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上央視!中國科研人:陳政清院士

2021-01-07 澎湃新聞
開年上央視!中國科研人:陳政清院士

2021-01-04 1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年上央視

湖大人666!

《瀟湘之光 科技振業》片段。

2021/01/01

7:30 14:30 22:30

CCTV老故事頻道《實業精神》欄目多時段播出

《瀟湘之光 科技振業》

聚焦我校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陳政清院士

與他的永磁式電渦流阻尼產業化團隊

聆聽湖大人背後的故事

陳政清院士說:

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我們的科學研究和實踐,更需要腳踏實地的駐守下來,回報國家的培養。


↑↑↑點擊圖片進入節目收看連結。

2020年的秋天

有著這樣一群科研人

如果說「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研究做學問」

是他們真實的寫照

那又是為何正值風華正茂的他們

卻甘願付出?

沒有掌聲

和近乎枯燥的各種數據理論為伴!

是擔當?

是使命?

還是什麼?

或許還有很多未知的未知……

秀美山川 斡力前行

精工巧思 攻堅克難

凝心聚力 科學求實

赤誠為國 科技振業

來源 | CCTV老故事頻道

原標題:《開年上央視!中國科研人:陳政清院士》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兩院院士四川行|陳政清:四川加強交通科研,多往西部公路「走」
    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院士名片陳政清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橋梁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看裝置、做講座、主持項目評審……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該系統是交通運輸部的創新研究項目,2018年定題,經過2年運用,於今年上半年通過評審,陳政清正是評審組組長。當時正值疫情期間,評審會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這次來成都,他特別提出,要去看看實物。之所以這麼看重,是因為該系統可模擬關鍵受力節點的複雜受力和邊界條件,為支撐橋梁工程技術持續創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研究裝備和條件,全國僅此一套,被陳政清評價為「國際領先」。
  •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陳政清和懸索橋的故事
    9天後,廣東虎門大橋懸索橋也來了一波類似「神晃動」,讓大橋「飄」上了熱搜。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一開口「渦振是個『怪東西』。其實橋上有車行走,它的渦振(渦激振動)振幅比無車情況還會小些。換句話說,虎門大橋限速通車,也安全。」大家就安心了。陳政清為什麼有這種定海神針之效?我們來研究一下。
  • 喜訊:湖南大學陳政清院士、王耀南院士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5月30日,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京舉行,我校陳政清院士和王耀南院士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獎者名單……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工作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開展,宣傳表彰積極投身創新爭先行動,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社會服務方面成績突出
  • 「中國智慧財產權報」陳政清團隊:藉助好「推手」轉化好技術
    年逾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振動與衝擊技術研究中心帶頭人陳政清談及自己的科研項目時,依舊是滿面紅光、津津樂道。陳政清長期從事橋梁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最早解決了我國懸索橋和斜拉橋的三維非線性設計與計算問題,在橋梁風工程理論與應用方面有著重要貢獻。
  • 湖大院士進周南上課,跟同學們聊啥?還是學習這件小事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陳政清先從院士是什麼談起,「院士選拔不容易。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兩院院士先選舉,再由國務院批准並對外發布,這是國家認可的榮譽,」 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233人,1994年,我國參照先進國家的做法,選聘工程院士。在院士中實行資深院士制度,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科學院院士側重科學研究,工程院院士側重工程技術研究。我們很多院士,90歲了還健步如飛。」
  • 湖南大學一學院先後產生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9日上午,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克儉、周福霖、周緒紅、聶建國、陳政清、鄭健龍歡聚湖南大學,參加該校舉行的院士顧問聘任儀式暨土木工程學院「十三五」規劃研討會。湖南大學新任黨委書記蔣昌忠、校長段獻忠先後為馬克儉、周福霖、周緒紅、聶建國、鄭健龍等5位不在該校工作的校友院士佩戴校徽,並頒發學校顧問的聘書。  此次受聘的5位院士以及在湖南大學工作的陳政清院士都為土木工程學科的著名專家。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蹟的,正是顏寧帶領的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蹟的,正是顏寧帶領的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
