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ASC可持續水產品在本土化道路上的「困境」,好像要到頭了。
2010年,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正式成立,總部設在荷蘭,負責制定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評判標準,建立起一個健康的、負責任的、可持續的海產養殖尺度。2012年,ASC認知標識正式推出與消費者見面,帶有ASC認證標識的海產品標誌著其來自負責任的養殖場,養殖和運輸全過程可溯源,產品品質有保障。
很短的時間內,ASC就在國際市場受到廣泛認可,成為水產行業值得信賴的黃金標準。如今,全球獲得ASC認證的水產養殖場已經達到1250多家,超過23,750種產品在全球88個國家進行銷售,為當地消費者提供「放心」的水產品。
而放眼國內,作為自1989年起,水產品總產量連續30年居世界第一的世界主要水產品生產國,卻受國內市場影響,中國ASC認證養殖場在2018年年底才剛剛突破兩位數,幾乎都是為水產品出口服務。
好在近兩年,水產品作為食物中一種優質的蛋白質來源逐漸被消費者認可接受,成為餐桌肉食的新主角,伴隨日益成熟的冷鏈運輸體系和電商系統,逐漸打破往常的地域限制,開始進入更多消費者的視野,同時得益於國人對於品質產品的需求增長,僅一年多時間以來,國內ASC水產品近兩年的發展終於加速了一把。
ASC官方網站的信息顯示,中國獲得ASC認證的水產養殖場現在已經快速增長到26家。從認證信息來看,國內水產養殖ASC認證在品類多元化方向呈現快速擴張的趨勢,出現了國內首家通過ASC認證的鮑魚養殖場中新永豐、乳山生蠔養殖場燈塔水母等,養殖品類逐漸豐富起來。
對於國內可持續水產市場和業內人員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需求,「上位」了
早年間,ASC認證的國內圈子,表現的就像是一座「圍城」,困住了國內高品質的水產品。
作為世界水產的黃金標準,ASC自問世以來就成為品質企業進軍高級市場的敲門磚,與傳統高密度、高產量、高收益的養殖方式不同,ASC養殖場要求企業養殖注重環境保護和水質安全等,本質上提高了企業的養殖成本,使得ASC產品在市場上就會多出一層品質「溢價」。
中國是世界主要的水產品生產國,更是世界最大的水產品消費國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人均海鮮消耗量將達36公斤。
然而,豐富的國內市場卻並未給予可持續水產品太多的生存空間。
畢竟,國內水產品大多數產自東部沿海地區,而消費者同樣也集中在東部地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國人追求產品的極致「性價比」,稍貴一些的品質水產品,相繼「失聲」。
沒需求,國內的ASC認證自然就少了。
所以我們會發現,早前國內的ASC認證養殖場,幾乎都是做著出口的生意。因為外國的市場,太需要這些產品了。包括美國、德國、日本在內的多家外國連鎖超市,這些年都相繼出臺相應的政策規定,表示未來只售賣經ASC或MSC認證的水產品。
當需求增加的時候,我們就能明顯感受到ASC在國內的活動頻繁。
除了近兩年養殖場認證增速之外,2019年,盒馬生鮮發布海產命名標準,將聯合ASC開發三文魚溯源系統;沃爾瑪的「中國可溯源生鮮」戰略也引入ASC認證,計劃到2020年底前,「Marketside沃集鮮」可溯源海鮮將佔到整體包裝海鮮商品數的20%。
一個生鮮巨頭,一個零售巨頭,會不會這麼巧合都打起了ASC的主意。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源頭」和「溯源」日益成為中國消費者最看重的生鮮產品指標。
今天的消費者想知道,你的東西是從哪兒來的,經過了怎樣的程序才到我的手裡。
這樣的認知結果,既是因為消費升級,也是因為很多傳統模式養殖場弊端接連被披露,消費者不得不開始緊張在意自己購買的產品會不會出現品質問題。
尤其經歷過疫情的中國消費者,變得越來越理性。專家表示,疫情之後,健康、綠色、安全的水產品將更受消費者歡迎。
ASC,中國真的需要嗎?
