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央視315晚會,曝光了部分電商平臺違規銷售日本核汙染地區食品的問題,一夜之間,朋友圈和微博上充斥著既無奈又擔心的嘆息聲,網友紛紛曬出自己正在吃或曾經吃過的核汙染地區食品,並調侃自己可能離「變異」不遠了。那麼,來自日本核汙染地區的食品到底有什麼危害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科普一下。
當發生核電廠嚴重事故時,反應堆放射性物質可能會向周邊環境釋放。其中,對健康具有風險的主要放射性核素為放射性碘、放射性銫和放射性惰性氣體等。假如食用了核汙染食品,會造成慢性放射性損傷,主要表現在加速細胞凋亡,令細胞生長受阻,誘發細胞變異,癌症機率增加等。
其中,碘-131是核事故時輻射防護的主要對象,其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隨飲食攝入,如含放射性碘的牛奶、牛、羊、豬和雞蛋等,另外水生動植物對碘有很高的濃集能力。碘-131進入人體後迅速蓄積於甲狀腺,要比其他器官或組織中的含量高几百倍甚至幾千倍,可引起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減退,遠期可發生甲狀腺結節和癌變,對兒童的危害性尤其大。
而銫-137是公眾受全球性放射性落下灰照射劑量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之一,極易從胃腸道吸收,吸收率約為100%。由於銫在體內分布均勻以及其子體鋇-137m量子在體內的穿透力較強,各組織均會受到體內銫-137較均勻的照射,引起多器官放射性損傷。
為了保證民眾的食品安全,中國政府在福島核事件後第一時間出臺了相關法規,福島縣、群馬縣、栃木縣、茨城縣、宮城縣、新潟縣、長野縣、琦玉縣、東京都、千葉縣等都縣的食品被明令禁止進口。而一些無良商家隱瞞具體產地進口販售來自日本核汙染地區的食品,因此遭到315晚會曝光。
(這些都縣距離福島核電站約200公裡)
不過,即使吃了來自這些地區的食品的網友也無需過度恐慌。首先,這些都縣未必都是重輻射區,當地生產的所有產品也未必都存在核汙染問題;其次,核汙染食品的危害屬於核輻射中的內照射,即放射性核素進入生物體,是生物收到來自內部的射線照射,只有當照射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至於「變異」,遭受過量輻射後的變異受精卵如果分裂成長為新的個體,這個新的個體就會是個具有明顯變異的個體。而生命脫離受精卵階段,遭受過量輻射就只會導致傷病和死亡。所以,變身「小怪獸」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一名福島女童接受輻射測試)
儘管如此,網友在前往日本旅遊或購買日本產商品時,仍然要注意輻射問題。2015年年底,日本岡山大學研究生院教授津田敏秀在國際醫學雜誌《流行病學》上發表論文,指出福島縣內兒童甲狀腺癌發病率是日本全國平均水平的20倍到50倍,且今後不可避免將出現更多的患者。福島縣政府雖然不承認和核事故直接相關,但也不得不承認兒童甲狀腺癌發病率超高。
好啦,關於核汙染食品的介紹暫時就到這裡。如果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或者想吐槽那些無良商家,就來QQ瀏覽器吧!這裡聚合了資訊、閱讀、遊戲、視頻、微信熱文和明星IP延展等豐富多彩的內容,供用戶任意瀏覽,還有人數眾多的個性化內容服務生態圈,為用戶提供暢所欲言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