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二三事 「他一生堂堂正正做人,全心全意地育人,嘔心瀝血地著書。他講課認真、嚴謹、有條理,是中大語言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培養了廣東幾代語言學者。」 ——追憶恩師,中大中文系教授傅雨賢不禁潸然淚下 「他從不爭名利,真誠待人,生活簡單、樸素,很少應酬甚至很少外出吃飯。思維活躍,喜歡學習,直到去世前還看報紙、電視,對最新發生的新聞了如指
南方日報訊 (記者/雷雨 通訊員/黃愛成)筆者昨日從中山大學獲悉,繼上月該校中文系著名教授吳宏聰去世後,中文系再傳噩耗:著名語言學家、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家、對外漢語教育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高華年(如上圖)因病於本月18日13時45分在廣州逝世,享年96歲。
高華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師從中國語言學界「巨頭」羅常培。他的《彝語語法研究》、《廣州方言研究》等名作,在語言學界有很大影響。他是中山大學最後一位在西南聯合大學工作過的老師,亦是中大年齡「最老」的教授。
能準確記下任何人類的聲音
高華年,福建省南平市人,生於1916年11月15日。194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語學部並獲碩士學位。1943年到1946年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講師。
抗日烽火期間,高華年師從中國語言學界「三巨頭」之一的羅常培。「他是羅常培先生非常賞識的高足。」中山大學中文系原副系主任、語言教研室主任餘偉文教授說。
餘偉文回憶,高華年教語言學概論時給他留下極深的印象,學生們十分難駕馭的語言學,他言傳身教,辨音、記音的基本功堪稱一絕。「世界上任何人類發出的聲音,他聽後都能用國際音標準確地記錄下來,並能複述。」
1943年,高華年從北大畢業後,經濟拮据亟需就業。羅常培專門給時任西南聯大哲學系主任馮文潛寫了一封信,推薦高華年加入邊疆人文研究室。在信函中,羅常培盛讚高華年在昆明近郊所作的彝語研究:「關於借字之分析,及語法之結構,均為前世中外學者所未道及」。
搜集大量少數民族語言
1951年起,高華年先後擔任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中文系教授、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教研室主任、語言學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漢語培訓中心主任等職務。並先後兼任廣東語言學會會長、顧問,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常務理事、終身顧問,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顧問等。
1954年,中山大學語言學系合併到北京大學。高華年留在中大,擔任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主任,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嶺南語言學界的領頭羊。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國後的少數民族摸底調查中,高華年也作出了貢獻。1951年,高華年曾參加中央少數民族訪問團中南分團,調查過粵北過山瑤語,海南侾黎語等,搜集了大量語言材料。事實上,早在西南聯大時期,高華年就調查過納蘇語、哈尼語、青苗語、白彝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在88歲高齡時,他還牽頭主編了《廣東省方言志》,並於2004年出版。
在粵語研究中,高華年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80年,《廣州方言研究》出版,這是內地第一本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廣州方言的著作,對粵語的語言、語法、詞彙和小說、故事、歌謠等都有記錄。
讓無數中大人十分感念的是,高華年還是中山大學國際漢語教育奠基人。1980年,在沒有專用課室、一塊黑板、一盒粉筆的簡陋條件下,高華年帶領幾位教師開始了對外漢語教學。30多年篳路藍縷,從只有6個學生的培訓班,到如今擁有1000多人的國際漢語學院,這其中傾注了高華年無數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