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AI晶片是人工智慧行業的珠穆朗瑪,也是自動駕駛實現大規模落地的前提。此次地平線率先推出首款車規級AI晶片不僅實現了中國車規級AI晶片量產零的突破,也補齊了國內自動駕駛產業生態建設的關鍵環節。」8月30日,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的一場發布會上,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在介紹公司發布的新款AI晶片時這樣說到。
作為國內估值最高的AI晶片技術企業,地平線此次發布的是一款面向自動駕駛場景的車規級AI晶片——徵程二代,據地平線介紹,這也是國內首款車規級AI晶片。
車規級AI晶片是自動駕駛實現大規模落地的必要條件,但車規級晶片需要滿足「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的技術標準要求,並且需要經過嚴苛的研發、製造、封裝、測試和認證流程,因此相較於其他類型的晶片,車規級晶片的研發難度更高、研發周期也更長。
而難得的是,地平線在技術突破的同時,在商業化上也有所斬獲。據地平線介紹,徵程二代AI晶片已在高級別自動駕駛、輔助駕駛(ADAS)、多模交互等方向,獲得了5個國家客戶的前裝定點,搭載徵程二代AI晶片及解決方案的量產車型則最早將於明年年初上市。
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在接受《深網》獨家專訪時,透露了更多關於徵程二代AI晶片及其商業化情況的信息,同時,也詳細闡述了他對公司定位以及行業競爭等問題的思考。
國內AI晶片的先行者
2015年,餘凱卸任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負責人創立地平線時就認準了AI晶片賽道,他在業內率先提出聚焦邊緣人工智慧晶片方向,並表示地平線要成為「機器人時代的英特爾」。
在AI晶片的設計理念上,餘凱從創業之初就倡導軟體和硬體的高度協同,「這跟我自己的出身背景有關。我自己在創業之前從事了20多年的機器學習的算法研發,所以這是軟體算法的背景,在開始做晶片設計的時候,我們的設計思想就會充分的去反應軟體的這些思維。」餘凱說。
「深度學習處理器它的本質是為深度學習的軟體服務的,所以,這兩個之間一定要適配的很好,要不然的話處理器它不能夠非常高效的去服務於這些軟體算法,那這個處理器的效率是出不來的。」餘凱進一步解釋軟體與硬體協同的重要性。
軟體之外,對於晶片行業的硬體生產環節來說,製造工藝領先的臺積電無疑是最佳選擇,而地平線正是全球第一家到臺積電流片的AI晶片企業。
不過,回過頭來看,地平線與臺積電的合作似乎順利得出人意料,畢竟臺積電作為晶片代工行業的領導者,而彼時剛剛創業的地平線和它選擇AI晶片賽道,都還處於非常早期的起步階段,地平線先期較少的流片訂單量或許並不能滿足臺積電的胃口。
「突然有一家創業公司去闖入這樣的一個領域,說是要成為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的英特爾,我覺得臺積電在想誰是下一個英特爾吧。」在餘凱看來,對人工智慧共同的未來觀是兩家公司走到了一起原因。「雖然兩家不同的企業,一家作為產業領導者,另外一家是一個新興產業的先行者。但是因為我們都具有同樣的未來觀,所以在這點倒是能夠走到一起來的。」
地平線成立四年,餘凱認為公司走到了第二個重大的裡程碑:第一個是成為臺積電全球AI晶片的第一個客戶,在2017底推出國內首款邊緣AI晶片;第二個是推出國內第一款車規級AI晶片。
在這個過程中,地平線考慮的核心任務也發生了變化。「地平線在過去3年的時間裡,我們的主要核心任務,第一個是建造一個業界無以倫比的軟體、硬體的研發團隊。第二個是向業界證明地平線是能夠從硬到軟、從軟到硬並且交付給客戶完整的晶片解決方案,我們能夠流片,能夠把方案給開發出來,並且能夠交付量產。」
「走到今年年初的時候,其實我們就自然而然更加考慮商業化的問題,更加考慮在整個產業鏈裡面我們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定位的問題。」餘凱說。
公司定位和行業競爭
「打碎自我,自我進化」這是餘凱此前經常在公司提及的兩個詞,餘凱透露此前公司內部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討論地平線的整體戰略。
