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11月17日起,21世紀經濟報導開始推出系列專題「高成長企業論——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瞪羚』樣本」,計劃連續推出十期。該系列報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粵港澳大灣區中心與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策劃執行。
該系列報導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成長企業,我們試圖通過深入的一線採訪和實地調研,呈現活躍在大灣區戰略新興產業的「瞪羚」企業的群體故事,挖掘大灣區創業者們對各自所在產業的探索、發現和努力,也試圖呈現他們的奮鬥、選擇和思考。
今天第8期,我們將聚焦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今年新能源車與作為核心部件的動力電池生產商的股價、市值屢創新高。有這樣幾個年輕人,多年前即看到電池回收的巨大市場空間。生產、消費、回收,再投入生產,形成一個商業閉環。風口已來,他們是如何抓住機遇的?瞪羚報導組為你揭秘。
李和敏邦普循環副總裁
不同於傳統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之間的公司往往有著密切的股權關係,這尤其常見在下遊整車與動力電池廠商之間,動力電池廠與上遊把控著核心技術環節的廠商之間。
比如大眾、戴姆勒等車企紛紛通過參股方式與電池廠商深度合作,上遊電池廠商通過股權收購完善技術和業務布局等。
這體現出該產業極強的生態關聯度,同時也意味著其間公司的發展頗有點「一榮俱榮」的味道。
近年來,隨著產業鏈生態外延的擴展,以及全球核心廠商對技術的引領,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夯實。
邦普循環副總裁李和敏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就指出,目前無論從核心四大材料產業布局,還是電池循環核心技術等角度來說,中國產業鏈廠商都具備了足夠的競爭實力。
當然囿於產業角色所限,動力電池回收產業一直處於被動跟跑狀態,但也正因如此,更考驗著廠商「比別人先走一步」的能力儲備。
構建產業生態閉環
《南方財經》: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是一個看起來強產業生態的發展脈絡,上下遊公司之間常見股東關係。在寧德時代成為邦普循環控股股東之前,公司怎麼構建自己的產業鏈生態?
李和敏:在寧德時代入股之前,我們主要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優化競爭策略來拓展上下遊產業鏈。
我們最為成功的商業模式之一是把供應商和客戶鎖定,因為電池廠的電池要報廢回收處理,同時我們循環處理之後的新材料成為了他們的原料。只要我的回收技術與他的正向開發技術同步迭代,就完全可以一直保持穩定的供應鏈關係,同時給客戶帶來穩定的成本效益。這又進一步推動我們的規模和經濟效益逐年攀升,形成良好的商業發展模式。
《南方財經》:在強產業生態關係背景下,邦普循環有沒有產業鏈擴張計劃?併購和投資計劃會遵循什麼脈絡?
李和敏:15年來我們一直圍繞電池循環這一核心業務不斷拓展上下遊。
我們以廢電池為原料生產前驅體,往下做到正極材料,往上開拓了報廢汽車拆解和礦業,不斷豐富電池大循環產業的內涵。
《南方財經》:在新能源汽車還沒有如今天這般大規模推進時,公司在電池循環回收方面的人才體系培養是怎麼積累下來的?
李和敏:公司要成長,個人要成才。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堅持「人才自育」原則。一方面是強調骨幹人才和關鍵人才由企業自己培養的發展理念,把人才培養「導師制」作為推進人才梯隊建設的重要舉措,重視應屆畢業生的引進和培養。另一方面,邦普鼓勵員工善於提升自己,培養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突顯自身價值,促進企業發展。
《南方財經》:公司摸索出具備競爭力的「逆向產品定位設計」、「定向循環」等技術路線背後,怎麼構建在產業鏈、產學研之間的創新網絡?
