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映的一部電影《班傑明·巴頓》講述了男主角班傑明顛倒的人生。他以老人形態出生,越活越年輕,最後以嬰兒形態迎接死亡。很多人羨慕班傑明巴頓的返老還童能力,但他最後還是度過了正常人壽命的一生。而在海洋世界中有一種生物不僅能夠返老還童,還有著永生的生命周期,那就是燈塔水母。
大多數寫燈塔水母的人可能會以這種方式為開場白,把燈塔水母神化為永生的象徵,實際如何?
有人會這麼說:
燈塔水母只有5毫米長, 可以從成熟期階段「輪迴」到幼年的水螅狀態重新生長,這樣它便擁有沒有界限的生命。由於擁有這樣的特殊能力,燈塔水母從原來的棲息地加勒比海,擴散到了西班牙、義大利和日本的近海,並出現在大西洋的另一側——巴拿馬地區。
實際上是因為:
燈塔水母起源於加勒比海,燈塔水母通常生活在較溫暖的海域他們傾向於把自己鎖在船底,這導致他們蔓延到世界上許多不同的地方。
先說說燈塔水母「永生熱」是怎麼傳入大眾耳中的:
這要源於2010年,一位Ma & Yang在其發表在科學刊物《Nature and Science》上的一篇介紹燈塔水母的研究文章,將其稱為「不會死亡的動物」。文章稱,這種直徑只有5毫米長的燈塔水母可以從成熟期階段經過分化轉移重新回到到幼年的水螅狀態再重新生長,這樣的「返老還童」能力理論上是可以無限使用的,因此燈塔水母極有可能是一種永生生物。那麼真是這樣嗎?
輪迴能力是燈塔水母獨家擁有嗎?
燈塔水母屬於是動物界水螅綱刺胞動物門(即肛腸動物門),刺胞動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兩個基本的形態階段:一個是水螅型,一個是水母型。
在刺胞動物一個完整的生活史中,存在著一個無性生殖的水螅型階段和一個有性生殖的水母型階段,這兩個階段交替出現,學術上稱動物生活史中具有這種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出現的現象為世代交替。
不過這種世代交替在水螅綱生物中是普遍存在的,這種世代交替的能力是一種細胞分化的能力,很多水螅綱生物都具備這種能力。
其實低等動物的自我修復或再生能力是較普遍的,也有很多種方式。等級越低,這種能力就越強。例如扁形動物的渦蟲,通過切割手術,會長出很多奇怪的樣子;蚯蚓被剪掉一小部分後,會以再生的方式重新長出來。而在高等動物身上,這種能力就下降或消失了,比如人類缺了一條手臂,再長出一條來是不可能的……
這個輪迴是「正經」的輪迴嗎?
1988年,一位義大利的學生確實觀測到了燈塔水母由水母型轉化為水螅型,因為當時所知是水母生命周期不長,所以就認為燈塔水母返回了幼蟲時期實現了「返老還童」。
但是那次實驗沒有後續,如果那隻燈塔水母只轉化了一兩次,那就不是永生。只觀測到一次或兩次就下了燈塔水母永生的結論這樣的研究是不嚴謹的。
在那之後也有實驗對燈塔水母「返老還童」能力進行觀測。
比如1996年義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對4000隻不同發育階段的水母型燈塔水母進行了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轉化誘導試驗,那次實驗觀測到了燈塔水母的兩種形態來迴轉化,不過轉化了多少次?是否有極限?沒說。
作為一個門外漢我就想知道,目前研究燈塔水母的研究中,有保存了幾十年並記錄其轉化過程的情況嗎?網上一搜就是:在日本,一位科學家在他的實驗室裡保存了一隻燈塔水母幾十年。麻煩附上姓名機構好嗎謝謝。
綜上,在出現新的研究可以嚴謹地證明燈塔水母可以「輪迴永生」之前,個人認為這個輪迴還不是「正經」的輪迴。
燈塔水母的基因研究
雖然目前的科學研究不能嚴謹地論述燈塔水母的永生問題。不過燈塔水母的基因讓我們在幹細胞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甚至可能在治癒癌症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21世紀初期,山中伸彌和他的學生高橋和利,他們將4~7段稱為轉錄因子的蛋白注射到小鼠的皮膚細胞中。轉錄因子和DNA結合,控制哪段基因被表達。兩位科學家發現,僅僅是這些少量的蛋白,也能夠使皮膚細胞回到幹細胞階段(這裡確實實現了逆轉化,不過是細胞層次的)。
科學家又能將這些幹細胞培養成神經細胞、血細胞和心肌細胞。因為這項開創性的工作,山中伸彌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山中伸彌說為了理解細胞的命運,燈塔水母細胞這種從成熟細胞轉變為幹細胞的機制,是我們的最佳研究對象。
隨著這項研究的進展,相信燈塔水母永生問題也會得到一個科學的解答。
以上只是本人不成熟的觀點,關於這個話題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