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自然·通訊》觀點:邁向腦組織生物材料,Gels?

2021-01-11 Hydrogel

已經開發出許多旨在匹配大腦的彈性模量以改善界面的生物材料。但是,還需要考慮其他特性,例如極限韌性,拉伸強度,多孔彈性響應,能量耗散,電導率和質量擴散率。近日,史丹福大學Eric A. Appel教授在7月《Nature Commun.》頂刊上發表題為Towards brain-tissue-like biomaterials的觀點以討論腦組織生物材料及未來研究方向。

需要類似腦組織的生物材料

許多新興技術都需要創建類似於大腦組織的生物材料。腦機界面中的神經探針,神經系統疾病的微生理模型,神經組織工程支架,腦類器官和腦代理(例如,用於研究顱腦外傷同時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需要模仿腦組織的物理特性才能成功應用。對於體內應用,植入物與周圍腦組織之間的機械匹配可使異物反應導致的免疫反應和植入物排斥反應降至最低。體外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自然環境的概括對於它們的適當分化,運動,功能和增殖至關重要,以擴大細胞用於治療應用或研究細胞對化學信號和體外新療法的反應。

大腦的物理性質

大腦是一個各向異性且非常柔軟的複雜組織。實際上,它是人體最柔軟的器官之一。而且,當事情變軟時,它們就變得難以設計。材料科學家發現製造類似於腦組織低剛度的功能性生物材料具有挑戰性。仍然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為什麼腦組織如此柔軟?

大腦的獨特結構使它以多孔彈性材料的形式做出機械反應,從而可以在受壓的情況下從腦基質中排出腦脊液。不管在整個組織中排列的元素的剛度如何,這種反應都會導致大腦表觀的鬆軟。在顯微測量中,大腦也異常柔軟。腦實質包含很少的纖維狀膠原蛋白I,其與不同器官的僵硬性密切相關。此外,它包含大量不同的蛋白聚糖,它們是與水結合的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質。這使得大腦中的水含量相對較高,佔總質量的73%至85%。

另一方面,髓磷脂充當絕緣體材料,其主要由脂質組成。實際上,脂質約佔大腦幹重的60%。由於神經組織的髓磷脂含量隨組織的僵硬程度成比例增加,差異化的髓鞘形成有助於大腦和脊髓組織的機械異質性。

當前研究的局限性

由於腦組織的低彎曲剛度,使用傳統工具表徵大腦的僵硬通常是不可靠的。近來,已經在體內和離體下,在乾燥和潮溼條件下以及在不同的邊界和負載條件下使用了不同的實驗技術,例如原子力顯微鏡,顯微壓痕,流變學和磁共振彈性成像。使用這些各種技術,腦組織的彈性模量通常顯示在數百Pa至kPa的範圍內,但是進行這些測試的實驗方法,動物模型和條件在實驗室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導致測量結果的高度可變性。因此,各種研究之間的比較可能非常不可靠。此外,迄今為止,大腦不同部位的機械性能尚未得到充分表徵。例如,尚不清楚,因為不同的研究顯示出矛盾的結果,灰質或白質是否更硬。因此,深入研究表徵從體量到納米量表(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感知的量表)以及在生理條件下的各個尺度上的腦組織僵硬對於該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此外,至關重要的是,該領域必須圍繞標準化方法來表徵這些不同規模的特徵,以確保可以在研究之間進行可靠的比較。作者鼓勵不同的實驗室共同努力,以產生標準化的實驗方法,並可能進行循環測試以產生可靠的實驗室間比較。

機械失配

當研究人員討論工程生物材料與腦組織之間的機械失配時,他們通常會單獨比較剛度。普遍認為,將大腦的複雜性降低到這一機械參數雖然簡單,但其觀點卻非常有限。該領域必須朝著確定對於在這些應用中成功使用生物材料至關重要的其他機械性能進行研究。除剛度外,抗拉強度,極限韌性,粘彈性,鬆弛時間尺度,附著力和有助於溶質擴散的結構參數是必不可少的特性,必須在更大的深度進行表徵(圖1)。已知機械失配可引起始於細胞規模的原發性損傷,但是機械失配可通過凋亡和/或壞死細胞途徑的激活而引起機械化學損傷的程度仍有待了解。未來開發的材料將需要提供極高的神經保護作用,因為已經顯示出傷害可能會在較小的局部變形(臨界和超臨界應變率下,僅14%的衝擊剪切應變)下引發。