今年四月,地平線提出了AI on Horizon戰略,更加聚焦於做底層核心技術賦能。在汽車行業裡,地平線給自己的定位為Tier2(二級供應商),是Tier1(一級供應商)和OEM的AI賦能者。
「我們為什麼要定位成Tier2,意思就是說在最底層不跟大家競爭,我們不去做系統集成,我們不去往上面做應用,我們不去碰客戶數據。」餘凱解釋「我們就做這裡面最核心的感知計算和定位以及它的預測,但是不做決策控制。」
餘凱認為,自動駕駛AI晶片是整個人工智慧產業裡的珠穆朗瑪,因為對於它的可靠性、穩定性、識別的準確性等要求非常高,自動駕駛AI晶片也是地平線的核心戰略。但考慮到地平線給自己的定位,餘凱表示,自動駕駛計算的控制決策地平線不會做,因為那會與客戶產生競爭。
2015年,地平線還是國內AI晶片領域獨行者,如今,伴隨著人工智慧浪潮的崛起,AI晶片的賽道越來越擁堵,具體到地平線專注的自動駕駛AI晶片領域,頭部玩家見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多家國內初創AI晶片企業陸續進入這一市場,華為、百度、英特爾、英偉達等科技巨頭也早有布局。
在餘凱看來,與巨頭相比,地平線的優勢在於:軟硬體高度協同帶來的技術領先,提前布局AI晶片領域的先發優勢,定位產業賦能者以及專注於核心業務。
而對於地平線AI晶片主要應用的自動駕駛領域,餘凱認為自動駕駛、高等級別自動駕駛在兩三年內難有突破,但在2025年到2030年之間會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我們在短期兩、三年的時間或者三、四年時間常常會高估技術發展速度,但是十年時間來看的話常常會低估技術發展的速度。」餘凱說。
「後面我們會有一系列的road map,因為我們更長期的走,把輔助駕駛的功能越做越豐富,越做越全,然後從輔助駕駛到高等級的自動駕駛,我們會有在未來的6到12個月裡面,我們還有更先進的製程跟工藝的車規級晶片,至少有兩款晶片會流片。」對於地平線的下一步規劃,餘凱最後透露。
以下為《深網》整理的專訪實錄:
1、關於徵程二代AI晶片
問:地平線這次推出的徵程二代車規級晶片,最大的突破是什麼?
餘凱:這次最大的突破是我們推出國內第一款車規級的AI處理器。據我們了解是國內第一家。地平線畢竟在人工智慧處理器這塊起步比所有人都早,所以我們在車規級這塊取得了一個突破,這個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因為車規級晶片整個的要求非常的嚴格。由於車的工況是完全不可控的,不像一個電子設備什麼的是可控的。車本來就是天南地北,各種工況,所以它的要求,對半導體的設計要求是非常高的。
所以這點,地平線成立4年時間,走到是第二個milestone。回顧起來幾個milestone,一個是說,整個臺積電,大家知道臺積電是像高通、英偉達背後其實都是臺積電作為代工,我們是臺積電全球AI晶片的第一個客戶,在2017年6月,走到2017年年底的話,我們推出國內的第一款AI的邊緣計算的AI晶片,到今天,我們走到一個重大的milestone,推出國內第一款車規級的AI晶片。這幾個其實都是地平線走過來的一個一個主要的裡程碑。
這款晶片它除了車規以外,另外一個很大的進展就是,它的計算效率非常的高,也就是說,地平線倡導的是深度的軟體跟硬體的高度協同。所以,我們相對來講比一般的晶片公司更加懂AI的核心基礎理論跟算法。我們又比一般的軟體公司、算法公司更加的懂AI晶片的架構設計。所以這種硬體跟軟體的聯合迭代、聯合設計使得整個計算效率,就是為人工智慧神經網絡計算我們的效率非常高。比如說首先單位的功耗,我們能夠處理更複雜的神經網絡運算,現在這款晶片2瓦功耗,我們可以做4個TOPS,但是這還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大部分的晶片它列出來都是峰值算力,但是它實際有效算力可能是它的峰值算力幾分之一,可能是10%到20%,很多晶片是這樣的,包括GPU。
因為我們地平線把軟體跟硬體的協同做的更好,所以我們的峰值算力跟實際應用場景裡的算力是非常接近的。我們有效利用率平均對各種神經網絡來講能做到80%以上,這樣的話,我們實際算力遠超業界同行的其他水平。我們開玩笑講,本質上地平線是一個比較硬的軟體公司,也是一個比較軟的硬體公司。
問: 地平線為什麼能把軟體跟硬體的協同做得更好?
