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探險公司攜世界第三位太空遊客抵京推銷
本報記者 江金騏報導
世界第三位太空遊客、60歲的美國人奧爾森,昨天在美國太空探險公司與香港太空旅遊有限公司兩位老總的「護駕」下悄然抵京,而一直被猜測的中國第一個報名參加太空遊的神秘人物今天上午將亮相。美公司這次進京早有準備,他們將以「奧爾森」為品牌,向國人推銷太空旅遊。但是,「我們發展太空遊,客觀上還不夠成熟」。昨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太空》副主編龐之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和所有的國家一樣,發展太空遊還面臨著成本、風險化解以及國家政策規範等制約。
三種方式「任你遊」
「親自參與太空探險的當事人和運作者登陸中國,這是中美民間太空探險事業互動的標誌性會面。」龐之浩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使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再次得到很好地宣洩,同時,浩渺的太空也激起人們對太空遊的無限遐想,所以,有過三次成功經驗的美國太空探險公司,這次來到中國,正是時候。
「太空遊應該認為是航天科技的衍生物,所以,其形式也始終處在升級之中。」龐之浩研究員說,從目前看,太空出遊方式主要有三種,即軌道式太空飛行、亞軌道式太空飛行、拋物線式太空飛行。「今後,中國普通老百姓將可從中選擇,但三種出遊方式給遊客感受各有不同。」
專家介紹,採用軌道式太空飛行的旅行者,將在太空國際空間站上居住8天,環繞地球120周,能夠體驗費俊龍、聶海勝身處浩瀚宇宙空間的奇異感覺;採用亞軌道式太空飛行的旅客,將飛行至絕對大氣層以外的太空,從太空觀賞美麗的地球,體驗失重狀態,整個飛行時間預計90分鐘。「這是目前最有發展前景的太空遊項目」;拋物線式的太空遊,實際上是一種類似太空人的訓練科目。「只能體驗失重感覺,不能享受對地觀測。」
除此以外,專家還介紹了高空戰鬥機、太空電梯也是太空遊的一種,但從人們的心理需要和接受傾向,目前似乎還不成熟。
價格是最難逾越門檻
若以費用為衡量標準,太空遊無疑是一種超級的貴族遊,這對於多數的中國人來說,「高昂的費用,讓人一下子止住飛天的思想」。科普專家、中國科技館館長王渝生告訴記者,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其所表現的省內遊、國內遊、國際遊跟國民收入直接相關,「太空遊作為『星際遊』,目前沒有數據表明它與GDP的關係,但肯定不是著意開發的時候」。
專家介紹,目前已經存在的三種「太空遊」,價格是人們進入的最難以逾越的門檻,比如軌道式飛行,三人三次的「太空遊」,雖然都是採取2+1(兩名航天員附帶一名遊客)形式,但價位仍高達2000萬美元,目前,全球報名人數為3人,並且都是世界頂級富豪;被人們普遍看好的亞軌道式飛行,前後90分鐘、上下100公裡,雖然不是完全意義的「太空遊」,但是要價卻在10萬美元左右;而拋物線式旅遊,充其量只是作為太空失重體驗,但30秒的失重感覺,需要你付出5000美元才能換取。
王渝生博士通過列舉數據向記者解釋,當人均GDP達800美元時,民眾開始有旅遊需求,人均GDP達1000美元時,民眾開始有國內遊的需求,人均GDP在1500美元以上才有出國遊的可能,而我國人均GDP剛過1000美元,從宏觀上認為,我們幾乎沒有太空遊需求,「如果有,也只是個『創舉』」。
太空遊沒有性別區分
「太空遊不同於太空科考,對參與者而言,男女都一樣。」龐之浩研究員說,美國已經上天的兩名女航天員就說明,從技術和保健系統上說,航天工具能很好地解決女性航天的實際需求。「但是,航天風險不因男女而有輕重之別。」
「發展太空遊,除了價格,安全性是我們必須考量的。」龐研究員說,到目前為止,太空遊雖然保持著百分之百的安全記錄,但是,由於火箭、飛船及其操作過程十分複雜,因此太空遊的危險永遠存在。根據公布的資料,至今已有14位太空人,在太空上獻出了生命。
除了人為的不安全因素外,太陽系空間存在著大量的流星體粒子,這種由流星體粒子帶來的風險,是地面遊從未遇見的,不管遊客在上天之前做出怎樣的有效訓練,都無法克服流星體粒子對太空遊客的意外傷害或威脅,至今,因微流星粒子或軌道碎片造成的事故記錄,不在少數。「雖然我們可以採取各種措施加以防範,但潛在的風險無法消除。」
作為一種有風險的特殊旅遊項目,如何規範、指導個別有需求者的消費需求?對此,專家都表示,自己「不清楚國家對此將做出怎樣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