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口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公園品質不斷提升。圖為市民在紅城湖南岸公園晨練。 記者 張茂 攝
海口美蘭區和平南街道的愛心環保屋,居民將可回收垃圾分類投放。 記者 李天平 攝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文明,是每一座城市的追求,也是「生活更美好」的應有之義。
現在的海口,越來越符合我們對城市的美好標準:馬路更乾淨了,衛生死角少了,私家車停放有序了,人行道走得舒坦了,斑駁的牆壁刷新了,小巷道沒了坑坑窪窪,農貿市場乾淨整潔,公園美麗如畫。
看得見的變化可喜,看不見的變化更叫人欣喜。市民的公德意識和法治意識、規則意識增強了,不良行為、不文明現象減少了;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增強了,效率提高了;幹部職工的作風加強了,鬥志旺盛了……
「十三五」期間,海口不斷推進城市文明建設,於2015年7月啟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工作。這場活動成為耕種城市善治的試驗田,繪就民生幸福的新畫卷,砥礪幹部作風的磨刀石,讓整座城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綻放出光芒四射的魅力。
解決衛生、文明工作短板 錨定城市治理新目標
5年前,形勢逼人。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只有9個不是全國文明城市,10個不是國家衛生城市,海口就位在其列。此時的海口,髒、亂、差、堵等現象較為嚴重,為不少市民和遊客所詬病。
海口發展起點低、底子薄、歷史欠帳多。經過深思熟慮,海口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作為統攬海口發展全局的綜合抓手,將其作為城市在經濟財力、規劃建設、城市治理等方面補齊短板欠帳的一次重大契機。
2015年7月,海口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正式啟動。這是一次提升城市榮譽的果敢抉擇,是海口市於時代的大背景下尋求發展突破的必然要求,是在歷史的時空中謀求城市騰飛的長遠之舉。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要如何操作?應該建立怎樣的機制?從哪裡入手?
「慌亂、迷茫。」提起最初面對創建工作,海口市總工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席,時任海口市委副秘書長、創衛創文工作指揮部綜合協調組組長劉川海說,「大家都覺得創衛工作的標準至少是看得見的。而關注市民文明素質、城市管理體制的創文工作則是千頭萬緒,無從下手。」
通過細緻研究兩套測評體系,海口確立了創建活動指導思想——一個是發展,一個是為民。
以惠民利民為導向 打造群眾「幸福工程」
無論是創建過程,還是後續的文明城市鞏固提升,都是一項龐大的城市治理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千家萬戶。但是,只要將其變為便民惠民的民生工程,讓百姓在其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這項工作就不難推動。
交通秩序整治、農貿市場整治、佔道經營治理、小區衛生清理、夜市排檔整治、違法建築整治……海口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抓起,從群眾還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將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近千個指標分解,精準對應到27個責任單位、4.2萬個居民小區、商家店鋪和建築工地,力推市政基礎設施、小街小巷、文化體育科普設施、農貿市場等十大領域基礎設施建設,讓廣大群眾從創建中得到實惠、看到變化。
在海口市白龍北路與長堤路交叉路口西南側,有一塊3畝的土地。因長期閒置,裡面長滿雜草,成了老鼠、蟑螂聚居地,成了一處衛生死角。今年,海口堅持共建共享的理念,採取「微改造」的方式將這塊空地打造成街邊小公園,讓周邊居民有了休閒娛樂的場所。
「別看公園小,它給我們帶來了『大幸福』!」居住在附近的居民陳芬菊笑言,自從有了小公園,她在家門口就能找到跳廣場舞的地方,小區檔次也提升了,變得更美了。
同時,許多幹部主動為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想辦法、謀出路、謀利益。
林淡嬌在海口人民廣場用小推車賣腸粉長達20年。海口啟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後,取締佔道經營。在街道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林淡嬌在附近的美食街租了門店。「店裡配了冰櫃、空調、消毒碗櫃。有了固定場所,就餐環境也有了保障,很多外賣平臺主動找上門。雖然每個月多了3000元租金,但營業額比過去翻了一番。」林淡嬌說,是創建活動改善了她的生活。
除了硬實力的積累,還有軟實力的提升。「十三五」期間,海口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動市圖書館、市人民劇場及配套項目、市博物館、各區文化場館、街道綜合文化站點、行政村文化室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改造升級。截至2019年底,全市擁有公共圖書館5個,文化館5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43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4個,行政村文化室347個,演藝場所13個,市區鎮(街道)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形成,真正打通文化惠民最後一公裡。
2017年,海口成功獲評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近日,經複查確認,海口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城市的變化,讓市民更有獲得感,也讓市民對城市的滿意度更高。由表及裡,從量變到質變,海口推動文明城市建設的口碑越來越好,真正成為了群眾的「滿意工程」「幸福工程」。
全面推廣垃圾分類 讓綠色生活成文明風尚
城市對文明的追求永無止境,海口的文明城市建設永遠在路上。
加強生態文明,大力推動垃圾分類,追求更智慧、綠色、健康的生活——如今,海口對文明城市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今年7月24日下午,作為海口市秀英區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儲運小區舉行月評比活動,通過對近一個月來居民每日垃圾分類的情況進行打分,積分前五名家庭減免一個月物業費,積分6名至10名家庭可獲得一袋10斤大米。
居民劉俊輝的積分位列小區本月垃圾分類排名第二名,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榮譽證書和物業費減免公示牌的他興奮地說:「這種獎勵方法讓我們居民得到了看得見的實惠,對大家的激勵作用很大。」
劉俊輝介紹,儲運小區從6月22日啟動垃圾分類,不僅有網格員、志願者挨家挨戶上門指導垃圾分類,垃圾投放點旁還有督導員,引導、監督大家正確投放垃圾。「剛開始分會弄錯,後來知道雞骨頭、魚骨頭這些小骨頭是廚餘垃圾,大的豬骨頭是其他垃圾,海螺殼、榴槤殼短時間不能腐爛,也是其他垃圾。只要把這些容易弄錯的記牢,基本就不會出錯了。」劉俊輝說,現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對於垃圾分類的熱情也非常高,每天在家「監督」大人們不能扔錯垃圾。
根據《海口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兩年行動方案(2020-2021)》,從2020年8月1日起,海口優先對黨政機關、醫院、學校、大型商超、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試點街道實行強制垃圾分類。海口選取了秀英區海秀街道、龍華區濱海街道、瓊山區鳳翔街道、美蘭區和平南街道4個示範街道開展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2020年10月1日起,海口對所有區域開展強制垃圾分類。
在推進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海口各職能單位、各區積極探索垃圾分類好經驗。通過安裝視頻監控和洗手池、贈送「兩桶一袋」、小區內「撤桶並點」、制定獎勵措施等方式,不斷提升分類準確率,提高居民分類積極性。
截至目前,海口市進入再生資源回收渠道的可回收物約900噸/日,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量約305噸/日,焚燒和填埋生活垃圾處理量3320噸/日,資源化回收利用率達26.62%,比2019年資源回收利用率提高約10個百分點。
垃圾分類最終要靠市民素質的養成,但起步階段制度的引導和約束是關鍵。海口要求,對違反垃圾分類規定的行為,督導員或該區域的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要及時制止並督促整改,對拒不執行垃圾分類的,要按照規定移交城管執法部門予以處罰。城市綜合行政執法部門要成立垃圾分類執法隊伍,對屢教不改的嚴格按相關規定查處。
如今在海口,垃圾分類裝袋已成為市民的常識,垃圾分類這一「新時尚」日益成為「好習慣」。(記者 計思佳)
【來源:海南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