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電機轉子衝片的強度設計(一)——考慮高速離心力的計算方法(下)

2021-01-20 西莫電機論壇

下面劃分網格。由於網格密度和數量直接決定計算量和計算結果細緻程度。首先採用較為粗糙的總體網格0.5mm尺寸進行劃分,進行一次試驗性計算。如圖-45所示。

圖-45 總體網格劃分

網格劃分後,單元數4.3萬個,節點數24.7萬個,屬於較小的計算規模。

下面估計一下計算規模及對計算機內存的消耗量。如不考慮接觸,其計算規模為24.7x3=74.1萬個自由度。在求解時,如採用迭代求解器,其內存消耗量約為1x0.741=0.741G。如考慮接觸,並考慮本身程序運行等因素,本規模下內存需求為4G左右。

本六面體單元,在ANSYS Workbench中,默認採用20個節點的高階Solid 186單元建立,每個節點有X、Y、Z三個方向的平移自由度;四面體則為10節點高階Solid187單元。

如採用直接求解器,內存消耗量為10x0.741G=7.41G,總內存消耗量預計在10G左右。則建議最低配置為16G內存的電腦。對於其他計算,方法近似,不再贅述。

本網格較為粗大,對於強度計算而言,各個隔磁橋處網格較為粗糙,不利於精確捕捉應力分布規律,需對其進行局部細化網格操作。本文採用單元細化功能。選取需要細化的矽鋼片隔磁橋周圍表面,並通過mesh中的單元細化功能,設置2級細化。如圖-47所示。

由於衝片形狀簡單,軟體自動以六面體網格劃分,有利於節約計算量。但單元細化功能加入以後,其只能形成局部四面體網格,將帶來網格數量(計算量)的巨大攀升。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細化等級和範圍,保證計算量在合理範圍之內。

圖-46 局部單元細化

設置2級單元細化程度。本功能可明顯提高局部單元密度。如上文所述,在不考慮接觸等增加計算量條件下,節點數直接決定內存消耗,如計算機內存不足,將面臨計算速度降低10倍以上,甚至無法計算的窘境。故應小心設置,以保證計算規模在合理範圍內。

圖-47 設置單元細化等級

右鍵Mesh刷新網格。新生成的網單元數7.8萬個,節點數21萬個,規模及對計算機內存的需求,與細化前基本一致。如圖-48所示。

局部放大可了解,隔磁橋附近網格密度,明顯大於其他位置。關於網格設置對結果的影響,在本文後半部分有專題進行描述。

圖-48 新生成的網格

下面設置荷載與邊界條件。選取轉軸內孔設置一個圓柱約束。如圖-49所示。

圖-49 設置圓柱約束邊界條件

設置轉速荷載。在慣性荷載菜單欄中,對轉軸空內側加載轉速。如圖-50所示。本設置為純粹的靜態外載,無法在結果中查看實際旋轉的效果。如需真實計算動態旋轉效應,可以採用靜力學分析模塊設置運動副,既接觸中的Joint或者在瞬態動力學、多剛體動力學、顯示動力學等模塊中,設置旋轉關係。

圖-50 加載轉速荷載

默認情況下,轉速單位為弧度/秒,其不符合常規認識,可在左上角單位制菜單欄中,修改為更符合一般認識的RPM,既轉/分鐘的單位。選中內孔表面,在左下角轉速的詳細信息中,輸入轉速值。如圖-51所示。

圖-51 更改轉速單位制

轉速數據根據電磁性能設計決定,本文所用電機為3600RPM,如圖-52所示。根據轉速計算,本轉子外圈線速度僅14m/s,為第四代普銳斯轉子143m/s的10%左右,則離心力為其1%左右。強度設計的難度很低。

圖-52 電機轉速指標

輸入轉速後,單擊左下角方向按鈕,選取矽鋼片軸向表面,確認,則可設置為沿著軸向旋轉。如圖-53所示。

具體的轉速方向,軟體默認以黃色箭頭表示,如需要方向相反,可設置為-3600RPM轉速。

圖-53 設置旋轉方向

至此,完成了幾何建模、材料設置、接觸設置、荷載及邊界條件設置,其他未註明事宜均採用軟體默認,檢查各項設置,無誤後保存文件,單擊左上角Solve按鈕,進行求解。

求解過程中,可在求解信息中顯示力的收斂值指標,以查看真實的計算進度。如圖-54所示。

這裡使用「真實的計算進度」一詞,因為在默認情況下,彈出的計算進度對話框,絕大部分時候,都無法全面真實的顯示計算進程,容易引發誤解和浪費寶貴的計算時間。

靜力學分析中,時間參數無實際時間意義,僅僅為工作內容的計數器,默認為1秒。下圖中當前計算進度為0.7秒,表示已經完成了70%的計算。右側綠色線為子步的收斂提示,以及右下角紅色曲線均穩步上升,說明計算進展良好。

