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芳香烴類
近幾年,全球芳香族化合物產品需求仍持續增長,苯、甲苯、二甲苯 ( 總稱 BTX) 增長率均超過了 8% ,聚酯原料對二甲苯 (PX) 的需求增長超過了 3.3% 。預計到 2009 年 BTX 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苯 4.2%/a 、甲苯 4.5%/a 、二甲苯 5.9%/a , PX 為 7.8% 、 PTA 為 8.5% ,在亞洲除 PTA 外其它需求都將有大幅增加。從全球對 PX 和 PTA 的實際需求來看,亞洲對 PTA 的需求佔全球總需求的近 70% 。預計到 2009 年對 PX 需求的平均增長率為 7.8%/a( 參考點為 2003 年 ) 、對 PTA 需求的平均增長率為 8.5%/a ,需求量分別達到 PX30.3Mt 、 PTA42.7Mt 。目前亞洲 PX 有 2Mt/a 的缺口,而 PTA 有 250kt/a 的剩餘,預計到 2009 年 PX 有 3.0Mt 的缺口,而 PTA 將有 700kt 的剩餘。因此預計 PX 的需求量將大幅度超過生產能力。
從近年來看,亞太地區從美國和歐洲進口甲苯用來生產二甲苯。日本和朝鮮的新燃料油調整減少了 MTBE (甲基叔丁基醚)的使用,鼓勵在汽油調和中添加更多的甲苯。所以二甲苯的生產狀況支撐了亞太地區苯和二甲苯的市場行情,並且甲苯市場價格的上漲將會刺激其他芳烴產品價格的上漲。
1.1 純苯
1.1.1 純苯國內市場分析
從 2006 年國內純苯市場來看:總體運行平淡,但是下半年平均價格明顯高於上半年而且走勢也明顯向好,特別是進入年底,儘管原油市場走勢趨軟,但純苯市場大有力拔山河的氣勢,價格也上了一個大的臺階。 2007 年的純苯價格走勢繼續成為是芳烴企業關心的熱門話題,從總體上來說,影響純苯市場的因素主要可歸結為:供應形勢發生逆轉,而賣方市場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從純苯 2006 年底的走勢看,國內純苯供需格局已經發生改變,大量下遊裝置新建和擴建,而且國內純苯生產廠家主要集中在兩大集團,產品多在內部流通,國內純苯市場已經加速向供不應求格局轉變,所以市場缺口仍然巨大,需要進口來彌補。現階段純苯進口量的顯著增長,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從而導致一方面賣方地位增強;另一方面我國仍然需要大量進口以彌補國內市場缺口。
對於國內純苯市場而言,預計到 2008 年我國對純苯的需求將達到 400 萬噸, 2010 年更將達到 560 萬噸,純苯的其他下遊產品也有類似的情況,產能的提高超過了純苯生產速度。儘管到 2010 年,我國包括石油苯和焦化苯在內的純苯總產能可達到 600 萬噸以上,但需求量將達 900 萬 ~1000 萬噸。隨市場競爭格局的繼續加劇,一方面,考慮到供不足需的狀況, 2007 年全年平均價格有望高於 2006 年;另一方面, 2007 年純苯走向仍將與原油市場走勢保持一致。
1.1.2 純苯國外市場分析
2004 年世界純苯生產能力達到 4598.3 萬 t/a ,產量為 3678.6 萬 t ,裝置平均開工率為 80% 左右。其中:亞洲地區的產能為 1630.4 萬 t/a ,約佔世界總產能的 35.5% ,其中中國純苯總生產能力為 278.9 萬 t/a ,主要集中在中石化和中石油,產量為 255.63 萬 t 。其中:揚子石化生產能力最大,產能為 40 萬 t/a ,其次是上海石化、吉林石化、遼陽石化、燕山石化和齊魯石化;北美地區的產能為 1173.0 萬 t/a ,約佔總產能的 25.5% ;西歐地區的產能為 975.2 萬 t/a ,約佔總產能的 21.2% 。亞洲、北美和西歐成為世界三大苯生產集中地。 2004 年世界最大的苯生產商是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其能力為 328.4 萬 t/a ,佔全球總能力的 7.3% ;美國殼牌公司位居世界第 2 ,其能力為 316.3 萬 t/a ,佔全球總能力的 7.0% 。
2005 ~ 2006 年間世界純苯約有 185.7 萬 t 的新增產能,新增裝置主要集中在伊朗、科威特、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其中,最大的 2 套裝置分別為於 2005 年和 2006 年投建的伊朗 Borzoyeh 石化公司的 43 萬 t/a 裝置和沙特 Saudi 一雪佛龍公司的 52 萬 t/a 裝置。到 2006 年世界純苯生產能力可達到 4784 萬 t/a 。
2004 年世界苯產量與消費量大約都為 3678.6 萬 t ,供需基本持平。苯的消費主要集中在亞洲、北美和西歐地區,作為一種基本有機化工原料,苯主要用於生產苯乙烯、異丙苯、環己烷和硝基苯等化工產品,在此期間,世界純苯生產能力的年均增長速度為 2.5% ,預計到 2011 年全球純苯需求量能達到 517 萬 t 。
1.2 甲苯
甲苯的主要消費地仍然集中在中國大陸,隨各地滲合汽油、 TDI 、甲酚、 PX 新設備開始生產使得需求量增加,使我國從甲苯供需平衡的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目前市場仍需依賴大量進口。甲苯市場價格的上漲將會刺激其他芳烴產品價格的直接上漲。
目前煉油和重整的投資轉向亞太地區和中東地區。苯的生產將由 2005 年的 13.10 Mt 上升到 2009 年的 16.36 Mt 。北美和西歐將丟失一部分市場給亞太地區和中東國家。亞太和中東地區有豐富的石腦油資源,這些資源可以為新投資的重整裝置或者擴建的重整裝置提供原料。還有一些其他的可以作為重整裝置的原料,比如:冷凝汽油和天然汽油。但在未來幾年內,由於與汽油生產裝置之間的競爭,芳烴產品的市場會保持在高位的價格。目前有幾套煉油裝置正在籌建之間,它們大部分是用於重整和生產芳烴產品。但是這些裝置的投產還需要一段時間。
從 2006 年至今國內市場三大區價格來看:華東地區價格為 7100-7150 元 /t ;華南地區價格為 7500-7550 元 /t ;華北地區價格為 7600-7700 元 /t ,處在高位。 2007 年原油價格下行,導致亞洲甲苯市場及國內甲苯市場均需求不佳,市場氣氛平淡,商談和成交走軟。部分煉廠價格調低。預計甲苯外盤市場將持續調整,內盤市場依然疲弱,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這種狀況將會待續到今年年底。
1.3 二甲苯
近年來,亞太地區從美國和歐洲進口甲苯用來生產二甲苯。日本和朝鮮的新燃料油調整減少了 MTBE (甲基叔丁基醚)的使用,鼓勵在汽油調和中添加更多的甲苯。二甲苯的生產狀況支撐了亞太地區苯和二甲苯的市場行情。
國內市場三大區價格:華東地區價格為 8250-8300 元 /t ,華南地區價格為 8450-8500 元 /t ,華北地區價格為 8700-8900 元 /t 。華南、華東二甲苯市場跟進較緊,促成國內市場基本走勢。華北地區價位較華南、華東高。
我國二甲苯主要用來生產精對苯二甲酸( PTA ),高純度對苯二甲酸 PTA 與乙二醇( EG )縮聚得到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還可以與 1,4- 乙二醇或 1,4- 環己烷二甲酸反應生成相應的酯,主要用於生產聚酯。在中國以聚酯為原料生產的聚酯纖維已經在合成纖維總產量中超過了 80 的比例。加之聚酯還用於生產非纖維產品非纖產品消耗的 PTA 的數量近來增長迅速,非纖維領域聚酯的用量持續增長,目前產品主要用於與乙二醇酯化聚合生產聚酯切片長短滌綸纖維,廣泛用於紡織,此外聚酯還用於電影膠片、塗料、油漆及聚酯塑料的生產。
因此,準確地把握我國 PTA 的需求發展趨勢,就可以較準確地掌握二甲苯的需求走勢。隨著 PTA 生產迅速發展,對二甲苯消費量增長很快,產能的建設遠遠落後於需求的增長,中國對二甲苯 PX 需求和產量之間的缺口逐步擴大, 2002 年下半年以來投產的 PTA 裝置導致 PX 進口量的迅速增長,供求缺口在 38 萬 t/a 以上。
據海關統計, 2002 年中國共進口對二甲苯 27.48 萬 t ,約佔國內消費量的 16% ; 2003 年進口量達到 101.86 萬 t ,比上年增長 2 . 7 倍,約佔國內消費量的 40.7% ; 2004 年進口量達到 107 萬 t ,預計 2007 年底中國 PTA 裝置消費的 PX 將達到 600 萬 t ,進口量將增長到 270 萬噸。
近年,中國的二甲苯生產完成了兩次跨越。 2000 年,中石化下屬的洛陽石化和天津石化分別有年產 20 萬 t 的裝置投產,使得中國二甲苯總產能增加了 40 萬 t/a 。 2003 年 4 月,鎮海煉化年產 45 萬 t 二甲苯裝置建成投產,使得中國 PX 總產能達到 212.6 萬 t/a 。 2004 年國內二甲苯生產能力新增情況基本表現為:洛陽石化原有的 16 萬 t/a PX 裝置已經按計劃將其產能在上半年擴大至 21.5 萬 t/a ,增加了 5.5 萬 t ; 6 月,齊魯石化也對其 6.5 萬 t 二甲苯裝置進行了檢修和擴容;天津石化 8 月已經讓其 25-40 萬 t 二甲苯裝置擴容約 14 萬 t ,增加到 39.2 萬 t 。這樣, 2004 年全年國內二甲苯的產能增加超過了 20 萬 t 。另外,鎮海煉化公司在 11 月 20 日 完成對其擴能工程的二甲苯裝置進行試運營,在 2005 年初實現商業生產,其二甲苯裝置產能已經從之前的 45 萬 t/a 擴大至 65 萬 t/a ,增加了 20 萬 t 的產能。目前國內其它主要地區的產能為: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25 萬 t/a ( 1985 年,自用);揚子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60 萬 t/a ( 1997 年改造,主要自用,少量供儀徵);遼陽石化分公司, 29 萬 t/a ( 2000 年改造,自用);烏魯木齊石化分公司, 7.5 萬 t/a ( 1995 年,自用)。國內總產能合計 255.2 萬 t/a 。
預計 2008 年,福建石化有限公司 70 萬 t/a ;齊魯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40 萬 t/a ;金陵石化分公司 60 萬 t/a ; 2007 年,烏魯木齊石化分公司 40 萬 t/a ;這些項目全部建成投產之後,我國二甲苯的生產能力將會大幅度提高,我國國內二甲苯短缺的局面將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2 、醇類
2.1 甲醇
近年來,中國甲醇市場非常火爆,甲醇價格持續高位,甲醇生產裝置開工率不斷提高,各地甲醇新建項目陸續開工。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一、甲醇傳統消費領域,如甲醛、醋酸等產品的產量穩步提升,對甲醇的需求量逐步增加;二、新的消費領域,如醇醚燃料、甲醇制烯烴等由於發展前景廣闊,也引發了國內對甲醇裝置的投資熱潮。
2.1.1 國內甲醇現階段發展現狀
2005 年,我國消費甲醇 666 萬 t ,進口甲醇 136 萬 t ,出口 5.4 萬 t ,淨進口 130 萬 t 。同年,國內甲醇產能 720 萬 t ,產量 536 萬 t ,開工率 74.4% 。而回顧 2000 年,我國甲醇產能只有 348 萬 t ,表觀消費量為 329.4 萬 t 。從 2001 年至 2005 年的 5 年間,我國甲醇產能年均增長率為 15.6% ,表觀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 15.1% 。目前,我國甲醇消費主要集中在甲醛、醋酸、醇醚等領域。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提供的調研報告顯示, 2006 年,我國甲醇生產、消費繼續同步增長。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 2006 年國內共有甲醇生產企業 142 家,產能合計為 1036 萬 t ,產量為 762.3 萬 t 。其他途徑的數據顯示,除上述 142 家甲醇企業外,我國還有 25 個已投產的甲醇項目,產能合計 308.4 萬 t ,產量為 112.4 萬 t 。在這 25 個項目中,有的是 2006 年建成投產或者完成技術改造的,由於投產時間較晚,實際產量不大;有的是因為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導致開工率不足,產量較低。綜合這兩部分數據可知: 2006 年我國共有甲醇生產企業 167 家,產能合計 1344.4 萬 t ,產量 874.7 萬 t 。
