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並沒有馬來西亞這個國家,雖然在馬來半島上曾經有過數個國家,但並沒有統一過,到了近代這裡成為了英國人的殖民地。
二戰後,英國徹底讓出了老大的地位,國力迅速衰退。世界各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東南亞的英國殖民地非常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只好讓其殖民地一步步整合,又一步步走向了自治甚至獨立。
馬來西亞首相便建議汶萊、砂勞越等地聯合起來,這樣更有實力對抗印尼的擴張。這個建議看起來非常美好,汶萊是拒絕了,不過新加坡舉行了全民公投,加入了馬來西亞。
可這個蜜月期非常短暫,沒多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發生了很多問題,像種族衝突等問題,甚至多次爆發流血事件。最終馬來西亞把新加坡踢了出去。
我們知道,新加坡雖然小,但畢竟已經成為了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像有些國家,尤其是馬來西亞的鄰居,為了一個小小的東帝汶,同樣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吞併。
那麼為什麼馬來西亞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把新加坡踢了出去,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呢?
對於這件事,李光耀曾經認為,驅逐新加坡是馬來西亞所做出的決策失誤,時隔數十年,李光耀依然認為,如果當初東姑能堅定地壓制著那些激進分子,允許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在馬來西亞平等地共處,今日的馬來西亞一定會更好。
其實,李光耀有些一廂情願了。
東姑阿都拉曼屬於「巫統」,這是一個馬來人的精英組織,也可以說是一個馬來民族主義政黨,在二戰後成立的。日本人投降後,英國再次接手了馬來半島殖民地。
我們知道二戰後爆發了此起彼伏的民族解放運動,不過交織著民族主義以及共產主義兩股力量崛起。
英國人也知道離自己離開沒有多少日子了,所以英國開始整合馬來半島。不過英國人準備廢除掉馬來人的特權,建立一個不分種族和信仰的新的國家。這讓馬來人不能接受,所以一群激進的蘇丹王子和貴族成立了一個組織與英國人談判,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巫統。
馬來人賺錢能力不強,但有個特點就是勇於發聲,對於任何損害他們利益的事情敢於去爭取。
由於英國擔心共產主義向東南亞蔓延,所以和馬來人妥協了,這才在憲法裡出現了臭名昭著的種族歧視。因為馬來亞憲法裡明文規定了,馬來人的特權。
時間回到1965年,巫統統治著馬來西亞。他們也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政治理念擴大到新加坡以及其他地區。為此他們提出了一個口號,那就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
可是這遭到了李光耀以及其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的反對,李光耀的態度是建立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不僅如此,李光耀還希望自己的政治生涯更進一步,這對巫統以及東姑形成了威脅。
再說了,東姑從首席部長到首相,幹了十幾年,又是獨立之父,又是國父,不說權勢遮天,說一言九鼎總可以吧。李光耀想取代東姑,這是眾所周知的,這是東姑所不樂見的。
那麼可以說巫統和人民行動黨包括最高層之間有著理念之爭,這是無法調和的。
所以巫統包括東姑,不僅不可能鎮壓激進分子,相反還是其背後強有力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