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報導家住漢中門附近某小區的馬女士昨天給金陵晚報打來熱線電話稱:上午9點鐘左右,小區靠南邊一處草坪附近的硬質路面上,突然出現了集體出動的「馬陸」。尤其是草坪和水泥地面的交界處,大約有半米左右的寬度,近百米左右的長度,一不小心就會踩死一隻。
小區南邊密度特大
接到熱線後,記者趕往該小區調查,發現情況和馬女士說的基本一致,在漢中門附近的這處小區的最南邊,最靠近漢中門大橋的這一面,馬陸的密度突然間增大,大約兩個平方米左右面積約有數百隻,遠遠看這一小片地域,黑壓壓的。
馬女士說,前天就發現了,還沒太在意,昨天,早晨出來晨練又發現了,而且覺得更嚴重了,密度挺大,覺得這個現象太意外了,有些異常。
一到中午死了大半
馬女士說,從沒想到小區的花園裡能生活著這麼多的馬陸,自己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似乎從來沒見過它們這樣大舉出動,密密麻麻的,好像一下子全從地底下鑽了出來,跑到了人面前,覺得特別突兀,有點接受不了。
時至中午,記者發現,馬陸出動的「規模」已不那麼浩大,由於午間的太陽熱得灼人,只有幾隻小蟲仍有生命力,在慢慢蠕動,大多數的馬陸早已被曬得蜷成了一團,已經死了。
去年八月曾出動過
馬女士說,自己在去年8月份的時候,也曾經在金陵晚報上看到過紫金山的馬陸異常地集體行動,如果不是天氣異常,就有可能是尋偶交配,甚至民間還有不少人認為是地震的先兆。
不過,她一直都認為這種多足節肢類的馬陸可能只有在紫金山這樣的密林裡才會大規模的存在,通常會在炎熱的夏季,陰雨來臨前才會出現,最近幾天都是好天氣,喜溼的它們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半天的工夫死掉大半,不知道它們這樣「集體赴死」究竟為了什麼?
專家解釋背後原因
馬陸在乾燥的時候的確不太容易被發現,一般來說,它們是一種喜陰溼的動物,很少會在乾燥的地區集體出動。據了解,通常只有在陰雨的背景下,它們才會從棲息的環境中跑到硬質地面上。
南京師範大學的生命科學院的蔣國芳告訴記者,挖地鐵、打樁的震動,馬陸由淺層地表感知到這種震動的話,是可能出動的,但是這需要視馬陸出沒的地點和地鐵地樁地點的遠近來判斷,更有可能的原因是近期天氣比較異常,馬陸感知到了這種異常,促成了它們的集體出動。王君於飛
馬陸:一蟲分飾兩角
金陵晚報報導
馬陸因不能關閉氣門來保存水分,故喜歡在黑暗、潮溼的地方活動,以避免被陽光曬乾。馬陸在自然界,靠吃灰和腐爛的植物為生,與蚯蚓在自然生態裡「扮演」相同角色,大量出現不會損害植物,大多數情況下是幫助落葉腐爛化成「肥料」。
但是,馬陸一旦離開自然界,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就會異常兇猛,變成「魔鬼般的害蟲」,一般會危害盆栽花卉和植物的幼根、幼葉,使受害株枯萎或分枝不正常,形成的傷口容易被病菌侵入造成病害。而馬陸一旦接觸人體,就會使人體產生嚴重過敏,疼癢不止。因為馬陸群集性非常強、遷移性快,群集向四周擴散蔓延,因此防治難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