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種藥物,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致聾隱患,家長應慎用

2020-11-29 醫說健康

你是否還對2005年春晚的《千手觀音》表演有印象?這場震撼人心的舞蹈表演都是由聾啞人來完成的。而21名表演者中,就有18人是因為藥物致聾的!

根據我國第六次的人口普查數據來看,0-14歲的人口佔據了近2.2億人。但是由於家長用藥不當,每年就有近3萬兒童致聾!引發肝臟、腎臟損害的更是常見;

數據調查表明,69%的父母都將藥物放在兒童觸手可及的地方。有近37%的家長並沒有嚴格按照說明書給兒童用藥,也沒有進行合格的藥物劑量測量,而是用普通湯勺計算克數。

甚至有少部分家長,盲目認為加大藥用劑量、給孩子服用大人的藥物,疾病好的會更好!

然而,這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致聾隱患!家長要切記:孩子不是你的縮小版,兒童就應合理用藥!

以下五種藥物可能存在傷害,家長應當慎用:

1、含毒性藥材的「小兒中成藥物」

一般在中成藥物的說明書中,都寫著不良反應尚不明確。但是,尚不明確只不過是說臨床沒有可參考的不良反應數據,並不代表用藥的絕對安全。就那常見的「小兒至寶丸」來說,其中就含有毒性藥材全蠍、雄黃等,如果不按照醫囑使用、盲目加大藥用劑量,就可對兒童造成傷害。

2、氨基糖苷類藥物

在我們國家兒童用藥致聾的案例中,大部分都是誤用或盲目食用了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這也是患兒最重要、最常見的藥物致聾因素。而且,它還逐漸發展成了新生兒先天、後天性耳聾、成人耳聾等各種致聾因素的第一位;

這類藥物包括了鏈黴素、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如果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在沒有醫生指導下,就盲目應用了這類藥物,就可導致新生兒聽覺受損!

3、β-內醯胺類

根據數據表明,臨床常應用到的氨苄青黴素、本意青黴素等青黴素類藥物,以及頭孢類藥物等,如果盲目應用都可能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不良症狀反應。

特別是對於肝腎功能還未發育完全的嬰幼兒來說,症狀反應可能會更強烈。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停藥後症狀就可以緩解,臨床上因這類藥物致聾的病例並不多見。

4、大環內酯類

臨床實驗證實,大環內酯類的抗生素,容易造成耳鳴、聽覺障礙等不良反應。特別是在靜脈給藥的過程中,症狀更容易發生,停藥或減輕藥量後可恢復。

比如常見的琥乙紅黴素,可造成劑量依賴性、可逆的雙側聽力損害,患兒還可能伴隨耳鳴症狀出現。

另外,有部分患者在服用阿奇黴素時,也曾出現過聽力損傷,包括聽力喪失、耳鳴或耳聾等,這和患者大劑量使用藥物有關,不過好在大部分都是可逆轉的。

5、其他耳素性抗菌類藥物

比如常見的甲硝唑、氯黴素、多黏菌素等,在臨床應用階段時,都曾有過產生耳毒性的報導。由於幼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夠完善,肝臟的解毒和腎臟排毒功能也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很容易受到耳毒性藥物的損傷,家長應該慎用。

最後還要提醒各位家長,無論是在孕期、新生兒、嬰幼兒階段的用藥,都需要高度警惕起來。在出現疾病之後,應第一時間就醫進行檢查,然後按照醫生給出的藥物劑量服用,以免對嬰幼兒造成傷害。

