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地平線車規級AI晶片上車,成為中國AI界「前裝量產第一芯」

2020-12-04 量子位

乾明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智能汽車到底長什麼樣?提出概念公司很多,但拿出量產車的公司很少。

現在,長安汽車率先給出了答案。

3月5日晚間,長安直播發布新車型長安UNI-T,定位為「未來科技量產者」,與長安其他系列產品相比,整體造型看起來更加科幻前衛。

但其更大的變化還在於它可以實現的功能,已經超出了傳統汽車範疇:不僅能全方位實現車內場景化感知,還可以基於感知結果,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的智能推薦、智能車控等服務。

車不再只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一個有「溫度」的夥伴。

讓這一切變成現實,離不開它的「芯」——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地平線徵程二代

這使長安UNI-T成為首款搭載國產人工智慧晶片的智能汽車,而且也使它走在了世界前列,成為全球首款智能人機互動SUV。

智能汽車如何智能?

藉助直播,長安汽車全球設計總監陳政演示了長安UNI-T的智能功能。

在行車時,它能夠根據駕駛者視線注視,自動亮起車輛中控屏,來提供更加貼心的駕駛體驗。

不僅如此,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在媒體互動環節時透露,長安UNI-T也能接收車內語音數據,並自動進行「貼心」調整。

在「察覺」車內乘客有人接打電話的時候,它會主動調低車內音樂的音量,以免造成幹擾。

汽車就像有了「自主意識」,不需要任何操作,就能根據車內的情況,自動進行調整。

而且,不僅僅只有主動服務,還有很多「被動」服務,比如通過語音來拍照的功能:

但被動服務之後,就變成了「主動服務」——拍照完成之後,還能自動識別用戶年齡、性別、表情,增加趣味標籤,並將照片上傳到車載系統雲端,方便手機下載和分享。

總之就是一句話:能不動口,就不用動口,能不動手,就不用動手。

這樣車內空間,通常被稱為智能駕駛艙,在長安UNI-T上,由長安智能院和地平線聯合開發的NPU計算平臺驅動,能夠基於不同的場景信息,實現車內多模態交互。

它不僅能接收視覺感知數據(比如注視亮屏),也能夠接收語音數據(比如發現打電話自動降低音量),還可以深度融合視覺、語音多種感知數據,實現車內多模態交互(比如語音拍照),從而實現從交互對象、交互方式到交互邏輯的升級,讓「察言觀色」的主動式交互成為現實。

但想要實現車內多模態交互並不容易,除了有效的AI算法加持之外,還需要有強大的算力提供支撐。

這裡,就是地平線徵程二代發揮作用的地方。

首款國產車規級AI晶片的第一次前裝落地

地平線徵程二代,是長安與地平線聯合開發的智能駕駛艙NPU計算平臺的核心計算單元。

2019年8月,地平線正式推出徵程二代,並宣布其通過汽車電子可靠性標準AEC-Q100認證。

這意味著,徵程二代成為了國內首款車規級AI晶片,而且還是能夠量產、性能不輸國際巨頭Mobileye產品的那種。

據地平線介紹,徵程二代搭載其自主研發的計算架構BPU2.0(Brain Processing Unit),可提供超過4 TOPS的等效算力,典型功耗僅2瓦,配合高效的算法,每TOPS的算力可以處理的幀數可達同等算力GPU的10倍以上。

徵程二代不僅能處理多類AI任務,還能對多類目標進行實時檢測和精準識別,滿足語音識別、眼球跟蹤等智能人機互動的功能需求,賦能汽車智能化。

但從晶片的這些能力來看,搭載徵程二代的智能汽車還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此外,基於徵程二代,地平線還與合作夥伴聯合打造了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駕駛員行為監測系統(DMS),來滿足汽車安全需求。

地平線介紹稱,在ADAS關鍵算法指標上如車道線檢測、車輛分類檢測、測距精度等,數據表現已經達到或超過國際頭部企業。

DMS系統更是疲勞拯救者,能夠識別駕駛員眨眼和打哈欠的頻次,判定疲勞駕駛等級,採用語音提示進行疲勞預警,最大程度保障行車安全。

而在落地方面,地平線更是先行一步。今年6月,長安UNI-T就會量產上市,徵程二代將正式成為全球首個上車量產的邊緣AI晶片,「前裝量產第一芯」名副其實。

雖然這只是地平線和長安的一次合作落地,但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意義不小,其意味著車規級AI晶片的前裝量產元年正式到來,同時也代表了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的國產化。

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國產化

與美國相比,中國自動駕駛行業的起步較晚是事實,但其正在迎頭趕上,甚至開始彎道超車。

根據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發布的《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2019年)》,在北京進行路測的自動駕駛汽車,核心部件正在走向國產化。

這背後當然少不了地平線等公司的努力。今年CES期間,地平線展示出了這樣一張生態圖:

地平線已經將技術實力蔓延到了全球整個產業鏈,成為行業底層的賦能者,通過一層層的Tier 1(一級供應商)、自動駕駛公司、車廠,將技術實力灌輸到整個產業鏈中。

同時也在中國本土構建了強大的智能汽車朋友圈:

自動駕駛方案公司裡,地平線與領駿科技合作;

速騰聚創和禾賽這兩家國產雷達廠商都是地平線的合作夥伴;

物流自動駕駛方面,地平線加入了嬴徹科技主導的幹線物流創新中心;

網約車方面,地平線與首汽約車合作,探索AI晶片及算法解決方案的實際應用等等。

此次,地平線徵程二代「登上」長安UNI-T,是實現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國產化的重大跨越。地平線成為中國首家、也是目前唯一實現車規級AI晶片前裝量產的公司。

今年2月底,美國加州車管局發布《2019年自動駕駛接管報告》,來自中國的自動駕駛公司正在大放異彩,按照平均接管指標全球Top 10中,中國佔據4家。

但這並不是中國在自動駕駛領域崛起的全部,在晶片領域、在ADAS和DMS領域,以及自動駕駛落地方面,中國企業都正在與世界一流的汽車零部件廠商展開競爭,同樣不容忽視。

中國力量正在搶佔技術高地,驅動自動駕駛落地,早已不是一句虛言。

相關焦點

  • 終於!地平線車規級AI晶片上車,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AI界「前裝量產...
    但其更大的變化還在於它可以實現的功能,已經超出了傳統汽車範疇:不僅能全方位實現車內場景化感知,還可以基於感知結果,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的智能推薦、智能車控等服務。車不再只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一個有「溫度」的夥伴。讓這一切變成現實,離不開它的「芯」——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地平線徵程二代。
  • 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地平線徵程2」出貨量超10萬
    12月1日,國內人工智慧晶片公司地平線對外公布,中國首款車規級人工智慧晶片地平線徵程2出貨量已超10萬,搭載此款晶片的汽車實現了L2+級自動駕駛。在第七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這款晶片還入選「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
  • 長安汽車發布主力車型UNI-T,地平線車規級AI中國芯首次前裝量產
    該款車型定位於「未來科技量產者」,是首款搭載國產人工智慧晶片的智能汽車,採用長安汽車和地平線聯合開發的智能駕駛艙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經網絡處理單元)計算平臺,內置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地平線徵程二代,具備每秒4萬億次的算力。
  • 地平線四度亮相CES,車規級AI晶片徵程二代引爆多項量產合作
    拉斯維加斯2020年1月8日 /美通社/ -- 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2020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邊緣 AI 晶片全球領導者地平線攜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徵程二代、ADAS 解決方案、新一代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及一系列智能駕駛落地成果參展,向參展觀眾展示了一個多層次
  • 車規級AI晶片門檻高 需要長期積累和打磨
    車規級AI晶片是一個高門檻、要求嚴苛的領域,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持續的打磨。需要長期的積累中國證券報:晶片領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分別是什麼?張玉峰:最基礎的層面是車規級晶片在寬溫溼度範圍的一致性、可靠性,行業對功能的安全層面非常看重。
  • 專訪地平線創始人:國內首款車規級AI晶片是如何煉成的?
    「車載AI晶片是人工智慧行業的珠穆朗瑪,也是自動駕駛實現大規模落地的前提。此次地平線率先推出首款車規級AI晶片不僅實現了中國車規級AI晶片量產零的突破,也補齊了國內自動駕駛產業生態建設的關鍵環節。」8月30日,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的一場發布會上,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在介紹公司發布的新款AI晶片時這樣說到。
  • 長安汽車高端車型UNI-T年中上市,搭載地平線車規級AI晶片
    這款車定位跨界SUV,基於全新架構平臺打造,是長安汽車進軍高端化市場的邁出的第一步。目前長城、吉利、奇瑞已經紛紛推出高端品牌,自主品牌只有不斷向上突破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尋求立足之地。此前長安汽車已經布局了產品完善的CS家族系列、逸動系列、睿騁系列等,未來「引力」系列將作為高端產品補足長安汽車的產品組合。
  • 地平線造芯:量產後要在三年決勝期內躋身前二
    餘凱對財經網汽車表示,自己看到這些機遇和挑戰後,選擇「出走」百度,在2015年7月創立了北京地平線機器人技術研發有限公司,開始面向智能汽車等場景研發邊緣人工智慧晶片及解決方案。這也使其成為國內外最早進軍汽車AI晶片的公司之一。前裝量產「靴子落地」公司成立之後,晶片的研發和量產就需提上日程。
  • 地平線出貨超10萬
    12月1日,艾問資本從被投企業地平線官方得到消息,截止11月,【2020全球創始人大會·最具創新力創始人榜單】上榜人物餘凱博士帶著他創立的地平線研發的中國首款車規級人工智慧晶片-地平線徵程2出貨量已超10萬。