餘凱:這還是設計理念的不同。當然有來源於地平線的人才儲備的不一樣,跟我自己的出身背景有關。我自己在創業之前從事了20多年的機器學習的算法研發,所以這是軟體算法的背景。也就是說,我在開始做晶片設計的時候,我們的設計思想就會充分的去反應軟體的這些思維。
但是,深度學習處理器它的本質是為深度學習的軟體服務的。所以,這兩個之間一定要適配的很好,要不然的話處理器它不能夠非常高效的去服務於這些軟體算法,那這個處理器的效率是出不來的。就像我剛剛講的世界上典型的用的最多的國外深度學習的處理器,實際上標出來的計算效率、計算能力是這樣的,但是實際上得能利用這裡面峰值效率的10%、20%,大部分是空轉。地平線因為我能夠把軟體、硬體適配的更好,所以我們實際能比這種效率有效利用率提高好幾倍。我剛才講到了平均都是80%以上,在有一些網絡結構的話我們還可以支持到90%以上。
問:地平線是國內最早找臺積電做流片的AI晶片企業,臺積電主要給一些大廠代工,當時地平線剛剛流片的時候應該需求不是特別大,當時是怎麼說服臺積電合作的?
餘凱:對。所以對我們非常重視,這個證書是臺積電的總裁魏哲家給我發的,因為那個時候地平線還是被看做一個戰略級的客戶跟合作夥伴。因為畢竟那個時候突然有一個創業公司去闖入這樣的一個領域,說是要成為未來機器人時代的英特爾,這個本身,我覺得臺積電在想誰是下一個英特爾吧,我估計。
人工智慧計算在那個時候,地平線開始做的時候,晶片這件事情確實是一個非常早期小眾的事情。但是臺積電它的地位畢竟不一樣,它一直都在看產業趨勢,所以我們都有這種未來觀。雖然兩個不同的企業,一個巨大,作為產業領導者,另外一個是一個新興產業的先行者。但是因為我們都具有同樣的未來觀,所以在這點倒是能夠走到一起來的。
我記得在是哪一年來著,2017年那時候我們已經是他們的客戶了,當時邀請我去臺積電跟臺積電所有高管交流人工智慧計算的未來,那個時候大家都覺得很興奮。
所以我們雖然是這麼小的一個初創企業,但是還是得到了非常有利的支持。尤其我們現在在面向未來的車規級的晶片研發方面,也會有很多交流。
問:所以是否可以理解為,車規級AI晶片的製造工藝要求比手機晶片更高?
