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應督促美國改革開放

2020-11-28 環球網

文章發表於2012年1月4日《環球時報》15版

作者:劉志勤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2011年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世界到了應當督促與幫助美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時候了。

讓美國改革開放,是近十年來許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呼聲,但美國始終只在枝節問題上做一些無關疼癢的小打小鬧,在許多原則性問題上卻裹足不前。我們聽慣了美國等西方國家要求新興國家改革開放的呼聲,也確實進行了認真、深刻和有效的改革開放。但不管我們怎麼改,如何放,卻總也滿足不了西方不斷變換的標準。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西方國家一直沒有進行和中國一樣的改革,使得雙方對視的角度永遠不可能一致。我們應當在新一年裡,幫助美國進行必要的改革開放,因為這不僅對美國的未來關係重大,也直接影響世界的前途。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標準普爾公司將美國的評級降低時曾重申,美國永遠是3A級國家,是最可靠和安全的投資聖地。但根據美國在2011年的表現,人們對歐巴馬強調的3A級國家定義有了新解讀:美國是個Arrogance(自傲)、Aggressive(自狂)、self-Appreciation(自戀)的「3A」國家,長年故步自封,聽不進不同意見,我行我素,稱王稱霸,不相信自身也有需要改革開放的地方。這使得美國在這次世界金融危機中遭到全球的批評。

美國的自傲來源於國家科技軍事實力的強大,自狂來源於它的資本和財富,自戀來源於它奉若神明的價值觀。然而,這些自以為是的東西,恰恰成為阻止美國自身完善和發展的絆腳石。美國要繼續當世界老大,就必須做出改變,啟動具有美國特色的改革開放。

首先,美國應當認真考慮改革現有的美式兩黨制。這個制度在過去100多年曾發揮巨大能量,為美國躋身世界超級大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在最近一二十年,這個制度的衰老和疲憊已暴露無遺。美國的成功或失敗,輝煌或衰落都是同宗同源的:美國政治體制的優點和弱點相互對衝,再不改革一定會導致美國式的顏色革命。

美式兩黨制只是表演民主的「二人轉」而已:一個「捧哏」,一個「逗哏」。民生被政治家玩弄於股掌之中,所謂的反對黨只是為反對而反對。在發動誰都看得明白的伊拉克戰爭面前,美國在野黨與執政黨沆瀣一氣,該反對時不反對,造成美國聲譽的巨大傷害;而在最近救市決策的關鍵時刻,反對黨對有利經濟復甦的政策卻該支持時不支持,雙方討價還價,勉強達成協議。如果一種體制,對外不能制止不該發生的戰爭,對內不能阻止不該產生的金融經濟危機,那麼這種體制的所謂先進性、為民性、可信性和可持續性受到世界質疑,就毫不足奇了。

其次,美國應當開放思想和言論領域的真正自由。美國離真正的言論自由王國還相距很遠,美國報刊的言論取向一邊倒,基本看不到違背所謂美國精神,牴觸美國價值觀,或批評美國政治制度的文章,尤其是來自其他國家,如中國的批評。近來,不少西方國家頻頻向世界顯示的「民主體現」,是把前任國家首腦送進法庭,似乎這就是自由之精髓。然而這恰恰證明西方民主選舉的局限性和欺騙性:連自己政府首腦都選舉不準的民主,肯定不是真正的民主,它只能給國家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對美式兩黨制,實行必要的「雙規」,或許是促其反身的第一步。

美國應當開放思想輿論市場,接受更多外部聲音。最近去過美國的很多人都有一個感嘆:現在進入美國邊境,如同當年進入前蘇聯或前東德的邊境一樣,言語舉止稍有不慎,就會被當成「異己分子」遭到審查。美國的價值觀自有其特點,但它需要不斷補充和更新,以適應新形勢要求。美國要改革其對人權觀的解釋權、監督權和傳播權,不能靠武力去傳播它的人權觀。中國推崇的「有容乃大」,應當成為美國為人處事的理論基石。

