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最老」教授逝世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追憶二三事 「他一生堂堂正正做人,全心全意地育人,嘔心瀝血地著書。他講課認真、嚴謹、有條理,是中大語言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培養了廣東幾代語言學者。」 ——追憶恩師,中大中文系教授傅雨賢不禁潸然淚下 「他從不爭名利,真誠待人,生活簡單、樸素,很少應酬甚至很少外出吃飯。思維活躍,喜歡學習,直到去世前還看報紙、電視,對最新發生的新聞了如指

南方日報訊 (記者/雷雨 通訊員/黃愛成)筆者昨日從中山大學獲悉,繼上月該校中文系著名教授吳宏聰去世後,中文系再傳噩耗:著名語言學家、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家、對外漢語教育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高華年(如上圖)因病於本月18日13時45分在廣州逝世,享年96歲。

高華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師從中國語言學界「巨頭」羅常培。他的《彝語語法研究》、《廣州方言研究》等名作,在語言學界有很大影響。他是中山大學最後一位在西南聯合大學工作過的老師,亦是中大年齡「最老」的教授。

能準確記下任何人類的聲音

高華年,福建省南平市人,生於1916年11月15日。194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語學部並獲碩士學位。1943年到1946年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講師。

抗日烽火期間,高華年師從中國語言學界「三巨頭」之一的羅常培。「他是羅常培先生非常賞識的高足。」中山大學中文系原副系主任、語言教研室主任餘偉文教授說。

餘偉文回憶,高華年教語言學概論時給他留下極深的印象,學生們十分難駕馭的語言學,他言傳身教,辨音、記音的基本功堪稱一絕。「世界上任何人類發出的聲音,他聽後都能用國際音標準確地記錄下來,並能複述。」

1943年,高華年從北大畢業後,經濟拮据亟需就業。羅常培專門給時任西南聯大哲學系主任馮文潛寫了一封信,推薦高華年加入邊疆人文研究室。在信函中,羅常培盛讚高華年在昆明近郊所作的彝語研究:「關於借字之分析,及語法之結構,均為前世中外學者所未道及」。

搜集大量少數民族語言

1951年起,高華年先後擔任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中文系教授、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教研室主任、語言學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漢語培訓中心主任等職務。並先後兼任廣東語言學會會長、顧問,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常務理事、終身顧問,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顧問等。

1954年,中山大學語言學系合併到北京大學。高華年留在中大,擔任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主任,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嶺南語言學界的領頭羊。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國後的少數民族摸底調查中,高華年也作出了貢獻。1951年,高華年曾參加中央少數民族訪問團中南分團,調查過粵北過山瑤語,海南侾黎語等,搜集了大量語言材料。事實上,早在西南聯大時期,高華年就調查過納蘇語、哈尼語、青苗語、白彝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在88歲高齡時,他還牽頭主編了《廣東省方言志》,並於2004年出版。

在粵語研究中,高華年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80年,《廣州方言研究》出版,這是內地第一本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廣州方言的著作,對粵語的語言、語法、詞彙和小說、故事、歌謠等都有記錄。

讓無數中大人十分感念的是,高華年還是中山大學國際漢語教育奠基人。1980年,在沒有專用課室、一塊黑板、一盒粉筆的簡陋條件下,高華年帶領幾位教師開始了對外漢語教學。30多年篳路藍縷,從只有6個學生的培訓班,到如今擁有1000多人的國際漢語學院,這其中傾注了高華年無數心血。

