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堅持惠民利民導向 衛生和文明工作取得新突破

2020-12-04 瀟湘晨報

近年來,海口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公園品質不斷提升。圖為市民在紅城湖南岸公園晨練。 記者 張茂 攝

海口美蘭區和平南街道的愛心環保屋,居民將可回收垃圾分類投放。 記者 李天平 攝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文明,是每一座城市的追求,也是「生活更美好」的應有之義。

現在的海口,越來越符合我們對城市的美好標準:馬路更乾淨了,衛生死角少了,私家車停放有序了,人行道走得舒坦了,斑駁的牆壁刷新了,小巷道沒了坑坑窪窪,農貿市場乾淨整潔,公園美麗如畫。

看得見的變化可喜,看不見的變化更叫人欣喜。市民的公德意識和法治意識、規則意識增強了,不良行為、不文明現象減少了;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增強了,效率提高了;幹部職工的作風加強了,鬥志旺盛了……

「十三五」期間,海口不斷推進城市文明建設,於2015年7月啟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工作。這場活動成為耕種城市善治的試驗田,繪就民生幸福的新畫卷,砥礪幹部作風的磨刀石,讓整座城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綻放出光芒四射的魅力。

解決衛生、文明工作短板 錨定城市治理新目標

5年前,形勢逼人。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只有9個不是全國文明城市,10個不是國家衛生城市,海口就位在其列。此時的海口,髒、亂、差、堵等現象較為嚴重,為不少市民和遊客所詬病。

海口發展起點低、底子薄、歷史欠帳多。經過深思熟慮,海口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作為統攬海口發展全局的綜合抓手,將其作為城市在經濟財力、規劃建設、城市治理等方面補齊短板欠帳的一次重大契機。

2015年7月,海口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正式啟動。這是一次提升城市榮譽的果敢抉擇,是海口市於時代的大背景下尋求發展突破的必然要求,是在歷史的時空中謀求城市騰飛的長遠之舉。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要如何操作?應該建立怎樣的機制?從哪裡入手?

「慌亂、迷茫。」提起最初面對創建工作,海口市總工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席,時任海口市委副秘書長、創衛創文工作指揮部綜合協調組組長劉川海說,「大家都覺得創衛工作的標準至少是看得見的。而關注市民文明素質、城市管理體制的創文工作則是千頭萬緒,無從下手。」

通過細緻研究兩套測評體系,海口確立了創建活動指導思想——一個是發展,一個是為民。

以惠民利民為導向 打造群眾「幸福工程」

無論是創建過程,還是後續的文明城市鞏固提升,都是一項龐大的城市治理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千家萬戶。但是,只要將其變為便民惠民的民生工程,讓百姓在其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這項工作就不難推動。

交通秩序整治、農貿市場整治、佔道經營治理、小區衛生清理、夜市排檔整治、違法建築整治……海口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抓起,從群眾還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將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近千個指標分解,精準對應到27個責任單位、4.2萬個居民小區、商家店鋪和建築工地,力推市政基礎設施、小街小巷、文化體育科普設施、農貿市場等十大領域基礎設施建設,讓廣大群眾從創建中得到實惠、看到變化。

在海口市白龍北路與長堤路交叉路口西南側,有一塊3畝的土地。因長期閒置,裡面長滿雜草,成了老鼠、蟑螂聚居地,成了一處衛生死角。今年,海口堅持共建共享的理念,採取「微改造」的方式將這塊空地打造成街邊小公園,讓周邊居民有了休閒娛樂的場所。

「別看公園小,它給我們帶來了『大幸福』!」居住在附近的居民陳芬菊笑言,自從有了小公園,她在家門口就能找到跳廣場舞的地方,小區檔次也提升了,變得更美了。

同時,許多幹部主動為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想辦法、謀出路、謀利益。

林淡嬌在海口人民廣場用小推車賣腸粉長達20年。海口啟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後,取締佔道經營。在街道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林淡嬌在附近的美食街租了門店。「店裡配了冰櫃、空調、消毒碗櫃。有了固定場所,就餐環境也有了保障,很多外賣平臺主動找上門。雖然每個月多了3000元租金,但營業額比過去翻了一番。」林淡嬌說,是創建活動改善了她的生活。

除了硬實力的積累,還有軟實力的提升。「十三五」期間,海口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動市圖書館、市人民劇場及配套項目、市博物館、各區文化場館、街道綜合文化站點、行政村文化室和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改造升級。截至2019年底,全市擁有公共圖書館5個,文化館5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43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4個,行政村文化室347個,演藝場所13個,市區鎮(街道)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形成,真正打通文化惠民最後一公裡。

