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幹部實績,既要看「顯績」,也要看「潛績」;要計算施政成本,擠去實績中的水分;充分考慮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的差異;理清個體努力與集體作用兩者之間的關係;既看數量質量又看方式方法,既看硬體成果又看軟體效應
實績是領導幹部德才素質的集中體現和綜合反映,對實績的科學分析則是準確評價定位幹部的重要依據。筆者認為,在實績分析過程中,應牢固樹立全面分析、辯證看待、綜合衡量的觀念,正確處理好幾種關係。
「顯績」與「潛績」的關係。同樣是實績,有的看得見摸得著,叫做「顯績」;有的看不見摸不著,叫做「潛績」。「潛」是「顯」的基礎,「顯」是「潛」的結果,兩者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分析幹部實績,既要看「顯績」,也要看「潛績」;既要看現有發展水平、當前工作成效,更要看持續發展、長遠發展、協調發展的後勁和潛力;既要看幹部任內幹了些什麼,更要看幹部走後留了些什麼,對任上一時未見效,但有利大局、有利長遠的基礎性和隱形實績要合理評定、充分肯定,對違背客觀規律,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所取得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應予否定。
「成本」與「效益」的關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取得施政實績是對領導幹部的必然要求,而實績的取得必然需要一定的政治、經濟等施政成本投入。分析幹部實績,就必須計算施政成本,擠去實績中的水分,看看效益究竟如何。政治成本要看群眾認可度,看是否堅持「以民為本」,是否關注民生、反映民意、凝聚民心,是否取得了群眾支持、強化了群眾認同、鞏固了執政基礎;經濟成本要看投入,看是否加重群眾負擔,是否量力而行,是否「負債政績」、「形象政績」。
「客觀」與「主觀」的關係。實績的取得是一個繼承性的歷史過程和量變過程,有的基礎條件差,殫精竭慮才能趕上,有的基礎條件優越,稍加努力便是「輝煌」。分析幹部實績,要充分考慮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的差異,不能囿於一地一事,不能脫離客觀環境、自然條件和歷史背景,要找準實績取得的時間跨度和空間方位,要科學分析實績的形成過程,既看工作崗位、物質條件、工作基礎等客觀條件,評判取得實績的難易程度,又看工作狀態、創造意識、進取精神等主觀努力情況,看在什麼樣的基礎條件下,通過什麼樣的工作措施和群體努力,取得或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
「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領導幹部個人實績的取得離不開領導班子集體智慧的支撐,領導班子集體實績的取得也離不開班子成員個人的努力。分析幹部實績,要理清個體努力與集體作用兩者之間的關係,既要看幹部在班子中所處的位置、承擔的責任和在集體領導行為中發揮的作用,又要看集體領導行為為個人取得實績所創造的條件和對其產生的影響,還要看班子成員之間協作配合的情況;要分清集體實績和個人實績的歸屬和比重,既要防止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一項實績多人用,個人實績大家沾光,又要防止個別幹部貪功諉過,多項實績一人用,集體實績個人所有。
「定量」與「定性」的關係。幹部實績可以定量分析,但幹部優劣完全用定量指標來評價是做不到的,也是不科學的。分析幹部實績,要做到定量與定性有機結合,既看數量質量又看方式方法,既看硬體成果又看軟體效應,防止「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要運用體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的具體指標和科學合理、便於操作的具體方法,對幹部實績進行量化分析,同時要對幹部實績在「質」的方面進行鑑別和確定,要堅持「群眾公認」原則,把群眾擁不擁護、贊不贊成、答不答應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通過實績公示、民意調查等方式,讓群眾給幹部實績定性,德才定位。(作者系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