2006 年,我國進口甲醇 112.7 萬 t ,出口 19 萬 t ,淨進口量 94 萬 t ,表觀消費量 968.4 萬 t ,甲醇消費同比增長 45% 。由此可見, 2006 年國內甲醇供應存在著一定的缺口,需要進口來彌補。
2.1.2 我國甲醇發展預測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新建、擬建甲醇項目共 42 個 ( 不包括二甲醚、甲醇制烯烴生產企業自身配套的甲醇生產裝置 ) 。其中,「十一五」期間可以投產的項目為 35 個,產能合計 1198 萬噸 / 年。另外 7 個項目尚處於前期工作階段,尚未開工建設,這 7 個項目產能共計 670 萬噸 / 年。預計到「十一五」末期,我國甲醇生產企業將為 200 家左右,產能將達到 2500 萬噸 / 年至 3200 萬噸 / 年。
2.1.3 甲醇下遊產品市場現狀及預測
近年來,煤化工國產化技術裝備相繼取得突破,醇醚燃料、甲醇制烯烴等新興煤化工產業方興未艾,再加上甲醛、醋酸等傳統下遊產業的穩步發展,我國甲醇需求量不斷提高。甲醇主要下遊產品需求分析如下:
甲醛:甲醛是甲醇的主要下遊產品, 2005 年甲醛消費約佔甲醇總消費量的 45% 。根據全國甲醛行業協作組提供的數據顯示, 2005 年我國甲醛產能為 1231.6 萬 t ,產量為 791.0 萬 t 。 2005 年甲醛生產消耗甲醇 301 萬 t , 2006 年增加到 381 萬 t 。據專家預測, " 十一五 " 期間用於木材加工、室內裝飾裝修的三醛膠仍是中國甲醛最大的消費領域,其對於甲醛的需求量將穩步增長。此外,隨著煙臺萬華、上海拜爾等多套 MDI 裝置的落成, MDI 行業對甲醛的需求量將會大大增加。 POM 是重要的工程塑料,市場需求量將會逐年增長。中國化工、雲天化等廠家都在新建或改擴建 POM 裝置,隨著這些裝置的投產,甲醛消費量也會同步增加。其它產品,如烏洛託品、多元醇等對於甲醛的需求量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據全國甲醛行業協作組預測,截至 2010 年,我國將新增甲醛產能約 200 萬 t/ 年,總產能將達到約 1400 萬 t/ 年,產量約 1000 萬 t/ 年。按生產 1 噸甲醛需要 0.47t 甲醇計算,屆時甲醛生產大約需要消耗甲醇 470 萬 t 。
醋酸:甲醇另一主要用途是生產醋酸。根據全國醋酸行業協作組提供的數據顯示, 2005 年我國甲醇羰基合成法制醋酸產能約為 90 萬 t ,產量 76.6 萬 t ,消耗甲醇 49 萬 t ; 2006 年產能約為 140 萬 t ,產量 118.3 萬 t ,消耗甲醇 76 萬 t 。我國醋酸主要消費領域是醋酸乙烯 / 聚乙烯醇、醋酸酯類、醋酐、對苯二甲酸 (PTA) 、氯乙酸等。預計「十一五」期間,受聚酯和滌綸工業快速發展的帶動, PTA 需求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對醋酸的需求也會同步增長。另外,醋酸酯類替代苯類作溶劑,有利於環境保護,將在塗料等行業中有發展空間。氯乙酸、醋酸纖維、醋酐行業對於醋酸的需求量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醋酸乙烯與乙烯共聚樹脂也有巨大的市場。預計 2010 年,醋酸市場需求約 500 萬 t ,按生產 1 噸醋酸需要 0.6t 甲醇計算,則需要消耗甲醇 350 萬 t 。
醇醚燃料和甲醇制烯烴:發展醇醚燃料有利於緩解我國石油供需矛盾,是近期替代能源工作的重點。如果甲醇汽油標準能夠在 2008 年制定完畢,而且國家允許甲醇汽車上市,同時加油站等配套系統能夠得到完善,則預計 2010 年我國 M85 ~ M100 的甲醇汽車將達到 1 萬輛左右,按每輛汽車每年消耗 20 噸甲醇計算,則共需要消耗甲醇 20 萬 t 。另外,預計到 2010 年我國將有 2000 萬 t 汽油摻燒甲醇,若比例按 15% 計算,則需要 300 萬 t 甲醇。以上兩部分共需要甲醇 320 萬 t 。
二甲醚配套有甲醇的項目產能合計 90 萬 t/ 年;需要外購甲醇的項目產能合計 329 萬 t/ 年。若外購甲醇的二甲醚生產能力中有 70% 可以在 2010 年年底前建成,加上現有能力 93 萬 t/ 年,屆時需要外購甲醇的二甲醚產能總計為 323 萬 t/ 年;若能夠全部建成,則外購甲醇的二甲醚產能將達到 422 萬 t/ 年。預計到「十一五」末期,生產二甲醚將需要市場採購甲醇 480 萬~ 600 萬 t/ 年。
作為燃料添加劑的甲基叔丁基醚( MTBE ),由於市場需求比較穩定,「十一五」期間對於甲醇的需求量不會有大幅度的增長。預計 2010年, MTBE將消耗甲醇50萬t 。
其他: 2005年我國農藥、醫藥行業共消費甲醇74萬t,其他行業如染料、溶劑以及甲胺、氯甲烷等有機原料行業共消費甲醇 112.4萬t。根據專家預測,「十一五」期間,我國農藥、醫藥、染料等行業對於甲醇的需求將會相對穩定;用於生產其他有機化工產品和用作溶劑的甲醇,其消費量的增長也不會太大。預計「十一五」末期,上述行業對於甲醇的需求量約為 260萬~300萬t/年。預計2010年我國甲醇需求量約為 1800萬~2100萬t 。
2.1.4 甲醇供需情況預測
根據上面的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將至少新增甲醇產能 1200 萬 t/ 年,若其餘 7 個擬建項目能夠順利投產,則還要增加 670 萬 t/ 年的甲醇產能。 2010 年,我國甲醇產能將達到 2542 萬~ 3212 萬 t 噸。若開工率按 70% 計算,屆時產量將達到 1780 萬~ 2248 萬 t ;若開工率按 80% 計算,產量將達到 2033 萬~ 2570 萬 t 。
「十一五」期間,甲醛、醋酸等產品對於甲醇的需求量相對穩定,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對甲醇需求影響最大的還是醇醚燃料領域,尤其是甲醇燃料。如果國家甲醇汽油、二甲醚相關標準及政策能夠及時出臺,那麼甲醇燃料的市場需求量將大幅度上升, 2010 年我國甲醇需求量將會達到甚至超過 2100 萬 t 。屆時,我國甲醇的生產和需求將基本平衡。如果甲醇汽油、二甲醚相關標準和政策無法頒布或出臺時間較晚,甲醇燃料市場需求將會受到很大限制,屆時我國甲醇需求量將只有 1800 萬 t ,甚至更少。
考慮到近幾年來,我國甲醇出口呈逐年增長趨勢,如果國內甲醇行業出現過剩苗頭,則可以考慮鼓勵企業出口甲醇。假設到時國際甲醇市場形勢良好,我國甲醇出口比較順利,出口量增長幅度也比較大,那麼我國甲醇供需也會基本平衡或稍有過剩。若甲醇出口不順利或增長幅度不大,屆時國內甲醇將明顯過剩。
2.2 乙醇
2005-2006 年度,乙醇總產量達到了 1700 萬立方米。由於石油價格持續處於高位狀態,生物乙醇從成本上來說已經完全可行,加上它排放少,較環保,因此它迅速的成為了全球汽油市場的新秀。據統計分析, 1975 年全球的乙醇生產量接近於 0 ,而 2006 年,全球的乙醇產量已經達到了 39,200 生產量 / 百萬立方米。近三年全球各國家各地區的乙醇產量的比較排行如下示(單位:百萬立方米 / 年)。
表 1 全球各國家各地區的乙醇產量
排名 | 國家 | 2007 年預計產量 | 2006 年產量 | 2005 年產量 |
1 | 美國 | 24600 | 18300 | 14755 |
2 | 巴西 | 18800 | 16700 | 16067 |
3 | 中國 | 1600 | 1300 | 1000 |
4 | 加拿大 | 1000 | 600 | 不詳 |
5 | 印度 | 1000 | 600 | 300 |
從上表不難看出,巴西和美國的合計產量約佔了世界燃料乙醇產量的 90% ,這與兩國政府大力支持本國乙醇生產密不可分。美國政府自 1978 年起就以各種補貼水平對生物乙醇生產商實施補貼,各個州政府還另有補貼。 2007 年年初,布希政府更是提出了要建立戰略乙醇儲備,並在十年內利用乙醇降低 20% 的汽油消耗的目標。美國農業部首席經濟學家凱斯·柯林斯表示,他預計乙醇行業將繼續強勁發展,只有當汽油行業的乙醇需求得到完全滿足後才會逐漸放慢。柯林斯認為美國乙醇生產的極限是每年 130 億到 140 億加侖,除非汽油中的乙醇用量水平出現明顯的變化。柯林斯稱,目前乙醇是一種摻混原料。汽油市場的乙醇摻混需求量在 130-140 億加侖,因而只有當乙醇產量達到 130-140 億加侖時,乙醇價格才可能下跌。如果美國政府能普及以乙醇驅動的汽車、乙醇不再僅限於作為添加劑、原油價格穩居在 65 到 70 美元 / 桶,那麼到 2016 年乙醇需求可能會達到 3000 億加侖。
而巴西, 90% 的乙醇都用作燃料,據統計,該國乙醇的消費量已佔到全國汽車燃料消費量的 43% 。隨著乙醇產量的大幅提升,該國已通過管道、鐵路和水運等各種方式將其生產的乙醇出口到了日本、歐洲、亞洲等地。隨著油價高漲,巴西的乙醇出口增速越來越快, 2005 年該國乙醇出口為 24.3 億升,到 2010 年這個數字將擴大至 80 億升。
與美國和巴西不同,中國的乙醇開發和生產始終是半遮半掩。為了避免與民爭糧,我國發改委 2004 年起「欽定」了包括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在內的四家企業進行燃料乙醇生產,並進行封閉推廣。現在,中國也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國。據統計,目前全國生產的燃料乙醇總量為 102 萬噸,大約使用糧食 400 萬噸,隨著我國國內汽油消費量的增加,現有的燃料乙醇生產能力根本不能滿足試點區域的市場需要。所以,在中國,是否值得大力發展燃料乙醇一直存在爭議。
新能源的春天使得世界乙醇第一出口大國賺得盆缽滿盈,而世界上最大的乙醇生產國——美國,之所以大力發展生物乙醇主要是為了擺脫對石油的過度依賴所導致的經濟羸弱。
2.3 乙二醇
2.3.1 國際市場綜述及預測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由於全球聚酯產品市場消費的急劇增長,世界乙二醇的生產發展很快。乙二醇廣泛應用於主要用途用於製造樹脂、增塑劑,合成纖維、化妝品和炸藥,並用作溶劑、配製發動機的抗凍劑。據英國 PCI 二甲苯和聚酯公司分析, 1993 年世界乙二醇的總生產能力只有 960 萬 t/a , 2000 年達到 1423.0 萬 t/a , 2001 和 2O02 年,世界生產能力約為 1471 萬 t 和 1546 萬 t ,需求分別為 1251 萬 t 和 1364 萬 t 。 2003 年世界乙二醇生產能力 1624 萬 t ,需求為 1420 萬 t 。 2004 年全球乙二醇產能為 1644 萬 t/a ,需求乙二醇 1510 萬 t 。 2005 年全球乙二醇產能為 l697 萬,全球乙二醇需求量為 1590 萬 t ,總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加到 1779.2 萬 t/a ,同比增長約 7.18% 。 2000-2005 年生產能力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4.57% 。陶氏化學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乙二醇生產廠家, 2005 年生產能力達到 260.8 萬 t/a ,約佔世界乙二醇總生產能力的 14.66% ;其次是殼牌化學公司,總生產能力為 111.4 萬 t/a ,約佔世界總生產能力的 6.26% ;再次是 SABIC 公司,生產能力為 108.0 萬 t/a ,約佔世界總生產能力的 6.07% 。