餘凱:對。因為手機晶片出來這些問題其實影響也不大,但是汽車的主動安全AI處理器如果出了問題的話,那影響的就是生命。
車規級晶片的製造工藝要求非常高。通常來講哪怕是同樣設計的晶片,如果車規級的你都會看到會大很多,因為它的整個設計要足夠的先進讓你在各種情況下、各種溫度和電池幹擾情況下,它都還能正常工作。
所以,地平線現在已經走到了在整個技術上世界的前沿。所以我覺得越來越多的這種產業領導者、巨頭願意去跟地平線合作。包括我們現在主要股東裡面其實地平線也還覺得蠻自豪的,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裡面前三家有兩家,英特爾和海力士都是我們的股東。
問:徵程二代晶片地平線在年初宣布已經成功流片了,為什麼到現在才正式發布。
餘凱:首先一點,在業界有三個階段。通常來講很多晶片企業會說發布,發布的只是他未來的一個產品,路標,並沒有真正流片,大部分的發布會都是這個形式。
還有一種就是宣布流片成功,就是從臺積電拿回來經過一些基本測試,發現這次的流片成功順利。但是這件事情本身對很多晶片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大檻,一個門檻,因為通常一次性流片成功的不多見。一次流片沒有成功,通常來講這是一個災難性的事件,因為它是一個硬體,不像軟體可以回來改。
流片回來以後我們要做更加複雜的、充分的測試驗證,並且不是說單個晶片驗證測試,而是放在一個系統裡面去測試驗證,並且把系統參考設計、它的軟體都得開發出來。然後可以證明給你的客戶,你看這個晶片是可以交付給你的,你是可以去開發放到你的整車系統裡面去的。
所以把這一步走完我們才覺得,才可以正式的,不叫發布了,叫推出了,地平線這次正式推出車規級的AI處理器徵程二代。所以地平線,我們兩次對外的發布會其實是跟業界很多其他同行夥伴是不一樣的,我們都是現場演示晶片它整體的系統效果,所以是正式推出,所以回答你的問題,就是有這麼三個階段。發布概念,這個在國內很流行。
發布概念、流片回來、然後越來越實了。接下來可以交付系統,我們是走到交付系統,這次我們是交付系統。因為我們這次已經拿到5個國家客戶的前裝定點,整個適配周期百萬量級的上車。
問:能否談一下徵程二代的商業化,以及地平線在自動駕駛領域整體布局和思考?
餘凱:我們的思考就是一定要貼著產業發展規律去走,要尊重產業發展必然的客觀規律。所以地平線並沒有花那麼多的力氣去太多的過多的介入到無人駕駛這件事情裡面,因為我們覺得這個離大規模的量產還比較久。
真正現在給消費者和客戶帶來實際價值的並不是說話取代司機,而是讓每個司機的駕駛過程更加的安全,更加的方便,更加的舒適。
我們這款處理器針對的是輔助駕駛,並且針對的現在Mobileye主打產品的主流市場。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現在沒有量,自動駕駛在哪啊?未來多少年會起量啊?所以產業發展我覺得還是要務實循序漸進,真正的為市場去創造價值這個是地平線的想法。
當然地平線因為是這樣的,我們在設計這晶片的時候又讓這個晶片單個晶片可以覆蓋輔助駕駛的,可是它的晶片接口設計可以集聯,集聯成一個更加高算力的計算平臺,這就是我們的Matrix計算平臺,現在這個已經大規模的交付給全球很多的Robotaxi的廠商。在這個市場裡面我們也是非常有競爭能力的,功耗低、效率高。世界上很難找到我們這樣功耗這麼低效率這麼高的。
我們的競爭對手給Robotaxi公司的通常都是300瓦、500瓦的功耗,我們給他們提供的是小於100瓦的功耗。所以差別巨大。
問:對於車規級晶片來說,300瓦和100瓦意味著什麼?
餘凱:300瓦和100瓦這麼說吧,未來自動駕駛超過100瓦以上是不可接受的,它整個的功耗啊、散熱啊、還有水冷啊這些,然後因為散熱的話,實際上讓電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壽命都急劇的降低,這裡面都有問題,包括供電也是問題。
問:您提到了徵程二代是針對前裝,目前前裝和後裝這兩塊大概應收比例怎麼樣?
餘凱:目前我們在前裝市場的話,我們去年主要是Robotaxi開始交付,在後裝市場主要是給那些運營車輛DMS、ADS那些市場的。後裝這塊市場我們今年的話應該是億級的收入。前裝今年還不會有收入,因為才拿到定點,晶片才出來。晶片是你拿到定點以後在車級的測試驗證還要差不多2年時間。
2、關於行業競爭
問:英特爾也是地平線的股東,地平線和英特爾在這方面是什麼關係?