李和敏:成立以來邦普就很重視自主研發與產學研合作,與清華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多家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達成戰略合作,廣泛開展廢舊電池材料提取工藝技術、高質三元材料合成工藝技術、汽車與電池拆解回收裝備研發等多元研發合作。
為了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我們提出今後要堅持創新「雙驅動」戰略,走好內外研發兩條路線。一是建立外部的產學研開源平臺,打造國家級創新中心。以政府和行業科研平臺為依託,以及利用龍頭企業自身研發平臺載體,主要開展基礎科學和產學研研究,以開源形式與外部各單位合作,所有成果服務於行業,為國家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謀和建議,推動產業鏈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是鞏固企業內部的自主研發平臺,重點發展應用與產業化研發平臺。以企業研究院、基地技術部、工程部等為主,根據市場趨勢和客戶需求,主要開展以產業化為導向的產品應用研究,促進科技成果內部轉化和商品化。
《南方財經》:公司目前一年的研發收入佔營收比重大約是多少?未來研發投入會有什麼趨勢?
李和敏:研發收入佔營收比重達3%以上。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加大研發投入,研發比例呈逐年遞增趨勢。
崛起的中國產業力量
《南方財經》:目前國內外新能源汽車市場在快速發展,你認為接下來國內動力電池產業鏈要與國外產業鏈競爭,優勢和需要努力的地方在哪裡?
李和敏:動力電池產業鏈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一部分,整個產業鏈較長,上遊可追溯到鋰、鈷、鎳等礦產資源端,中遊是四大鋰電材料及其他輔助材料,動力電池的下遊是新能源汽車,整車之後是下遊運營與服務等環節。
在材料端,中國四大材料產業的布局已經成熟,整個產業鏈布局在全球範圍來說都是非常完善的。中國材料企業已經向全球主流電池廠供應體系滲透。
在礦產資源端,中國鋰資源雖然豐富但稟賦不佳,鎳、鈷資源匱乏,對外依存度較高。
而三元動力電池中的鎳、鈷、錳、鋰等元素含量均較高,回收的產品可以直接應用於三元正極材料領域。磷酸鐵鋰電池雖不含鈷、鎳等價格較高的稀有金屬,但在廢舊鋰電池中鋰的含量達到1.2%,因此電池拆解回收實現原材料再利用的價值凸顯,這將會很大程度上降低生產成本和緩解原材料供需緊張的問題。
因此通過電池拆解回收,實現原材料再利用至關重要,這也是邦普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通過我們的技術,使廢電池中鎳、鈷、錳等核心金屬回收率可達99.3%以上。
《南方財經》:在動力電池循環回收領域,你怎麼看國內和海外在技術成熟度方面的差異?
李和敏:在電池循環領域,無論是自動化拆解、粉體製備,還是全過程清潔循環利用技術,我們的技術都可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南方財經》: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高速發展,你認為公司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會來自哪些方面?
李和敏:從整個產業鏈來看,一方面,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正向製造端技術路線一直在演變。
產品一直在迭代,導致回收端的原料體系越來越複雜,但回收產業一直處於被動跟跑狀態,缺乏技術話語權。要改變現狀、領跑行業,關鍵還是要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研發能力。
總而言之,要把握住產業變革的趨勢,比別人先走一步,凡是別人沒想到的,我們要先做到,只有快人一步,我們才能領先。
《南方財經》:邦普循環怎麼定義企業長期的成長目標?
李和敏:長遠來說,「成為世界一流的電池定向循環服務商」一直是我們不變的願景。
短期目標來看,我們制定了「2025戰略規劃」,堅持以循環為核心,圍繞新材料、電池回收、礦業、汽車回收四大主營業務,規劃建設8大基地,以「創新雙驅動」戰略為支撐,在技術路線上做前瞻性布局。
文字記者|駱軼琪
文字編輯|曹金良
出鏡記者|徐於婷
攝像記者|盛 捷
視頻編導|陳琛萍
配 音|劉錦陽
監 制|方曉茸
統 籌丨 李銳 於曉娜 祝乃娟 張伍生
出品人|蔡萬麟 任天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