如下圖6個子步完成0.7s計算進程,說明在每個子步中,將0RPM—3600RPM的轉速荷載,加載了約為1000RPM並逐步累積荷載。當多次逐漸加載至穩步完成時,即可得到完整計算進程的結果。

圖-54 計算進度

圖中紫色線,為當前子步下的不平衡力,如低於青色線的目標值,則認為外載(離心力)與圓柱約束處對應的,抵抗離心力的反作用力基本平衡,可進行下一步加載計算。如紫色線高於青色線,說明不平衡力過大,可能出錯或者影響計算進度。如多次連續高於青色線,軟體會自動二分,既將加載速率減半,繼續以更小的加載間隔進行求解。如成功,則繼續以原始子部間隔計算;如失敗可能終止整個計算。

本節僅設置一個轉速荷載,則總的時間步為1。軟體在計算過程中會自動的進行分塊逐漸加載進行計算。

計算完成後,右鍵Solution選取所需的計算結果,如等效應力及變形等。如圖-55所示。

圖-55 提取等效應力結果

 分別提取結果後,需要進行刷新顯示結果操作,如圖-56所示。

圖-56 刷新結果

提取應力結果如下圖右側,其大量藍色區域代表低應力範圍較大。默認的藍色不利於顯示和列印,可雙擊圖例對應顏色,將其修改為純白色。如圖-57所示。

由於仿真結果的顏色可任意修改,實際顏色對應的數據,才是最關鍵的。這在部分初學者中可能會有疑惑。紅色不一定是危險區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這個結果對應的數據,是否真的危險。

圖-57 更改圖例顏色

圖-58為應力結果雲圖,可以看出隔磁橋附近應力相對集中,但是最大值僅17Mpa,遠低於矽鋼片數百個Mpa的屈服強度值,說明對於強度設計而言,本衝片設計有較大的安全餘量。其一方面可繼續減少隔磁橋寬度,或者長度等,或者採用更小的直徑以及更高的轉速。為保證衝壓成型的合格率,隔磁橋寬度應大於一定範圍。

圖-58 應力結果雲圖

由於為改善局部應力結果精度,在設置了局部細化網格,可通過顯示網格功能,局部查看細化後的應力結果。如圖-59所示。

圖-59 顯示網格

單獨查看細化區域應力結果可知,隔磁橋的根部附近,存在一定的應力集中。如圖-60所示。

如需優化強度設計,可適當調整該處附近的形狀與結構,以緩解應力提高承載力,從而實現更高速更輕量化的轉子衝片強度設計。該部分在本文後續小節中,會進行專題講述。

圖-60 局部應力結果

也可以使用探針功能,直接在雲圖上點選關鍵位置的應力數據,如圖-61所示。

圖-61 使用探針功能

圖-62為變形結果雲圖。其外圈最大變形為0.0056mm,相對總體尺寸而言,其可忽略不計。

在有限元分析過程中,計算順序為節點位移---單元位移—單元應變—單元應力---總體應力。變形結果在計算的前期獲得,精度較高所以變形結果,受到網格影響不明顯,故各處變形量幾乎一致。而應力結果經歷了經過多輪計算,會損失一定精度,故需要較為細密的網格進行補充。

對於線速度達到100m/s以上高速電機而言,強大的離心力,可能會造成氣隙10%左右的外圈局部變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電磁性能。

在常規的電磁性能設計中,均採用原始未變形模型進行計算,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為提高電磁計算精度,可採用變形後的有限元模型,重新生成為幾何模型,進行熱車狀態下形狀電磁性能的驗證計算。這在本文最後部分,將以專題文章形式進行講解。

