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汙染,關鍵是放射量有多大

2021-01-10 果殼網

福島核危機觀察(1)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是人類核能歷史上繼1979年美國三哩島、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之後的第三次核危機。此次危機是全球性的、長期性的,必將對國際政治、經濟、能源、環境、社會以及文化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危機發生之後,隨著受損機組情況的反覆,公眾的焦慮也是有增無減。其中最受到關注的莫過於放射性物質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問題。因為這個影響並不局限於一兩個個體,而是涉及到了整個社會和公眾的健康,我們必須從嚴謹的科學角度探討求證,以期得到最準確的判斷。

問題1 核汙染究竟有多大的量?

若要對此次核危機對環境的影響有一個準確的把握,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一個量的問題。最近國內的新聞常常出現「爆炸性」的標題比如「黑龍江大氣檢測出放射性元素」。同樣,在美國新聞中也出現了類似的報導,比如「日本核洩漏到達華盛頓州」。在我看來,這些新聞標題多少有些「譁眾」的意思。我並不反對新聞運作的基本規則,但對於這一類事件的報導媒體應儘可能地採取理性的科學的角度。

舉例來說,3月18日,美國環境保護署和能源部發表聲明說在加州Sacramento的監測站發現了氙-133(此同位素自然界中不存在,因此可認為是從日本擴散而來),濃度為0.1Bq每立方米。一個對核物理沒有什麼了解的普通讀者,看到這樣一條小心,心裡自然會咯噔一下,即便媒體在隨後的報導中給出了「專家解讀」,聲明這種濃度的輻射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由此造成的不安全感恐怕也很難清除。所以,我們有必要弄清楚,這個汙染量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們知道放射現象無處不在,無論是在空氣,水,土壤中都含有放射性元素。地球內部就含有大量的鈾,正是這些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讓我們生活的地球保持了「熱度」。人體內也含有很多放射性元素,有鈾,釷,鐳,鉀-40,碳-13和氚等。其中主要是鉀-40,共有17mg左右。換算成放射強度有4.4x10^3貝克(Becquerel或Bq,物理意義為每秒衰變的次數)。

假設人呼吸的速率為每分鐘20升(美國核管會設立的中等勞動強度下呼吸的速率標準),通過簡單計算可知,一個人需要在前述空氣條件中呼吸4.2年才能積累到和人體內鉀-40同樣的放射強度水平。

實際上計算中並沒有考慮到強度的衰減,放射性元素在體內的有效存積,人在不活動時呼吸速率的減緩等因素,因而4.2年的結果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估計。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環境保護署和能源部聲明的標題是這樣說的:「Radiation Monitors Confirm No Radiation Levels of Concern have reached the United States」(輻射監測站確定沒有可擔心的輻射到達美國,www.epa.gov/radiation)。

有朋友可能會問,鉀和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放射性元素,怎麼能放在一起比較呢?讓我們先看一下它們的衰變。核物理的數據表明它們都是β衰變,每次衰變鉀-40放出一個能量為0.585百萬電子伏特的β粒子(實際是90%的機會,剩下10%放出1.49百萬電子伏特的γ射線)。而氙-133每次放出的β粒子能量僅為0.1百萬電子伏特。從能量上看,氙-133對人體的影響就更小了。

其實,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因為它引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Health Physics的核心問題——劑量。劑量是人們為解決此類問題建立的一個標準平臺,在這個平臺內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可以做相同的比較。另外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大量科學研究顯示劑量和生物體受到的影響可以用線性關係描述。

順便說一句,為什麼核安全行業在美國會有Health Physics 這麼一個名字呢?這還得從美國二戰時發展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說起。當時隨著曼哈頓計劃的進展,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被生產出來,隨之而來的安全與健康方面的研究也受到高度重視並迅速發展起來。在給這個行業起名的時候,為了戰時的保密需要就起了這麼一個聽起來好像有點沾邊,但仔細一琢磨又不知道到底是幹什麼的名字。戰後,這個名字就和其他一些當時的保密代號象什麼Y-12、K-2 5(它們都是鈾235的分離設施)的一起被沿用下來。

本文作者只介紹了「量」的重要性,接下來作者還將陸續介紹其他的一些與核輻射密切相關的問題。

核輻射會造成多大的健康危害?

