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平遠團隊:在星空劃出閃亮的軌跡—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崔平遠團隊成員 北京理工大學供圖

■本報記者 溫才妃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詩和遠方,寄託了人類對未知的無限嚮往。

當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曾經的主宰者恐龍走向滅絕;當哈雷彗星經過,驚恐的古人對「掃把星」唯恐避之不及;當流星划過,人們雙手合十許下心願……對小天體的情愫,已經深深印刻在人們心中。

這些存在於茫茫宇宙中的小天體到底有什麼奧秘?人類試圖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解謎。本世紀初,美國、日本先後發射了小天體探測器,有的已經完成了對小行星的採樣任務。

有人問,何時中國才能實現對小天體的探測?實際上,這一夢想已在國力日臻強大的中國由理想變為現實,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崔平遠團隊就是其中的一支「造夢」隊伍,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與智慧,在壯闊的星辰之間劃出一道閃亮的軌跡。

一飛沖天的迴響

圖塔蒂斯是目前已發現最大的一顆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每四年會接近一次地球。

探月工程的第二顆衛星——「嫦娥二號」在完成主要使命之後,工程總體經過充分論證,確定了利用剩餘燃料開展飛越探測小行星的新任務。這一使命交到了長年致力於深空探測研究的崔平遠團隊手中。「這讓我們既緊張又興奮,成功完成這一任務將實現我國深空探測多個『零』的突破。」作為團隊負責人,崔平遠激動地說。

「嫦娥二號」衛星在完成了日地拉格朗日L2點探測任務之後,成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千米遠的深空,與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身而過。交會時,「嫦娥二號」星載監視相機對小行星進行了光學成像。「這一『擦身而過』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越探測,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對該小行星的近距離探測。」團隊成員、副教授喬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在宇宙間劃出一道閃亮的軌跡,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幸參加「嫦娥二號」這樣的大工程,源自於該團隊多年的積累。目前該團隊主要針對深空探測的軌道設計、自主管理、自主導航三大關鍵技術開展研究工作,「嫦娥二號」探測圖塔蒂斯小行星的成功,很好地驗證了團隊軌道設計相關的研究成果。

扛下這項「大工程」的並不是一支規模龐大的團隊,目前,崔平遠團隊共有6名教師,30多名博士生、研究生。

其中崔平遠作為團隊的帶頭人,全面負責研究方向的選定、研究思路的提出和研究工作的指導,徐瑞負責深空探測器自主任務規劃與管理,喬棟和尚海濱負責深空探測有控軌道設計與優化,朱聖英和高艾負責深空自主導航與制導控制。

團隊成員中,喬棟和朱聖英等人還是研究生時就跟著崔平遠做研究。喬棟的博士論文所作的研究還用在了「嫦娥二號」衛星探測小行星的項目上。

下一個目標是火星

電影《火星救援》上映時,周圍人都說好,崔平遠也很好奇,可是,兩次都因為工作忙,取消了觀影計劃。

隨著深空探測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好,北理工把「拓天」作為三大支柱型戰略之一。於是,崔平遠團隊也越來越忙碌了。

2009年以來,該團隊陸續承擔國家「863計劃」「973計劃」項目,在深空探測的理論研究和模擬仿真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009年5月,北理工成立了深空探測技術研究所;為了突出小天體探測技術研究,又於2010年開始建設「小天體探測與防禦」實驗室;在欒恩傑、吳偉仁等專家的支持和幫助下,北理工獲批主辦《深空探測學報》,該刊於2014年創刊,是國內唯一以深空探測為定位的學術期刊;2015年獲批「深空自主導航與控制」工信部重點實驗室。

「我們甚至開玩笑說,一輩子不換研究方向也可以。」喬棟笑著說。話雖如此,可他們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

2016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獲中央批准立項。我國有望在2020年前後實現自主火星探測,繼而開展小行星著陸、木星飛越等探測活動。

崔平遠團隊承擔的「973計劃」項目研究工作正是火星和小行星的精確著陸問題,在不久的將來,「北理工軌跡」將環繞火星,服務小行星著陸探測活動。「我們設想在火星上布設數顆軌道器,最終形成一個類似地球上的GPS,通過規劃軌道器的運行軌跡,配合著陸器在進入火星的過程中更多地提供信息,從而提高導航和著陸的精度。」團隊成員、講師高艾說。

創新來自煎熬

「一路走來,外人看到的是鮮花和榮譽,而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經過長期的努力,一天一天積累、一點一滴堆積而來的。」喬棟說。

「就像牛頓從蘋果落地中發現萬有引力,理科的創新更多靠的是天賦、靈感,與之不同的是,工科的創新更多靠的是日積月累的付出。」團隊成員、副教授徐瑞說。

大多數時候,工科科研人員的日子過得異乎尋常的單調。「我們每天做的事情都很平凡。早早來到實驗室,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再看看學生做的東西,忙一忙課題實驗,幾乎每天都是如此。我們也想出去玩一會兒,但是沒有時間。」團隊成員、副教授朱聖英說。

