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阿布達比6月20日電(記者安江、馬錫平)朋友,你或許去過某個國家的海外飛地,但是你到過「飛地中的飛地」嗎?阿曼的馬德哈地區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馬德哈雖在阿聯境內,但卻屬於阿曼領土。更奇妙的是,在馬德哈內部,又有一個叫奈赫瓦的小村落,屬於阿聯國。馬德哈猶如鑲嵌在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個小套娃,美麗而迷人。
馬德哈位於阿聯東部城市富查伊拉到豪爾費坎的公路上,距阿曼首都馬斯喀特350公裡,面積約75平方公裡,行政上歸阿曼穆桑達姆省管轄。
馬德哈的邊界1969年才被確定,四周被阿聯的富查伊拉、沙迦、哈伊馬角三個酋長國包圍著,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稱它為「馬德哈鄉」更為貼切些。
儘管馬德哈身處阿聯,卻沒有明顯的國界線或界標同阿聯加以區分。人員往來也無需籤證,路邊只豎著一塊牌子:「歡迎您來到阿曼蘇丹國穆桑達姆省馬德哈州」。
馬德哈距阿聯的豪爾費坎市僅12公裡路程,由於沒有明顯交界標誌,車一不小心就進入了馬德哈。一進入馬德哈,人們首先看到的阿曼蘇丹元首卡布斯的海報,還有就是阿聯電訊沒有信號了,手機上顯示的是阿曼電訊歡迎你的簡訊,如果還想繼續使用手機,需通過簡訊提示的號碼從阿聯電訊跳轉至阿曼電訊。另外,谷歌地圖也沒有語音導航了,完全靠你用眼睛去辨識地圖上的行車標。
馬德哈居民與周邊阿聯居民相互混居,當地居民一般都擁有兩部手機,分別使用阿聯電訊和阿曼電訊。這裡的小賣店通用阿曼裡亞爾和阿聯迪拉姆兩種貨幣。
馬德哈地方雖小,但十分漂亮。公路兩邊種著小型灌木和鮮花,房子外形與阿聯房屋略有不同,這裡房子較小且簡單,不少人家還在用老式窗式空調。
山頭上聳立著阿曼式小城堡,上空印有阿拉伯彎刀和短劍圖案的阿曼國旗迎風招展,提醒著人們,這裡已是阿曼領土。
與臨近的阿聯富查伊拉相比,這裡要寧靜得多,基本沒有什麼工業(儘管在路上看見有鋁廠的牌子),也沒有像樣的商業,只有幾間滿足一般生活所需油鹽醬醋茶的「巴格拉」(小賣店),用「鄉下」形容這裡再貼切不過了。
記者在馬德哈內沒看見紅綠燈。居民悠閒得很,基本上都是建一處房子,開一塊園子,種一片椰棗樹,樹下開一小塊地,種些蔬菜,養些花,養幾隻羊幾頭驢,僅此而已。
沿途最好的建築就是清真寺、警察局和旁邊的學校,以及前兩年才建成的醫院。
當天,阿聯富查伊拉氣溫36攝氏度,但車行至馬德哈,溫度表卻只有34度,比富查伊拉低2度。可能是這裡植被相對較多,也可能是這裡有一處較大的水源——薩赫納伊水庫。其實,叫水庫有些牽強,它就相當於中國山區農民在兩山間的一個欄水壩,雨季時蓄起一汪水,在中國農村管這叫「水櫃」。
薩赫納伊水庫2012年2月由阿曼政府出資修建。水庫滲出的水在下遊形成涓涓小溪,當地居民在天熱時便來到這裡戲水、納涼,有些男士就在河裡泡澡,這也成了當地的一道風景。由於有淡水的滋潤,沿水庫以下的窪地裡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植被。
順山路繼續往裡走,在馬德哈中心區域一塊僅6公裡的土地上竟然又看見了阿聯國旗,一打聽才知道這裡叫奈赫瓦。由於馬德哈州本身是一塊屬於阿曼的飛地,那麼奈赫瓦便是一塊「飛地中的飛地」。
在阿聯的行政劃分上,奈赫瓦被列在村一級,它隸屬於阿聯沙迦酋長國管轄,依山而建的一幢城堡式的小樓前的一塊牌子上寫著:「沙迦警察局東部地區警務處奈赫瓦警務點」。
奈赫瓦村分老村和新村,老村裡至今還有一些房屋是類似於中國西北的幹打壘土房,目前仍居住在老村裡的人不足100人。新村在距老村約300米處,居民大多是從老村搬過來的,目前新村已有40戶,常住人口約200人左右,並建有醫療所,警務點,小賣店等。以前,這裡居民依靠向沙迦或杜拜運輸和販賣駱駝為生。如今。村民依舊保持著阿聯人古老習俗,生活簡單質樸,性格慷慨、友善、睦鄰友好。
目前,阿聯沙迦政府計劃逐步將奈赫瓦開發成一處新的山區旅遊景點,旅遊者來到這裡可以盡情享受幾乎沒有受到汙染的環境,登山露營,欣賞美麗如畫的風景,體會當地古樸民風。
關於馬德哈和奈赫瓦的由來,在馬德哈「山頭餐廳」門前遇到的一位熱心的阿曼人穆罕默德做簡單的描述:大約70年多年前,阿聯與阿曼兩國就邊界劃分籤署協議,當時生活這附近的各部落必須做出宣誓效忠哪個國家的選擇,最終馬德哈的主要部落居民選擇了效忠當時的阿曼蘇丹國。
據馬德哈最年長的居民薩利赫·薩阿迪回憶說,「當年之所以我們選擇阿曼,是因為阿曼人也喜歡我們,他們當時準備作我們的保護者和後盾。當年的阿曼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阿曼人擁有比阿聯更多保護我們的手段。當年加入阿曼是我們長老們的意願。」
穆罕默德說:「目前阿曼與阿聯兩國間關係很好,沒有什麼障礙或芥蒂。」他聽說我們來自中國,還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家裡喝一杯咖啡的,由於急著趕路,我們對他盛情邀請表示了感謝。
當車輪再次從阿曼馬德哈與阿聯豪爾費坎兩地的連接處碾過時,手機簡訊立刻顯示:「歡迎您回到阿聯,歡迎您回家」。一切又都恢復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