餘凱:合作關係,也會有局部的競合關係。
問:競爭主要在哪些方面?
餘凱:英特爾主流業務是PC和數據中心處理器,我們不涉足這些業務。在局部上,我們產品形態、商業模式和英特爾收購的Mobileye有重疊,不可避免會產生一定競爭。 地平線當前推出來的,包括地平線這次推出來的這款處理器,將會對當前Mobileye主流產品EyeQ4產生競爭力。因為我們從功耗來講比它還低一點,算力比它還強一點,我們都是在單晶片去主打L2和L2 Plus市場。把多晶片組合在一起,像特斯拉FSD那樣的可以打高等級自動駕駛市場。
但是實事求是的說,我們這款產品面向的是當前大規模量產車的主流需求,不去追求幾百瓦功耗,上百T的算力,那些本質上是伺服器端的,無所謂散熱、無所謂供電、也無所謂車規這種要求。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大規模量產的智能駕駛的需求,其實還是L2和L2 Plus,儘管大家都講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但是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實際上大規模商業量產落地其實時間還挺久的,即使L3半自動駕駛,最近的市場,國際主流玩家,最強大的Tier1和車廠都認為L3和去年他們的認知比都往後後退了三年。
問:除了地平線,華為、百度、英偉達這些巨頭也都在做車規級AI晶片,和他們相比,地平線的特點和優勢是什麼?
餘凱:地平線的優勢首先一點還是非常強調軟體跟硬體的高度協同所帶來的這種技術優勢,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先發優勢,我們比他們都早。這樣的話,我們通常來講是在同等的功耗跟成本上,能夠提更高的有效算力,這是技術方面的優勢。
第二個優勢,我們的產業定位是賦能者,我們在產業裡面定位是Tier2,就是說我們並不是直接去做這種系統集成交付給整車廠。他們的定位有的定位是Tier1,有的是大家並不是那麼了解。所以我們的產業底層賦能的定位要更加的清晰。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就是我們更加的專注,這是我們的核心業務,但是,我想巨頭,基本上就是everything,軟體、硬體、整車集成包括運營,恨不得自己的兒子直接運營把爹給replace了。所以我們的定位就是更加專注。
問:地平線更專注於自動駕駛晶片領域,但是這個行業目前可能面臨一些現實的困難,你怎麼看自動駕駛的未來?
餘凱:我認為自動駕駛它一定是一個未來。我們在短期兩、三年的時間裡面或者三、四年時間裡面常常會高估技術發展速度,但是十年時間來看的話常常會低估技術發展的速度,因為技術發展是指數性的,一開始走的很慢,然後就是歪著的走的很陡,它一般都是指數級的發展的。尤其是摩爾定律,摩爾定律的話基本是按照每五年成長十倍的速度,如果十年摩爾定律是成長一百倍。舉個例子,這個一百倍是什麼意思,假設起點是老鼠大腦的算力的時候,如果成長一百倍就成為人類大腦的算力了。因為老鼠的大腦計算能力和人類大腦算力基本是一百倍的差別。
所以大家一開始會覺得怎麼這麼慢,但是十年之後它已經遠超出你的想像了。所以我個人認為,自動駕駛,高等級自動駕駛在2025年,就是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當前的2、3年裡面,我覺得在實際的商用上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在2025年到2030年之間會有很大的想像力空間,就是取得這種重大的突破。
問:主要是哪方面的突破?