相關焦點

  • 86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蘇鏘逝世
    86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蘇鏘逝世 「中山大學」微信公眾號 2017-02-17 19:59
  • 中山大學46歲女教授張小英突發疾病去世!系熱能動力和核電專家
    南都記者從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獲悉,該院原副院長張小英因突發疾病,不幸於2019年10月6日在廣東佛山逝世,終年46歲。10月13日10時30分,張小英教授遺體告別儀式在佛山市順德區殯儀館松鶴廳舉行。
  • 「我要申請捐獻器官」,67歲老教授想要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者
    6月11日上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舉行了以「生命是一首歌」為主題的器官移植諮詢義診活動。  在活動上,一名67歲的老教授拿出自己的醫療卡,握著醫生的手激動地說,「我一直想登記捐獻器官,今天終於找到你們了。」
  • 朱熹平教授受聘成為首位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10月20日上午,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聘任儀式在南校區舉行,我校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朱熹平教授受聘成為首位「逸仙學者」講座教授。設立「逸仙學者」講座教授的想法由來已久,今日終得實現。它標誌著中山大學對基礎學科建設的重視。我們強調大學要堅持「開門辦學」理念,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但一直保持著清醒頭腦,始終堅持大學既是發動機,又是象牙塔,我們在不斷強調應用學科重要性的同時,更沒有忘記基礎學科這一立校之本,基礎學科是大學這一學術共同體的學術地位和聲譽所在。
  • 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逝世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院士,於8月12日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逝世,享年90歲。盧永根, 1930年12月生,廣東花都人。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歷任華南農學院助教、講師,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海鵬教授臨床醫學教師團隊先進事跡材料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海鵬教授臨床醫學教師團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中山大學「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 的人才培養目標和 「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的醫院醫訓,注重師德師風建設,以勝任力為導向,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借鑑國際經驗,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培養能夠為祖國醫學事業獻身的醫學精英人才,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服務社會,不僅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積極承擔國家重點科研
  • 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低調面對「破龐加萊猜想」
    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 [資料圖片]     新華網廣州6月4日電(記者 鄭天虹 王攀) 儘管破解世界數學百年難題「龐加萊猜想」的成績轟動全國,但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著他低調的作風,婉拒了各媒體的採訪。
  •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繩武教授逝世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繩武教授逝世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官網 2016-06-23 10:12 來源: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楊子暉教授、曾燕教授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
    中山大學共25項成果獲得獎勵。其中,獲著作論文獎19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7項);獲諮詢服務報告獎二等獎1項,青年成果獎5項。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共兩項成果獲得獎項,其中著作論文一等獎一項,著作論文二等獎一項。本次獲一等獎為中山大學歷屆獲一等獎數量最多一次。中青年學者表現突出,50歲以下的中青年學者獲獎佔比48%。
  • 著名數學家龔昇教授逝世
  • 中山大學教授王曉瑋網課翻車,「德行不配」解聘,給教育界的警示
    近期,有關中山大學有博士學位的教授王曉瑋,在給學生上網課休息時,與三個女人網上下流的聊天的事,在網上紛紛揚揚,為什麼作為一大學教授,做為育人子弟,為人師表的高校教授,人性如此醜陋,卻又為什麼能進入高校任教。
  • 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低調面對"破解百年世界難題"
    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 [資料圖片]     新華網廣州6月4日電(記者 鄭天虹 王攀) 儘管破解世界數學百年難題「龐加萊猜想」的成績轟動全國,但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著他低調的作風,婉拒了各媒體的採訪。
  • 一年來,這些華農教授離開了我們……
    胡守訓:改革開放抓思政,一生奉獻保發展華南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胡守訓教授,生於1933年7月,因病於 2019年4月21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5歲。胡守訓教授1951 年至1955年在廣州海關工作,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8月在華南農學院獸醫專業畢業。
  • 中山大學龍樂思教授做客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論壇」
    本次活動邀請到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院長龍樂思(Miguel Nunes)教授作了題為「為技術變革做準備:對精心設計的信息系統變革管理的需求(Being Prepared for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Need for Carefully Designed Information Systems Change Management)」的學術報告。
  • 2016廣東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千人計劃餘思遠教授科研團隊...
    因工作需要,擬面向校內現有行政經費(含包幹經費)聘請的合同聘用人員(原B系列人員)公開招聘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千人計劃」餘思遠教授科研團隊合同聘用人員1名,現將有關事項公布如下:一、招聘範圍面向校內現有行政經費(含包幹經費)聘請的合同聘用人員(原B系列人員)公開招聘二、招聘崗位行政助理(待遇參照原B-5管理崗)
  • 中山大學物理教授業餘唱搖滾:科研與音樂不衝突
    ,再留校任教,38歲成為教授。 操起吉他,他是暗瘡樂隊主唱何廣;拿起粉筆,他是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何廣平。 五六歲就開始聽搖滾 2017年秋季學期已經開始,何廣平忙活起來,他要在這學期教研究生「凝聚態物理學」。若不是親眼看到他文質彬彬地站在講臺上授課,很難將扎著一頭長髮的他跟「物理教授」這四個字聯繫起來。
  • 2017廣東廣州市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蔡鑫倫教授團隊招聘...
    因工作需要,擬面向校內外公開招聘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蔡鑫倫教授團隊合同聘用人員1名,現將有關事項公布如下:一、招聘範圍面向校內外公開招聘。五、招聘程序和時間安排(一)受理報名:請應聘者將《中山大學公開招聘人員自薦(推薦)表》(請點擊下載)、《中山大學B-2研究助理崗位申請表》(請點擊下載)、求職簡歷、身份證、學歷學位證等有關材料發送郵件至zhould@mail2.sysu.edu.cn。請在郵件標題中註明"應聘崗位+姓名"。資料保密,恕不退還。
  • 中山大學雷射與光譜學研究所所長佘衛龍教授來物理系訪問
    哈工大報訊(王玲/文)應物理系主任孫秀冬教授邀請,中山大學雷射與光譜學研究所所長佘衛龍教授於近日訪問了我校,並於12月24日下午作了題為「來自經典電磁場的光量子」的學術報告。    光的本性是一個既古老又艱難而又十分重要的物理學基本問題,佘衛龍教授在報告中首先介紹了光量子的粒子模型、光子模型、波-粒二像性模型、奇點模型、波包模型以及量子電動力學模型,分析了這些模型的成功及不足之處;然後講述了如何將光場的量子化問題轉化為一維諧振子的量子化問題,再利用概率論和變分法,直接從經典諧振子的哈密頓量導出一維諧振子的薛丁格方程,從而發現光場的能量、動量量子化起源於電磁場振動模能量
  • 中山大學張偉雄教授課題組:光響應分子鐵電體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張偉雄教授課題組在主客體型結構相變配合物的研究基礎上在與葡萄牙阿威羅大學Andrei Kholkin教授以及Joao Rocha教授的合作下,他們通過壓電力顯微鏡在室溫下清晰地觀察到了單晶樣品的180o電疇,並利用外電場實現了電疇的反覆翻轉;進一步地,他們通過紅外光譜的變化等證據,確認了可以利用532 nm光的照射使框架單元[Fe(CN)5(NO)]2−中的亞硝醯基表現出光致異構化(產生兩個不同配位構型的亞穩態)。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王海忠教授、薛驕龍博士後發表一A重要核心期刊...
    編者按秉承「融匯中西管理智慧、培養創業創新精神、踐行服務社會責任、作育商界管理精英」的使命,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紮根於中國情境,致力於管理理論創新及管理實踐的研究。近年來,中大管院科研成果豐碩,高水平論著持續湧現。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微信公眾平臺將陸續推出中大管院2020年科研力量系列文章,向大家展示管院近期的科研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