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二首·其一》
新加坡是世界出名的花園城市,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國際金融中心,其國家歷史可以追溯到3世紀,經歷了潮起潮落的新加坡,如今在東南亞越來越有影響力。但是在這個國家有一個奇怪現象,明明當地華人超過400萬,而新加坡總人口不到600萬,為什麼華人的社會地位還不如印度人呢?
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中,其實多少都會存在因為不同的種族,造成社會地位而不同,而隨著人類的思想進步,消除因種族而造成的社會地位差異勢在必行。要說某國主要族裔佔比高,導致其他少數族裔沒有得到應有的權利,聽起來似乎還「合理」,但新加坡就是反著來,印度裔在新加坡佔據比例其實並不高,可偏偏他們的社會地位就要比華人高。這是因為新加坡的歷史原因,和獨立後的方向原因所造成的。
歷史殖民
新加坡在歷史上先後被英國,日本佔領,在最初,新加坡受到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於是這個印度人就作為英國人的執行者,在新加坡的土地上行使權利。在殖民階段,身份地位排序肯定是英國人在首位,其次是印度人。本身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在英國的殖民下,新加坡的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更是吸引不少人前來投資。另一邊,清廷迫於壓力打開國門,百姓為了生計就南下尋找出路,而華人吃苦的能力確實不容小覷。他們來到新加坡,英國人和印度人甚至馬來人都不願意做得工作,華人通通都能接受並且做下去,於是越來越多的華人在新加坡紮根。可是多也沒有什麼用,此時的新加坡直接受英國管轄,英國人領導的人群始終在新加坡佔主導地位。
二戰時期,日軍來強行佔領了新加坡,並將英國士兵,還包括其他大英國協國的士兵抓起來送到泰國去修路。當地華人因為常在南洋地區組織捐款活動,為中國送去物資,還組織義勇軍反抗日軍,所以他們更是遭到日軍的瘋狂報復,3年時間,約有2萬至5萬人不等的華人慘遭殺害。之後又回到英國的統治下,然後再脫離英國,加入馬來西亞。但馬來西亞又帶來了「種族主義」,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而這群策劃人主張的「馬來人至上」,無疑於是要將馬來人的身份凌駕於所有其他民族人之上。而此刻的新加坡,還是華人居多,然後引起非馬來人政黨的不滿,隨後馬來西亞擔心新加坡的華人,會破壞馬來人的佔據的各種體系,隨後就把新加坡一腳踢走了。
為得到西方的幫助
可見華人在新加坡的地位確實不容易,雖然在發展中,華人成為新加坡的主要人口,但英國人被趕走了,又來了日本人,趕走了日本人,馬來人又來了,最後都走了。新加坡成為了獨立的主權國家,可是面對國家地位不高,經濟糟糕,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時任領導人覺得只有西方能幫到新加坡,於是決定加入大英國協。而要得到西方的幫助,肯定就要去漢化,拋棄華人的風俗和思想,學習西方的思想,用英語,提高當代白人的社會地位,藉此來拉攏西方世界。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時期比較特殊,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如果不刻意弱化華人地位,就顯得和中國的關係會更加密切,而新加坡已經決定了跟著西方的步伐發展,所以弱化華人地位是必要措施手段。華人在這種制度裡,一度成為新加坡的「末等居民」。
結語
華人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本事在新加坡站穩了腳,因為時代背景下,華人雖然人多,但是在軍事,政治上的地位卻是非常低。而隨著中國和亞洲各國的發展,新加坡也越來越意識到,刻意貼合西方並不能作為它的長久發展方針,新加坡華人的權利才有所提高。
現在的新加坡美麗,環保,發達,但之前的新加坡一度「搖曳在風雨中」,它每一步都走的十分不容易。雖然我國在和它的相處中會有摩擦,但作為親密友好鄰邦,最終的目的都是通過合作良好競爭實現共贏。我們在於新加坡之間也有十分親密的文化交流,我們時常以為的國內演藝人員,也許就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我們永遠也不會忘了抗戰時期,新加坡華人為我們做的貢獻,這樣讓我們時刻記住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參考文獻:
《出塞二首·其一》
《新加坡國家概括》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