美國的金融、經濟管理體制更需要改革開放。美國對現代世界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把發源於歐洲的銀行業改造成金融業,徹底改變了銀行創始時服務於民的屬性,而成為富人投機的平臺。雖然美國是一個相對開放和鼓勵自由競爭的國家,但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順者昌,逆者亡」。美國需要開放金融市場,讓更多外資併購美資金融機構,使這些機構不再僅僅為美國斂財聚富。▲(作者是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演講嘉賓簡介:劉志勤
    劉志勤,1964 年- 1968 年就讀於北京語言學院英語系(現在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主學英語和漢語。畢業後,從事過工農商學兵的工作,在工廠,學校,國防工業等機構任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曾赴美國波音公司考察學習;1982 年至1984 年獲得政府獎學金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經濟學院學習「國際貿易與金融管理」(研究生);此後在德國魏瑪機械設備公司擔任中國部總經理從事進出口貿易;然後在德國斯圖加特銀行,德國黑森州銀行,奧地利第一銀行擔任中國部代表;在瑞士蘇黎世州銀行擔任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 劉志勤:前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首席代表
    劉志勤前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首席代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就讀於北京語言學院英語系(現在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主學英語和漢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曾赴美國波音公司和德國空中巴士公司考察學習;1982年至1984年獲德國政府獎學金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經濟學院學習「國際貿易與金融管理」(研究生),有機會到德國著名銀行和公司實習現代化管理;先後在德國魏瑪機械設備公司擔任中國部總經理從事進出口貿易;並在德國斯圖加特銀行,德國黑森州銀行,奧地利第一銀行擔任中國市場代表;在瑞士蘇黎世州銀行擔任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20餘年,有豐富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領域的實踐和理論經驗
  • 劉志勤:中國應當設立金融法庭
    作者:劉志勤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近日,中國加快了對金融領域的改革步伐,設立溫州金融試驗區,逐步開放金融領域。在逐步開放金融市場的同時,中國還應當做哪些準備工作?筆者認為,提前做好法律準備應當是主要的任務。中國的經濟改革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階段,要順利渡過這個難關,維護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成為至關重要的大事。近來,高盛集團內部員工撰文揭發該公司內部「有毒文化」事件,也促使我們應考慮如何對金融行業實行有效監督。
  • 劉志勤:吏治,難在讓官員敬畏法律
    作者:劉志勤瑞士蘇黎世州銀行代表處首席代表不久前,美國駐華大使到博鰲開會,由於他坐的是經濟艙,住的不是五星級飯店,又引起國內媒體熱評不斷。筆者認為,應從兩個方面著手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單獨為公務員的行為準則立法,明確規定接受任何外人外部門的任何資助均為受賄的性質,依法懲治;第二,在財務管理上加以改進。國際上的支付行為基本採用銀行走帳方式,這樣做既安全便利,又便於查帳、審單,使想做不正當交易的人顧慮重重。與之相比,我國的很多企業的支付活動常用現金交易,以便規避監管或逃稅,還能掩蓋行賄痕跡。
  • 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的貢獻
    「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對內啟動改革,對外實行開放,從而在改革與開放的互動中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符合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不僅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指導意義,也是中國向世界各國提供的一個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發展樣本和方案。
  • 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
    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中國經濟改革探討的兩個主要問題是:如何與世界經濟接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應以什麼為目標?在幾經爭執之後,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誌著中國最終放棄了以單一所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到20世紀末,中國基本完成了經濟體制的轉軌。中國政府的職能也有所調整,以適應經濟體制的變動。2001年,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國。
  •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經驗教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科技趕超國家,在某些科技領域,我國逐步具備了一定的高端技術研發能力;在少數領域,甚至已經突破了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科技創新分工體系下對我國的科技分工定位,觸動了美國主導的科技分工利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所面臨的國際上的科技封鎖和控制更加嚴厲。因此,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的路徑上需要處理的重大關係。
  • 改革開放40年徵文1000字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心得體會
    篇四  一般來說,改革開放是指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開放為主題的國策。人民生活也伴隨著改革日新月異,物質精神生活不斷豐富,據官方數據表明,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到**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225美元上升到**00美元。2009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2萬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新一輪改革開放 年輕人一馬當先
