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民生活水平不斷上漲,大家對健康管理也越來越重視,體檢是很多單位和個人每年都會做的事情。通過定期體檢能儘早發現身體異常,但由於我們對醫療知識並不了解,所以當看到檢查報告上提示的異常時,總是心有戚戚焉,比如「肝臟異常佔位」就是其中一種。
有部分朋友一看到肝臟佔位,立刻就會聯想到肝癌,難道自己真的患上了這種疾病嗎?
實際上肝臟佔位性病變是醫學影像診斷的專業名詞,通常出現在b超、ct以及核磁共振檢查結果中,它泛指被檢查的肝臟中「多出了一個東西」,但並不涉及病因,其中包括了良惡性腫瘤、寄生蟲、結石等,所以肝臟佔位並不是肝癌的明確代名詞。
肝臟佔位性病變可分為以下兩個種類:
1、惡性佔位
肝惡性佔位主要包括肝癌、肝肉瘤等兩個種類,這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肝癌。而肝癌在臨床上又分為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肝轉移性癌。所謂肝轉移性癌,也是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到肝臟,從而引發了肝臟癌變。
2、良性佔位
從目前掌握的數據來看,肝臟良性佔位比惡性病變概率要低得多,大約佔據原發肝臟病變的5%~10%。臨床上將肝良性佔位分為囊性和實質性兩個種類,囊性佔位主要包括肝膿腫、肝囊腫、肝包蟲病等,其中先天性肝囊腫較為高發、而實質性佔位則是包括了肝血管瘤、幹細胞限流、局灶性結節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等,其中以肝血管瘤最為多見。
如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了肝佔位性病變,首先應做的不是恐慌,而是要進行下一步的確診,判斷屬於哪種佔位性病變,如若是腫瘤的話,也應進行良惡性分辨。通常需結合多種檢測項目來進行分析,包括了肝功能檢查、B肝五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
如若腫瘤相對較小,且其他檢查數據也在正常範圍內,那腫瘤良性的可能性較大,患者可以定期複查肝膽彩超以及腫瘤標誌物,若是有明顯異常可再次考慮惡性腫瘤。如若通過檢查,能確診是患上了惡性腫瘤,就需要積極進行治療。
特別是早中期階段的肝臟原位癌,可通過手術、放化療等方式進行徹底治療。但是,如果腫瘤已經走到了晚期,且向著其他器官轉移,那治療難度也會較大一些。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發現肝佔位性病變要冷靜對待,切勿胡亂猜測自己患上了肝癌。因為肝癌並非是突然出現的疾病,在這之前大部分患者都是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度脂肪肝、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患者,很少有在肝臟完全健康的情況下突發肝癌。所以,積極進行檢查才是正確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