2017年,海口成功獲評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近日,經複查確認,海口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城市的變化,讓市民更有獲得感,也讓市民對城市的滿意度更高。由表及裡,從量變到質變,海口推動文明城市建設的口碑越來越好,真正成為了群眾的「滿意工程」「幸福工程」。

全面推廣垃圾分類 讓綠色生活成文明風尚

城市對文明的追求永無止境,海口的文明城市建設永遠在路上。

加強生態文明,大力推動垃圾分類,追求更智慧、綠色、健康的生活——如今,海口對文明城市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今年7月24日下午,作為海口市秀英區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儲運小區舉行月評比活動,通過對近一個月來居民每日垃圾分類的情況進行打分,積分前五名家庭減免一個月物業費,積分6名至10名家庭可獲得一袋10斤大米。

居民劉俊輝的積分位列小區本月垃圾分類排名第二名,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榮譽證書和物業費減免公示牌的他興奮地說:「這種獎勵方法讓我們居民得到了看得見的實惠,對大家的激勵作用很大。」

劉俊輝介紹,儲運小區從6月22日啟動垃圾分類,不僅有網格員、志願者挨家挨戶上門指導垃圾分類,垃圾投放點旁還有督導員,引導、監督大家正確投放垃圾。「剛開始分會弄錯,後來知道雞骨頭、魚骨頭這些小骨頭是廚餘垃圾,大的豬骨頭是其他垃圾,海螺殼、榴槤殼短時間不能腐爛,也是其他垃圾。只要把這些容易弄錯的記牢,基本就不會出錯了。」劉俊輝說,現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對於垃圾分類的熱情也非常高,每天在家「監督」大人們不能扔錯垃圾。

根據《海口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兩年行動方案(2020-2021)》,從2020年8月1日起,海口優先對黨政機關、醫院、學校、大型商超、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試點街道實行強制垃圾分類。海口選取了秀英區海秀街道、龍華區濱海街道、瓊山區鳳翔街道、美蘭區和平南街道4個示範街道開展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2020年10月1日起,海口對所有區域開展強制垃圾分類。

在推進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海口各職能單位、各區積極探索垃圾分類好經驗。通過安裝視頻監控和洗手池、贈送「兩桶一袋」、小區內「撤桶並點」、制定獎勵措施等方式,不斷提升分類準確率,提高居民分類積極性。

截至目前,海口市進入再生資源回收渠道的可回收物約900噸/日,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量約305噸/日,焚燒和填埋生活垃圾處理量3320噸/日,資源化回收利用率達26.62%,比2019年資源回收利用率提高約10個百分點。

垃圾分類最終要靠市民素質的養成,但起步階段制度的引導和約束是關鍵。海口要求,對違反垃圾分類規定的行為,督導員或該區域的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要及時制止並督促整改,對拒不執行垃圾分類的,要按照規定移交城管執法部門予以處罰。城市綜合行政執法部門要成立垃圾分類執法隊伍,對屢教不改的嚴格按相關規定查處。

如今在海口,垃圾分類裝袋已成為市民的常識,垃圾分類這一「新時尚」日益成為「好習慣」。(記者 計思佳)