當前,世界乙二醇主要消費地區為亞洲、北美和西歐, 2005 年分別佔世界總消費量的 62% , 21% 和 11% 。隨著中東地區大型乙二醇裝置的建成投產,中東地區已經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乙二醇出口地。 2005 年淨出口量近 300 萬 /t 。北美也是世界主要的出口地區, 2005 年淨出口量近 200 萬 t 。亞洲和西歐分別為淨進口地區。其中亞洲(主要是中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進口地區,而西歐地區的貿易相對平衡,近年來一直保持少量的淨進口。由於中東的乙烯原料主要是廉價的天然氣,故其出口乙二醇在價格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至 2010 年,全球乙二醇需求的年增長率將達到 6%-7% ,將達到約 2100 萬 t , 2005-2010 年全球計劃新增乙二醇產能將超過 800 萬 t/a ,其中 60% 以上集中在沙特、伊朗、科威特等中東國家,原料乙烯的成本直接反映乙二醇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新增計劃集中在低成本的中東地區,中東將迎來乙二醇裝置建設的高峰。
從全球市場需求看,亞太地區乙二醇需求佔世界總需求的 60% 以上,其中主要需求是來自中國。預計 2010 年,中東地區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與出口基地,中國為最大的目標市場。儘管我國乙二醇市場缺口較大,但下遊消費領域仍十分單一,使國內乙二醇產業面臨更為嚴峻的市場壓力。
2.3.2 國內市場綜述及預測
我國從 20 世紀 50 年代末開始生產乙二醇,隨著我國石化工業的發展,帶動了乙二醇的生產。從 20 世紀 70 年代初開始,燕山石化和遼陽化纖公司分別從美國和德國引進了 2 套大型 EO/ 乙二醇生產裝置。隨後,國內又相繼引進了 10 套大型 EO/ 乙二醇生產裝置,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的乙二醇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 1996 年有北京東方、新疆獨山子、天津聯化、廣東茂名乙烯、吉化公司 EO/ 乙二醇裝置相繼投產。再加上北京燕化、上海石化、揚子石化的改擴建, 2004 年國內乙二醇的總產能達到 128.8 萬 t 。
近 10 年來,由於聚酯工業需求強勁,國內市場對乙二醇的需求保持快速增長之態勢。我國乙二醇的生產量已由 1990 年 28.42 萬 t 、 1995 年 45.62 萬 t 、 1996 年 55.48 萬 t 增加到 2000 年 90.75 萬 t 、 2002 年 91.40 萬 t , 2005 年產量達到 110.08 萬 t ,但仍不能滿足需求,只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 1/3 ,其餘全靠進口。 1995 年我國乙二醇的表觀消費量達到 65.69 萬噸, 2000 年達到 195.71 萬號,年均增長率高達 24.40% 。進入 21 世紀以來,乙二醇的表觀消費量繼續大幅增長, 2002 年突破 300 萬噸大關,達到 301.99 萬噸,成為超過美國的世界第一大乙二醇消費國, 2006 年更是達到 562.04 萬噸, 2001-2006 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 18.53% ,表觀消費量的大輻增加促使進口量不斷增加,自給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從 1997 年的 80.19% 下降至 2000 年的 46.4% 、 2002 年 3O.2% 、 2003 年 28% 、 2004 年 22% 、 2005 年 21.6% 。
由於需求量的快速增長,也促進了乙二醇生產能力的增加,除了進口,近兩年,我國多套大型乙二醇生產裝置已建成投產,大大彌補了國內產不足需的情況。 2005 年生產乙二醇的廠家共有 11 家,總生產能力為 137.8 萬 t ,產量為 110.1 萬 t ,同比增長約 15.98% 。 2005 年 6 月南京揚子 - 巴斯夫有限公司新建的 30 萬噸 / 年乙二醇裝置建成投產,除 2 套中外合資企業外,大多生產廠家分別屬於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所屬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其中中國石化集團有 6 家, 2005 年總生產能力為 77.5 萬 t/a ,約佔我國 EG 總產能的 56.6% ,中國石油集團有 4 家,總產能為 29.6 萬 t/a ,約佔國內總產能的 21.2% 。到 2006 年 2 月,中海 - 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新建的 32 萬噸 / 年乙二醇生產裝置建成投產, 2007 年 3 月上海石油化工公司新建的 38 萬噸 / 年乙二醇裝置建成投產。這些新項目使我國乙二醇的生產能力大增,截至 2007 年 5 月,我國乙二醇的生產廠家達到 12 家,總生產能力為 207.8 萬噸 / 年。
隨著我國乙二醇生產能力的不斷增加,產量也不斷增加。 1995 年我國乙二醇的產量只有 45.62 萬噸, 2000 年達到 90.75 萬噸,年均增長率達到 14.8% ; 2006 年進一步增加到 156.0 萬噸,同比增長約 41.69% , 2001-2006 年產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14.08% 。
雖然我國乙二醇生產能力和產量增長較快,但仍不能滿足國內聚酯等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每年都得大量進口,且進口量呈逐年增長態勢。 1995 年我國乙二醇進口量只有 20.54 萬噸, 2000 年進口量突破 100 萬噸達到 104.97 萬噸, 2006 年更是增加到 406.13 萬噸,進口依存度高達 72.26% 。
目前,我國乙二醇產品主要用於生產聚酯、防凍液以及粘合劑、油漆溶劑、耐寒潤滑油、表面活性劑和聚酯多元醇等。其中聚酯是我國乙二醇的主要消費領域,其消費量約佔國內總消費量的 94.0% ,另外約 6.0% 用於防凍劑、粘合劑、油漆溶劑、耐寒潤滑油、表面活性劑以及聚酯多元醇等。近年來,我國聚酯(包括聚酯纖維、聚酯樹脂和薄膜等)的生產發展很快, 2000 年生產能力只有 595 萬噸, 2006 年已經增加到約 2150 萬噸。根據預測, 2008 年我國聚酯的產量將達到約 1730 萬噸,對乙二醇的需求量將達到約 605 萬噸; 2010 年聚酯的產量將達到約 1900 萬噸,屆時對乙二醇的需求量將達到約 665 萬噸。加上在防凍劑以及其他方面的消費量,預計我國乙二醇的總需求量, 2008 年將達約 636 萬噸, 2010 年將達到約 710 萬噸。
預見到這種前景的部分供應商,有將乙二醇原料環氧乙烷用於表面活性劑的動向。今後此動向還將加速發展,期待其能緩解乙二醇供需失調問題。
2.3.3 乙二醇的消費領域
2005 年亞洲、北美和西歐三個地區是最主要的乙二醇消費地區,這三個地區的消費量合計達到 1486.2 萬 t ,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 92.57% 。聚酯產品 ( 包括聚酯纖維、聚酯膜和其它 PET 樹脂 ) 是目前世界上乙二醇最大的消費領域。 2005 年消費量達到 1292.4 萬 t 。約佔總消費量的 80.5% ;其次是防凍劑,消費量達到 184.6 萬 t 。約佔總消費量的 11.5% ;另外有 128.4 萬 t 用於生產其他產品 ( 包括膠乳表面塗層、不飽和聚酯及化工中間體等 ) ,約佔總消費量的 8.0% 。
據預測,到 2010 年中國乙二醇消費量將佔世界乙二醇的 26% ,佔亞洲的 46% 。到 2010 年,亞洲乙二醇消費量將佔世界的一半,中國消費量將居亞洲第一位,其次是韓國、中國臺灣、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未來幾年中國乙二醇市場將成為國外產品競相進入搶佔份額的大舞臺。
2.3.4 乙二醇 2006-2010 裝置產投產狀況
至 2007 年上半年,世界新增 2 Mt/a 的乙二醇產能,乙二醇供需將勉強達到基本平衡。 2008-2009 年還有相當規模的乙二醇新增計劃,若均如期實現,屆時乙二醇將出現供應過剩。雖然近期我國將有多套乙二醇生產裝置建成投產。如揚子石油化工公司擬於 2007 年底建成一套 18 萬噸 / 年乙二醇生產裝置,遼陽石油化纖公司擬於 2007 年底將現有的乙二醇生產能力擴建到 20 萬噸 / 年,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將於 2008 年新建一套 10 萬噸 / 年生產裝置,四川乙烯擬於 2009 年新建一套 36 萬噸 / 年生產裝置,鎮海煉化擬於 2009 年新建一套 65 萬噸 / 年乙二醇生產裝置,天津乙烯擬於 2009 年新建一套 42 萬噸 / 年乙二醇裝置,長春天裕生物工程公司擬建一套 10 萬噸 / 年乙二醇裝置,安徽豐原宿州生化公司擬以玉米、木薯等澱粉質為原料建一套 18 萬噸 / 年乙二醇裝置。預計到 2008 年我國乙二醇總生產能力將達到約 268 萬噸, 2010 年將達到約 420 萬噸,但與需求量相比仍有很大的缺口,即使裝置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也不能滿足國內實際生產的需求,仍需要大量的進口,因此乙二醇在我國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2007-2010 年間,世界上將有多套新建乙二醇生產裝置投產,具體為:中國上海石化的 380 kt/a 裝置已於 2007 年第 1 季度投產,印度石油的 400 kt/a 裝置將於 2007 年第 3 季度投產,印度信誠工業的 500 kt/a 裝置將於 2007 年第 3 季度投產,中國遼陽石化的 300 kt/a 裝置將於 2007 年第 3 季度投產,沙特東方石化的 700 kt/a 裝置將於 2008 年第一季度投產,科威特 Equate 的 600 kt/a 裝置將於 2008 年第 1 季度投產,沙特延布的 600 kt/a 裝置將於 2008 年第 1 季度投產,中國臺灣 CMPC 的 300 kt/a 裝置將於 2008 年第 2 季度投產,伊朗 Kharg Island 的 500 kt/a 裝置將於 2008 年第 3 季度投產,沙特阿美石油的 800 kt/a 裝置將於 2009 年第 2 季度投產,委內瑞拉埃克森美孚的 400 kt/a 裝置將於 2009 第 2 季度投產,伊朗 NPC 的 400 kt/a 裝置將於 2009 年第 4 季度投產,新加坡殼牌公司的 500 kt/a 裝置將於 2009 年第 4 季度投產,沙特 PC 的 675 kt/a 裝置將於 2010 年第 4 季度投產。
在這種形勢下,國內有關企業除考慮採用先進技術對現有乙二醇生產裝置進行挖潛改造,擴大裝置的生產規模,提高產量外,建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再新建幾套生產規模在 30 萬噸 / 年以上的大型乙二醇生產裝置,以從根本上緩解我國乙二醇的供需矛盾,增強我國乙二醇在國內外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時加大乙二醇在非聚酯領域的應用開發力度,逐漸改變產品用途單一局面,以化解未來的市場風險,促進我國的乙二醇行業健康穩步發展。
