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立啟
先進位造系列第1篇:《天風證券鄒潤芳:工程機械板塊整體沒泡沫,軍工是黃金賽道》
先進位造系列第2篇:《天風證券崔宇:光伏行業會出現5千億市值的公司,設備需求將持續增加》
今年工業機器人、光伏設備等製造業相關領域受到資本市場高度關注,這些行業發生了哪些變化?未來的投資邏輯又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騰訊財經獨家對話天風證券朱曄,深度解讀中國製造業升級的發展路徑和投資機遇。
朱曄,天風證券機械高級分析師,專注新能源和自動化研究,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經濟學專業,研究生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專業。主要研究鋰電設備、光伏設備、自動化和縫製設備等領域。新財富、上證報最佳分析師評選第一名團隊核心成員。
半導體設備、飛機生產製造等領域與海外還有較大差距
中國製造業在過去這些年取得了比較多的成就,朱曄提到,例如工程機械、雷射、鋰電設備、光伏設備等領域,都有不錯的全球化龍頭湧現。但在更為高精尖的領域,中國製造業能力還相對欠缺。像半導體設備、飛機的生產製造跟海外還有較大差距。
從上遊基礎科學和材料細分環節看,目前雖然部分核心零配件已有明顯進展,但很多細分領域亟待去突破,例如工業機器人的減速器、軸承、半導體材料等,越往上遊基礎的環節,跟海外的差距目前看都比較明顯。
疫情是工業機器人今年火爆的重要催化劑
工業機器人行業過去幾年發展相對低迷,但今年卻異常火爆,產業進入加速增長期,很多上市公司訂單和業績都很亮眼。對此,朱曄分析稱,今年自動化領域進入高景氣周期,不僅是工業機器人,包括其他的子板塊,像雷射、注塑機、數控工具機,今年需求都非常旺盛。其中,疫情是比較大的催化劑、驅動因素。
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中國在二三月份生產出現停滯,甚至目前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生產仍然受限,因此下遊非常多的工廠對自動化需求更迫切,因為自動化本身能夠實現無人化,能加強下遊企業生產的穩定性。
從工業機器人本身的成長性看,它具備比較大成長空間。第一,對比日本、韓國、德國等工業強國,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的密度還非常低,中國在2018年大概是在140臺/萬人,日本是327臺/萬人,韓國是774臺/萬人。
第二,中國製造業GDP的體量大概是日本的3.5倍,但製造業的從業人數是日本的8.7倍,也就是說日本製造業自動化水平明顯高於中國。如果計算機器人的保有量,日本在2018年大概是30萬臺左右,中國的理論保有量應該是106萬臺,但實際保有量大概是64.9萬臺。所以即使是從保有量的角度,中國機器人可以提升的空間也非常大。
第三,工業機器人現在整個回收周期非常短,2017年大概是2.15年左右,到2019年回收周期已經縮短到了1.33年。也就是說下遊的使用方採購機器人的意願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今年機器人全年的量預計大概是16.2萬臺。到了2023年預計可能上升到至少22萬臺。如果滲透率進一步提升,可能看到25萬臺。
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速度較快,但商業模式還不夠清晰
朱曄還重點分析了工業網際網路這個領域的發展情況,她認為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還是在軟體應用層面。很多公司在嘗試工業網際網路這個方向,例如傑克股份跟阿里的犀牛製造合作,提供智能化裝備;柏楚電子從事工業網際網路業務開發,因為本質上是做雷射領域的數控,所以相當於雷射核心加工的數據都匯總到這裡,所以有一定優勢。
現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參與者還是比較多的,包括像三一、徐工都有專門做工業網際網路的公司,從增速看,因為現在基數相對比較,所以進展還是比較快的。這個領域慢慢有東西在落地,只不過商業模式可能還沒那麼明晰。
HJT將成下一代光伏電池主流技術,今年上半年是重要觀察時點
光伏是今年最火的板塊之一,整個產業鏈都被資本市場高度關注,其中光伏設備和新一代光伏技術——異質結電池,也是投資者非常關心的方向,朱曄梳理了她對異質結的整體看法。
首先,她認為異質結是一個大趨勢,因為光伏本質上就是要不斷的降成本。目前已經逐步在實現光伏和煤電發電之間的平價,今年補貼已經非常少了,越來越多的平價項目在出現。
但是光伏發電本身的平價只是一方面,未來要實現光儲和煤電之間的平價,異質結是一個大趨勢。目前主流的技術PERC最高大概是23量產的效率,HJT預計至少能夠到25左右的水平。所以今年不僅金融圈比較關心HJT,在產業層面其實也比較關心。無論是愛康這樣的新進入者,還是通威、隆基,都在做一些布局。
第二,HJT的結構和生產工藝和PERC走的是完全差異化的路線。HJT有幾點優勢,相對於PERC而言,它是低溫工藝,是比較好的電池薄片化技術,對效率提升有比較好的影響;HJT電池幾乎不存在光子衰減的問題。
第三,看HJT的進展。國外HJT其實是有量產的,俄羅斯那邊大概是23左右的水平。國內目前大部分企業都在中試階段,還沒有走到量產。中試階段普遍做到24.2、24.3是可以的。效率上做到24.5,如果銀漿的用量比較高的話,其實可以實現24.5,甚至24.6,但這樣成本會比較高,也有企業說自己能夠做到24.59的水平,但這不能夠代表量產的最終能力。
如果說要做到比較好的提升,可能要依託於銀漿技術,包括現在也提出了銀包銅、無主柵等,就壓縮銀漿的用量,實現比較好的效率。也有企業使用TCO鍍膜技術,一些企業推出新一代PCVD跟PVD設備,對效率也有一定提升。
長遠看,HJT可能是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如果能實現24.5甚至更高的中試水平,且具備比較強的成本競爭力,那可以看到HJT會有比較好的應用前景。今年上半年通威真正公布中試線測試的效果,這個是比較重要的觀察時點。
產業和資本都越來越聰明,新技術引發行業巨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對於新的技術路線是否會引發行業洗牌的問題,朱曄回應稱,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產業都有比較強的學習效應。回顧歷史,光伏之前的單晶替代多晶,晶矽電池替代薄弱電池趨勢之下,確實可以看到比較劇烈的產業變動,新舊公司迭代。但由於產業龍頭公司現在也看到這樣的歷史進程,從學習曲線的角度看,無論是資本還是產業本身都會越來越聰明,不會陷死在過去的技術路線,而不去布局新路線。
她還提到,像電池片、矽片、設備類公司,或多或少都開始布局新路線了。有的企業不僅是布局HJT,也開始布局TOPCon,所以這類風險比之前要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