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邊的天色微亮,燈塔水母的碼頭處就傳來漁民的陣陣吆喝聲,一輛輛載滿乳山牡蠣的漁船正向岸邊停靠,起重機將一籠又一籠的牡蠣卸貨,蠔農們也做足充分準備,伴隨著收穫與忙碌的一天就這樣開始。
眼下正是乳山牡蠣的收穫季節,乳山市全市的乳山牡蠣養殖面積約為30萬畝,在乳山遼闊的養殖海域之中,聽聞有一片「特殊」的養殖海域,它既是國內首家獲得ASC認證的養殖乳山牡蠣的負責任海洋牧場,也是高品質牡蠣品牌燈塔水母自建的示範化海洋牧場。
這個海洋牧場到底有何獨特之處?今天就跟隨蠔農們的腳步,走進燈塔水母ASC養殖海域,探秘海洋牧場全貌,看優質乳山牡蠣如何長成。
走進燈塔水母ASC養殖海域,全面了解牡蠣養殖環境
據了解,ASC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可持續發展貿易組織(IDH)於2010年共同發起的項目,致力於降低全球水產養殖業的環境及社會負面影響,推動水產養殖業向環境可持續和社會負責任模式進行轉型。只要獲得世界上公認的ASC黃金養殖認證,代表著養殖環境安全可靠、產品品質力符合國際標準,相當於拿到了水產品銷售的「世界通行證」。
不久之前,燈塔水母自建的示範化海洋牧場成功獲得ASC認證,成為乳山首家獲得ASC認證的養殖牧場,證明燈塔水母在探索海洋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對乳山實現海水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最近正值乳山牡蠣大量上市,必須儘早出發,才能保障儘快把新鮮、安全的乳山牡蠣送到消費者手上」一位蠔農說道。天還沒有完全亮,蠔農們已經開著漁船,到達燈塔水母ASC認證養殖牧場,上萬噸的乳山牡蠣養殖於此。
燈塔水母ASC認證養殖牧場總面積約為1.2萬畝,海域水質符合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這裡的海水乾淨、清澈、能見度高,即使用肉眼也能分辨出養殖水質很好。
燈塔水母在牧場養殖的模式上選擇放棄粗放的養殖模式,積極引入ASC養殖理念是其最大特點之一。該海洋牧場通過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籤訂了科研基地協議,引進最新技術與設備,新建海上監測平臺,並組建專業化的養殖隊伍,對海水進行無汙染處理,真正做到養殖無汙染。
除此之外,燈塔水母自建的示範化海洋牧場還嚴格按照ASC體系管控養殖全過程,合理設置養殖筏架的間距和密度,建立標準養殖體系,做到真正的可持續生態養殖,有效保障牡蠣的肥滿度和產量穩定。
「燈塔水母的乳山牡蠣養殖周期一般都在2-3年,肥滿度很高,加上今年由於氣溫較高,乳山牡蠣品質好、肉質鮮嫩,產量和銷量也是高於往年」師傅們一邊捕撈一邊笑著說。
蠔農們在找到浮漂定位之後,便將一籠籠成熟的牡蠣撈起,捕撈過程聽似簡單,卻要經過吊裝、起籠、裝船三個步驟,每一個都需要至少三位師傅共同完成。待漁船裝滿之後,便開始返航,進行後續工藝流程。
百聞不如一見,探秘燈塔水母乳山牡蠣工藝流程
牡蠣工藝流程,通俗來講就是牡蠣從深海到餐桌,中間都經歷了哪些工序。或許有很多顧客認為只要把牡蠣捕撈起來,簡單清洗之後便可以上市售賣,但實際上,親眼看過整套工藝流程之後,才發現把牡蠣捕撈上岸,僅僅只是一個開頭。
下籠:待載滿牡蠣的漁船返回到碼頭後,就必須儘快將捕撈的牡蠣卸下來,因為剛捕撈上岸的牡蠣不能長時間待在船上,否則會影響口感;
分體:剛捕撈上岸的乳山牡蠣大多是連體生長的,這樣既會影響牡蠣清洗效果,也不利於食客烹飪,於是就需要用斧頭將連體牡蠣砍成單體,做這項工作的人員又被稱呼為「斧頭幫」;
清洗:分體之後的乳山牡蠣,外表附有較多的淤泥,燈塔水母通過用牡蠣清洗機,利用高壓水槍、滾輪對牡蠣外殼的海泥進行徹底的清洗,這樣才有利於下一步工序的進行;
分揀:將清洗乾淨的牡蠣放在分揀機上,機器設備會按照不同的重量對牡蠣進行分揀,幫助消費者買到所需要的牡蠣規格;
淨化:淨化環節是保障乳山牡蠣口感與安全最關鍵的一步。需要把牡蠣放在淨化池裡面,淨化時間需要12個小時左右,進行吐沙除菌,使牡蠣吃起來口感更香甜;
二次清洗:淨化結束後將乳山牡蠣撈起,再次用清水衝洗;
質檢:燈塔水母的乳山牡蠣在發貨之前,必須經過專業人員的質檢。由質檢員通過敲擊、觀察等方式對乳山牡蠣感官、出肉率、淨含量進行測評,產品合格後才能進行下一步裝箱稱重;
打包發貨:為保障消費者的食用體驗,燈塔水母引進廣東海洋大學生態冰溫保活技術,選用冷凍加厚PE材質三層密封加冷袋保鮮,全程冷鏈順豐運輸,增加製冷時間,保證到手鮮活。
相信只有親眼見證過燈塔水母ASC認證養殖牧場和乳山牡蠣的加工工藝,才會真正相信乳山牡蠣品質。經過一天的探索後發現,乳山牡蠣在深海裡自由生長成熟後又被捕撈上岸,經過多道工序後進入消費者餐桌之上,或者進入深加工環節,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仿佛便是它的「人生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