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貨幣界的「潘多拉魔盒」
元朝末年,蒙古人強徵民夫修治黃河決口,天下莫不怨憤。
漢人民工挖河時發現一獨眼石人,身上刻著「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流傳於民間的謠言,終於得到了應驗(更有可能是套路)。
同年韓山童聚眾三千人組建紅巾軍,重建漢人家園,爭取更多自由,最終將韃虜趕出中原。
在早期的比特幣理想主義者眼中,自由主義是比特幣的精神內核。
在他們眼中,比特幣天生反骨,它是「烏託邦世界」的經濟基石。
所以,它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是美聯儲的夢魘。
重構全球金融體序,再造一個新世界。
這是比特幣最原始的理想。
如果說1美元的比特幣還是極客們的私人至愛,
那麼10美元的比特幣已經是暗網世界的硬通貨。
如果說100美元的比特幣只是黑客眼中的香餑餑,
那麼1000美元的比特幣已經是傳銷者熱愛的新套路。
如果說10000美元的比特幣只是投資者眼中的新標的,
那麼100000美元的比特幣則是金融大鱷們的未來理想。
…………
比特幣最近破18000美元,總市值超過2萬億人民幣,此物一出天下反,已經不再是個口號。
02
從「小島經濟學」
談比特幣這個「反骨仔」
很多人仍然不明白什麼是比特幣,三根陽線就是他們的信仰。
那些比特幣一漲就激動喊的人,更不明白比特幣為什麼經常受公權力(例如FBI)打壓。
我們從「小島經濟學」上再來談談比特幣,認識這個天生的「反骨仔」。
在一個小島上,生活著一群善良的人民,他們以貝殼作為信用中介交換食物,日子過得幸福而美好。
1000年過去了,島上出現一彪形大漢,要求大家用他家後院樹上的葉子為唯一信用中介,試圖反抗的人都被扔到海裡餵魚,善良的人民很快被馴服,慢慢以大漢家裡的葉子作為等價交換物,島民必須用物品換取葉子,再用葉子去交換其它物品。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每個人手裡的葉子越來越多,但買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除了大漢自己,大部分人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巴。
有一天,一個聰明人發明一種新的記帳方式,你只要將自己的明細提交到帳本裡,得到島上6個人的認可,那麼系統就認為這個帳目是對的,所有的交易都在帳目上用數字表示,如果這個人想去買東西,只需要在上面劃帳,就可以拿走商品。
因為帳目是公開的,每個人都可以對帳單檢查,除非隨機6個人裡面有4個人串通好。如果選擇了這種方式,小島上根本就不需要葉子。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應該已經明白,這個帳本就是比特幣,而葉子就是美元(每年都在增長),那個大漢則像美聯儲。雖然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暴力信用,認為葉子天生有權威,而帳本只是一串虛幻的數字,但從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來看,其實帳本才真正回歸貨幣本質。
不管你承不承認,比特幣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是想來取代美元的。而傳統的法幣體系,是整個民族國家賴以生存的底層建築。
03
比特幣的野心,對抗「法幣之熵」
比特幣誕生於2009年,正是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一種絕望報復。
政府已經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了,貨幣濫發成了一種「財政鴉片」。
其實不僅僅是美國,全世界的金融體系已經千瘡百孔。
有時候,不是比特幣有多牛逼,而是法幣的確太垃圾。
自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終止美元和黃金兌換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就徹底崩潰。民族國家的法幣徹底進入了一個混沌無序的時代,金本位被拋棄後,沒有誰可以阻擋「法幣之熵」的來臨。
美國的M2總值從2000年的4萬美元到2019年的15萬億美元。
中國的M2總值從2000年的13萬億人民幣到2019年198萬億人民幣。
…………
因為「法幣之熵」的存在,更多電腦極客已經失去了對法幣的信任。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立者中本聰(Satoshi)打包第一份開原始碼時說了一句話:
這是英國財政大臣達林考慮第二次出手紓解銀行危機的時刻(這句話是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文章標題)。
中本聰引用這個標題,正是對舊有的脆弱銀行系統的冷嘲。
比特幣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來顛覆傳統銀行體系的。
它不僅僅是一個加密貨幣,更重要的是它還自帶支付體系。
04
支撐比特幣的不是野心,而是數學
很多人喜歡談比特幣後面的陰謀,這不是一種科學態度。
能夠支撐它發展到今天的,不是美帝主義的陰謀,也不是四川小水電的算力,不是傳說中的中國大媽的拯救,也不是灰度基金的屯貨,更不是自由主義者的信仰。
比特幣最大的支撐是什麼,是數學。
最早支持比特幣的擁躉,是信仰數學的人。
在他們眼中,人是不可相信的,而數學就是上帝。
中本聰藉助數學力量建立起區塊鏈世界:
以ECC橢圓曲線為錢包基礎,以去中心化為精神內核,以SHA256算法為最後的數學堡壘,力圖對抗網際網路世界中的商業巨頭和國家壟斷!