2.3.5 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 1 )我國乙二醇的總生產能力 2010 年將達到約 400.0 萬 t/a ,而屆時的消費量將達到 710.0 萬 t/a ,產量仍不能滿足國內實際生產的需求,因此乙二醇在我國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 2 )雖然我國乙二醇供不應求,世界乙二醇的生產能力已經出現了過剩的態勢。生產廠家將竭力搶佔我國乙二醇市場份額。我國採用石腦油工藝路線和產品結構單一的乙二醇生產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 3 )我國乙二醇裝置生產能力相對較小,產量少,技術相對落後,生產成本高,且下遊產品的生產開發起步較晚,經濟效益差,在國內外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為了迎接挑戰,除考慮採用先進技術對現有乙二醇生產裝置進行挖潛改造,擴大裝置的生產規模,加強技術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和質量外,建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再新建幾套生產規模在 30.0 萬 t/a 以上的大型乙二醇生產裝置,從根本上緩解我國乙二醇的供需矛盾。
( 4 )在生產工藝上,環氧乙烷催化水合法可以大大降低水比,節省能耗,降低成本;碳酸乙烯酯法可充分利用乙烯氧化副產的 CO 資源,在現有環氧乙烷生產裝置內,只需增加生產碳酸乙烯酯的反應步驟就可以生產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兩種應用廣泛的化工產品。代表了今後乙二醇生產發展的方向,非常具有吸引力。
( 5 )目前,我國約 95.0% 的乙二醇用於生產聚酯,下遊消費領域十分單一。由於我國下遊紡織業頻繁遭遇貿易摩擦,如果聚酯生產受阻,必將對國內乙二醇產業造成致命打擊。美國、西歐和日本的一些乙二醇生廠商已經開始致力於環氧乙烷衍生物的市場開發。我國也應效仿歐美,加大乙二醇在其他領域的應用開發力度,逐漸改變用途單一的局面,以化解未來的市場風險。
( 6 )儘管我國乙二醇市場缺口較大,但國內市場將受到中東地區以乙烷法生產的大量廉價產品的衝擊和我國臺灣地區、馬來西亞等企業的擠壓。因此,建議我國投資者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同跨國公司,特別是中東地區的石油化工跨國公司合作,爭取在波斯灣地區建立石油化工合資企業。建立產業鏈跨國的產業組合,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通過融人全球的產業分工體系,使我國乙二醇產業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4 二乙二醇
2006 年,在需求量增加及部分市場人士的炒作之下,二乙二醇市場價格大幅震蕩,不斷創出新高,國內價格漲幅明顯高於國際價格。儘管 2007 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將顯著放慢,世界經濟將步人周期性調整期;但在我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較好,二乙二醇需求量將會繼續增加的情況下,預計 2007 年下半年價格走勢要好於上半年,全年平均價格將會略高於 2006 年。
上海石化 38 萬噸 / 年乙二醇裝置於 2007 年一季度正式投產,遼陽石化 20 萬噸 / 年乙二醇裝置於三季度正式投產,屆時國內乙二醇產能將達到 235 萬噸 / 年。按每噸乙二醇產出 0.08 噸二乙二醇的比例計算,預計今年國內二乙二醇的產量在 19 萬噸左右,進口量在 30 萬噸左右,全年的表觀消費量將在 49 萬噸左右。從供需關係分析,國內二乙二醇市場供應主要依賴進口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變。
2007 年我國不飽和聚酯樹脂的產量繼續增加,而在國內二乙二醇產量沒有同步增長的情況下,市場仍然處於需大於供的狀態,對乙二醇、二乙二醇價格形成較強支撐。 2006 年國內新增乙烯產能 82 萬噸,累計產能為 1004 萬噸,乙二醇將擴能 58 萬噸,國內產能將達到 235 萬噸 / 年,新裝置的投產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乙二醇、二乙二醇市場緊張的局面。在一系列調控措施的作用下,乙二醇投資熱將減弱,乙二醇、二乙二醇市場不會形成供大於求的情況,市場的競爭也會有所減弱。
目前國內在建的乙二醇裝置正在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乙二醇、二乙二醇生產商的生產成本將會有所降低。此外,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將會刺激乙二醇、二乙二醇進口量,減少國內市場供應不足的壓力。
一些不利因素也同時存在: 2007 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將顯著放慢,世界經濟將步入周期性調整期;全球特別是美國經濟的減速將會對我國經濟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將會抑制國內乙二醇、二乙二醇市場活躍度。從石油化工行業的運行周期規律來看, 2005 年下半年開始石油化工行業的業績從頂點回落。據有關專家預測, 2007 年世界石化行業仍將處於本周期的回落階段。由於國際原油價格、國內運費、國內二乙二醇價格的上漲,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了不飽和聚酯樹脂價格上漲。 2005 年 10 月份不飽和聚酯樹脂價格較 4 月份每噸上漲近 1800 元,但在許多下遊產品價格沒有同步上漲的情況下,部分下遊生產商、經銷商,特別是仿玉雕樹脂工藝晶的生產商舉步維艱,一些經銷商紛紛轉行或者開拓其他產品,從而抑制了下遊市場人士參與交易及下遊生產商生產的積極性。
總之, 2007 年我國二乙二醇資源緊缺的情況依然存在,國內不飽和樹脂廠因面對二乙二醇高價位的現實,對工藝路線、工藝條件進行適當的改革,儘量降低二乙二醇的生產成本。另針對華東地區部分工藝品市場成交量萎縮,生產商、經銷商經濟效益滑坡的情況,二乙二醇、不飽和聚酯樹脂生產廠也要採取適當的讓利政策,以便達成產業鏈經濟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使上下遊生產商、經銷商達到雙贏的目標。
2.5 丁醇 辛醇
2.5.1 丁醇
正丁醇被廣泛用於製造鄰苯二甲酸、脂肪族二元酸及磷酸的正丁酯類增塑劑,它們廣泛用於各種塑料和橡膠製品中,也是有機合成中制丁醛、丁酸、丁胺和乳酸丁酯等的原料。還是油脂、藥物 ( 如抗生素、激素和維生素 ) 和香料的萃取劑,醇酸樹脂塗料的添加劑等,又可用作有機染料和印刷油墨的溶劑,脫蠟劑。
2007 年 5 月以來國際正丁醇市場行情大幅上升,國際正丁醇貨源緊張。亞洲市場受裝置檢修的影響,貨源比較緊張,需求活躍,買家進貨意向提升,市場成交逐漸增加,貿易商存貨量不高,心態較好,報價顯著上調。目前遠東地區正丁醇到岸價 1580-1590 美元 / 噸,;東南亞地區正丁醇到岸 1580-1590 美元 / 噸。歐洲市場貨緊價揚。目前西北歐正丁醇離岸價 1450-1460 美元 / 噸;美國海灣正丁醇離岸價 1435-1465 美元 / 噸。由於供應緊張的話題被市場提前進行渲染,而市場並未出現真正的緊張局面,下遊並沒有配合積極採購。預計市場成交將會恢復平穩,部分地區成交量可能出現回落,受到下遊採購消極的影響,市場價格上漲可能性不大。從長期來看,供應緊張的局面遲早會出現,故後市仍有希望。
2.5.2 辛醇
辛醇和丁醇一樣,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在醫藥工業、塑料工業、有機工業、印染等方面具有廣泛用途。 2005 年,全球辛醇總生產能力為 383.4 萬 t/a ,總生產能力為 49.70 萬 t/a 。表觀消費量為 68 萬 t 。 2006 年,我國辛醇年需求量將分別達到 83 萬 t ,由於國內辛醇自產率不足,國內產量不能滿足需求,同時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辛醇進口國。故而辛醇工業在我國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全球辛醇的生產裝置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主要是德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和中國。
2005 年,國外丁醇的總生產能力為 323.7 萬 t/a ,生產能力超過 10 萬 t/a 的生產廠有 18 家,超過 20 萬 t/a 的生產廠有 4 家,其中生產能力最大的是德國的 Celanese Chemicals Europe Gmbh 生產廠,其生產能力達到了 30 萬 t/a 。亞洲(不包含中東、日本)和西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辛醇生產地區,其合計產能佔全球總能力的 70% ,其中亞洲地區生產能力為 134.2 萬 t/a ,佔全球總生產能力的 40.2% ,略高於西歐。亞洲等其它地區由於缺口較大、需求增長快,預計將有一定新增產能。例如南非薩索爾公司已決定將南非塞庫達 (Seeunda) 聯合企業 l0 萬 t/a 辛醇裝置擴建為 20 萬 t/a 。並定於 2007 年下半年投產。
從全球整體角度來看,辛醇的消費結構無明顯變化,世界辛醇消費呈現分散的特點:美國、西歐和日本消費量分別佔總消費量的 10.8% 、 20.6% 和 11.3% 。這三個國家或地區的辛醇產能過剩,西歐是辛醇的主要出口地。亞洲(主要是我國)的辛醇消費量較大,而該地區辛醇產能不足,市場需求缺口較大,是主要的進口地。
從供需情況來看,國內辛醇主要是用於鄰苯二甲酸二甲酯( DOP )生產,約佔國內辛醇總消費量的 78% 。其次分別是苯二甲酸二辛酯佔 6% ,己二酸二辛酯和(甲基)丙烯酸酯佔 16% 。從目前國內辛醇裝置的擴能情況看,揚子巴斯夫裝置運營後, 10 萬 t/a 辛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周邊地區辛醇供應緊張的情況,但由於國內 PVC 行業、塗料和膠粘劑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原料供應依然處於難以自給自足狀態,辛醇依賴進口的局面仍然存在。從 2005 年我國辛醇進口量繼韓國、沙烏地阿拉伯、日本之後排在第四位,進口量達 4.52 萬 t ,佔全球份額的 15.61% 。
隨著近年來我國辛醇裝置新建及改擴建進程的加快,國內辛醇產量逐年上升,進口總量有下降的趨勢。但由於辛醇下遊產品需求旺盛,我國辛醇生產能力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辛醇供不應求的局面仍將繼續保持。
國內應優化產業結構,就現有情況看,所需具有特殊性能、附加值高的特種增塑劑大多需要進口,在技術與市場等方面都要受制於國外。為此只有優化產品結構調整,加大辛醇下遊配套產品開發力度,開發出有潛力的特殊增塑劑品種,或者生產附加值高的其它下遊產品:如適應環保趨勢的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系列水性塗料等,以進一步提高裝置的整體經濟效益。
表 2 近幾年國內辛醇生產和消費的情況
項目 | 2002 年 | 2003 年 | 2004 年 | 2005 年 | 2006 年 |
生產能力 | 26 . 0 | 26 . 0 | 43 . 1 | 54 . 1 | 54 . 1 |
產量 / 萬 t | 24 . 1 | 25 . 0 | 26 . 0 | 49 . 7 | 54 . 1 |
淨進口量 / 萬 t | 31 . 1 | 32 . 3 | 30 . 42 | 29 . 37 | 25 . 57 |
出口量 / 萬 t | 0 . 04 | 0 . 09 | 0 . 24 | 0 . 14 | 0 . 16 |
