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我們為什麼會哭泣?為什麼會有恐懼?為什麼會無聊?為什麼要睡覺?人為什麼要有血型?每個再小的問題,都值得被尊重。喜馬拉雅播客「旭崬叨科學」持續七年在科學世界探索知識與聽眾的連接,收穫超三億播放量。七年來,旭崬通過製作精品付費內容、音頻內容逆向圖書化、與戴森、雀巢等知名品牌合作等方式,探索科普內容的商業可能。因其成功的商業化探索,「旭崬叨科學」登上「喜馬拉雅2020年度最具商業價值主播」榜。
喜馬播客:旭崬
扎進科學的毛細血管
為什麼填塗考試機讀卡要求用2B鉛筆?2B、4B、HB究竟有何不同?這些問題來自喜馬播客旭崬(dōng)(帳號「旭崬叨科學」)在喜馬拉雅推出的科普節目《原來是這樣?!》第一期話題《「2B」鉛筆的秘密?》,節目僅3分47秒,時隔七年仍不斷有聽眾點擊收聽,目前播放量已超過230萬。
2014年3月,當時還是電臺年輕主持人的旭崬準備了一段寥寥百餘字的科普冷知識文案,在搭檔的友情客串下,很快錄完,並上傳到了喜馬拉雅。旭崬將喜馬拉雅當作自己的一片自留地:可以「無拘無束,無框無架,分享世界的奇妙,引來百十來個朋友,志趣相投,一同探索」。隨後上傳的第二期內容《十分鐘顛覆你的星座觀》,讓他大受震動:節目傳完不久,他打開後臺,發現播放量從兩位數很快達到8000多,每刷新一次就會新增幾百,不久播放就超過10萬了。
聽友對最初幾期節目的喜愛,讓旭東在喜馬拉雅的這片自留地的邊界被無限延展,藉助音頻內容平臺,他心裡埋藏多年的科學種子終於再次發芽。
旭崬從小熱愛自然科學,卻因具有主持天分,成為知名院校的首屆播音主持畢業生。成為一名專業主持人後,他仍然大量涉獵著自然科學書籍,保持著對科學的熱愛。彼時,傳統電臺中鮮有以科普為主題的節目,一些科研人員已迎著互聯大潮投入製作科學脫口秀,卻因不懂傳播知識,難以受到普通聽眾的追捧與青睞。
熱愛旅行的旭崬
旭崬成為了一個稀缺的存在——他既是主流媒體主持人中最懂科學的,又是泛科學類主播中最懂廣播媒體的。同時他還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科普內容與當時逐漸興起的網際網路新興音頻內容平臺喜馬拉雅能夠天然結合。
多年過去,事實證明旭崬的選擇是對的。這些年隨著喜馬拉雅的發展,他和他的節目在科普賽道留下了獨一無二的聲音。
我是誰?我為什麼是我?
截至2021年1月15日,旭崬在喜馬拉雅上的首檔節目《原來是這樣?!》已更新384期。每期節目,都是一次科學知識探知。每次探知,都以俄羅斯套娃式的提問展開。
有次節目搭檔的女兒曾提問:人為什麼有脖子?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給了旭崬很持久的觸動。他發現,這些很容易就被搪塞的「幼稚問題」,即使動用一系列學科知識,也很難給出百分之百確切的答案。「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傻問題,問題的好壞取決於回答者用何種方式解答」。
於是,聽眾在一期《人為什麼笑?》的節目中,聽到了「笑一笑真的十年少?」、「為什麼會笑到肚子痛?」、「 笑為什麼會傳染?」等一系列簡單卻燒腦的問題。在追索這些問題的路徑中,旭崬為聽眾串聯起人類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各科知識經緯線,讓聽眾驚訝於一個「笑點」背後,竟然藏著這麼多知識點。
有別於很多科普內容輸出者,旭崬在拋出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時,試圖讓科普破圈,打破與人文社科的二元對立。
生活中的旭崬
在沒有絕對標準答案的《我是誰?!》這期內容中,旭崬的闡釋涉及科學,但更偏向哲學。在2020年伊始時,旭崬曾推出幾期內容《「終點」那些事》,與聽眾們通過打量死亡,一同重新審視生命。
旭崬從未給科普設限。他在喜馬拉雅的科普內容從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也絕不固步自封,僅就嚴肅科學有一說一,他關注生命本身,觀照社會現實,他以科普的方式回答著:我是誰?我為什麼是我?他不僅僅給出一個答案,更期望每個聽眾能在得到一些答案時,產生更多的疑問。
在這裡收穫3至80歲的聽眾
2018年,在一次與節目粉絲的線下見面活動中,一個初中生見到旭崬的那一刻,眼淚奪眶而出。孩子的母親告訴旭崬,是旭崬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人生。
原來,這個孩子在小學四、五年級時曾因厭學一度輟學。很偶然的機會,男孩在喜馬拉雅上聽到了「旭崬叨科學」,他第一次知道,原來知識這麼有趣,攝取知識的過程可以這麼愉悅。男孩一期期地追聽旭崬的節目《原來是這樣?!》,最終復學成為一個好學的孩子。
旭崬說,在喜馬拉雅,每個聽友的留言都對應著一個真實的個體,這種可親可感的連接,也成了他在喜馬拉雅堅持更新的最大動力源。