縱觀比特幣的方方面面,基石部分都與數學密不可分。
先看看比特幣的核心機理,也就是它的工作量證明機制。
它像一個猜謎遊戲:
在比特幣節點裡任何人都可以爭取記帳權,誰先解決一道數學題誰就先記帳。這種數學題有個特點——解起來很難,驗證很容易。
「假設解題是在扔4個骰子,誰扔出點數小於4就對了,扔出來比較困難,但是驗證卻很簡單。」
這就是比特幣的哈希碰撞,也是區塊鏈的工作本質,當然真實的題目並不是擲骰子這麼簡單,目前比特幣全網算力達到1300萬萬億次哈希碰撞每秒,相當於從100多萬個50米長的標準遊泳池裡面找到1粒藍色水滴。
但即便是這麼大的算力,也需要10分鐘左右才能碰撞到一個符合要求的哈希值。
這裡比特幣應用中使用到的哈希算法(RIMPED160算法),它是比特幣安全體系的「安全之鏈」。
05
橢圓曲線方程,比特幣反叛的基石
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數學方程,它卻是比特幣反叛的基石。
選擇一種安全的加密算法並不容易,這後面才真正充滿了陰謀。
比於其他數學應用,橢圓曲線方程在比特幣中扮演關鍵角色。可以說,沒有橢圓曲線方程,就沒有比特幣的安全性,沒有安全性,比特幣就不能建立信用。
建立起這麼一套強大的加密系統並不容易,這背後有太多的起與伏。
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是加密世界裡的「魔鬼」,在上世紀90年代末以前,非對稱加密技術被視為軍用,均在NSA嚴密監視的視野之內。雖然在這之後,NSA表面放棄了對加密技術的控制,使這些技術得以走進公眾領域,並使其被廣泛應用於網絡通信。
但實際上NSA的手一直伸向加密領域,通過對加密算法置入後門,然後將被置入後門的算法推廣為標準算法,從而輕而易舉地廣泛獲取使用者的信息。
中本聰不信任NSA公布的加密技術。2013年9月,愛德華·斯諾登曝料NSA採用秘密方法控制加密國際標準,加密貨幣採用的橢圓曲線函數可能留有後門,NSA能以不為人知的方法弱化這條曲線。
所幸,中本聰使用的不是NSA的標準,他選擇了Secp256k1曲線,如圖所示,它是一條隨機曲線,而不是偽隨機曲線。
Secp256k1橢圓曲線圖
由此,依託橢圓曲線Secp256k1,比特幣成功對NSA進行了「反叛」,全世界只有極少數程序躲過了這一漏洞,比特幣便是其中之一。
想要弄清Secp256k1,我們首先得了解橢圓曲線是什麼?
Math World線上數學百科全書給出了一個極好並完整的定義,橢圓曲線是一個具有和兩個變元的魏爾斯特拉斯方程:
數學上一般簡單表示為:
其具有兩個重要特性:
1、任意一條非垂直的直線與橢圓曲線相交於兩點,若這兩點均不是切點,那該直線必與該曲線相交於第三點;
2、過橢圓曲線上任意一點的非垂直切線必與該曲線相交於另一點。
常用於密碼系統中的橢圓曲線則是基於有限域上的橢圓曲線,方程表示為:
橢圓曲線Secp256k1由於其構造的特殊性,優化後可實現比其他曲線性能上提高30%,明顯表現出以下兩個優點:
1、佔用很少的帶寬和存儲資源,密鑰的長度很短。
2、讓所有的用戶都可以使用同樣的操作完成域運算。
當然,更重要還是其保障了密鑰對生成和籤名驗證的安全,為比特幣樹立起了一面強有力的天然屏障。
比特幣使用的Secp256k1不是偽隨機曲線,讓它逃過了一劫。
有時候,比特幣有一種天命的感覺,此物一出天下反,冥冥中自有命數。
06
人性是比特幣最大的弱點
比特幣並非僅僅只是天才的靈光,它集中了幾代密碼朋克們的智慧。
包括以下這些頂尖人物:
菲爾·齊默爾曼(PGP技術的開發者)
哈爾·芬尼(PGP加密的發明人之一)
約翰·吉爾摩(SUN微系統公司的明星員工)
布拉姆·科恩(《BT下載》的作者)
蒂姆希·C·梅(英特爾前首席科學家)
阿桑奇(維基解密創始人)
…………
從喬姆的E-cash,到戴偉的B-money,再到薩博的比特金……幾代密碼朋克懷著對自由貨幣的嚮往,像堂吉訶德一般偏執而驕傲,試圖成為網際網路貨幣的鑄幣者。
喬姆、戴偉、薩博三人是衝在前鋒的排頭兵,非對稱加密、點對點技術、哈希現金這三項關鍵技術則是在貨幣自由道路上披荊斬棘的利器。
前兩項技術使分布式交易帳簿得以建立,避免了數據被篡改的可能,哈希現金算法則在2004年經過哈爾·芬尼改進為「可復用的工作量驗證(RPOW)」後,成功被中本聰利用來攻克加密貨幣的拜佔庭將軍問題,即「雙重支付」問題。
所以,從技術層面來講,比特幣幾乎無懈可擊!