  • 院士王小凡:只要方法對 中國有理由成科研強國
    10月29日,也就是網易科技記者在北京見到王院士的隔天,前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在美國突然去世的消息報出,據說李詠患的就是咽喉癌——一種極其難治的癌症類型,人們為李詠的早逝嘆息,也為在癌症這一惡疾面前生命的脆弱不堪而心顫。人類要確保擁有高健康水平的生命質量,最大希望就寄托在王小凡院士這樣一批走在國際科研前沿的傑出科學家身上。
  • 我國「兩院院士」人數大比拼,浙江喜提第二,這省人數高達463人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也隨之成立。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具權威和最高學術機構,在自然科學和高新技術方面的研究堪稱之最。中國科學院大學是經國務院批准創辦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在中科院讀研並不意味著就是中科院院士。
  • 李愛珍4次落選中國院士,評上美國院士後說了一句話,讓人動容
    2007年,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的研究員李愛珍被評為美國院士,同時她也是中國第一位被評為美國院士的女科學家。據統計,中國有11人被評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是除了李愛珍之外,其餘10位都是中國院士。
  • 2020年中國985大學兩院院士數量排名,看看誰的科研實力最強
    大家都知道,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士稱號,分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原則上為終身稱號,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共計不超過60人。目前中國在世的兩院院士也只有一千多人,所以一所大學的兩院院士的數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大學的科研實力和未來的發展,院士對於大學的影響有幾個方面:1、院士在基本可以決定大學在該學科的科研項目立項、經費申請和團隊組建,強化科研體系的同時也會壯大該學科的發展。2、院士的科研項目一般成果都是比較重大的,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都佔有相不小的權重。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
  • 院士說丨曾慶存:深耕科研六十餘載,一切為了祖國氣象事業
    >他就是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幾十年來,曾慶存為中國氣象事業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研究生和青年學者,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已成長為國家大氣科學研究和業務領域的骨幹和頂尖人才。大氣科學作為交叉學科,曾慶存在教書育人時,堅持廣羅各專業的人才,立志為多學科交叉融合創造條件。他的學生中,除了大氣科學專業的以外,也有來自物理學、力學、控制論和環境科學等領域的學生。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來源:科學時報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
  • 張玉奎院士來渭南經開區考察調研
    9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玉奎一行來渭南經開區考察調研。張玉奎院士一行分別來到中國酵素城、嶽達生物實地考察了渭南經開區大健康產業和生物製藥產業發展情況。在嶽達生物,張玉奎院士一行深入車間、實驗室,重點就科研成果轉化、企業產品生產流程和工藝、檢驗檢測儀器配置等進行了詳細了解。
  • 中國院士上美國黑名單!警惕,別讓伊朗科學家的厄運在國內重演
    中國2位頂級院士上美國「黑名單」!近年來,美國為了遏制我國科技發展,一直小動作不斷,從制裁中興、華為等專心科研的企業到把我國13所高校列入『黑名單』,如今更是宣布制裁我國2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要把我國正在崛起的科學事業扼殺在搖籃中。今天,霸姐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兩位科學大拿、國之棟梁。
  • 命運的玩笑,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她,最後卻被美國評上了
    文/仗劍走天涯命運的玩笑,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她,最後卻被美國評上了!中國能有如今的發展,離不開國人們的不懈努力和那些為了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的高科技人才。而中國也是時候應該要提高科研人員的社會影響力和待遇。
  • 陳政清:橋梁顫振研究的發展與挑戰
    鄧文中院士曾經講過一件事。大意是:大家都以為中國的建橋速度很快,其實,美國金門大橋的建設速度也並不比中國慢,而且當時的機械化程度沒有現在高。他的話提醒我們要認真關注信息不對稱問題。信息不對稱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客觀原因,就是信息傳播的技術手段。我們現在的技術手段相當發達了,由客觀原因引起的信息不對稱已經非常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