感嘆時間不夠用、日子過得快,是團隊裡每個人的心聲。喬棟告訴記者,科學家的日子是以五年為一個計算單位的,上一個五年所做的事都是在為這個五年做鋪墊和積累。

只是相比「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深空探測研究,這樣一輪又一輪的五年,不過是歷史長河裡微乎其微的小篇章。

採訪即將結束,記者請崔平遠總結一下「這是一個什麼性格的團隊」。他想了片刻,回答道:「這是一個工作很辛苦,偶爾會有委屈,但又捨不得離開的團隊。」

崔平遠告訴記者,有一位老師曾和他討論過一個好團隊究竟是什麼樣子。「他告訴我,能打硬仗、再苦再累也不會說個『不』字的團隊,就是好團隊。」

一想到青年老師在科研過程中默默地付出,他常帶愧意。「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怕苦怕累,大家都在深空探測事業的追求中閃耀著自身的價值。」崔平遠堅定地說。

《中國科學報》 (2017-07-11 第8版 科創)

相關焦點

  • 《第116期衍林講堂》崔平遠教授解密深空探測
    10月18日下午,我校有幸邀請到北京理工大學崔平遠教授,做客我校第116期「衍林講堂」,為同學們解密深空探測概念、技術與趨勢。海南中學王涵副校長,教務科梁振鋒科長與高一、高二部分同學在圖書館二樓演播廳聆聽了崔教授精彩的講座。
  • 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委會學術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本屆學術年會特邀羅琦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崔平遠、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姜生元等專家學者分別做了空間核動力、月球探測工程、小行星探測、地外天體採樣等方面的大會報告。 年會共收到稿件160餘篇,並分為「深空探測任務總體技術」、「導航、制導與控制技術」、「軌道與測控通信技術」、「空間科學與相關技術」四個專題進行了分組學術交流。
  • 遙望夜晚星空,閃亮略帶悽涼
    感受著冰涼海水的溫度,抬頭仰望星空,璀璨的光芒在閃閃發亮,我在尋找天空中最閃亮的那一顆星星,聽說那就是你最想念的親人在遙遠的星空思念著你!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在清明節這天非常的想念已故的親人,往事一幕幕閃現在腦海裡,因為有著愛就會離不開想念。
  • 天問一號團隊成員:「落地一定要穩穩的!「—新聞—科學網
    蔣明鏡所在的「北洋能源與環境巖土團隊」承擔了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地面火星地表研製項目。「我們的主要任務可以形象地稱為『再造火星表面』,我們團隊被很多網友形象地稱為 『造星』團隊。火星上的重力只有我們地球的1/3,模擬火星地表地貌形態等環境特徵,對於未來探測器在火星重力環境下成功著陸具有重要意義。」
  • 揚大團隊提出提高MEMS陀螺儀性能新法—新聞—科學網
    為了提高陀螺儀系統的靈敏度,近日,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梁峰帶領的科研團隊對「MEMS陀螺儀的動力學特性」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採用壓電薄膜可大大提高陀螺儀的靈敏度。該研究成果將為今後MEMS陀螺儀的理論研究和設計改進提供新的思路和技術儲備。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機械科學》雜誌。
  • 揚大團隊為港口重器量身打造「智檢機」—新聞—科學網
    記者近日從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獲悉,為了有效避免港機工作時安全事故的發生,由機電工程系教師朱林領銜的科研團隊通過近一年的研發,自主研製了一種港口起重機軌道咬軌程度檢測裝置。目前,該項目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4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發表SCI/EI論文3篇。
  •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新聞—科學網
    「一個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可以高精度分揀多種不同品類的垃圾,有效分揀率可達95%,最高分揀速度5400次/小時,工作時間24小時/天。生產線上每套設備布置2個機械手,相當於替代了54個分揀工人的工作量。」 該項目負責人、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副教授李佳介紹說。
  • 地大(武漢)團隊解決燃料電池電解質難題—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部分成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特性,把質子局域於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從而助推超質子,獲得優異的電導率。 7月10日,《科學》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 燃料電池是繼水力發電、熱能發電和原子能發電的第四種發電技術。其潔淨、高效、無汙染特點越來越引起關注。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IAU主席、荷蘭科學院院士埃溫·范迪斯胡克最後壓軸出場,圍繞IAU百年誕辰,講述了這個國際天文組織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及所取得的矚目成就,並建議全球天文學界攜起手來,共商大事,共建重器,共享成果。 