表觀消費量 / 萬 t | 55 . 2 | 57 . 3 | 56 . 18 | 79 . 55 | 79 . 83 |
2.6 季戊四醇
我國季戊四醇主要用於生產醇酸樹酯,在聚氨酯、松香樹脂、潤滑油、表面活性劑、增塑劑、醫藥和炸藥等領域也有應用。 2005 年我國季戊四醇的消費量達 127.6 千噸,其中用於製造醇酸樹脂佔 65% 。
2007 年上半年產量繼續保持增長,但經濟效益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由於國際石油價格一直徘徊在 70 美元 / 桶的高價位,致使塗料用石化原材料價格節節攀升,季戊四醇從年初 6070 元 / 噸 , 漲到 8880 元 / 噸, TDI 年初 23760 元 / 噸,現在漲到 34540 元 / 噸。另外油脂類和顏料類產品漲價幅度很大,其次塗料危險化學品運輸的交通運輸等費用也增加很大,這些不利因素直接導致企業的經濟效益下降。
表 3 2000-2005 年我國季戊四醇產能和產量
年份 | 產能 | 產量 / 萬噸 |
2000 | 8.0 | 3.5 |
2001 | 9.0 | 4.0 |
2002 | 10.0 | 5.1 |
2003 | 12.0 | 6.5 |
2004 | 15.0 | 10.8 |
2005 | 20.0 | 14.6 |
目前國內季戊四醇深加工開發異常活躍,包括氯化聚醚、表面活性劑、環氧交聯劑的中間體等,前景十分廣闊。例如:醇酸樹酯:以季戊四醇為原料合成的醇酸樹脂具有快幹、高硬度、良好的光澤和不易褪色等特點, 2005 年我國季戊四醇在該領域的消耗量為 8.29 萬噸。許多塗料生產企業混合使用進口季戊四醇和國內產品,以生產高檔優質的油漆。隨著國內塗料工業的結構調整和汽車、建築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季戊四醇在醇酸樹脂中的消費量也逐步增長,預計今後幾年該領域對季戊四醇需求將保持年均 8% ~ 10% 的增速,到 2010 年需求量將達到 12 萬噸。聚氨酯:季戊四醇作為甘油的替代品,用於生產聚醚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進而製造聚氨酯泡沫材料。近年來我國聚氨酯工業發展迅速,加上國內外甘油市場供求波動和貸源偏緊,今後消費量將持續增加。 2005 年我國聚氨酯工業消耗季戊四醇 0.89 萬噸,預計到 2010 年該領域對季戊四醇的需求量將達到 1.7 萬噸。
3 、酮類
3.1 丙酮
3.1.1 世界丙酮生產現狀
近年來,世界丙酮的生產發展很快。 1996 年世界丙酮的總生產能力為 396.5 萬 t , 2001 年增加到 519.1 萬 t , 2005 年進一步增加到約 631.5 萬 t ,比 2004 年增長約 12.77% 。其中,北美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194.7 萬 t/a ,約佔世界丙酮總生產能力的 30.8% ;西歐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169.4 萬 t/a 。約佔總生產能力的 26.8% ;中南美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12.1 萬 t/a ,約佔總生產能力的 1.9% ;非洲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16.7 萬 t/a ,約佔總生產能力的 2.6% ;中東歐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30.6 萬 t/a .約佔總生產能力的 4.8% ;日本的生產能力為 53.3 萬 t/a ,約佔總生產能力的 8.4% ;亞太地區 ( 不含日本 ) 的生產能力為 136.8 萬 t/a ,約佔總生產能力的 21.7% ;其他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17.9 萬 t/a ,約佔總生產能力的 2.8% 。 Ineos 苯酚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丙酮生產廠商,生產能力達到 103.7 萬 t/a 。約佔世界丙酮總生產能力的 16.42% ;其次是 Sunoco 公司,其生產能力為 57.7 萬 t/a ,約佔世界丙酮總生產能力的 9.14% 。預計至 2011 年,全球丙酮產能將達到 727 萬 t/a ,需求量達到 631.5 萬 t ,開工率為 87% ,丙酮市場將達到供需平衡。
3.1.2 世界丙酮消費現狀
作為苯酚的副產品,丙酮的供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苯酚的市場變化。 2004 年世界丙酮的總消費量為 482.5 萬 t 。其中,溶劑對丙酮的需求量為 148.3 萬 t 。約佔世界丙酮總消費量的 30.7% ;雙酚 A 對丙酮的需求量為 96.2 萬 t ,約佔總消費量的 19.9% :醛醇化合物對丙酮的需求量為 52.4 萬 t ,約佔總消費量的 10.9% ;其它方面對丙酮的需求量為 44.9 萬 t ,約佔總消費量的 9.3% 。預計今後幾年世界丙酮的需求量將以年均約 4.5% 的速度增長,到 2009 年總消費量將達到約 600.8 萬 t 。其中,雙酚 A 和溶劑將是丙酮最主要的消費領域,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將分別達到 6.8% 和 5.7% 。
就國內消費來看, 1996 年我國丙酮的表觀消費量為 15.57 萬 t , 2001 年達到 29.67 萬 t , 1996-2001 年表觀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13.76% 。 2003 年我國丙酮的表觀消費量為 43.19 萬 t , 2005 年增加到約 61.70 萬 t ,比 2004 年增長約 23.20% 。 2000-2005 年表觀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22.64% 。
2005 年我國溶劑消費丙酮約佔丙酮消費總量的 73.0% ,由於我國塗料行業發展迅猛,丙酮作為塗料中溶劑的消費量大幅增長,其增速超過了在其他領域作為溶劑的消費增長。隨著高效溶劑回收系統的廣泛應用,估計國內溶劑對丙酮的需求增速將減緩。
在全球範圍內,丙酮主要用途是作為溶劑生產雙酚 A 和丙酮氰醇。由於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丙酮作為溶劑將逐漸被限制和替代。伊斯曼 (Eastman) 公司 2005 年已經推出醋酸甲酯作為丙酮的替代產品,以幫助塗料客戶達到美國環保新標準。隨著全球通訊及計算機行業對聚碳酸酯需求的急劇增加。雙酚 A 的丙酮消費量增長速度最快。但在雙酚 A 生產中丙酮和苯酚的消耗比(約為 0.31 )遠遠小於異丙苯法裝置的產出比(約為 0.62 )。因此,雙酚 A 的發展容易造成丙酮和苯酚市場的不平衡發展,從而導致丙酮生產能力過剩。丙酮氰醇主要用於生產甲基丙烯酸甲酯,但目前正面臨異丁烯 / 異丁烷氧化法和乙烯法的競爭。這兩種生產路線與傳統生產丙酮的丙酮氰醇法相比,可節約 30% 的成本,對環境的汙染也比較小。因此未來丙酮在該領域消費的發展空間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
近年來,由於全球苯酚市場的增長速度已經明顯高於丙酮市場。一旦市場對苯酚的需求量大大超過丙酮,丙酮生產廠商將面臨困境。據 Shell 化學公司指出 2006 年世界丙酮的供應量有 30.0 萬~ 60.0 萬 t 的富餘,照此進度到 2011 年時,富餘量將超過 90.0 萬 t 。為消除這一影響,必須繼續開發雙酚 A 以外的丙酮衍生物或開發不副產丙酮的苯酚生產路線。
3.1.3 丙酮主要下遊產品及生產情況
丙酮是生產雙酚 A 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國現有 5 套雙酚 A 生產裝置, 2005 年總生產能力為 5.5 萬 t ,產量約為 4.0 萬 t ,消費量約佔丙酮總消費量的 2% 。目前,我國雙酚 A 的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每年都需大量進口, 2005 年我國雙酚 A 及其主要下遊產品 ( 環氧樹脂及聚碳酸酯 ) 的進口量達到約 127.0 萬 t 。我國雙酚 A 下遊產品環氧樹脂和聚碳酸酯在電子、建材、汽車工業以及通訊和計算機等領域消費量的不斷增長,將進一步帶動我國雙酚 A 需求的急劇增長。預計在今後幾年中,雙酚 A 將成為我國丙酮下遊產品中重點發展的品種之一。
目前有許多公司準備新建或擴建雙酚 A 生產裝置,如德國 Bayer 公司與上海氯鹼化工公司合資建設的產能為 20.0 萬 t/a 裝置以及中石化與三井石化公司合資在上海漕涇化學工業園區建設的產能為 12.0 萬 t/a 裝置,將於 2006 年底投產;重慶長壽化工園區計劃建設 20.0 萬 t/a 裝置: Dow 化學公司擬與天津石化公司聯合建設 10.0 萬 t/a 生產裝置等。預計到 2010 年,我國雙酚 A 的生產能力將達到約 50.0 萬 t ,屆時將有力地推動我國丙酮消費量的快速增加。
我國的甲基異丁基酮( MIBK )市場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目前我國 MIBK 的表觀消費量約為 4.0 萬 t/a ,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2005 年進口量達到 3.87 萬 t 。吉化集團公司新建的 1.5 萬 t/a MIBK 生產裝置已經於 2005 年 4 月建成,日本三井化學公司也計劃在我國建設 MIBK 裝置。因此,今後我國丙酮在 MIBK 方面的消費量將有所增加。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預計未來 5 ~ 10 年,我國丙酮的消費結構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雙酚 A 、 MMA 及 MIBK 等產品對丙酮的消費量所佔比例將會明顯增大,而用於溶劑所佔的比例將有所下降。
因此建議國內有關企業使丙酮及其下遊產品的生產實現一體化,努力減少雙酚 A 產業發展可能對丙酮市場造成的不利影響。除此之外,還應積極拓寬丙酮新的應用領域,以確保我國丙酮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3.1.4 我國丙酮的生產現狀及發展前景
我國丙酮的工業生產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當時採用的是傳統發酵法,該法生產規模小、產量低、成本高,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實際生產的需求。後來,隨著我國石油化工的不斷發展,發酵丙酮生產工藝逐漸被異丙苯法所取代,生產能力也不斷增加,現在全世界有 93% 的丙酮均由該法生產製得。 1995 年我國丙酮的生產能力只有 8.3 萬 t , 2003 年增加到 29.6 萬 t , 2005 年進一步增加到約 41.7 萬 t 。其中,採用異丙苯法生產工藝的廠家有 4 家,生產能力合計為 31.2 萬 t/a ,約佔全國丙酮總生產能力的 74.8% 。中石化上海高橋石油化工公司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丙酮生產廠家,總生產能力達到 12.2 萬 t/a ,約佔我國丙酮總生產能力的 29.3% 。此外,還有一些企業採用糧食發酵法生產丙酮,但由於成本較高,裝置開工率較低。預計到 2010 年,我國丙酮的總生產能力將達到約 75.0 萬 t/a 。