只有深入了解腦組織的特性,才能開發出具有複雜特性的生物材料。從這個意義上講,溶質通過生物材料的擴散至關重要。例如,先前的研究已經將水凝膠支架的機械性能與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相關聯。然而,即使已知網孔尺寸是水凝膠中溶質擴散性能的主要貢獻者,也常常忽略了網孔尺寸。毫無疑問,對於生物材料而言,模仿真實大腦組織中氧氣,營養物和治療劑的運輸必不可少。作者主張在評估擴散率時採用的一種簡單的表徵技術是光漂白後的螢光恢復。

在設計類似腦組織的神經探針或用於神經組織工程的生物材料時,也應考慮生物降解時間。不幸的是,在生理條件下大腦中植入物的降解研究非常匱乏。大腦中的液體包含與插入的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並降解的蛋白質,肽,糖和離子。此外,發炎的腦組織會產生活性氧,從而導致植入物降解。除了機械測試之外,還需要設計新的方法來模擬大腦自然生理條件下的生物降解(圖1)。

圖1.需要在不同尺度上相似的腦組織的物理特徵。

更詳盡的多尺度設計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類似腦組織複雜特性的材料。有一些潛在的候選人,再加上其他材料,可以實現這個目標。例如,正在研究可注射水凝膠作為膠質母細胞瘤切除後的治療方法。同時,這些可注射材料提供了以持續釋放方式遞送藥物的可能性。即使尚未將它們的粘彈性與人體的粘彈性進行直接比較,這些材料的可注射性還是有希望的,以取代目前在臨床上用於填充腦組織術後腔的堅硬和堅硬的材料,例如Gliadel薄餅。在腦類器官的應用中,最廣泛使用的支架材料是Matrigel。這種材料的局限性是眾所周知的:批次間的波動及其成分將使FDA難以批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並且它是高成本的材料。因此,有必要尋找替代Matrigel的新材料。對於其他應用,例如人機界面,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與聚苯乙烯磺酸鹽(PEDOT:PSS)是使用最廣泛的導電聚合物。同時,PEDOT:PSS可以在數月內保持穩定,並通過增加離子-電子轉導的有效面積來降低阻抗,當用作腦機界面的神經探針的塗層時,使這種生物材料在改善記錄和刺激方面無與倫比。PEDOT:PSS有助於降低暴露於大腦的僵硬度。但是,PEDOT:PSS仍然比大腦物質硬幾個數量級。剛度的不匹配加速了對較軟功能材料的搜索。

未來的發展方向

總而言之,必須解決幾個關鍵的不足,以便能夠創建有用且可靠的類似於腦組織的生物材料。需要在生理條件下,從體積到納米尺度在各個尺度上繪製大腦的粘彈性模量,極限韌性,拉伸強度,多孔粘彈性響應,能量耗散,粘附力和溶質擴散係數。這樣的研究將使下一代生物材料的開發變得像大腦的一系列廣泛的物理特性。在這方面,至關重要的是,大腦生物力學界必須加強協作以執行循環測試並設計標準化協議。另外,需要設計植入物的降解研究以模擬大腦的特定生理狀況。作者認為,儘管這些挑戰固然很難解決,但通過材料科學家,機械工程師,生物學家和臨床科學家的緊密跨學科努力,利用當今可用的技術可以解決這些挑戰。展望未來,作者希望能夠激發並幫助研究人員製造新的生物材料,從而再現大腦的機械,物理和擴散特性。

【通訊簡介】

Eric A. Appel是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助理教授。他獲得了Cal Poly的化學學士學位和聚合物科學碩士學位。Eric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的IBM Almaden研究中心與Robert D. Miller和James L. Hedrick進行了MS論文研究。然後,他在劍橋大學梅爾維爾聚合物合成實驗室的Oren A. Scherman博士的實驗室中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研究專注於動態和刺激響應性超分子聚合物材料的製備。Eric的博士工作是獲得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的Jon Weaver博士學位和材料研究學會的研究生獎。2012年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他獲得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BIB)的國家研究服務獎,並與Robert S. Langer一起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了Wellcome Trust博士後獎學金,以開發用於藥物輸送和組織工程的超分子生物材料。在他的博士後工作期間,他獲得了Margaret A. Cunningham癌症研究中的免疫機制獎。他最近獲得了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的Terman系獎學金。