在比特幣整個生態鏈裡面,被攻破的只有人性。
正是因為人性,曾經「去中心化」的比特幣成為「中心化」的比特幣。
比特幣世界一直有兩大權力中心,一個是以「代碼開發和維護」的Bitcoin-Core團隊技術權力中心,一個是以礦工為代表的算力權力中心。
這兩大權力中心也曾經試圖和解過,2016年2月21日,香港數碼港,兩大權力中心的代表在這裡會談,一方是控制著全球70%以上算力的中國礦工;一方是來自西方世界控制著比特幣核心代碼Bitcoin-Core團隊的程式設計師。他們在這裡達成了共識,但最終Bitcoin-Core一方撕毀了協議。
2017年5月,來自22個國家的58個公司代表聚集在紐約,幾乎匯聚了比特幣產業鏈最具有價值的公司,包括交易所、礦場,以及這個產業鏈上新晉的實權人物。但最終仍然因為兩大權力中心的不和而一拍兩散。
2017年~2020年,比特幣中很多毫無價值的分叉幣反覆出現,目的就是為了割韭菜。
象徵「去中心」、「去權威」的虛擬貨幣,不斷經歷著51%的算力攻擊、分裂之痛、礦霸交鋒、支持者倒戈、新舊勢力的角力和理想主義者向套利者的轉變,一次次利益紛爭的背後,實際是一場場權力與利益的博弈。在這一過程中,總有人試圖成為權威,「人性」讓「去中心化」的比特幣烏託邦夢想充滿了現實嘲諷,同時也讓數學來構建社會科學的貨幣信任機制充滿了層層阻礙。
在算力爭奪戰爭中,今天比特幣的中心化,已經遠遠超出了法幣的中心化,雖然它的價格已經漲到讓人得了「恐高症」,但它真的有資格成為未來的網際網路貨幣?
它可能會成為「貨幣之錨」,但要成為網際網路貨幣,必須解決比特幣的升值期待與當前支付的天然矛盾,這是一個幾乎無解的死結。
Quark壓縮函數的構造
此物一出天下反,現在的比特幣,感覺像是已經打到南京的洪秀全,雖然擁有了半個帝國,但卻已經失去了初心。
07
比特幣本質是一種數學
今天,我們回到比特幣的起點: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從下午一直忙到黃昏,在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伺服器上創建、編譯、打包了第一份開原始碼。
儘管這份代碼非常簡陋,還是正常運行了SHA256算法、RIPEMD-160算法、寫入版本類型、Base58編碼。在2009 年1月3日18點15分,比特幣世界的第一個區塊被創建。
這一天被比特幣信徒稱為「創世日」,而這個區塊也被稱為「創世塊」,中本聰則成了「創世主」。這一天標誌著比特幣的誕生!
十一年過去了,比特幣承載的「此物一出天下反」的理想還在嗎?
如果你看到灰度基金屯幣50萬BTC,比特幣社區一片歡呼時,你就知道那個「去中心化」的理想早已不在,那個成為網際網路貨幣的少年已經遠去。
比特幣是數學在網際網路世界的一種延伸,它是一個工具,與TCP/IP協議、支付寶、P2P一樣,最大的意義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不能成為真正的貨幣,BTC最終會淪為科技先驗者的實證遊戲。
數學給予了比特幣強大基因,但人性給予了比特幣什麼呢?
是當初的理想,還是今日的貪婪。
本文部分內容節選自《公式之美》第23個公式《橢圓曲線方程—比特幣的基石》。
完
∞文章來源:公式之美∞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