隨著我國丙酮生產能力的不斷增加,產量也不斷增加。 1995 年我國丙酮的產量只有 8.73 萬 t , 2000 年產量達到 12.50 萬 t , 1995-2000 年產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7.4% 。 2004 年我國丙酮的產量達到 24.71 萬 t ,比 2003 年增長約 10.8% 。 2005 年產量約為 28.00 萬 t ,同比增長約 13.36% 。 2000-2005 年產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17.50% 。
3.1.5 我國及亞洲其它國家對丙酮的需求
預計至 2010 年,全球丙酮需求年增長率將達到 2.9% ,其中亞洲增長將達到 11.4% 。 2004 年,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其它國家或地區丙酮的總消費量為 109.6 萬 t ,約佔世界丙酮總消費量的 22.7% 。其中,溶劑對丙酮的需求量約佔總消費量的 50.1% ,雙酚 A 約佔 19.2% , ACH/MMA 約佔 12.7% ,醛醇化合物約佔 7.1% ,其他方面約佔 10.9% 。同年丙酮的總進口量為 49.8kt ,總出口量為 18.7 萬 t 。其中,我國是最主要的進口國家,進口量約佔該地區總進口量的 5.1% ;新加坡是最主要的出口國家,出口量約佔該地區總出口量的 54.5% 。預計今後幾年,亞洲其它國家(不含日本)和地區對丙酮的消費量將以年均約 9.7% 的速度增長,到 2009 年對丙酮的總需求量將達到約 174.5 萬 t 。其中,雙酚 A 是增長最快的消費領域,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將達到約 l3.8% 。其次是溶劑和 ACH/MMA ,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將分別達到 9.9% 和 9.6% 。
目前我國丙酮的生產能力和產量仍不能滿足實際生產的需求,因此許多生產廠家準備新建或擴建丙酮生產能力,此外每年需求還要依賴大量的進口。 1996 年我國大陸丙酮的進口量為 10.14 萬 t , 2001 年達到 14.41 萬 t , 1996-2001 年進口量的年均增長率為 7.28% 。 2004 年我國大陸丙酮的進口量達到 25.43 萬 t ,約佔總消費量的 50.78% 。 2005 年進口量進一步增加到 33.74 萬 t ,比 2004 年增長約 32.68% ,約佔總消費量的 51.35% 。 2000-2005 年進口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27.0% ,進口產品主要來自於俄羅斯聯邦、中國臺灣、日本、美國、新加坡和南非。 2005 年來自這 6 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量達到 27.16 萬 t ,約佔總進口量的 80.48% 。其中,俄羅斯聯邦約佔 11.56% ,中國臺灣、日本、美國、新加坡和南非所佔比例分別為 28.25% , 16.51% , 14.34% , 6.88% 和 2.93% 。進口方式以一般貿易、來進料加工貿易和邊境小額貿易為主。這 3 種貿易方式的進口量約佔總進口量的 95.0% 。在進口的同時,我國丙酮也有少量出口, 2002 年出口量為 0.03 萬 t , 2004 年為 0.05 萬 t , 2005 年為 0.04 萬 t 。
3.2 異佛爾酮
異佛爾酮作為丙酮重要的深加工產品之一,能與多數有機溶劑混溶,是重要的高沸點溶劑。由於其具有共軛不飽和酮的結構,可進一步發生反應得到醇、酸、胺、酯及異氰酸酯等重要產品,從而廣泛應用於聚氨酯彈性體、醫藥、塗料、膠粘劑等工業領域。近年來,國外異佛爾酮工業的發展很快,尤其是美、英、德、日等發達國家。我國異佛爾酮的生產及應用發展緩慢,僅處於開發階段,因此開發異佛爾酮產品將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塗料領域,異佛爾酮是一種優良的高沸點溶劑,其廣泛用於高級轎車外殼烘漆及食品罐頭內壁塗層,還有除塗料之外的油脂、農藥等行業,是製備許多精細化工產品的原料。在日本的異佛爾酮應用結構中,農藥佔 40% ,罐頭塗層佔 25% ,塗料及其它佔 35% 。
3.2.1 異佛爾酮主要下遊產品及應用
3.2.1 .1 用於聚氨酯
異佛爾酮是聚氨酯塗料中的重要脂肪族異氰酸酯原料。同它製得的 IPDI 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和耐老化性能,是複合固體火箭推進劑的固化劑,用途相當廣泛。近年來,我國聚氨酯工業已進入發展時期,用於原料的異氰酸酯的開發也不斷增長,所以異佛爾酮的需求也不斷增長。 IPDI 有許多優異的性能,在國外得到廣泛使用。目前 IPDI 正在逐步取代 TDI 用來製造塗料。
最早的塗料是用 TDI 為原料生產,因其泛黃性嚴重,只能用於深色用漆。隨著塗料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高裝飾性耐侯塗料品種需求量的增長,聚氨酯塗料發展相應增長。近年使用不泛黃的脂肪族和脂環族聚氨酯原料,改進了泛黃性和提高耐侯性,其中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 IPDI )用於塗料原料之一。它的特點是溶解性好,可溶於芳烴溶劑,在添加中短油度醇酸磁漆以提高漆乾性、硬度、耐油性,用於製造汽車修補漆。如德國 Bayer 公司的 DesmodurZ4370 牌號產品。用於汽車油漆使用壽命可達 5 年以上,仍具有很好性能。在金屬板、線圈塗料中可用作乾性塗料溶劑,提高塗料的快乾性、耐候性、硬度、耐油性等。 IPDI 作為塗料的原料廣泛應用於聚氨酯塗料。在二組份聚氨酯塗料方面, IPDI 用作與三元醇的加成化合物合成三聚異氰酸酯型異氰酸酯,與醇酸樹脂、飽和聚酯、羥基丙烯酸並用,用於大型車輛的塗裝和汽車修補塗料。還能以封端異氰酸酯的形式用作靜電噴塗粉末塗料和溶劑型工業塗料的交聯劑,特別在罐體塗裝和線圈塗裝上使用較多,市場前景看好。
3.2.1 .2 用於膠粘劑
軟包裝用複合薄膜用膠粘劑:複合薄膜用膠粘劑可用於食品、醫藥、化妝品等包裝袋製造,並以食品包裝為主,其具有良好的性能,柔韌、耐油、耐水、無毒及一定程度的耐熱性。製造這種膠粘劑的原料採用脂肪族二異氰酸酯如 IPDI 、 HDI ,其均已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 (FDA) 的認可。
鞋用膠粘劑:在製鞋行業中,早期鞋底用氯丁橡膠系膠粘劑,雖然結晶性和最終粘接強度較好,但耐老化性能較差,不能滿足新型鞋用材料的粘接要求。鞋用的 PU 膠粘劑為單組分溶劑型,其原料用 IPDI ,效果頗佳。
磁帶粘合劑:錄音帶、錄像帶、軟磁碟、電話 ( 錄音 ) 帶等磁帶由片基和磁記錄層組成。磁記錄層所需粘合劑要求與磁性粉和片基有良好的粘接。塗膜耐磨性好、適當柔軟性、不變形、無粘性、耐藥品性、長期保存無老化和粘接產生等。
3.2.1 .3 用於油墨行業
單組分溶劑揮髮型油墨具有使用方便,性能穩定等優點,更能適應各種印刷方式的要求。異佛爾酮用於絲網印刷可有效地防止油墨乾燥太快及封網等缺點,使圖案清晰完整豐滿。
3.2.2 異佛爾酮的市場需求及發展建議
異佛爾酮的生產國外早在 60 年代就已開發成功,並建成世界上第一套工業化裝置。近年來,隨著化學工業尤其是合成樹脂工業的快速發展,異佛爾酮的需求增長較快, 90 年代初發展尤為迅速。目前異佛爾酮生產與消費集中在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生產廠家有美國羅門哈斯公司、陶氏化學公司、英國 BP 公司、德國維巴公司及日本大賽璐公司等,總生產能力約為 10 萬 t/a 。
近年來國內僅有幾家企業建設小規模異佛爾酮生產裝置,如上海實驗試劑有限公司、中石油吉化公司等單位。由於規模小、產量低、技術落後,因而我國異佛爾酮工業生產基本屬於空白,主要依賴進口。 2003年我國的進口量約為 3500t ,進口單價約為1500 美元/t,產品主要來自美國、德國和法國。而從環保和安全角度來看,異佛爾酮作為高沸點溶劑用於生產硝化纖維素、多種樹脂聚酯優於目前常用的丙酮和甲基異丁基酮,此外在醫藥、高性能環氧樹脂固化劑、農藥和聚合物改性劑方面也有一定應用。
2006 年國內需求量約為 5000t ,因此開發和生產異佛爾酮將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市場。
目前來講,國內異佛爾酮的產品較為緊缺,主要還是依靠進口。因而建議丙酮生產企業積極開發異佛爾酮,這對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節約外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將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隨著異佛爾酮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中間體應用領域的進一步擴大,目前全球對異佛爾酮的需求都處於急劇增長中。由於國內異佛爾酮生產裝置規模較小,產量較低,並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因此,在進口的同時,應及時擴建或新建生產裝置,以滿足市場需求。
綜上所述,由於國內異佛爾酮生產裝置規模小,合成技術不成熟,加之進口價格較貴,一直制約著我國異佛爾酮工業的發展。因此在加大對異佛爾酮研究開發的同時,應考慮引進國外的合成技術,以促進我國異佛爾酮工業的快速發展,應對國外產品的挑戰。
3.3 環己酮
環己酮是應用十分廣泛的石油化工原料,一般依其應用可分為醯胺用和非醯胺用兩大類。醯胺用環己酮主要用於生產己內醯胺與己二酸,約佔國內環己酮總需求量的 70% ;非醯胺環己酮主要作為有機溶劑使用,由於其具有溶解力強、低毒性及價格低廉等特點,廣泛應用在各種塗料、油漆、油墨及樹脂溶劑和稀釋劑,以及感光、磁性紀錄材料塗布用溶劑等。同時也可生產下遊衍生物,如環己酮一甲醛樹脂、過氧環己酮、鄰甲基苯酮、防老劑 4010 、起始劑、交聯劑和醫藥農藥原料等。
3.3.1 環己酮的下遊產品及市場應用情況
3.3.1 .1 己內醯胺
己內醯胺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主要用於生產工程塑料和尼龍 6 纖維。此外,己內醯胺還可用於生產抗血小板藥物。從全球生產與消費情況上來看,近年來,全世界己內醯胺的生產穩步發展, 2005 年總生產能力達到 4451kt ,同比增長 2.06% ,其中北美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939kt/a ;中南美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122kt/a ;西歐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970kt/a ;中東歐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777kt/a ;亞太地區的生產能力為 1643kt/a 。 2005 年世界己內醯胺的消費結構為:工程塑料和食品包裝膜佔總消費量的 25% ,尼龍 6 纖維佔總消費量的 75% 。預計到 2009 年,世界己內醯胺的需求量將以年均 3.5% 的速度增長,到 2009 年總需求量將達到 4731kt ;預計 2009 ~ 2014 年己內醯胺的需求量將以年均 2.4% 的速度增長,到 2014 年總需求量將達到 5320kt 。
從我國生產與消費情況來看,隨著生產能力的不斷增加,國內己內醯胺的產量也不斷增加。 2003 年產量突破 200kt ,達到 201.7kt ; 2004 年增長到 227.6kt , 2005 年由於南京帝斯曼東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擴能改造,使全國總產量減少至 212.1kt ,同比減少 6.85% , 2000 ~ 2005 年產量的年均增長率為 5.77% 。 2004 年至 2005 年初國內己內醯胺市場需求強勁,國內所有己內醯胺裝置滿負荷生產,導致原料環己酮供求緊張,因此多家企業計劃擴建和新建環己酮與己內醯胺裝置。由於己內醯胺項目投資巨大、技術複雜,因此新建企業多先建設環己酮裝置。也有一些企業只建設環己酮裝置,沒有配套建設己內醯胺生產裝置。這種情況導致了近兩年國內環己酮新建擴建裝置較多,未來競爭將日趨激烈,市場風險逐步加大。