圖-62 總體變形結果

下面介紹一個19版新功能。

在求解信息的詳細信息中,新增了一個統計軟硬體計算需求的頁面,可更為直觀的了解到,當前計算對計算機硬體的使用狀態,有利於更好的把握計算效率。如圖-63所示。

右側頁面中間位置,顯示了最大內存需求為1.06G。其與前文不考了接觸時估算的0.74G一致。

圖-63 求解信息

本次分析採用筆者Thinkpad X1 2013款的超輕薄筆記本進行計算。在該頁面中,也顯示了內存和CPU的有關信息。較為人性化的是,右下角顯示了兩條提高計算效率的推薦。

1、  不要調用所有的物理核心(本計算機為2個物理核心+2個虛擬核心組成),如果遵循軟體推薦,則只能開啟1個核心進行計算,將失去一半的計算能力。

如使用的電腦核心數量較多,如筆者家中的私人工作站為24個物理核心。對於本提示,可在並行中設置20個—23個核心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於所有核心滿負荷,而影響總體發揮的情況;

2、 使用直接求解器。本文在outline的Analysissetting中的左下角詳細信息中,可將求解器從迭代求解器更改為直接。其對計算機內存(memory)需求增加約10倍,對硬碟讀寫速度需求增加約為3倍,計算速度可增加1--3倍。

3        總結

至此,本文以ANSYS官方案例的電機模型為例,通過SolidWorks軟體和ANSYS DM模塊創建了適合仿真分析的薄片狀三維幾何模型,藉助ANSYS Workbench環境下靜力學分析模塊,加載轉速荷載,計算了3600RPM轉速時,轉子衝片在離心力下產生的應力與變形情況。

作為本文開篇,本節內容較為淺顯,僅從較為基礎和宏觀角度,介紹了衝片強度計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與注意事項等。在本文後續章節中,將逐步擴展深化,介紹更為細緻、全面、專業、實用化的,適用於新能源汽車高速電機轉子衝片強度設計的各種常用方法與解決問題的思路。


更多最新精彩文章詳見(點擊進入):


《西莫電機技術》2018年第4期重磅發布!西莫電子期刊編輯部榮譽出品!



西莫電子期刊第16期熱門閱讀推薦:


名家講壇


高速電機轉子衝片的強度設計(一)——考慮高速離心力的計算方法(上)


高速電機轉子衝片的強度設計(一)——考慮高速離心力的計算方法(中)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期刊發售地址!

