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撰寫項目申請書、項目開題、畢業論文開題,總是有那麼一幫在你看來「自以為是」的評審專家,要你計算樣本量。
專家需要看到你一項研究預估樣本量是多少!
可能大多數人都說,專家需要,導師需要,是他們要看。。。。
其實,樣本量是計算給自己看的!
很多人對樣本量的問題都敷衍了事,專家要看,就根據公式湊個樣本量給他就是了。的確這樣做,其實大多數專家是看不出來的,也不用去看。因為,他們想當然,你是在對這個項目負責。
樣本量就是研究者對自身項目能否取得成功的預判。
當你沒有樣本量計算過程,胡亂湊個整數10、30、50,那你對整個項目的預期結果根本無法預計。你根本無法斷定你預期將有多大的可能性獲得陽性結果。
當你為了減少樣本量,用高估的參數去計算樣本量時,那意味著你自己就很清楚,你將有較高的概率結果是陰性結果。
只有客觀估計樣本量,你的統計分析結果才會在你的預期中。
不算樣本量,你這是在浪費自己時間、浪費國家資源、你做得意義何在?
計算樣本量需要從文獻上查參數
比如,兩組均數的比較案例:比較某藥物A和B治療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症,其結局指標為排尿症狀評分,為定量數據,定量結局往往探討的是2組或多組均數有無統計學差異。本例為2組均數的比較。則一組樣本量計算公式如下:
那麼你得查到定量數據排尿症狀得分的A、B組的差異性𝛿,和他們的標準差𝜎,結合Zα(一般1.96)和Zβ(1.28或者0.84),就可以計算了。
那麼問題來了。鄭老師,文獻沒有參數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做預實驗得到!
如果預實驗都沒有做,怎麼辦?
那麼,樣本量的估計就基於前人的經驗吧,沒有參數,可以借鑑相似文獻們,。可聽取師兄姐、老師的意見,擬定參數。不用怕,沒有專家會質疑。只要你自己擬定的參數是基於客觀經驗得到,是真實的預估。
因為,最終還是算給你自己看的。你究竟玩科研,還是做科研,全在在你自己是否嚴謹計算。
科研,是要做有底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