由於近兩年國內環己酮生產能力擴張過快,而部分企業配套建設的己內醯胺裝置尚沒有開工建設,還有不少中小型環己酮裝置並沒有配套建設己內醯胺,完全是作為商品量進入市場。加上我國己內醯胺產業受到國外己內醯胺衝擊,儘管目前我國己內醯胺反傾銷取得初步成果,但是仍然沒有能夠有效阻止國外大量己內醯胺湧人中國市場, 2006 年 1 月我國己內醯胺進口量為 44390 噸,同比增長了 87.7% 左右。目前國內商品量環己酮產能已經達到 18 萬噸左右,除部分供應給己內醯胺生產企業用外,大量用於精細化工和聚合物生產,風險非常之大。國內己內醯胺儘管市場缺口比較大,但國外產品嚴重衝擊將制約我國己內醯胺工業快速發展。另外未來計劃建設大規模己內醯胺多自行配套建設環己酮生產裝置,環己酮下遊產品除己內醯胺外缺少其他穩定的大宗下遊產品。同時國際上一些主要環己酮生產商和周邊國家環己酮生產企業,基於競爭需要,也在不斷擴大環己酮及己內醯胺裝置,其中相當部分就是針對我國巨大的己內醯胺市場的。可以預計未來國內環己酮工業不僅面臨產能增長過快的壓力,還要面對國外產品的競爭。因此 2006 年我國環己酮價格將進一步下滑,商品環己酮將進入微利時代,前景不容樂觀。
3.3.1 .2 己二酸
己二酸是最重要的脂肪族二元酸,工業上,利用己二酸同己二胺的縮合反應生產尼龍 66 鹽及尼龍 66 樹脂。己二酸還可同醇類反應生產己二酸酯,用作增塑劑、合成潤滑劑。此外,己二酸還用作聚氨酯的原料,以及各種食品和飲料的酸化劑。工業生產己二酸主要有三條路線:環己烷法、環己醇法、丁二烯羰基化法。其中以環己烷空氣氧化經過環己酮和環己醇生產己二酸為主,目前該路線佔全球總生產能力約 93% 。
截止 2005 年底,世界全年己二酸的生產能力約為 304 萬 t/a ,產量約為 270 萬 t 。開工率約為 88.8% 。其中美國 106.4 萬 t/a ;西歐 106.5 萬 t/a ;亞太地區 56.8 萬 t ,南美 6.7 萬 t/a ,東歐及其他地區 8.6 萬 t/a 。世界己二酸生產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公司手中,美國英威達公司 Invista (原杜邦公司),裝置總能力達到 107.3 萬 t/a ;法國羅地亞公司 Rhodia (原羅納一普朗克公司),裝置總能力達到 50.2 萬 t/a ;美國首諾公司 Solutia (原孟山都公司),裝置生產能力為 40.0 萬 t/a ;巴斯夫公司( BASF )的裝置總能力為 30.0 萬 t/a ;日本旭化成公司( Asahi Chemical )生產能力為 12.0 萬 t/a ,這五大公司生產能力達到 239.5 萬 t/a ,佔全球總生產能力的 78.8% 。
從世界消費情況上來講, 2005 年消費量約為 265 萬 t 左右,其中北美消費量約佔全球消費量的 42.3% ;西歐消費量約佔全球總消費量的 31.3% ;亞洲地區消費量約佔全球總消費量的 22.5% ;其他地區消費量佔全球消費總量的 3.9% 。預計 2010 年,國內己二酸需求量約為 50 萬 t 。 2015 年,國內己二酸需求量約為 80 萬 t 左右。
3.3.1 .3 鄰苯基苯酚
鄰苯基苯酚是一種重要的精細有機化工產品和有機中間體,由於鄰苯基苯酚具有廣泛的應用,隨著以鄰苯基苯酚為原料的新產品的不斷開發,近幾年來,國內外市場對鄰苯基苯酚的實際需求量將大幅增長。其廣泛應用於新型藥物合成、殺菌防腐、印染助劑和表面活性劑,合成新型塑料、樹脂和高分子材料的穩定劑和阻燃劑等領。
世界上生產鄰苯基苯酚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和德國。國外目前主要採用比較先進的環己酮縮合脫氫法生產鄰苯基苯酚的生產工藝。我國鄰苯基苯酚生產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天津市衛津化工廠、上海染料化工廠、大連化工研究設計院等單位從磺化法生產苯酚的蒸餾殘渣中回收鄰苯基苯酚,提取純度也能達到 98% 。
2001 年,鹽城市華業醫藥化工有限公司與國內 2 家大專院校合作開發成功了環己酮路線合成鄰苯基苯酚新工藝,在催化劑活性上有了較大創新。隨著 2005 年鹽城華業醫藥化工有限公司 10000t/a 鄰苯基苯酚項目的實施,從此將全面改寫我國目前無機和含氯、含溴有機阻燃材料「三分天下」的市場競爭格局,凡與人類健康密切的領域氯、溴系列阻燃材料,將加速退出市場,阻燃材料產業技術升級換代勢不可擋。
4 、醚類
4.1 二甲醚( DME )
二甲醚與液化石油氣 (IPG) 的物理性質很相似。是一種無色氣體,其飽和蒸氣壓低於液化氣,儲存運輸比液化石油氣更安全,並且燃燒性能好,熱效率高。燃燒過程中無殘渣、無黑煙。 C0 、 N0 排量低,二甲醚還可摻入石油液化氣、煤氣或天然氣混燒,並能提高熱量,純度≥ 95% 的二甲醚可直接作為替代液化氣的燃料使用。而純度≥ 97% 時即可直接替代柴油作為車用燃料。總之。二甲醚比柴油乾淨,比氫氣方便。比液化石油氣、天然氣安全。因此二甲醚除了傳統上用於製造噴霧油漆、殺蟲劑、空氣清香劑、髮膠、防鏽劑和潤滑劑等,它將是替代液化石油氣的一種理想的清潔燃料被廣泛應用。目前世界化學品 DME 產量,按甲醇計約 15 萬噸 / 年。 DME 與 LPG 同樣,作為化妝品等的噴霧劑使用。國外主要生產廠家,有 Shell 、 Akzo Nobel 、 DuPont 等。
4.1.1 國內二甲醚生產情況
目前我國已具備 93 萬 t/ 年生產能力(全部是外購甲醇生產二甲醚)。由於二甲醚生產技術國產化程度較高,預計「十一五」期間發展空間較大。繼上海市二甲醚公交車投入試運行之後,北京、武漢等地也有意引進二甲醚公交車進行試運行。
根據全國醇醚協會統計,「十一五」期間在建的二甲醚項目共有 14 個,產能合計 419 萬 t/ 年。我國二甲醚的生產發展迅速,目前共有十幾家生產企業,二甲醚的建設已經形成熱潮,有數家公司擬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引進技術建設大型二甲醚生產裝置。
寧夏銀川正在籌劃年產 83 萬噸二甲醚項目,初步決定採用美國空氣產品與化學品公司技術。計劃投資 47.8 億元。寧夏石化集團公司、中煤四達礦業公司、西安交通大學、原化工部第二設計院、中國成達化學工程公司等參與合作該項目將由煤炭為起始原料生產二甲醚。項目建設將分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生產 21 萬噸 / 年。第二階段再擴增 62 萬噸 / 年。由美國貿易發展署出資援助招標、美國福陸公司中標所作的寧夏煤基二甲醚 ( 一期 )83 萬噸 / 年項目報告已於 2004 年 4 月完成。項目即將啟動。寧夏煤炭資源豐富,但因為地處西部。且鄰省陝西、內蒙古、甘肅等均為富煤省份。煤炭外運十分困難。寧夏決定大力發展電力和煤化工等產業建設大型二甲醚廠是其中一項,美國政府出資 67.5 萬美元對該項目給予援助。
山東華星集團年產 3 萬噸 / 年二甲醚項目於 2004 年 8 月開始動工,該裝置採用兩步法工藝。山東兗州礦業集團公司計劃建設 60 萬噸二甲醚裝置.擬引進國外一步法二甲醚工藝技術。雲南解化集團有限公司在建的總投資為 9.7 億元,設計年生產能力 15 萬噸。擬於 2007 年底竣工投產,規模為全國最大。該項目投產後,預計每年可消化劣質煤 110 萬噸。可使劣質煤附加值增加 5 倍,同時每年實現銷售收入 4.47 億元。
另外,國內還有很多地方提出建設二甲醚裝置,如:西南石油天然氣管理局、新疆、黑龍江雙鴨山、大慶油田、陝西、蘭州、安徽等。
4.1.2 二甲醚將替代家用和產業用 IPG 市場
對於燃料 DME ,替代家用和產業用 LPG 的利用領域主要是柴油汽車和發電。當前,進行商業生產和利用的實際上只有中國山東省和四川省。目前中國的產量為 5 萬噸 / 年左右,正在實施在 2005 年中期增產到 20 萬噸 / 年的計劃。據中國各地報導,在 2010 年之前要完成 3 ~ 4 個 80 ~ 100 萬噸 / 年級大型 DME 裝置建設項目。
家用市場方面,對家用感興趣的還有印度和印尼等其它亞洲國家。巴西 Petrobras 石油公司正在研究將天然氣和生物質原料生產的 DME 利用於家庭和汽車等方面。中國、伊朗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無疑是世界的中心。將來,作為高價 LPG 的替代,很可能推廣到非洲和中南美地區。這就具有深遠的意義。
4.1.3 二甲醚未來市場預測
目前全世界二甲醚年產量在 50 萬噸左右,發展的重點領域是以二甲醚作為民用清潔燃料和柴油的替代品。專家預計,未來 5 年內我國將有 500 萬~ 1000 萬噸的二甲醚需求。
作為 DME 生產原料,可列出天然氣(伊朗、卡達、印尼、泰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和中國等)、煤(中國)、生物質原料(瑞典、巴西等)。究竟如何利用,取決於各國用戶的利用領域、地區、競爭能源狀況和優惠稅制的內容等。因而,各國的狀況是千差萬別的。關於生產技術,不僅有經由甲醇的間接法,而且有從合成氣出發的直接生產法。後者在俄羅斯,中國和韓國處於開發過程中,有的研究已轉入建設中試裝置的階段。估計在利用領域存在激烈的競爭。比如家用方面同城市煤氣、 LPG 的競爭;在柴油汽車用方面同排氣淨化裝置 ( 輕油 ) 、 GTL 競爭;在發電用方面同 LNG 、城市煤氣、煤等競爭。加之各國國情和政策等不同,要預測 DME 市場是困難的。至於地球變暖化對策,必需根據生命周期評估比較 CO2 削減的效果。由於利用領域、供比較的其它燃料和出發原料是多種多樣的,目前尚無定論,為形成社會共識,需花費較長的時間。
如果二甲醚價格合適,假設二甲醚替代進口的 LPG ,以目前的進口量計算,需要燃料級二甲醚約 1000 萬噸。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民用燃料的需求量將會有較大的增長,特別是對天然氣、二甲醚、 LPG 等清潔能源的需求一定會有很大的增長,因此,二甲醚作為民用燃料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由於二甲醚具有優良的燃料性能,方便、清潔、十六烷值高、動力性能好、汙染少、稍加壓即為液體易貯存,作為車用柴油的替代燃料,有液化汽、天然氣、甲醇、乙醇等不可比擬的綜合優勢。綜上所述,二甲醚作為代用燃料方面的消費主要取決於二甲醚的供應,如果二甲醚的價格降到能與柴油或 LPG 相競爭的水平,相信二甲醚作為燃料的消費增長速度會很快,市場規模也是相當驚人的。
作為具有發展前景的產品, DME 對於調整國內能源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受市場需求等各個方面因素的制約,在一定時間內,甚至在較長時間內 DME 可能不會形成大的市場。目前在中國,以山東和四川為中心將形成大約 40 萬噸 / 年的產能。 2010 年之前,除這兩個省份之外,內蒙古、寧夏、新疆、山西和海南島等將建成從煤、天然氣出發的 80 萬噸 / 年級的裝置,估計增產 200 萬噸 / 年以上。這樣,不僅為家用,而且為車用和發電用需要的增長創造了條件。對以前與甲醇聯產的過程也作了進一步研究。目前新建 DME 裝置,對原料、技術、市場等應綜合考慮,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液化石油氣供應不充足的地方建廠,開發民用燃料有發展前途。要防止盲目投資,對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投資浪費。另外應該努力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扶持,加快 DME 下遊產品的開發,以促進我國 DME 工業的快速發展。
在瑞典,以 2007 年為目標於本年度開始的 Volvo 公司 DME 貨車行駛試驗若獲成功,就先向 Vaxjo 市的貨車和公共汽車推廣應用。 2010 年以後的需要姑且估計為 20 萬 t/ 年左右。打算利用木屑和紙漿廢液等生物質材料氣化,生產 50 ~ 60 萬噸 / 年 DME 。不過,為開拓市場,現僅重點研究作車用燃料的利用。