相關焦點

  • 我國每年都有3萬兒童因藥致聾,家長對這3種藥物更要注意
    而那些致聾的藥物,恰巧就是很多媽媽的選擇。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下,那些寶寶服用後可能會致聾的藥物。冬季天氣比較寒冷,是寶寶感冒發燒的高峰期,但是以下這三種退燒藥,是不能給寶寶使用的。所以各位媽媽千萬不要給寶寶吃安乃近退燒,甚至說各位媽媽也不能服用這個藥物。2、尼美舒利尼美舒利是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可用於緩解慢性關節炎、手術和急性創傷後的疼痛感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定的解熱作用,所以在早期是也用來做退燒藥。
  • 記住這幾種藥名!有致聾、致畸風險,千萬別給孩子吃
    ,這些兒童用藥的安全隱患,都需要媽媽們有所了解並儘量記住,畢竟我們不想任何一點意外發生在自家寶貝身上!現在一部分醫生的水平確實不高這樣的情況下,我只能提醒媽媽們自己提高警惕牢牢的記住「利巴韋林」這四個字慎用它感冒通可能損傷兒童腎臟,引起血尿
  • 14歲以下兒童,用藥致耳聾每年達3萬人,這9類藥物禁忌家長需謹記
    所以說,給14歲以下的兒童服藥,家長一定要慎之再慎,因為它事關孩子的健康甚至生死。這9類藥物最容易讓兒童中毒,家長需謹記1. 感冒藥很多感冒藥都是禁止兒童服用的,一般在說明書上都有。比如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藥,就禁止18歲以下的孩子服用,家長在選購時一定要慎重。3. 糖漿糖漿也是不少家長喜歡買給孩子吃的藥物,而且孩子也願意吃,畢竟它甜味十足。但這類藥物,大多數含有可待因,對兒童健康不利。
  • 家長應慎用「反比」
    所謂「反比」,即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以他們中的佼佼者為例與之比較,達到激發孩子上進的目的。應該說,適量的運用反比亦不是不可以,但如果用得過量,就很可能產生副作用。事實上「過量」是普通存在的,所以應引起警覺。
  • 記住這4類抗菌藥,有致聾風險!
    抗菌藥物的耳毒性,你知道嗎? 就在剛剛過去的昨天9月29日是國際聾人日。 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個數字: 我國每年有3萬多兒童因用藥不當致聾,約7000名兒童死於用藥不當。
  • 《千手觀音》21位演員中18人因藥物致聾
    該節目透露,《千手觀音》21位演員中有18位竟然是因藥物致聾。  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之所以帶給人們震撼,不僅僅是因為舞蹈本身的華美,更在於參加這個舞蹈表演的全都是聾啞演員。這些聾啞演員中,絕大部分都是由藥物導致的耳聾。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演員劉豔介紹,《千手觀音》一共有21位演員,12個女演員9位男演員,其中18位都是因為藥物致聾。
  • 記住這5類藥,有致聾風險!孩子慎用!
    抗菌藥物的耳毒性,你知道嗎? 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個數字: 我國每年有3萬多兒童因用藥不當致聾,約7000名兒童死於用藥不當。
  • 耳聾基因 遠不止一針致聾
    「一針致聾」這樣的「事故」相信大家已不陌生,MT-RNR1耳聾基因也漸漸被人們熟知。MT-RNR1基因突變是「一針致聾」的罪魁禍首。通過基因檢測,人們可以提前知曉這個風險,只要終身不注射慶大黴素等氨基糖苷類藥物,就可以躲開「一針致聾」的厄運。
  • 這7種含薄荷腦成份的藥品兒童孕婦應慎用,涉及薄荷通吸入劑...
    這7種含薄荷腦成份的藥品兒童孕婦應慎用,涉及薄荷通吸入劑等鼻塞輔助用藥金羊網  作者:陳澤雲  2019-09-03 9月2日,國家藥監局官網發布了《關於修訂薄荷通吸入劑等7個非處方藥說明書的公告》。
  • 3歲娃心臟驟停,只因用錯這種藥!家長注意!藥物千萬別隨意混搭
    我們都知道,咳嗽了用咳嗽藥、發燒了用退燒藥、感冒了用感冒藥。 那如果多種症狀同時出現呢?不少家長為了使寶寶更快的痊癒,就會搭配多種藥物使用。 可是,藥與藥之間可不是胡亂搭配的!用對了,療效雙倍;用錯了,悲傷加倍!
  • 一定要記住這個藥名,有致聾風險!千萬別給孩子吃
    2006 年央視《每周質量報告》裡報導過一個真實案例:8 個月大的小男孩,在北京被專家確診為抗生素致聾。圖片來源:網絡記住這四個字拒絕給孩子慶大黴素一方面,是很多家長對於慶大黴素用藥不了解,給孩子盲目用藥。
  • 家長記住這4種藥,別亂給孩子吃,有致聾的風險
    大部分的疾病都需要服用藥物來治療,但是,服用藥物時要十分謹慎,部分藥物胡亂使用有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那麼,哪些藥物盲目使用,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耳聾這種情況呢?1、解熱鎮痛類藥物耳聾症狀的出現有可能是藥物作用引起,這種現象稱為藥物性耳聾。
  • 寶寶用藥不當致聾,藥監局又出9款禁用藥,這些爆款藥品快扔掉!
    需要慎用/禁用的常用對症藥《中華兒科雜誌》權威建議: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使用複方感冒藥,2-4歲遵醫囑使用,4歲以上症狀明顯可酌情使用,就算要用也最好用單一成分的藥物。不僅如此,由於它含有多種成分,寶寶面臨的藥物不良反應風險也會相應較高。類似的兒童禁用感冒藥還包括999感冒靈顆粒及維C銀翹片等。需要特別提醒各位家長的是,很多複方感冒藥中其實沒有複方兩個字,但屬於複方感冒藥。
  • 老年男性慎用潔黴素
    <br>   潔黴素又叫林可黴素,該藥抗菌範圍廣,作用較好,用前不需要作過敏皮試,而且價格低廉,所以目前在基層醫療單位使用相當廣泛。   近年有臨床觀察證明,該藥可引起老年男性尿瀦留,發生率約為0.9%。這是潔黴素的藥物不良反應,還是因服藥老人患有前列腺增生,目前還不十分清楚。
  • 養心殿有件提梁壺,壺上畫有五種飛鳥,飛鳥圖案背後隱藏著秘密
    其中就有一件「寶貝」提梁壺,這件提梁壺為何成為國寶?而且壺身上,繪有五種飛鳥的圖案。為什麼說繪了五種飛鳥圖案就更加珍貴呢?這五種飛鳥圖案,其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午夜漫畫:別小看瘦弱的身體,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力量這是惡魔的力量啊
    午夜漫畫:別小看瘦弱的身體,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力量這是惡魔的力量啊
  • 8種兒科常用藥,現在就要準備!
    哪些藥慎用/禁用?哪些藥優先推薦?一次說清! 1兒童藥品黑榜:這8類常用藥慎用! 為了幫爸媽更好地記住哪些藥能用,哪些藥慎用/禁用,科大大根據疾病做了分類,方便爸媽「對號入座」! 今天文章全是實用乾貨,開始看之前先來個轉發+在看,保證不讓你失望!
  • 這5種二維碼千萬別掃,一不小心錢就沒了!
    小編這就帶你去了解一下!這5種二維碼掃不得!如何才能讓掃碼更安全?1、掃碼之前要了解二維碼的真偽和用途,最好能詢問相關工作人員,切忌「見碼就掃」。2、各種支付軟體(如支付寶、微信等)綁定一張銀行卡就足夠了,而且銀行卡內不要儲蓄大量現金。3、要定期更改支付軟體的密碼,不要用「123456」等簡單的數列或生日作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