餘凱:我個人認為核心能力還是計算能力的突破。所以為什麼我選擇這個方向呢?因為我認為這個是整個人工智慧產業核心的核心。比如說我們看阿爾法狗,為什麼今天超過出去人的想像,我記得當時也是騰訊網見證第二場,當時我和騰訊視頻跟幾個棋手主持現場,當時這些棋手都很震驚的,覺得阿爾法狗怎麼這麼厲害。但是其實你看阿爾法狗裡面基礎的算法在30年前都有了,比如說這裡面的神經網絡這些,可是為什麼現在計算機下圍棋能下過人呢?其實最大的原因還是過去的30年裡面摩爾定律增長了一百萬倍,使得過去完全不能買得起的計算能力,現在方寸之間實現了。
所以,核心來講,為什麼對於地平線,我自己從事人工智慧這麼長時間,為什麼我選擇一條這麼難的路呢?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做軟體算法,核心來講還是它太重要了,太核心了。
問:地平線目前除了在車載晶片這塊,也關注AIoT這個領域。地平線是否比較看重的就是這兩個領域?
餘凱:地平線可以說,我們的核心戰略是這樣的,自動駕駛的處理器,它一定是整個人工智慧產業裡面的珠穆朗瑪,因為首先對於它的可靠性、穩定性要求非常高。它對於識別的準確性要求也非常高。在其他領域比如人臉識別,即使識別錯了也不會發生生命安全問題,所以我們認為自動駕駛處理器是這個產業裡面難度最高的,它是珠穆朗瑪。
但是我們也希望在攀登珠穆朗瑪的過程中我們獲得的Know-How能夠去賦能汽車主動安全領域很多應用的需求者。這樣的話,我們也會把我們每一代車規級的晶片都會Decorate成一個非車規級的處理去,去賦能非汽車行業產業夥伴。這裡面不僅僅是AIoT也包括其他的很多應用領域。
3、關於地平線的定位
問:您之前在公司也提到要「打碎自我,自我進化」,地平線今年4月份發布了AI on Horizon戰略,做晶片解決方案賦能者。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因為地平線的業務之前可能還稍微分散一些。能不能談一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您的一些思考?
餘凱:這個裡面,在國內,首先一點產業分工一直都是不太明確的,不像在國外,產業鏈整個發展相對健康。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健康有序產業鏈、產業生態的發展,整個行業發展是不快的。
地平線在過去3年的時間裡面,我們今年走過第4年了,3年的時間裡,老實說,我們的主要核心任務還是第一個,建造一個業界無以倫比的軟體、硬體的研發團隊。第二個,向業界證明地平線是能夠從硬到軟、從軟到硬並且交付給客戶完整的晶片解決方案,我們能夠流片,能夠把方案給開發出來,並且能夠交付量產。
走到今年年初的時候,其實我們就自然而然的更加的考慮商業化的問題,更加考慮在整個產業鏈裡面我們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定位的問題。我覺得在技術研發階段相對來講,少考慮這些事情,你在證明自己的產品能力的時候,也不太考慮這個問題。但一旦這兩關都過了以後,那就一定要去每天面對客戶,要告訴客戶我給你創造什麼價值,我的定位是什麼。
所以這點的話,我們會花更多的精力思考地平線整個商業戰略。那我們就提出AI on Horizon戰略,AI on Horizon意思就是說我們想打造在人工智慧邊緣計算這個時代的底層的英特爾,然後我們在底層在下面賦能,這是商業模式。但是這個商業模式背後一個我們核心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就是,成就客戶、與客戶同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定位成Tier2,意思就是說在最底層不跟大家競爭,我們不去做系統集成,我們不去往上面做應用,我們不去碰客戶數據。這個定位,我覺得對地平線來講是把它定位的,第一次在地平線歷史上把這個東西定位的很清晰。但是它不光是告訴我們的客戶,也告訴地平線的每一個員工,我們的使命更加強調的是什麼。然後我們的行為準則是什麼,所以,這點是我們整個打造內外一體的商業模式,清晰的戰略以及我們要恪守的行為、價值觀。
問:在這個過程中,公司內部有沒有進行一些組織方面的調整?