總體而言,各國都關注 DME 燃料,而開發工作先走一步的國家日本、中國和瑞典等的推廣應用更令人矚目。從積極的結果來看, DME 的市場將不斷擴大。作為國外預想的大市場,是當前已令人矚目的 BRICS( 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 和伊朗。總而言之, DME 的經濟性在提高而利用領域在擴大。
4.2 二元醇醚 以下資料由江蘇天音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宋洪強 魏彭濤
二元醇醚中國主要的市場在塗料,油墨,電子,印刷,皮革,汽車制動液,金屬加工等行業,中國市場超過 80% 是在塗料行業做為溶劑使用,塗料行業的發展對二元醇醚有著決定性得到影響!隨著塗料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整體溶劑類產品需求的快速上升,目前國內市場主要分為 3 個區域,分別是華南,華東和華北三個有影響力的市場。華南與華東市場發展規模大一些,華東與華北增長迅速,尤其是華北環渤海區域,成為增長最快的地區,但是佔總體數量並不是太大。目前,華東增長速度明顯超過華南,向這一地區轉移趨勢明顯。華東和華南市場基本持平,相信很快華東市場會超過華南市場,這兩個市場需求佔到總需求的 90% 左右。
二元醇醚全國總的需求量估計 20 萬噸每年。最大的品種是乙二醇丁醚,應用廣泛,數量超過 50% , 2007 年的乙二醇丁醚需求總量大約在 12 萬噸左右,國內生產數量很少,基本都是由幾家國際大公司供應,國外公司生產變化對國內市場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從今年的情況看,市場需求有一定的缺口,價格變化劇烈,在 2008 年,江蘇天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乙二醇丁醚新裝置的投產將有效緩解目前國內乙二醇丁醚短缺的情況;其他品種最主要的產品集中在乙二醇乙醚醋酸酯,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2007 年市場的需求在 8 萬噸左右。國內和國際公司都在關注這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目前,國內產品生產商主要集中在江蘇。現階段,在華東,東北和華南都有投資新建意向或已投資建設的生產裝置,如果這些所有計劃中的裝置全部投產,二元醇醚類部分產品的生產能力,尤其是 PMA 將大大超過實際市場需求的增長。在國內市場完全飽和的情況下,新興市場和出口將是解決產能過剩有效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國際大的醇醚類生產商也希望在國內尋找市場,為了爭奪市場採取傾銷直至國內新建裝置,直接參與競爭。成為完全的買方市場,價格戰可能會出現。
從價格角度來看,二元醇醚的價格變化趨勢主要由以下三個主要原因:原材料價格的變動;供求關係得影響;客戶淡旺季的需求變化影響;從今年的價格趨勢來看,各個區域的價格有共同點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總的趨勢還是相同的。華南市場價格變化敏感,變化幅度大,這是與華南市場反應快,與國際市場接軌以及數量龐大的客戶對市場反應敏感相關的。華東總的價格變化幅度和頻率小於華南;華北市場比較穩定。以上三點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原材料和供求關係的變化,價格就會出現比較大的變化,也就是拐點出現的地方。這也和醇醚類產品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在主要的市場塗料市場,替代品的主要動力在於環保的推動,這是整體行業總的趨勢,也是目前國家和政府正在努力推動的方向,這幾年的發展,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很好的取代了環己酮的應用,市場完全接受了這個產品,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今後的發展趨勢是環保性更好的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對乙二醇乙醚醋酸酯的取代應用,這個過程目前已經開始並且不斷加快!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丙二醇甲醚醋酸酯的應用會逐步增多乃至完全取代乙二醇乙醚醋酸酯的應用。其他替代品如碳酸二甲酯等,進展還是有一定困難得,替代品的成功除了其性能不能有太大的降低之外,必須具備 2 個特點:更環保和更低成本。乙二醇丁醚良好的產品性能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替代產品。
總的來說,二元醇醚的上遊原料基本勉強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供應不足的情況也會發生,產生的結果就是影響到二元醇醚價格的快速變化。二元醇醚主要是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冰醋酸,甲醇,乙醇等原料。比如環氧乙烷丙烷受原油波動影響大,生產商要求高,都是比較大規模的工廠,運輸貯存要求高,不能大量長距離輸送,區域特色明顯,並且其下遊產品線很多,中國市場需求旺盛,兩方面決定了環氧乙烷丙烷生產商擁有比較強勢的地位,原油價格變動,供應情況以及需求的變化都會對產品價格產生比較大的波動;冰醋酸目前供應也是同樣情況情況,相對的短缺。甲醇來源於天然氣,比較穩定,但近期價格也產生了劇烈的上升,是短期因素的影響;乙醇等來源於糧食,變化幅度不大。
環保是推動行業發展最大的影響因素,從甲苯,二甲苯被環己酮逐步取代;在到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取代環己酮;目前國家對環保的重視,肯定會加快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對乙二醇乙醚醋酸酯的取代。相關影響還在油墨行業。這個過程將是長期存在的,其影響也是深遠的。
技術推動行業的發展,無論是國內公司還是國外公司,都在尋找更環保,更低成本的產品,這是目前技術發展需要突破的,目前的重點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混合二甲酯以及在研究中的二丙二醇二甲醚等。目前可以看到的趨勢是,乙二醇丁醚需求穩定增長。乙二醇乙醚醋酸酯長遠趨勢會逐步減少用量,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在將來無論是塗料行業還是電子等相關行業擁有很美好的前景,尤其是在IT行業的應用,存在廣泛的市場空間,用量會增長很快並且會成為需求最大的產品。其他環保型的產品發展也是方興未艾,如丙二醇甲醚丙酸酯等。
5 、酯類
5.1 醋酸酯
醋酸酯是醋酸的主要下遊產品之一,代表產品有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其市場價格的波動隨醋酸的市場價格而受直接影響。國內醋酸市場消費量增長率與我國 GDP 指數十分相關,所以也直接影響到醋酸酯在國內的市場情況,我國醋酸消費增長率與我國 GDP 增長率的平均彈性係數為 154% ,這表明我國醋酸消費增長率快於我國 GDP 增長率。
這裡以酯酸乙酯為例,從價格走勢上進行簡單分析。從 2005 年底至 2006 年初,國內醋酸乙酯總產量較大,但下遊需求不佳,供過於求,致使生產廠商壓力較大、出貨不利,直接導致市場氣氛平淡,成交量緩慢下降,價格小幅走低,但因國內市場受不同區域的供求影響,價格有所不同。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原料漲價,醋酸乙酯實際消費量仍在穩步上揚,所以至 2007 年初,經過一年多的震蕩整理,除去短期內價格撥動的影響,醋酸乙酯的總體走勢仍呈回升漲高之態,但總體交易量增長緩慢,貿易商出貨一般,交易氣氛比較穩定,價格持續橫盤整理。
從醋酸酯的消費量來看, 2004 年醋酸酯的全球實際消費量達到 118.7 萬噸,與世界醋酸消費構成不同。 2005 年我國醋酸最大的消費領域就是醋酸酯類。我國醋酸酯類總產量約 80 萬 t 左右,醋酸消費量約 45 萬 t ,佔醋酸消費量的 26.6% ,近年,我國醋酸酯市場增長較快,國內現有生產廠及醋酸生產廠,多有擴建及新建計劃。江蘇索普(集團)有限公司 7 萬 t/a 醋酸乙酯計劃增加到 20 萬 t/a 等。預計到 2010 年,我國醋酸酯生產能力將達到 100 萬 t/a ,對醋酸的年需求量約 64 萬 t 。預計 2010 年消費量將達到 151 萬噸,需求增長率為 4.1% ,與醋酸其它主要下遊產品的需求增長率相比,需求量佔主導地位,預計到 2010 年,醋酸酯將成為需求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
同時,隨著我國醋酸行業的迅猛發展,到 2010 年,我國醋酸市場競爭將趨於激烈,盈利能力下降,考慮向下遊發展,根據當地市場特點,不斷開發適合的下遊產品,如醋酸乙烯、醋酸酯、氯乙酸、醋酸酐等產品,以降低醋酸單一產品的市場風險,也是醋酸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國內現有生產廠及醋酸生產廠,多有擴建及新建計劃,江蘇索普 ( 集團 ) 有限公司 7 萬 t/a 醋酸乙酯計劃增加到 20 萬 t/a 等。
5.2 鄰苯二甲酸二辛脂( DOP )
DOP 是重要的通用型增塑劑,主要用於聚氯乙烯樹脂的加工,還可用於化纖樹脂、醋酸樹脂、 ABS 樹脂及橡膠等高聚物的加工,也可用於造漆、染料、分散劑等。 DOP 增塑的 PVC 可用於製造人造革、農用薄膜、包裝材料、電纜等。
通用級的 DOP ,廣泛用於塑料、橡膠、油漆及乳化劑等工業中。用其增塑的 PVC 可用於製造人造革、農用薄膜、包裝材料、電纜等。電氣級 DOP ,具有通用級 DOP 的全部性能外,還具有很好的電絕緣性能,主要用於生產電線。品級 DOP ,主要用於生產食品包裝材料。醫用級 DOP ,主要用於生產醫療衛生製品,如一次性醫療器具及醫用包裝材料等。
5.3 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 MDI )
隨著原油價格的波動和聚氨酯較快的增長速度,近兩年 MDI 等聚氨酯原材料市場的明顯特點是供求關係緊張、供不應求、價格波動顯著。同時,由於我國巨大的市場容量和較快增長的市場需求,帶來了全球 MDI 廠商在我國的新一輪投資熱潮。
MDI 產能在未來幾年的釋放已經不可避免,但需求也將保持一定的增長,這主要是由於建築絕熱需求將會繼續增長。預計 2008 年, MDI 的供應與需求將逐漸走向平衡,年國內需求量將達到 75 萬 t 。
5.4 尼龍酸二甲酯 DBE
DBE 是由三種二價酸酯組成的混合物(杜邦命名 DBE ,國內名 NME ),俗稱尼龍酸二甲酯,是由琥珀酸(丁二酸)二甲酯 CH3OOC(CH2)2COOCH3 ,戊二酸二甲酯 CH3OOC(CH2)3COOCH3 和已二酸二甲酯 CH3OOC(CH2)4COOCH 三種良好環境溶劑的組合,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構成,使 DBE 成為一種是無毒、無色透明的液體,有淡淡酯的芳香味,具有超強溶解能力,是可生物降解的環保型高沸點溶劑廣泛用於汽車塗料,彩色鋼板塗料,罐頭塗料,漆包線和家電料、家具木器塗料等行業。 DBE 產品系列包括純的丁二酸、戊二酸和已二酸的二甲酯以及它們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物,生產時,先由甲醇同混和的二元酸反應,然後精餾分離成不同的產品。精確的酯化過程和分離過程控制使 DBE 中的水分含量、甲醇含量、色度和酸值都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