科技名博微博

作者介紹:董海濤,現在美國的一所大學司職核安全官(Radiation Safety Officer)。我所從事的行業叫做Health Physics,是一門結合了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管理等多種學科知識,致力於人類能夠安全地了解與利用核能的學科。在美國,核能利用的監管部門是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ww.nrc.gov),行業協會是 Health Physics Society, www.hps.org,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了解。

相關焦點

  • 核汙染食品危害到底有多大?你意想不到的「嚴重」
    昨晚的央視315晚會,曝光了部分電商平臺違規銷售日本核汙染地區食品的問題,一夜之間,朋友圈和微博上充斥著既無奈又擔心的嘆息聲,網友紛紛曬出自己正在吃或曾經吃過的核汙染地區食品,並調侃自己可能離「變異那麼,來自日本核汙染地區的食品到底有什麼危害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科普一下。
  • 人類文明的最大陰影,核汙染有多危險?日本這起事件至今影響世界
    人類文明的最大陰影,核汙染究竟有多危險呢?日本這起最嚴重,至今影響世界】中,就為大家講述了核汙染帶給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西瓜視頻搜索觀看。話不多說,下面進入正題。車諾比事故就是迄今為止核汙染最為嚴重的一個,而且對於核汙染,國際上還分了七大等級,一到三級為無人傷亡等級劃分,四級以上就是放射性核汙染釋放,造成人體損傷,代表事故就是日本的jco核燃料製備廠核洩漏事故,由於操作嚴重不規範,機器零件老齡化等各種問題,導致沉澱槽內的輻射被大量釋放。
  • 野豬遭核汙染變異 核汙染對人體有這些危害
    野豬遭核汙染變異:不同於災害性事件,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眼前的破壞性。現在,離福島核洩漏已經過去5年,雖然居住在那裡的人搬走了,但核汙染對當地的動物造成了不小的危害。野豬遭受核汙染後變異,體形變大,而且性情暴躁,會主動攻擊一切物體。  現在,《每日郵報》報導稱,福島的核汙染讓當地的野豬發生了變異,它們體型粗壯,體長在1.5-2米,體重90-200公斤,會主動攻擊一切物體和建築物,相當嚇人。
  • 向日葵有可能治理核汙染?核電站爆炸後,科學家有意外發現
    核能是當今世界最高效的能源之一,一個國家有「核」就代表著民族的強盛,但是核又是人們談之色變的東西,因為核失控後實在太「兇殘」,例如著名的車諾比核事故。因此如何治理土地核汙染,就成為近些年科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就在大家對治理方案「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意外發現,讓科學家們看到了希望。科學家在考察車諾比核電站周邊汙染情況的時候,發現在一個長滿向日葵的池塘中,放射汙染物竟然被清除殆盡,科學家在分析原因後,認為向日葵很可能具有治理核汙染的能力。
  • 撕下中文標籤露出「核汙染」產地, 曝光日本產品濟南有售
    當晚,記者在經四路無印良品店走訪發現,店內有多種涉嫌產地來自日本「核汙染區」的食品在售。  撕下包裝袋中文標籤產地為「核汙染區」  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在無印良品超市,一些日本食品的外包裝上都被貼上了產地為日本的中文標籤,但是當揭開中文標籤後,露出了這些產品的真實產地為東京都,名列禁止進口名單。
  • 外星人存在的概率有多大?如果有,它們是否和人類一樣?
    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科學家的腦海中,至今未有答案!1961年,著名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弗蘭克·德雷克(FrankDrake)建立了一個方程,用於估算我們銀河系在任何給定時間的外星文明數量。這個公式被稱為「德雷克方程」,是一個概率論證,旨在為尋找外星智能(SETI)建立某種線索。
  • 核汙染到底有多恐怖?日本核輻射區域,變異動物和植物隨處可見
    核汙染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很嚴重的事故,比如說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洩露事故。這對日本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核輻射所導致的環境汙染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恢復過來的,或者說根本就不可能恢復如初。 當時的日本已經想方設法的把被輻射的地區給隔離起來了。但還是可以看見變異生物的身影。
  • 兩地都經歷過核汙染,為何廣島能住人,車諾比卻無人敢去?
    核彈在爆炸的時候,會產生很多核汙染物,這些東西對環境的影響非常大,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如果嚴重點的話,被核汙染的地方常常幾百年之內不適應人類居住。世界上經歷過核汙染的地方有三個,分別是日本的廣島、長崎,以及前蘇聯的車諾比。二戰後期,日軍死活不投降,美軍往廣島和長崎分別投放了一顆原子彈,同時廣島和長崎是人類有史以來唯二被核彈轟炸過的城市。