相關焦點

  • 高速表貼式永磁轉子應力與溫升分析
    建立了高速表貼式永磁轉子渦流損耗與溫升的計算模型,研究了不同護套保護措施、不同填充材料下,永磁轉子渦流損耗分布與永磁體溫升特性。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一臺高速表貼式永磁電機的設計與製造,並進行了實驗,結果證明了該文計算分析的正確性。高速永磁電機體積小、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高性能伺服、分布式發電以及飛輪儲能等領域。
  • 乾貨| 新能源汽車用高功率密度驅動電機設計方法
    根據永磁同步電動機(PMSM)的性能要求,首先藉助於設計軟體對電機的幾何形狀、尺寸及材料選擇進行初始設計得到設計參數,通過有限元方法進行性能預測計算。性能預測計算、性能評估和參數設計之間需要反覆重新計算直到找到最優設計,最後通過樣機實驗對驅動電機設計結果進行分析和驗證。
  • 高速電機的應用和關鍵技術
    也有用轉子旋轉的線速度來定義,高速電機的線速度一般大於50m/s,轉子的離心應力和線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按線速度劃分反應了轉子結構設計難易程度。國外有學者採用速度和根號下功率乘積來定義高速電機,這種劃分即考慮了轉子的難易程度,又考量了電機的能量大小,更加科學合理。按此標準可以將高速電機定義為高速和超高速兩大類。
  • 加強技術革新 帶領高速離心機走向高科技發展之路
    高速離心機離心技術主要運用於各類生物樣品的分離和製備,各類生物樣品懸浮液在高速旋轉下,由於高速離心機巨大的離心力作用,懸浮的微小顆粒(細胞器、生物大分子的沉澱等)以一定的速度沉降後與溶液得以分離,而這些懸浮的微小顆粒的沉降速度取決於其質量、大小和密度。
  • 三峽大學井立兵團隊特稿:磁力變速永磁無刷電機的解析計算與設計
    應用解析法對複合電機氣隙磁場進行計算,可以有效解決數值法計算複合電機模型時,在氣隙網格剖分和轉動位置上的缺陷,從而實現轉子的自由旋轉。論文方法及創新點圖1是Halbach陣列磁力變速永磁無刷複合電機結構模型。
  • 電機轉子找平衡的方法有哪些
    打開APP 電機轉子找平衡的方法有哪些 今日頭條 發表於 2019-10-19 09:40:25 現將在轉子找平衡工作中使用的方法及過程進行介紹。   1、剛性轉子與剛性轉子找動平衡的必備條件   轉子可分為剛性轉子和撓性轉子兩類。剛性轉子是指轉子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轉子軸線不發生動撓曲變形;撓性轉子是指轉子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轉子軸線發生動撓曲變形。
  • 影響工業電動工具的高速和高峰值電流的參數有哪些?
    具有高峰值扭矩的電機可以執行更大範圍的繁重作業而不會出現過熱狀況,苛刻的工業應用中必須不間斷地重複這種周期性變化的速度和扭轉。這些應用要求不同的速度、扭矩和時間,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而達到最佳解決方案的特殊設計電機,設備在低電壓下工作並且可用的功率有限,這對電池供電的設備而言更加關鍵。
  • 永磁同步電動機設計過程所涉及的一些基本考慮因素
    考慮額外的力,如引起磁力拉力的不對稱氣隙、失衡力、齒輪的節距誤差和推力載荷。對於軸承載荷計算,將軸視為支撐在剛性無力矩支架上的梁。滾珠軸承比滾子軸承更適合高速應用。高速因素包括保持架設計、潤滑劑、運行精度、間隙、共振頻率和平衡。軸承需要最小的負載,因此滾動元件旋轉形成潤滑膜而不是滑動,這會提高工作溫度並降解潤滑油。
  • 如何理解步進電機的失步和過衝
    該磁場會帶動轉子旋轉一角度,使得轉子的一對磁場方向與定子的磁場方向一致。當定子的矢量磁場旋轉一個角度。轉子也隨著該磁場轉一個角度。每輸入一個電脈衝,電動機轉動一個角度前進一步。它輸出的角位移與輸入的脈衝數成正比、轉速與脈衝頻率成正比。改變繞組通電的順序,電機就會反轉。所以可用控制脈衝數量、頻率及電動機各相繞組的通電順序來控制步進電機的轉動。
  • 如何削弱磁通反向式電機齒槽轉矩?這5種方法有效果
    圖2 轉子齒極寬窄成對的轉子結構圖採用此種方法,將轉子設計成圖2所示的結構。研究6/8極磁通反向電機齒槽轉矩,轉子上正對的兩極一寬一窄,寬極的寬度為22°,窄極的寬度為16°。可以看出,採用轉子齒極極寬為16°一種齒極時,齒槽轉矩較大,而採用寬窄成對的轉子齒極時齒槽轉矩比較小。這種方法缺點是轉子齒形不對稱,轉子的重心與其軸線中心不重合,由於電機氣隙很小,在電機高速旋轉時有掃膛的隱患。
  • 直流電機驅動電路設計
    一般電樞鐵心採用由0.5mm厚的矽鋼片衝制而成的衝片疊壓而成,以降低電機運行時電樞鐵心中產生的渦流損耗和磁滯損耗。疊成的鐵心固定在轉軸或轉子支架上。鐵心的外圓開有電樞槽,槽內嵌放電樞繞組。它是由許多線圈(以下稱元件)按一定規律連接而成,線圈採用高強度漆包線或玻璃絲包扁銅線繞成,不同線圈的線圈邊分上下兩層嵌放在電樞槽中,線圈與鐵心之間以及上、下兩層線圈邊之間都必須妥善絕緣。為防止離心力將線圈邊甩出槽外,槽口用槽楔固定。線圈伸出槽外的端接部分用熱固性無緯玻璃帶進行綁紮。
