民中間流傳的種種猜測究竟有沒有道理?記者昨日採訪了地震和昆蟲方面的多位專家。應該與地震無關南京市地震局的徐副局長告訴記者,一些市民猜想的馬陸的異常反應和地震有關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雖然說,在地震發生前,一些動物和昆蟲確實會有異常的反應,但是這種反常現象絕對應該是大規模的。如果真是上次震感時的指徵,那麼應該有市民還會發現其它各種動物同時發生群體異常現象,如雞、狗、馬、驢、豬等等,以個別動物的反常現象來預測地震的發生,本身就沒有規律可循,也沒有任何研究說明某一種動物或昆蟲一旦出現反常現象就肯定會有地震發生,因為影響單一物種的外在環境的變量太多,至於老百姓所講的馬陸活動異常,蜻蜓的大量增多等等一些個別昆蟲的反常現象,昆蟲學家對此應該會有合理的解釋。兩大原因促成「馬陸」出動南京林業大學生態研究室的一位昆蟲專家告訴記者,馬陸的大量出現並不表示紫金山馬陸的數量突然增多,只是它們被突然發現,這種現象在乾燥的夏季的確是不太容易出現,但今年的天氣比較反常,這是促成馬陸活動異常的原因。這位專家分析,兩周前,馬陸大量出動,正是南京降雨較多的時期,雖說馬陸是一種喜溼的動物,但是它卻不喜歡積水的環境,在陰雨的背景下,地面上的環境比它以往棲息的樹林深處更適合它們,於是大量的馬陸因為受不了生存環境的多積水和悶熱而跑到了路面上。另外,馬陸的生長周期是從4-5月份至9月份,它不同於蚯蚓,它是雌雄異體的動物,現在正是它交配繁衍的時節,他告訴記者,前段時間,他曾親眼看過兩條馬陸卷在一起進行交配,這樣的大規模出動可能對馬陸的尋偶也有一定的幫助。
別把馬陸當蜈蚣
馬陸是節肢動物,很多人第一眼見到,都會把這種醜陋的蟲子誤認為是蜈蚣。其實,馬陸和蜈蚣是節肢動物家族裡不同的兩類。馬陸的身體成圓管形,是由黑色、橙色相間的體節所構成,頭部有一對觸角,每對體節有兩對纖細的黑腳,又稱為「千足蟲」,但腿多爬得慢。以腐葉、青苔為食物。而蜈蚣身體較扁,爬得快,體節也較明顯,每個體節有一對腳,又稱為「百足蟲」。馬陸在遇到危險時,會將身體呈螺旋狀蜷曲,頭蜷在最裡面,而且還會從口中流出黃色的汁液,有些異味,來嚇退敵人。從正上方看,如果腳被身體遮住看不見,是馬陸;如果看得見,是蜈蚣。馬陸不會主動攻擊人畜,亦不具毒腺,但大型的蜈蚣,其毒液有危險。(於飛王君)
馬陸:一蟲分飾兩種角色
實習生 許豐悅 金陵晚報記者於飛王君如果說,地球三分之一的土地都被蚯蚓翻過,那麼紫金山所有的枯枝敗葉都認識馬陸。馬陸在大生態環境中是一種益蟲,它以分解土壤最上層的枯枝爛葉為生,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執行者,它的合作夥伴還有白蟻。馬陸一般情況下是白天隱居,晚間活動頻繁,在受外物觸碰時,呈「假死」狀態,身體蜷縮成一團,間隔一段時間後,就會復原活動。馬陸因不能關閉氣門來保存水分,故喜歡在黑暗、潮溼的地方活動,以避免被陽光曬乾。馬陸在自然界,靠吃灰和腐爛的植物為生,與蚯蚓在自然生態裡「扮演」相同角色,大量出現不會損害植物,大多數情況下是幫助落葉腐爛化成「肥料」。通常,如果在馬陸活動的森林裡,人們發現一些被損害的植物幼苗,絕對不是馬陸所為,而是被其它動物傷害了。但是,馬陸一旦離開自然界,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就會異常兇猛,變成「魔鬼般的害蟲」,一般會危害盆栽花卉和植物的幼根、幼葉,使受害株枯萎或分枝不正常,形成的傷口容易被病菌侵入造成病害。而馬陸一旦接觸人體,就會使人體產生嚴重過敏,疼癢不止。因為馬陸群集性非常強、遷移性快,群集向四周擴散蔓延,因此防治難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