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新型的市場化節能機制,合同能源管理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這種節能付費方式一度深受能耗企業青睞,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吸引了大批企業加入到節能服務大軍中來。
在國內較早開展合同能源管理試點的省份山東,合同能源管理昔日蓬勃發展,如今,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正面臨種種考驗。
「山東目前登記在冊的節能服務企業有289家,但是融資難成為困擾節能服務企業發展的最大難題。」20日,山東省能源環境管理中心、省能源環境交易所交易部業務總監陳再洋說。
據他透露,受此影響,目前真正從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節能服務企業數量已大幅縮水,幾近腰斬。
融資難度增加
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回款周期長無形中增加了節能服務企業的融資難度。
山東辰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山東省聯合農藥工業有限公司籤訂的鍋爐煙氣治理項目,是山東首批20個合同能源管理示範項目之一。山東辰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孫吉祥介紹,這一鍋爐煙氣治理項目為期3年,屬於節能效益分享型,總投資380萬元的節能工程款,須由山東辰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預先墊付。3年合同期內,第一年,辰能能源科技分享節能效益的80%,對方分享20%;第二年,辰能能源科技分享50%,對方分享50%;第三年,辰能能源科技分享20%,對方分享80%。
據業內人士介紹,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模式,大體分為節能效益分享型、節能量保證型、能源供應外包型等。「在傳統節能投資方式下,節能項目的所有風險和所有盈利都由實施節能投資的企業承擔,相對而言,節能企業開展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風險大。」一位業內人士說。
「通常一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回款周期在3-5年,周期長,增加了節能服務企業的融資壓力。」陳再洋說,此外,經濟下行壓力下,能耗企業生產的不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節能服務企業業務的縮水。
「造血功能」缺失
值得關注的是,節能服務企業「造血功能」缺失掣肘了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健康發展。
「全省的節能服務企業中,真正具備節能設備生產能力,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不足二三十家,相當一部分企業小而散,無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陳再洋說。
據了解到,在這些節能服務企業中,大部分企業充當了中間人的角色,只是拿到項目做項目,自身沒有過硬的資產,規模小。
陳再洋表示,這樣的企業銀行不願為其提供貸款,設備供應商也不願意為其賒帳,企業做過幾個項目,短期之內無法收回成本的情況下,自然就會面臨資金鍊斷裂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