參考文獻:

doi.org/10.1038/s41467-020-17245-x

版權聲明:「水凝膠」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膠體類材料學的研究進展及科研信息。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改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自然·通訊》觀點:邁向腦組織生物材料,Gels?
    近日,史丹福大學Eric A. Appel教授在7月《Nature Commun.》頂刊上發表題為Towards brain-tissue-like biomaterials的觀點以討論腦組織生物材料及未來研究方向。
  • 美國史丹福大學:鋁離子電池正極電極與電解液材料研究獲進展
    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院士所率領的研究群在2015年使用發泡石墨材料作為正極,離子液體作為電解液,成功開發出近30年來首個放電電壓在2V,且能充放電數千次的鋁離子電池,並提出完整電池反應機理。從80年代開始,美國聯信公司、美國康乃爾大學、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印度理工學院等單位皆陸續投入鋁離子電池開發,使用石墨、氟化石墨、金屬氧化物、導電高分子等材料做為正極,但皆未得到理想的放電電壓(<1.7V)與足夠的充放電循環(<100次)。
  • 《自然通訊》:一種既像玻璃、又像木材的材料
    科學家發出了一種既像玻璃、又像木材的材料的類似於玻璃的木材,可像玻璃透光但又像木材不透明,既像如玻璃般堅韌,又可可阻擋紫外線並具有木紋的美觀圖案。這種受自然啟發的建築材料可使約80%的光線穿過,但該材料本身是自然朦朧的(93%),從外面看不見裡面。
  • 《自然·材料觀點》賓夕法尼亞大學:將水凝膠移動到第四維度
    【前沿摘要】《自然·材料觀點》有一篇有趣的報導『『Moving hydrogels to the fourth dimension』 』,作者是賓夕法尼亞大學Jonathan H這種演變包括三維材料的發展,這種三維材料會轉化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第四維度-例如具有感知外部或固有信號(例如光和酶)的刺激響應材料,從記憶體還原的形狀記憶聚合物。臨時的到永久的形狀,或可降解的材料,其性能隨物質侵蝕而變化。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杜洋教授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
    喜訊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責任研究員杜洋教授的研究組與韓國成均館大學KaYoung Chung教授的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鮑哲南於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矽谷成立,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鮑哲南教授於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她目前是K.K.Lee化學工程教授,也是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教授。
  • 史丹福大學開發出冷卻皮膚的膠衣材料
    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們已經開發出一種低成本的基於塑料紡織的衣服,可以比我們今天穿的天然或合成織物更有效地冷卻身體。
  • 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崔屹做客北洋大學堂
    本站訊(通訊員 孫潔 陶衛靜)應化工學院邀請,9月12日下午,美國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世界知名科學期刊《納米快訊》副主編、美國灣區光伏聯盟主任和電池報告中,崔屹教授系統介紹了近年來自己的科研團隊在能源存儲方面所取得科研成果,從提升電池能量密度這一性能的關鍵—正負極材料入手,通過嘗試用其它材料代替碳作為負極材料,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研究進展:開發了13代矽負極材料、快充型磷負極、研發了高安全性的金屬鋰負極、柔性電池、透明電池、可拉伸電池等,從而滿足當今對電池的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長循環性能需求。
  • 「60秒鋁電池充電」成果到底屬於湖南大學還是斯坦福?
    但之後的媒體報導出現了兩種口徑,那麼這一成果究竟屬於湖南大學還是史丹福大學呢?科學權威期刊《自然》網絡版刊登的報導。在作者信息欄上,團隊作者共有11位,其中魯兵安位列第三作者,而戴宏傑名列最後。       前幾天,科技新聞界遇上「大事兒」了!
  • 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當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
    近日,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揭曉年度十大人物,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在一個專注於在人身體上結合電子設備的多學科實驗室中用碳納米管制作出了人造皮膚,成為十大人物之一。  鮑哲南1970年11月出生於南京,現執教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
  • 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團隊《自然·通訊》:光...
    近日,德國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教授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的鄭宜君教授通過使用光調控的分子轉移來實現了材料的定向生長。from dynamic swollen substrates for making rough surfaces 為題發表在國際頂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上,文章第一作者為博士生薛璐璐,崔家喜教授和鄭宜君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 史丹福大學科學家發明二維材料代替矽晶片來存儲數據