  • 地平線造芯:量產後要在未來三年內躋身行業前二
    餘凱對財經網汽車表示,自己看到這些機遇和挑戰後,選擇「出走」百度,在2015年7月創立了北京地平線機器人技術研發有限公司,開始面向智能汽車等場景研發邊緣人工智慧晶片及解決方案。這也使其成為國內外最早進軍汽車AI晶片的公司之一。前裝量產「靴子落地」公司成立之後,晶片的研發和量產就需提上日程。
  • 地平線入選CB Insights中國晶片設計企業榜單
    根據CB Insights給出的入選理由,地平線作為專注於智能駕駛的AI晶片獨角獸,近年來在晶片研發和商業落地上取得了諸多進展。地平線2019年8月發布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徵程二代,集成了地平線第二代BPU架構,能夠提供4 TOPS的等效算力,典型功耗2瓦。
  • 地平線獲C2輪融資 上半年將發布面向L3/L4級自動駕駛晶片...
    地平線獲C2輪融資,上半年將發布面向L3/L4級自動駕駛晶片徵程5   1月7日消息,地平線官方宣布已成功獲得C2輪共計4億美元的融資,Baillie Gifford、雲鋒基金、中信產業基金和寧德時代聯合領投。
  • 邊緣計算迎來「新風口」,AI晶片創企如何把握機會?
    其中,2015年成立的地平線,作為最早致力於自研邊緣AI晶片的企業,經過5年的發展,已經獲得了英特爾、SK海力士以及多家中國一線汽車集團的戰略投資,成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AI晶片創業企業;成功量產了兩代邊緣AI晶片,構建了比較完整的產品線;也明確了自身「一橫一縱」的商業化發展路線,在全球範圍內同奧迪、長安、紅旗、佛吉亞、SK電訊、小米等行業頭部玩家深入合作。
  • 四戰CES,國產晶片公司地平線的崛起與加速
    CES 2020展會期間,地平線不僅展示了中國首款車規級 AI 晶片「徵程二代」,基於「徵程二代」推出的單目前視 ADAS 解決方案。同時,已經進行升級的自動駕駛計算平臺Matrix 2等產品方案也在展會上首次亮相。
  • 地平線欲5年內成「行業前二」 最快2年內尋求科創板上市
    對地平線而言,尋求更穩定的資金來源,將是這家公司在競爭中突圍的關鍵。前不久,因為MCU晶片的供應不足而引發的汽車停產備受外界關注,但外界容易將各類晶片混為一談,地平線實際上生產的是車載AI晶片,這種車規級晶片技術要求更高。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向記者表示,地平線在國內屬於第一家實現車規級AI晶片前裝量產的企業。
  • 上汽智己汽車全球品牌發布,地平線徵程2助力搭建智能數字架構
    2021 年 1 月 13 日,「智能時代出行變革的實現者」智己汽車舉行全球品牌發布會,發布高端智能純電轎車和智能純電 SUV,新車型智能數字架構選用地平線徵程 2。根據規劃,智己汽車的首款量產版車型,將於 2021 年 4 月上海車展期間接受全球預訂,屆時將帶來更多值得期待的產品細節和用戶體驗方案。智己汽車是由上汽集團聯合浦東新區、阿里巴巴推出的高端汽車品牌。地平線與上汽集團在 2020 年 8 月成立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在智能駕駛技術領域展開全面深度合作,共同進行前瞻性技術研究,打造具有上汽集團品牌特色的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人工智慧終端應用。
  • 車載AI晶片大戰打響 誰能笑到最後?
    此外,地平線還宣布不久後將推出徵程5,可與特斯拉HardWare 3自動駕駛平臺一較高下。車載AI晶片戰爭打響。「第三空間」市場潛力巨大我們可以想像到未來駕駛場景:上車後啟動車輛,智能座艙進入工作狀態,你一聲令下說出目的地,導航系統已經為你規劃好路線;行車過程中,車內溫度調節至最佳狀態,娛樂系統也會自動打開,播放你喜歡的音樂。
  • WICV2020 |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車載AI晶片,智能汽車的數字...
    對整個行業是非常有遠見的事情,2015年那個時候地平線作為行業第一家瞄準人工智慧晶片的企業,現在成為整個產業界共識的洪流,這個過程,中間充滿曲折。今天我們面臨智能汽車,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面臨的最大規模的數據洪流,最大規模的計算挑戰,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測算,高等級的自動駕駛,2000汽車實時的數據2015年人類文明產生數據的綜合,智能汽車潮流面前,BAT成為小數據公司。
  • AI晶片「點燃」北京!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大咖演講全乾貨
    晶片巨頭賽靈思、我國自動駕駛晶片明星創企黑芝麻智能與地平線也於峰會聚首,為大家分享創新經驗;我國AI晶片新銳玩家壁仞科技、燧原科技、比特大陸、光子算數、豪微科技、億智電子、知存科技在會上分享了落地心經;知名投資機構北極光創投、中芯聚源亦在現場探討AI晶片的投資邏輯與思考。
  • 看懂未來十年AI晶片趨勢!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成功舉行
    壁仞科技預計在明年流片首款同時支持AI訓練和推理的晶片產品;黑芝麻智能將於2021年投片A2000大算力晶片,支持L4/L5級自動駕駛;地平線明年將挑戰100萬片晶片出貨量;知存科技明年初將批量試產WTM2101晶片。2020年,AI晶片產業經歷了哪些機遇和挑戰?新基建風口下,AI晶片該如何加速落地?未來AI晶片的創新之路又將去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