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為。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平房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力以赴兜牢民生底線,圍繞就業、教育、醫療等10個方面,實施40件惠民實事全部完成目標任務,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疫情衝擊不可避免,攻堅克難事在人為。」哈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平房區區長宋博巖說,全區堅持民生優先戰略,以政府過「緊日子」換取百姓的「好日子」,不斷優化支出結構,切實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全年區本級投入民生資金達4.87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15.21%;其中40項惠民實事合計支出2.97億元,聚力解決了一系列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行動書寫了一份精彩的「民生答卷」。
城鎮登記失業率全市最低,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就業穩則民心安。平房區把就業創業作為統籌抗擊疫情、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舉措,搭建供需互動平臺,制定網上招聘專區,開通線上信息發布和業務辦理渠道,出臺「以工代訓」系列補貼政策,建立「政策、服務、供需」三個清單,全年安置就業1.73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74%,佔比保持全市最低,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採取「不見面」模式,發放培訓補貼款987萬元,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拉動就業;發放小額創業貸款437萬元,為322名青年就業見習人員申請專項補貼108萬元,發放失業金和臨時價格補貼97.7萬元,為因疫情失業人員保障兜底。
打造「智慧入學系統」,解決「擇校擇班熱」
教育是民生之基。平房區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持續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787.2萬元建設南城第一小學項目並投用;投資1.12億元完成萬達小學、第85中學新建及18職抗震加固工程;實施東安工學院幼兒園改造工程,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450個;哈一六二中學納入市區共建試點高中,為優化育人環境、提升育人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著力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推行「縣管校聘」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教師資源合理配置,以10個中小學名師工作室為載體,開展教師研修活動175次,打造優質師資隊伍。推動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打造「小學新生智慧入學系統」,研發中小學學生分班系統,有效解決「擇校擇班熱」問題。建設智慧機器人課程教室,20所學校4600餘名學生開啟了平房區智能教育新時代。
構建醫療服務「健康網」,推進跨省「雲醫療」
醫療是民生之需。平房區時刻以百姓健康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醫療服務模式,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通過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規範設置特色門診,中醫診療人數達10930人次;推進「雲醫療」建設,構建全區醫療服務「健康網」,深化與上海十院遠程醫療合作模式,讓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名醫診療服務;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建立家庭醫生團隊29個,共籤約5.67萬人,常住居民人口籤約率達到30%、重點人群籤約率達到62%、失獨家庭籤約率達到100%;實施精準康復項目,為重度殘疾人提供「點對點式」居家照顧服務831人次,為402名殘疾人提供輔助器具和基本康復服務,195名精神殘疾人享受免費服藥政策。
率先完成農村生活垃圾一體化收運處理體系建設
平房區堅持以改善居住環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百姓的安居夢放在心上,持續推進老舊小區維修改造,投入998萬元改造道路、聯檢兩處老舊小區,改造面積2.56萬平方米,惠及居民326戶;啟動老舊小區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作,友誼小區第一批3部電梯已完成安裝,切實解決居民上樓難問題。實施老舊管網改造工程,完成30處老舊小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3452戶居民全部喝上「放心水」,對5棟老舊樓宇實施分戶供暖,上調最低供熱標準至20℃,確保居民住上暖房子。完成農村生活垃圾一體化收運處理體系建設,設立轉運站29個,在全省率先達到國家生活垃圾治理標準。開展廁所革命,為504家農戶改善廁所衛生狀況。
推行智能交通系統改造,50個路口實現「可變綠波帶」
為打造群眾滿意的出行環境,平房區實施道路暢通工程,投資3.66億元,啟動哈南第二大道跨哈五路和拉濱鐵路互通立交橋項目,東部出入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投入5000萬元,推進京哈高速1.9公裡連接線項目建設,西南部區域承載能力顯著增強;投資2513萬元,完成新疆大街等54條道路維修提升工程,暢通城市血脈,破解「出行難」問題;科學調整6條公交線路,不斷優化公交網絡。大力推進停車便利工程,省內首個P+R停車場——新疆大街地鐵站地下停車場投用,實施城市智慧停車項目,在全區10個重點街區安裝500個自動停車支付設備。實施智能交通系統改造工程,聯網改造50個重點路口交通信號燈,實現車輛通行「可變綠波帶」,平均行程時間節約20%以上,平均車速提升10%以上。
完成700餘家單位汙染整改,實施三溝慢道綠化改造
為推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平房區深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開展餐飲業油煙整治、汽修業廢氣治理、「三堆」揚塵及揮發性有機氣體專項整治工作,731家單位規範整改;實施秸稈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始終保持零火點。推進水汙染防治攻堅工作,加強水源地管理,完成7個建制村飲用水源保護區劃界立標。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全區135家醫療機構醫療廢棄物規範收集、轉移、處置實現全覆蓋。實施三溝綠化及慢道改造,共栽培花卉、新建補植綠地近9.9萬平方米,為市民休閒健身增添綠色空間。
推行「智慧警務」建設,打造24小時自助服務區
為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平房區把「百姓至上」理念貫穿於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投入255萬元,推行「智慧警務」建設,成立可視化合成作戰指揮中心,建立警務前移工作站5處,周邊警情同比下降23%。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形成「預警排查、合力化解、跟蹤疏導」閉合鏈條,新建人民調解工作室11個,矛盾化解總量大幅提升。打造24小時自助服務區,整合公安交警、社保辦稅等16臺自助設備,在全省首開「7×24」全天候、全時段、全領域政務服務新模式,累計辦理事項1萬餘件,彰顯了新時代政務服務「新區速度」。
開通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打造社區健身服務中心
為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平房區開通了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在8個社區建成區文化館、圖書館分館,籌款20萬元為街鎮採購樂器、圖書、電腦等文化設備。打造惠民品牌活動,開展「冰晶雪舞歡樂季」等文旅惠民活動150餘場,建立「文化菜單」配送機制,與哈爾濱市歌舞劇院等專業演出團隊合作,開展專場文藝演出等活動177場。打造體育發展先行示範區,新建社會足球場4塊,打造首個社區健身服務中心,澆築8塊公益冰場,安裝健身路徑器材1468件,榮獲黑龍江群眾體育活動基地稱號。
智慧小區零發案,「陽光食堂」進校園
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平房,啟動智慧安防小區試點建設,運用物聯網、網際網路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助力精準防疫、防控;創新小區物業管理方式,政府多部門協同參與物業管理,小區治理困局有效破解。截至目前,全區9個智慧安防小區實現可防性案件零發案。建設智慧安全執法信息化平臺及事故預警平臺,完成205家人員密集場所、規模以上企業平臺接入,實現動態實時差異化智能監管。推進食品安全「陽光工程」建設,全區20家中小學及託幼機構「陽光食堂」可視化管理全覆蓋。
完成低保提標工作,打造養老生活圈
為築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防線,平房區完成特困及最新城鄉低保提標工作,累計發放各項社會救助資金、補貼資金1217.76萬元。落實優撫優待政策,向全區315名退役軍人發放撫恤金、生活補助金270萬餘元,向106戶義務兵家庭發放優待金365萬餘元,為481名退役士兵辦理社會保險接續。推進養老服務體系提升工程,探索運用「嵌入式養老」模式,打造以老人家庭為中心的「15分鐘養老便民生活圈」。發放養老機構財政補貼42萬元,助力養老服務業做強,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居,晚年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