2019年10月,旭崬作為主持人,參加了一場特別的婚禮。婚禮的主角都是來自喜馬拉雅上「旭崬叨科學」的聽眾粉絲:原本幾乎不可能存在交集的兩個人,相識相愛於節目的粉絲群「叨友會」。兩個年輕人身在不同城市,卻因「旭崬叨科學」這塊神奇的磁石相識相戀。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分別身處西班牙和美國的留學生因節目相識,並成功「奔現」,如今已執手相戀四年。
「旭崬叨科學」線下聽友會
隨著喜馬拉雅用戶量攀升,「旭崬叨科學」的粉絲也在快速增長,這其中有三、四歲的小孩有年過八旬的老人,有高等院校的大學生,也有知名機構的科研從業者、專業醫生等,有聽眾從小學一路聽著「旭崬叨科學」到高中,也有老聽眾的寶寶在節目《原來是這樣?!》的陪伴下長大被圈粉,被粉絲們稱為「原二代」。
當《原來是這樣?!》推出100期後,旭崬感覺到節目內容的視閾應該進一步拓寬。而節目和聽眾的關聯也越來越密切,正是聽眾的提問,給旭崬帶來一個個嶄新的選題方向,節目也開始向著更多的學科領域拓展。甚至有聽眾主動提出義務參與節目內容的文案撰寫、音樂製作等,希望通過「旭崬叨科學」推動科普向前再邁出哪怕小小一步。
一個全新的科普陣地在音頻的世界裡茁壯成長。
基於知識構建商業價值
2014年,旭崬剛涉足科普時,科普內容被普遍認為廣告吸附能力較差。時間推移,2020年,旭崬成為「喜馬拉雅2020最具商業價值十大主播」之一。這期間是旭崬不斷的商業化嘗試。
沒有團隊,靠著自己的愛好和專業經驗,2017年,旭崬與喜馬拉雅平臺深度合作,聯手上海天文學會副秘書長施韡(wěi)推出專注於天文學領域的付費精品節目《天文原來是這樣》,迎來了知識與商業價值的第一次轉化。
起初,他擔心付費會關上節目敞開的大門,違背自己想把科學知識傳播給更多人的初衷,但他從喜馬拉雅節目的粉絲裡聽到更多的是「尊重知識、尊重原創」的聲音。
依託喜馬拉雅的會員體系,付費節目《天文原來是這樣》可以為旭崬帶來長期穩定的收入。同時,基於節目《原來是這樣?!》在喜馬拉雅的影響力,旭崬也開了欄目周邊「原品店」,打造文創產品。這些動作都將「旭崬叨科學」在喜馬拉雅上的商業變現路徑進一步拓寬,逐漸實現盈利。
和聽友一起線下觀測「英仙座流星雨」
隨著在喜馬拉雅上節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19年,旭崬濃縮《原來是這樣?!》精華內容,與出版社合作出版圖書《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原來是這樣》,嘗試音頻內容圖書化。
去年,通過喜馬拉雅營銷部門,旭崬對接到戴森、雀巢等知名品牌,拓展新的盈利方式。在與戴森、雀巢的合作中,旭崬認真打磨內容,以品牌方的核心特質切入科學,包涵邏輯完整、妙趣橫生的科普知識。如與戴森合作,旭崬惡補旋風氣象的技術應用知識,與雀巢合作,則以腸道微生物群知識點破題植入,在科普知識的乾貨分享中,巧妙自然地融入品牌信息。在旭崬看來,通過喜馬拉雅嫁接到各種品牌資源,產出更優質的科普內容,是平臺、主播、品牌方和聽眾的四贏。他認為,「打磨一個好的作品,做優質內容的輸出者,有了流量,基於流量就會產生無限可能。」
「旭崬叨科學」也因其成功的商業化探索,登上「喜馬拉雅2020年度最具商業價值主播」榜單。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中國發展的新引擎,中國科技創新一個又一個裡程碑式的亮眼表現不斷給世界帶來驚喜。旭崬說,社會需要新一輪的科學啟蒙,好奇心永遠是開啟科學之門的鑰匙。他希望通過他在喜馬拉雅的科普節目,播下一粒粒種子,讓人們感知科學的魅力,樹立對科學的正確認知。當每個人都真正走進科學、理解科學、親近科學,才會走出更多影響世界的科技與科學家。
主播問答
問:最早是什麼時候、通過什麼途徑接觸到喜馬拉雅的?
旭崬:那時網絡電臺剛剛興起,一個不是播音專業的朋友在喜馬拉雅發布了自己的電臺節目。雖然只是一個不到十分鐘的心情獨白,看到之後我很驚嘆,原來還可以這樣發布音頻節目。
問:作為專業廣播電臺主持人,傳統廣播和網絡電臺對您來說有何不同?
旭崬:從內容輸出來說,網絡電臺打破了傳統廣播的轉瞬即逝,在做一個喜馬拉雅音頻專輯的時候,就像做一本書,可以不斷地完善和充實相關內容。另一方面,追趕機制也有明顯差異。傳統廣播需要靠時間的堆積,才能讓聽眾了解主持人,但網絡電臺的受眾可以在同一天內播放很多期內容,確認對一個主播的觀感。
問:您的節目製作流程是怎樣的?
旭崬:所有看似淺顯的提問,都建立在「已知」之上。每一期節目,我都會做大量資料搜集,通常會先閱讀十多萬字的材料,再凝練成8000字左右的文案,遇到不熟悉的領域,會向專業人士求教。後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來自各專業領域的粉絲投稿,收到之後自己也會邊核實內容的準確性、邊進行節目化的編輯與拓展。
問:對《原來是這樣?!》新年有什麼期待?
旭崬:我們每一年會做一個生肖動物相關的內容。即將做第七個,希望未來能年復一年堅持下去,把12個生肖做完。也期待新的一年能與喜馬拉雅探索一些更有趣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