    >史丹福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通過在原子薄金屬層上相互滑動來存儲數據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將更多的數據裝入比矽晶片更小的空間,同時還可以使用更少的能源。該研究由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副教授、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亞倫·林登伯格(Aaron Lindenberg)領導,它是當今計算機利用快閃記憶體晶片等矽基技術完成的非易失性存儲器存儲類型的重大升級。
  • 麻省理工學院VS史丹福大學!你pick哪個?
    對於意向學習理工科專業的同學來說,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都是dream school,前者從校名就可以看出其在理工方面的強勢,後者同樣是美國工程科技界的學術領袖之一。那麼這兩學校哪個更適合你?麻省理工學院素以頂尖的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而聞名;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以其深度和廣度而知名。看到這簡短的介紹是不是以為這兩所學校都挺好的,都很適合自己~~~但是這倆校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首先是天氣!MIT在波士頓,Stanford在加州,如果你受不了波士頓夏天又熱又溼、冬天冷到發抖的天氣的話,趕緊去斯坦福吧,你會被那裡的溫暖舒適深深感動。
  • 《自然-通訊》報導狄拉克量子材料中紅外光開關
    雖然超短脈衝雷射已有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史,但受材料和器件技術的制約,直接利用諧振腔產生高峰值功率、可便攜的中紅外(3-20微米波段)的超短脈衝仍處於探索階段。在中紅外波段獲得關鍵參數可大範圍靈活調控的光開關器件是突破該瓶頸的關鍵。基於低維材料(如碳納米管、石墨烯,以及新興窄帶隙二維材料)的光開關器件雖然具有優異的光學帶寬,但由於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在器件光學參數精控方面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地突破。
  • 江南大學劉仁團隊《自然·通訊》:首次實現了十釐米級感光材料直接光聚合
    經數十年光聚合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光固化技術在塗料、印刷、粘結等領域已形成規模市場,同時在功能材料製備、微電子加工以及電子產品製造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如何突破紫外光在感光材料體系中的穿透能力限制,實現體型厚尺寸材料的深層光聚合一直是感光材料領域的基礎難題。
  •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 通訊》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
    西工大新聞網2月20日電(榮子強)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安眾福教授帶領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趙彥利教授合作實現了長壽命、高效率以及顏色可調的聚合物長餘輝發光,並展現了該類材料在多級信息防偽、加密等領域應用潛力,相關成果於2月18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
  • 比哈佛還難進,如何「搞定」傲嬌的史丹福大學?
    史丹福大學是一所坐落於美國西海岸的精英學府,儘管它不是常春藤聯盟校中的一員,但實際上,這所學校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卻不遜於任何一所藤校,它依然是許多申請者的首選目標院校。當然,這樣一所頂尖院校的競爭自然也是異常激烈的,在2018年史丹福大學的錄取率暴跌至5%以下後,學校決定停止發布有關其錄取率的信息。
  • 史丹福大學工業設計專業
    史丹福大學工業設計專業會基於學生不同背景授予MFA或MS的學位。無論學生基本本科背景是通過藝術和藝術史系或機械工程系申請碩士學位,該設計碩士確實是一個跨學科合作的項目。MFA和MS的學生參加相同的核心課程,並在設計工作室一起工作。一旦學生錄取並開始一起工作就很難區分它們。
  •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國際班:2019屆100%深造,斯坦福、清華、北大……
    國際班深造去向包括史丹福大學、帝國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學府,歷屆畢業生前往全球QS前50高校人數為119人,佔比40.89%,具體去向分布如下:歷年的材料國際班湧現出許多的先進個人和集體,他們充分利用身處國際班帶來的國際視野優勢、跨文化交流優勢等,砥礪奮鬥,不負韶華,為自己的大學四年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子材料,軟似皮膚並且可拉伸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位華人教授鮑哲南帶領他的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研究柔性電子,現在他們的成果已經赫然佇立。鮑哲南教授表示,現有包括電極和材料在內的電子器件都是硬的。它們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那些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會損壞人體神經或心臟組織。因此,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才能減小對人體的傷害,這是柔性電子應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