圓桌討論環節,四位嘉賓對公眾關注的天文話題展開了一系列思想碰撞和智慧交鋒,為觀眾獻上一堂精彩紛呈的天文公開課。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11月6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鄒志剛團隊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trechm.2020.10.00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卡洛琳隆起對西太平洋島弧系統演化有重要影響,改變了馬裡亞納-雅浦島弧系統的構造演化軌跡,目前正以小於6毫米/年的極低速率向雅浦海溝匯聚。但是,卡洛琳隆起的地質學性質和形成時代在國際上一直都不清楚。 張國良研究團隊通過「科學」號考察船首次獲得了卡洛琳隆起不同部位的拉斑和鹼性玄武巖,研究發現,這些拉斑玄武巖微量元素與典型的洋底高原玄武巖非常相似,鹼性玄武巖在則與東部相連的海山鏈玄武巖幾乎重疊。這些結果首次證明了西太平洋存在一個巨大火山活動形成的卡洛琳洋底高原。 研究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的拉斑玄武巖形成於1500-2400萬年之間,明顯老於卡洛琳海山鏈。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隨後對水稻單細胞數據進行擬時分析,繪製了根最外層細胞的發育軌跡。水稻根尖表皮分化是以表皮細胞為起點,到分叉點沿兩個方向分化,一個分支最終發育為成熟的表皮細胞,另一個分支經歷過渡型表皮細胞後最終分化為根毛細胞。來自兩個栽培品種的單細胞軌跡顯示高度一致的擬時順序,表明不同亞種之間發育軌跡的保守性。
  • 全球甲烷排放達歷史最高點—新聞—科學網
    全球各國採取的氣候政策也尚未改變甲烷的排放軌跡。只有在歐洲,甲烷排放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在全球其他區域,甲烷排放都在上升。 論文共同作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Ben Boulter表示,化石能源和農業領域有很多能快速減少甲烷排放的措施。甲烷在大氣中的生存周期短,因此可以在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同時看到甲烷減排的氣候益處。
  • 沒有人可以拒絕,對於星空的嚮往,在星辰宇宙中結婚的究極浪漫
    >梵谷看到的星空,無盡絢爛,繁星閃爍的背後是來自他,乃至每個人心中的火。而霍金看到的星空,推敲著時間與空間的內在原理,是人類的起源,我們的歸宿。「我所探尋的宇宙之所以有趣,因為它是我所愛之人的家園。」夜幕黑是銀河、行星、恆星等神秘星球的幕布,當不同色度的藍色中,融合進點點月光銀白,便構造了如星空一般複雜又深邃的空間。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據介紹,海洋生物分類是中科院海洋所自建所起孕育形成的特色學科,匯聚了曾呈奎、劉瑞玉、鄭守儀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領頭分類學家,創建起全國海洋生物門類最為齊整、研究力量最為雄厚的分類學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涉及了幾乎所有重要海洋生物門類的分類研究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而當前無論是免疫檢查點療法還是CAR-T 細胞療法都是通過增強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殺傷功能實現的。」黃波表示,殺腫瘤的T細胞在對腫瘤細胞殺傷過程中,會逐漸進入一種過渡疲勞的狀態,逐漸喪失與腫瘤細胞「搏鬥」的能力,免疫學上將之稱為T細胞耗竭。 由此可見,阻斷T細胞耗竭或者逆轉耗竭的T細胞,使其恢復先前殺腫瘤細胞的能力,是提升臨床腫瘤免疫治療的一個關鍵點。
  • 星空軌跡盤 西鐵城機芯——TwentySeventeen輕派機械手錶體驗
    星空軌跡錶盤的設計也盡顯優雅之姿。而西鐵城原裝全自動機械機芯也省去了手動上鏈的麻煩。在價位上依舊「親民」,僅售499元。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下它有哪些亮點表現吧:此次腕錶的包裝採用了常見的長條形紙盒。抽出外封包裹的內盒後就會看到精緻的星空錶盤(上面貼有一次保護膜),包裝的防護做得很好,錶盤四周都有白色泡沫板。而卡罩著的一層紙板翻過來就是內容翔實的使用說明卡。個人建議使用時先看一下。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也是「墨子號」4年間產生的第5篇《自然》《科學》論文。 隨著一項項科學實驗的成功,衛星量子通信的應用前景日益清晰。
  • 浩瀚星空中的中國星
    【浩瀚星空中的中國星】從北鬥一號立項到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幾代北鬥人在高端技術空白地帶白手起家,用信念之火點燃了北鬥之光。他們把深沉的家國情懷融入科技強國的創新實踐中,他們是浩瀚星空中最閃亮的那顆星。面對這支滿懷志氣和勇氣的團隊,你有哪些話想說?@浩瀚太空:以北鬥定位服務為例,大到地理測繪、救災減災、應急搜救,小到地圖導航、共享單車、快遞查詢,背後都有北鬥的身影。如今,北鬥正不斷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徵途:聽說北鬥團隊平均年齡才只有30多歲,真的很佩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