    37歲的廖自涵在香港、紐約和新加坡都有代表作,他在事業黃金期更換賽道,看中的是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有可能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這裡承擔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自貿區兩項改革開放任務,在全國絕無僅有。廖自涵和他的團隊要在政策、制度的設計上大膽謀篇布局,助力區域的高水平改革開放。
  •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改革開放到現在發生了哪些大事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  編者按: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
  • 改革開放初期美育的本體論重建及啟示
    改革開放初期,以教育學家陳元暉、黃濟、陳科美等為代表的一代學人,通過聚焦學科本質的理論重建、推動學科規訓的制度重建、瞄準「全人教育」的路徑重建,在教育哲學視域下辨識美育、在教育知識劃界中釐定美育、在社會生活實踐中融入美育。應建構特色化的美育理論體系、學科化的美育知識體系及生活化的美育實踐體系,這是美育本體論重建對當下美育實施和教育變革的重要啟示。
  • 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經驗
    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開放到推動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時代的新使命,中國發展掀開了歷史新篇章。第三,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基本打破,城鄉一體化基本框架逐漸顯現,儘管現在還不盡完善,但已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發展。
  • 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關係研究
    在王東紅等學者前期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可概括為:「以後否前」(以改革開放後一個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一個歷史時期)、「以前否後」(以改革開放前一個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一個歷史時期)、「前後皆否」(對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一概予以否定)、「感性肯定」(不加分析地盲目肯定)、「知性肯定」(自覺尋求一種新的整體性視野和整體性論述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等五種情況。
  •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
    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國將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突破。 將改革進行到底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四十個年頭。 四十年風雨徵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不僅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奇蹟」,更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堅定不移地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制定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宏偉藍圖,顯著增強了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展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壯麗畫卷。準確把握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對於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 臺灣同胞參與改革開放 推進祖國統一
    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表示,改革開放40年帶來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巨變,期間兩岸關係也發生了歷史性的發展變化,對兩岸走向統一和中華民族邁向復興都是「正面的資產」。  作為臺商,徐正文表示,廣大臺商在大陸改革開放進程中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大陸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新時代,臺胞應更多地到大陸發展,兩岸應更好地共創繁榮,攜手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
  • 與改革開放同頻 與創新發展共振
    (二)20世紀90年代:上海地方經濟立法高速發展期上世紀90年代初,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拉開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幕,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目標,中國經濟由此駛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以浦東開發開放為契機,上海改革開放再次提速。在「市場經濟即為法治經濟」理念的指引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立法成為上海地方立法的重點。
  • 體育考試改革的「第一隻螃蟹」如何吃?應紮實做好相應加減法
    雲南成為全國學校體育考試改革第一個吃「螃蟹」的省份。  《方案》明確,雲南今後體育中考內容包括基礎體能測試、專項技能測試和體質健康監測3部分,並賦予競賽加分;考試分三年六次進行;體育分值從50分提高到100分。該方案自2020年9月入學的七年級學生起施行。
  • 港澳臺媒:改革開放40年總結寶貴經驗 走更遠的路
    中新網12月19日電 40年前,飽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40年後,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史詩般的40年。港澳臺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稱,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國家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站在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將繼續逐夢新的徵程。
  • 鄧小平:為外交在飛機上過春節,為改革開放兩度在深圳過年
    1979年的春節,從大年初一到年初九,鄧小平在美國呆了八天。八天裡,他的一言一行為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做了一次最直接、最生動的形象宣傳,也為中美兩國民間的各種交流打開了一扇門。一聽這話,鄧小平高興的哈哈大笑,比我高好啊,搞改革開放就是要讓老百姓先富起來嘛。1月26號,鄧小平又來到蛇口開發區視察。開發區總指揮袁庚在介紹情況的時候指著遠處的一個大標語牌,讓小平同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