【來源:海南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江蘇省靖江市表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突出貢獻集體和個人
    ,總結創建工作經驗,表彰創建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一步動員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珍惜榮譽、再接再厲,不斷推進文明創建深入開展,並以創建工作所激發出來的熱情和幹勁,全面推動靖江各項事業再創新的輝煌。
  • 榮譽之後,他們這樣話文明
    我們將以此次表彰大會為激勵,圍繞市委市政府長效創建的決心意圖,立足新起點、圍繞新要求,力求新突破、實現新跨越。 一是堅持常態長效,把創建工作往久裡做。 二是堅持惠民育民,把創建工作往實裡做。
  • 雲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實現歷史性突破取得歷史性成果
    此次表彰中,雲南昆明市、普洱市、曲靖市和景洪市、石林縣、楚雄市、澄江市7個城市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安寧市、騰衝市2個城市通過複查繼續保留榮譽稱號。至此,雲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實現歷史性突破、取得歷史性成果。
  • 海口「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
    文化事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社會文明大行動全面推進,通過複查確認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城鄉環境衛生水平明顯提高,鞏固擴大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法治建設成效明顯,法治政府建設在全省考核中實現「十二連冠」,中央依法治國委授予海口全國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實現「國家雙擁模範城」九連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 海口「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全文來了
    文化事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社會文明大行動全面推進,通過複查確認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城鄉環境衛生水平明顯提高,鞏固擴大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法治建設成效明顯,法治政府建設在全省考核中實現「十二連冠」,中央依法治國委授予海口全國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實現「國家雙擁模範城」九連冠。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 寶坻區2021年經濟工作目標:補短、強弱、升級、奠基、惠民-新聞...
    寶坻區將聚力開展「環境提升年」活動,深入推進「補短、強弱、升級、奠基、惠民」,加快高質量發展,推動「樞紐之區、科創之區、生態之區、幸福之區」建設高起步、「十四五」發展開好局。寶坻區將高水平擴大開放,深度融入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積極承接新一輪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做優寶坻經濟開發區、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城際鐵路樞紐站站前區等載體,提升「京東黃金走廊」含金量,優化營商環境,擴大國內國際「朋友圈」,在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展現作為。
  • 深入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
    他強調,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科學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升放大綠色發展優勢,發揮重要生態屏障作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江蘇句容:以民為本「繡」好文明城市畫卷
    在創建進程中,江蘇句容崇明街道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理念,在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管理服務等方面精準發力,將創建工作作為回應群眾現實需要和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以管理有序、乾淨整潔、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門口不斷得以攀升。
  • 自貿港|打造生態新「名片」!海口江東新區邁雅河區域生態修復工程...
    海口江東新區堅決扛起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展示區的擔當,堅持規劃引領,注重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統籌實施溼地生態修復,打造江東生態的亮麗「名片」,讓邁雅河生態休閒區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濱海綠意空間。海口江東新區邁雅河區域生態修復景觀。
  • 我市四單位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堅定不移踐行「兩個維護」,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一以貫之正風肅紀,市紀委監委以自身忠誠擔當的文明之筆,描繪出全市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特別是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港口英雄民兵連衝在疫情防控一線,協助港口度假區黨工委、管委會落實防疫聯防聯控工作,以鐵的紀律和堅實的責任落實群防群控工作責任,為港口度假區打贏這場防疫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持,得到了疫情發生地流入遊客的好評,並獲得《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的關注報導和點讚。 時代在變,但紅色的傳承不變。
  • 德陽 落實為民、靠民、惠民理念 建設高品質宜居之城
    德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作為「一把手」工程,秉承「為民、靠民、惠民」的理念,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如今,讓城市更文明,讓生活更美好,已成為每一位德陽人的共同心願和追求。這份榮譽是又一個新起點。
  • 【學訓詞 做表率】堅持「四個標準」 把對黨忠誠融入血脈
    對黨忠誠 聽黨指揮對黨忠誠是公安隊伍的政治靈魂,必須毫不動搖的堅持政治建警、全面從嚴治警,必須堅持不懈的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厚植對黨忠誠、信仰堅定的紅色基因,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駕護航。
  • 堅持問題導向 強化過程控制 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11月21日,市長姜有為主持召開重點工作調度會議,就今年重點工作逐一進行調度,深度剖析存在的問題,部署下步工作。他強調,相關地區和部門要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問題導向,強化過程控制,進一步繃緊工作體系,咬定目標不放鬆,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 甘肅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1月31日訊(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省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我省文物部門一手抓文物保護、一手抓文物考古,兩項工作齊頭並進,比翼雙飛,雙雙取得突破性發展。
  • 雲南舉行雲南省全國文明城市新聞發布會(第一場)
    為充分展示我省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所取得的優異成績,堅定全省幹部群眾乘勢而上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推動雲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今天舉行雲南省全國文明城市新聞發布會,邀請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和雲南省「全國文明城市」代表向大家介紹我省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汕頭市文明創建工作剪影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底色、風骨和靈魂,是最具價值、最有影響的「城市名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僅是為了拿下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而是要讓群眾過上文明幸福的美滿生活,讓海內外潮人對汕頭更有歸屬感、認同感。
  • ——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願者學雷鋒側記
    志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發起了「人人學雷鋒、時時做雷鋒、處處有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像宿平一樣的志願者走千家門,訪萬戶人,全力以赴做好疫情「前線」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後方」服務工作。技術服務:他們忙碌在春播備耕生產第一線在旦八鎮界灣村,每天都會有一抹紅色的身影出現在果園地裡,志願者劉志晨和隊友們一起給果農講解果樹管理技術。
  • 發展實績有溫度 惠民答卷有厚度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平房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力以赴兜牢民生底線,圍繞就業、教育、醫療等10個方面,實施40件惠民實事全部完成目標任務,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疫情衝擊不可避免,攻堅克難事在人為。」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明顯提高,人民群眾在滿足物質生活需要基礎上對生態環境提出新需求。黨中央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求,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是保障。
  • 醫藥衛生期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大部分期刊都具有較強的科學技術性,是科學技術傳播的窗口和交流的平臺,在引領和推動相關學科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衛生計生委領導高度重視醫藥衛生報刊的出版工作,並多次強調要加強委管報刊出版管理工作,嚴把政治關、質量關,增強委管報刊的編輯出版能力建設,激勵扶持優秀期刊,努力使之成為緊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主流輿論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