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利用經濟價值進行研究,以提高對生物碳泵的了解並減少海洋碳匯估算的不確定性。
海洋在捕獲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 2)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每年的吸收量在5到12吉噸(十億噸)之間,由於研究有限,科學家不確定每年海洋到底能捕獲和儲存(或封存)多少碳,或者不確定將來增加的CO 2排放量會如何影響這一過程。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將經濟價值歸功於研究的益處,以提高對生物碳泵的認識並減少海洋碳固存估計的不確定性。
WHOI海洋政策中心的科研人員使用氣候經濟模型將碳的社會成本考慮在內,並反映了由於氣候變化而可能導致的未來損失,因此研究海洋碳匯的價值為5000億美元。
該論文提出了科學研究的利益與決策之間的聯繫,通過投資科學,可以縮小不確定性的範圍,並改善社會成本效益評估。
更好地了解海洋的碳固存能力將有助於建立更準確的氣候模型,為決策者提供制定排放目標和制定氣候變化計劃所需的信息。
科研人員為20年的科學研究計劃建立了一個案例,以測量和模擬海洋的生物碳泵,通過大氣食物網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輸送到深海的過程。
生物碳泵由漂浮在海洋表面的稱為浮遊植物的微小類植物生物提供燃料,這些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消耗二氧化碳,當浮遊植物死亡或被較大的生物吃掉時,富含碳的碎片和糞便沉入海洋深處,被其他生物吃掉或埋在海底沉積物中,這有助於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全球氣候變化。
諸如燃燒化石燃料之類的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升高,通過吸收來自太陽的熱量使地球變暖,並且還溶解於海水中,從而降低了海洋的pH值,這種現象被稱為海洋酸化,溫暖、酸性更強的海洋會削弱碳泵,導致大氣溫度升高,或者變得更強,而產生相反的效果。
WHOI的海洋暮光區計劃和NASA的遙感遙感全球出口流程(EXPORTS)計劃等工作在理解海洋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這項研究需要在為了開發預測模型,例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使用的模型,當前的IPCC模型並未考慮海洋吸收碳的能力的變化。
儘管這篇論文的評估沒有考慮到一項全球研究計劃的成本,但投資只佔5000億美元預期收益的一小部分,如果這項研究沒有導致減輕氣候變化影響的政策決策,那麼這些節省也可以被視為對社會的一種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