  • 淺談直流電機參數的測試和估計
    轉子     (1)電樞鐵心     電樞鐵心是主磁路的主要部分,同時用以嵌放電樞繞組。     一般電樞鐵心採用由0.5mm厚的矽鋼片衝制而成的衝片疊壓而成,以降低電機運行時電樞鐵心中產生的渦流損耗和磁滯損耗。疊成的鐵心固定在轉軸或轉子支架上。
  • 步進電機步進驅動器原理詳細講解與計算詳細教程
    步距角:對應一個脈衝信號,電機轉子轉過的角位移。定位轉矩:電機在不通電狀態下,電機轉子自身的鎖定力矩。失步:電機運轉時運轉的步數,不等於理論上的步數。失調角:轉子齒軸線偏移定子齒軸線的角度,電機運轉必存在失調角,由失調角產生的誤差,採用細分驅動是不能解決的。運行矩頻特性:電機在某種測試條件下測得運行中輸出力矩與頻率關係的曲線 。7.
  • 永磁直流電機的結構設計
    換向器包括18個換向片,換向片數量是轉子齒數的兩倍,這18個換向片分布在換向器基體的外周表面,各個換向片之間通過絕緣膜彼此絕緣。轉軸為偏心結構,其輸出兩端安裝有軸承,在使用時,泵的兩個活塞徑向部分抵到軸承的外環表面,偏心軸上的軸承外環將擠推活塞,輸出端的轉動中心線偏離軸承的中心,軸承的作用類似於一個凸輪,使ABS的活塞杆進行線性方向的往復運動。
  • 11萬轉高速無刷電機,萬至達電機
    自從戴森進入吹風機領域後,電吹風便開始進入歷史性變革期,傳統的老式笨重小風量的電吹風正逐步被新型輕便大風量電吹風替代,而促使這場變革的核心部件---電吹風高速無刷電機, 日益成為智能電動家居產品必不可少的需求。
  • 用於感應電機轉速估計的感應線圈設計方法
    在一臺十五相電機上開展了仿真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所設計感應線圈可大幅提升轉子槽諧波信噪比,轉速估計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度。感應電機矢量控制需要準確的轉速值以實現閉環控制。目前轉速估計方法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方法基於電機數學模型進行計算,如全階狀態觀測器、擴展卡爾曼濾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 EKF)、滑模觀測器和模型參考自適應系統(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 MRAS)等方法,這類方法依賴電機數學模型的準確性,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電機參數變化的影響;第二類方法利用電機固有的磁凸極結構特性獲取電機轉速信息
  • 中國北車永濟電機公司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牽引電機:  引進:在電機電磁設計、通風散熱設計、結構的應力、電磁場及熱場有限元分析等核心技術基礎上,重點掌握引進電機先進的設計理念、工藝方法、絕緣結構、試驗檢測等技術。  創新:為提高交流電機的功率密度,引進電機定子採用了先進的全疊片焊接結構;為適應高速、大功率運行要求,轉子採用了高強度的導條、端環及護環材料以及先進的感應焊接結構形式;為適應電機的高壓和高熱負荷工況,絕緣系統採用了先進的200級絕緣結構及VPI加旋轉烘焙技術;為適應高速動車輕型化的要求,CRH2、CRH3、CRH5等動車牽引電機端蓋、壓圈採用了輕型鋁合金材料;通過對CRH3機車電機的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
  • 一文讓你徹底了解什麼是電機?錯過就沒有了
    答:無刷電機或無刷控制器的三相電路中,有一相不能工作。缺相分主相位缺相和霍爾缺相。表現為電機抖動不能工作,或轉動無力且噪音大。控制器在缺相狀態下工作是很容易燒毀的。電機的溫升對電機中的哪個部分影響最大?是怎麼定義的?答:電機負載運行時,從儘量發揮它的作用出發,所帶負載即輸出功率越大越好(若不考慮機械強度)。但是輸出功率越大、損耗功率越大,溫度越高。我們知道,電機內耐溫最薄弱的東西是絕緣材料,如漆包線。
  • 一文看懂電機原理、分類到應用
    轉子一般採用矽鋼片疊壓而成,漆包線繞在轉子鐵心的兩槽之間(三槽即有三個繞組),其各接頭分別焊在換向器的金屬片上。電刷是連接電源與轉子繞組的導電部件,具備導電與耐磨兩種性能。永磁電機的電刷使用單性金屬片或金屬石墨電刷、電化石墨電刷。2.無刷直流電機:由永磁體轉子、多極繞組定子、位置傳感器等組成。
  • 電機轉子運動慣量的計算方法哪些,如何避免轉子慣性失配?
    在運動控制或伺服系統中,電機和負載都有慣性,它們的慣量之比將影響系統的性能。這一比例是電機尺寸調整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方面。 電機慣量主要由電機轉子的尺寸驅動。通過將所有運動部件(皮帶、螺釘、齒條和小齒輪、外部負載和聯軸器)的慣性相加,計算出負載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