如果僅僅是需要品質好的產品,解決起來還是很容易的。
實際上,行業內通用的無外乎就是利用各種「標準框架」規範企業的作為,同時教育消費者,認準相應的標準,就等於認準了品質的產品。
比如國內最基礎的GB標準。別以為這好像很簡單,事實上,國內部分水產品從生產到進入消費者餐桌,可能連基礎的資質認證都沒有。
而ASC認證體系其實也就是眾多標準的一種,那為什麼在國際上ASC能成為人人信賴的黃金標準,這一套標準又真的適用於國內嗎?
水產食品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食品系統,人們所食用的半數水產品都來自水產養殖。水產養殖業的高速發展,卻帶來了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養殖環境被破壞後,養殖的產品也就失去了安全保障。
而ASC的目標,就是推動水產養殖向著一種對環境、對社會負責的食品來源轉變。這個轉變的基礎之一就是創造一個健康的、可信的、負責任的水產養殖標準。
同時,ASC還具有一定的產銷監管鏈和可追溯性。一旦養殖場通過認證,則可以出售通過ASC認證的產品。為了ASC標準和ASC標籤具有可靠性,相關管理制度必須建立,以確保產品可追溯性。
對於消費者而言,ASC標準能讓他們相信他們購買的產品是安全品質的。對於更大的社會層面而言,ASC標準是想實現未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
而這兩點對於中國而言,也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核心點在於,中國是水產養殖大國,既要保障消費者日益增長地對品質產品的需要,又要實現整個養殖環境的生態可持續發展。
2015-2019年,我國海水養殖產業和淡水養殖產業總產值分別保持了5%和2%左右的年均增長率。2019年,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總產值為9391.63億元。
2019年2月,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門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同年三月,兩會上也出現同樣的聲音,國家也將根據水產養殖行業發展趨勢、養殖模式等,全方位完善水產養殖標準體系。
ASC養殖場認證體系和要求,或許正是其中很關鍵的標準樣本。
說不定,水產行業也能出「爆款」產品
疫情之後的今天,就是ASC出圈的大好時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消費者的品牌需求已成為ASC認證產品的兩大核心價值。
當這一認可普遍升溫,ASC認證產品也就具備了充當業內「爆款」產品的潛力。
這一國內水產養殖企業進入歐美、日本市場的敲門磚,未來總歸還是要為對食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國人服務,成為進入國內中高端水產品市場的新的敲門磚,「負責任」消費,將會成為大勢所趨。
剛剛結束的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食品和飲料展覽會,以及即將備展上海的FHC上海環球食品展,ASC認證企業都是海鮮品類關鍵的展出部分,也贏得了上萬採購商及消費者的關注。
縱向對比發現,往年的國際性食品展,ASC認證企業還大多都是國外的企業或品牌,而今年,出展的ASC認證企業已經幾乎都是國產企業,這也再一次表明ASC的「本土化」之路,已經走得越來越成熟及美好了。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中食展鮮生活的舞臺上,還出現了國內首個參加國際食品展的牡蠣類ASC認證企業燈塔水母。一直以來,牡蠣在世界海水養殖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中國的牡蠣產量是目前世界生產牡蠣的國家與地區中最大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牡蠣海水養殖面積達14.51公頃,養殖產量達到522.56萬噸,佔整個海水養殖產量的25%。
燈塔水母ASC認證牡蠣的展出,也是我國牡蠣養殖生態的一種縮影,我們能一探國內牡蠣養殖的現狀。牡蠣具有淨化水質的能力,對養殖海域的水質要求極高,作為整個水產養殖業的關鍵養殖品種,牡蠣的養殖環境安全值得重視。燈塔水母如今採用的是行業內少有的建設牡蠣示範化海洋牧場管理方式,通過與中科院與廣東海洋大學的合作,從種源引進到養殖管理、淨化指標等各方面保障牡蠣養殖安全,在牡蠣養殖中算是位列前端的標杆性企業。
除此以外,同樣十分看重養殖環境的貝類產品蝦夷扇貝,其主要生產企業海洋島集團早在2017年就獲得了ASC負責任水產養殖認證,同樣扛起了負責任水產養殖的大旗。
生產埠的不斷進步,最終是會匹配到相應的需求埠的。
雖然,目前大多ASC產品仍集中在五星級酒店、大型連鎖超市,一旦消費者願意像接受「品牌溢價」那般去接受一個產品的「品質溢價」,那麼對於ASC產品而言,就打開了那道阻擋在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終極之門,ASC產品的爆款屬性也就真的具備了。
這一天,應該不會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