餘凱:很多。公司內部光討論戰略就討論了大半年。因為你想想看,大部分來地平線的這些年輕人,各個都是以前無論是在高校裡面還是老東家,其實都是佼佼者,個個都心高氣傲,誰願意爬地上服務客戶啊。還有在產業鏈裡面大家都想站的高一點,大部分人天然會想的是做多而不是做少。
把大家這種不同的思想能夠去達成一個共識,我們要做低而不是做高,我們要做少而不是做多,我們要成就客戶而不是成就自己。所以這些都是一個思想大討論,也是一個建立共識的過程。建立共識的過程那一定是包括拋棄跟打碎自己過去的一些想法,真正變成一個產業賦能者。
這個過程,因為畢竟地平線這樣的一個背景,大家都這麼有想法的一群人,所以建立這麼一個過程,同時,思想統一了以後就要建立組織,建立這樣的組織形態,這都是一個過程。所以我覺得能夠活下來的企業,其實都是一隻革命隊伍,革命隊伍跟土匪不一樣的是它肯定是有綱領、有使命、有自治。並且是經過了不斷的迭代。
問:這個戰略,主要就是聚焦,聚焦往往意味著我們需要砍掉一些我們原來已經賺錢的業務。您覺得這個過程中有沒有存在一些所謂轉型期的「陣痛」或者戰略調整期的「陣痛」?
餘凱:我覺得肯定是有的。比如在我們AI計算這塊,邊緣計算這塊,我們一直在討論。因為地平線其實長遠來講我們希望做整個機器人時代的英特爾。我們在4年前公司還沒成立的時候,在融資階段就對媒體是這麼說的。
問:為什麼地平線不是成為AI時代的英特爾,而是機器人時代的英特爾?
餘凱:機器人時代。比如說我們不太關心雲端的計算,我們更關心邊緣測跟終端的計算。自動駕駛其實車就是機器人。
問:怎麼定義機器人時代和AI時代?
餘凱:AI時代比如很多計算在雲端分析商業數據股票什麼的,那個跟我沒關係。就是它能夠自主行為,自主決策,能夠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我覺得自動駕駛就是地平線的戰略、肯定就是,我們希望前15年,到2030年都把精力花在自動駕駛裡面,因為我覺得自動駕駛如果是成為自動駕駛領域英特爾,這個事情實現的話,那基本上就成為機器人時代的英特爾了,因為沒有比這個自動駕駛更加的具有挑戰、更加複雜的工況的機器人應用了。
說到這個地方,你剛剛所講取捨跟陣痛,那我們就考慮,這裡面自動駕駛計算它的控制決策這塊我們做不做?從產業發展的分工來講,我們也是做了很痛苦的決策就是我們不做。因為如果我們做的話,天然就會跟我們的客戶競爭,這裡面有很深的邏輯思考,從產業終局來講對我們賦能的客戶他們一定會做,我們要做什麼呢?做真正幫助大家的,而不是跟大家搶飯碗的。
所以回應你這個例子,有沒有取捨,那我們就說好,我們就做這裡面最核心的感知計算和定位以及它的預測,但是不做決策控制。聽起來可能難以理解這些東西,但核心邏輯是我們做取捨,不做控制跟決策,不跟我們的客戶搶生意。
問:您認為未來AI晶片行業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市場格局?
餘凱:好問題。我覺得這裡面不會有很多的玩家,作為晶片,大家其實看到在美國市場產業發展的格局來講,最後其實就幾個晶片企業的巨頭。因為它的門檻比較高,基本上你要是沒有什麼競爭優勢的話,很快就會被淘汰掉。連一代產品的機會都沒有給你,你一代產品投入進去就是一個巨大的投入。
所以,最終來講其實是一個競爭的遊戲。但是上次有個統計,說市值得最後高的企業就兩類,一類是網際網路企業,一類是半導體企業。這一類企業裡面,我覺得中國應該會產生這種產業巨頭。
問:最後一個問題,地平線的下一步是如何規劃的?
餘凱:下一步我們就要發布了。再後面我們會有一系列的road map,因為我們更長期的走,
把輔助駕駛的功能越做越豐富,越做越全,然後從輔助駕駛到高等級的自動駕駛,我們會有在未來的6到12個月裡面,我們還有更先進的製程跟工藝的車規級晶片,至少有兩款晶片會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