  • 核汙染為什麼會令人聞風喪膽,它的原理是什麼?
    核汙染的危害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核原料的劇毒性以及放射性。其中劇毒性應該不需要說明了,大家都懂的,而放射性可能有些小夥伴就不是很清楚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這就是核汙染令人聞風喪膽的原因。要全面清理核汙染,就必須使其不再具有放射性,而放射性本質上就是元素衰變產生的,是一種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轉變過程。理論上來講,只要加快放射性元素衰變的速度,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講,這是很難做到的。
  • 核汙染有多恐怖?日本核輻射區域,隨處可見各種變異動植物
    導語:核汙染有多恐怖?日本核輻射區域,隨處可見各種變異動植物眾所周知,二戰末期,納粹德國已經選擇投降,而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卻選擇瘋狂抵抗。二戰局勢已經非常明朗,日本敗局已定,但是其仍不死心,日本天皇甚至還制定了「一億玉碎」計劃。
  • 核汙染染指深海?中國科學家研究深海生物,發現放射性元素
    文/濤聲依舊核汙染染指深海?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人類對於海洋的最大汙染就是垃圾汙染,但是你能夠想像到核汙染也滲入到了海洋當中嗎?這聽上去有些聳人聽聞,然而事實就是如此,前不久,中國科學家在對深海鉤蝦這種生物進行樣本分析,結果發現了這種蝦的體內有著核爆碳-14信號,科學家都驚訝萬分,到底什麼是核爆碳-14信號呢?
  • 來自核汙染區的食品 真的會導致嚴重後果嗎?
    近日,央視315晚會再次點穴式地曝光了一批企業的不法行為,如耐克氣墊鞋無氣墊、互動百科製造虛假信息牟利、飼料企業非法添加喹乙醇……但是最令人震驚的還是產自核汙染地區的日本食品已經悄悄湧上國人餐桌的消息,而且無印良品等多家知名品牌店竟然推波助瀾、暗中銷售。
  • 上海海產品來源海域未受核汙染影響 可放心食用
    近日,手機簡訊、微博上「海鮮受核汙染」、「不要再吃海鮮」等傳言引來部分市民的擔心。對此,本市相關部門昨天明確給出「定心丸」:本市供應的海產品,其養殖和捕撈相關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汙染影響,進口海產品經嚴格檢驗,市民可放心食用。
  • 冷凍海鮮來源日本核汙染海域?
    近日,網上熱傳這樣一則消息:「臺灣朋友轉發:請大家告訴所有認識的人:「海霸王」 產品是臺獨分子蔡英文的家族企業,是凍品,有湯圓、海鮮之類。蔡英文的冷凍海鮮來源於日本核汙染海域產品,在日本和其它國家都不食用,蔡英文把這些核汙染食品銷往大陸,用心險惡。我們一起來抵制!
  • J Mater Chem A:核汙染淨化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核汙染成分包括銫 (Cs-131、133、137)、鍶(Sr90)及碘(I-131、135)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其中放射性銫(12.8%,半衰期約為30年)為主要成分之一。針對當今世界核汙染淨化材料與技術欠缺的現實,東北地理所於洪文研究員等科研人員開創性成功研究製備了「磁性普魯士藍/氧化石墨烯」納米材料用於高效吸附放射性銫元素,對50ppm的汙水中銫的快速去除率可達90%以上;對銫離子的飽和吸附容量可達55.56mg/g。同時,該吸附材料在外加磁場作用下可迅速簡便地從核廢水中實現分離。
  • 315曝光:日本「核汙染區」食品驚現中國 你還敢吃嗎?
    如今,六年過去了,產自核汙染地區的日本食品卻已經在國內市場上悄悄出現了。深圳市有棵樹旗下的深圳海豚跨境科技有限公司,號稱是中國進口母嬰用品最大的供應鏈平臺,為國內眾多的電商提供貨源。在公司的網上商城裡記者看到了來自日本的核汙染地區禁止銷售的卡樂比麥片。
  • 韓媒抗議日本排放核汙水,核汙染到底會持續多久
    然而存儲的地方畢竟不是無限大的,而且這些汙水不比普通汙水,再怎麼淨化都是有嚴重核汙染的,於是日本最近決定把它們排放到海裡。 這一排放不要緊,韓國本來也很淡定,但有很多國家發現日本排放這些汙水順著海水的流動,最後都會匯聚在韓國的西海岸,韓國人這下也懵逼了,這我們招誰惹誰了?
  • 福島核事故:核輻射變異動物外遷,對日本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據2004年《自然期刊》上公布的大鼠基因測序結果,大約包含了25000個基因,新的基因組測序結果還顯示,大鼠染色體上有27.5億個鹼基對,在這麼多鹼基對中,任何一個出現變化,那麼就會導致後代有可能出現顯性變異!
  • 福島核事故:核輻射變異動物外遷,對日本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據2004年《自然期刊》上公布的大鼠基因測序結果,大約包含了25000個基因,新的基因組測序結果還顯示,大鼠染色體上有27.5億個鹼基對,在這麼多鹼基對中,任何一個出現變化,那麼就會導致後代有可能出現顯性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