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公分也有危險?查出結節、息肉,警惕這些癌變風險!

2021-01-14 禾媽媽課堂

59歲的李大伯(化名),因大便次數增多伴反覆便血來醫院看病,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個直徑4釐米的腫物,表面已糜爛壞死!活檢結果:直腸癌!


最初大伯發現這個病變時,它還是個直徑 0.5釐米的息肉,若能在良性息肉階段接受腸鏡下超微創切除,完全可治癒!可當時大伯並不重視,導致了不好的結局。

癌症、腫瘤並不是一瞬間長大的,通常,它們由常見的息肉、結節演變而來。然而,良與惡、切與不切,判斷起來也並不是單純「看大小」。


體檢查出息肉、結節,究竟哪些更危險?哪些情況要小心癌變?哪些不用擔心?常見的這 6 種了解一下。


通常體檢時做胸片或者胸部CT,部分人會發現有肺部結節。如果是做的胸片,那建議再去做個胸部低劑量螺旋CT,看得更清楚,否則容易漏診。


在2019年肺癌防治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助理、胸外科主任高樹庚教授就肺結節相關問題作出了如下說明:


如果一個結節長得非常慢,多半是良性的,即使是惡性,也是惡性程度較低的結節,一般不需要處理。如果結節明顯增大,則惡性程度較大,需進行治療。


除了生長情況,高危因素、CT 特徵也在評估之內。


這些情況要注意:


(1)肺結節的惡性率隨年齡增長明顯升高,35~49歲肺結節人群惡性率為5~15%,50~59歲惡性率約43%,60~69歲約50%,70歲及以上可達80%。


(2)有長期的吸菸史,特別是正在吸菸的人惡性率相對更高。


(3)CT特徵中,肺結節大小、邊緣、部位均作為惡性病變的預測因素。


5~8mm的結節惡性率為2~6%,9~20 mm惡性率約18%,大於 20 mm惡性率高於50%。


結節邊緣不規則,如呈毛刺徵、放射冠徵,或位於肺上葉,則惡性風險更高。


(4)根據密度,肺結節分為實性結節和磨玻璃結節。實性結節多由腫瘤導致,但是否惡性需結合大小等因素判斷,若>10mm,可穿刺活檢明確診斷。


70%的磨玻璃結節發展很慢,及時去醫院進行複查是上上策。


結節在5~8 mm之間時,建議每6~12個月去做一次胸部薄層CT檢查;快速增大至>10mm時,宜手術切除。


女性在體檢時查出來最多的就是乳腺結節,它可見於乳腺增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癌等。如何確定乳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呢?


若首次B超發現結節,先2~3個月複查1次,等月經結束後1周做,此時乳腺小的病變更容易顯示。如果結節大小沒有變化,複查間隔延長至6個月到1年。


這些情況要警惕:


(1)B超報告有如下關鍵詞需警惕惡性可能:形態不規則、呈小分葉毛刺狀或蟹足樣、縱橫比大於1、簇狀細小鈣化、後方衰減。


(2)B超報告頁也會寫明BI-RADS分類,根據2018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治療指南,如果分類為4~5類,須完善組織穿刺活檢;


如果分類為6類,建議無手術禁忌的情況下手術切除。


但是,超聲對於小於1mm細小鈣化點的觀察不如鉬靶,對巨大的乳房病灶也難以確診,因而經醫生評估後,還可能會需要做鉬靶檢查或磁共振檢查。


發現甲狀腺結節,最重要的是鑑別良惡性。


癌變風險因素:


(1)環境、個人、家族因素


受過核電站洩漏、頭頸部放療、男性、結節長得很快,以及症候群如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II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都應被考慮在風險因素內;


(2)結節本身:惡性結節一般不光滑、活動度差、質硬,吞咽、發聲、呼吸困難可能與壓迫或癌症侵犯周圍組織相關。


(3)檢查判斷:


實驗室檢查包括甲狀腺素水平、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等。


超聲是甲狀腺疾病首選的影像學檢查,當超聲顯示微鈣化、低回聲、邊緣不規則(浸潤性、小分葉或毛刺樣)、縱橫比大於1,提示惡性可能。


提示惡性可能的結節應接受甲狀腺細針穿刺抽吸活檢。根據Bethesda病理診斷分級處理意見,良性結節每隔6~12個月進行臨床及超聲隨訪。


可疑惡性、惡性或持續不確定其性質的結節,應行腺葉切除或全切。



胃息肉,一般是在胃鏡、胃腸鋇餐造影或其他原因手術時偶然發現,絕大部分胃息肉是良性的,而息肉癌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癌變風險因素:


(1)類型:腺瘤性息肉癌變率可達30~58.3%,存在時間越長,癌變風險越大。對於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異常細胞僅局限於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體的基底膜,可以內鏡下切除。


(2)大小:直徑1~2 cm的胃息肉癌變率通常為10%,大於2 cm通常為50%


(3)形態:無蒂息肉癌變率較高,息肉呈乳頭狀者癌變率約35%,呈菜花或分葉狀者癌變率約50%。


(4)多發:多發性息肉癌變率高於單發,可以選擇分期分次切除。


總的來說,胃息肉一經發現,必須取活檢。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則上切除治療,首選內鏡治療;


如果是增生性息肉,癌變率只有0.4%左右,當其較大、糜爛明顯、伴出血、異形增生時,也需及時治療。


膽囊息肉常無症狀,大多數由B 超檢查發現。經常遇到因發現膽囊息肉而神傷的患者,其實不必。70%的膽囊息肉為假性息肉,不具有癌變可能。


癌變風險因素:


(1)炎性息肉:由膽囊結石及結石合併的慢性膽囊炎長期刺激形成,本身不會癌變,但慢性膽囊炎有一定癌變風險;


(2)息肉樣的早期膽囊癌:B超表現為單發、70%位於膽囊頸部、80%大於10mm、半數伴膽囊結石;


(3)膽囊腺瘤、腺肌增生症、腺瘤樣增生。


(4)以下任何一項都是癌變高危因素:


年齡>50歲;膽囊息肉>10mm;合併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單發或無蒂息肉且迅速增大;局灶性膽囊壁增厚,厚度>4mm。


膽囊息肉大多由B超發現,然後由增強CT/MRI明確類型和性質。對於檢查不能除外癌變可能、廣基底以及存在癌變高危因素的膽囊息肉,建議手術,術後每隔3~6個月B超複查。


腸鏡常報告「息肉」,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和腺瘤性息肉。炎性(假性)息肉、錯構瘤,一般不會癌變,而腺瘤有癌變風險。


2020年3月,一項由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開展,在線發表於《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研究表明:


管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絨毛狀腺瘤都會增加結直腸癌風險,結直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分別為2.7%、5.1%、8.6%。


癌變風險因素:


大小、數量、病理類型、不典型增生程度、性別、年齡等都是癌變風險的判斷指標。


(1)黏膜下扁平,直徑≥2cm,表面有出血、潰瘍,活動度差的,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2)隨著息肉數量增加,絨毛成分增多,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


所以建議,腸鏡活檢為腺瘤性息肉時及時治療,方法包括內鏡切除、腹腔鏡手術、藥物治療等。需注意,腸息肉切除不等於解除了癌變警報。


對於存在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的高危人群,治療後3~6月內需複查纖維結腸鏡,如為陰性,6~9月再次複查內窺鏡:


多發腺瘤;直徑≥2cm;廣基的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變者。


投稿郵箱:zhoumm@helianhealth.com

[1] Fisher, S. B., & Perrier, N. D. (2018). The incidental thyroid nodule. CA Cancer J Clin. 2018 Mar;68(2):97-105. doi: 10.3322/caac.21447.[2] 中華醫學超聲雜誌(電子版)編輯委員會淺表器官學組. (2017). 甲狀腺結節超聲診斷規範. 中華醫學超聲雜誌:電子版(4), 241-244.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7.04.001.[3] Cibas ES, Ali SZ. (2017). The 2017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 Cytopathology. Thyroid. 2017 Nov;27(11):1341-1346. doi: 10.1089/thy.2017.0500.[4] 黃香, 殷詠梅. 2018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治療指南更新要點[J]. 中華醫學雜誌, 2018(1):1213-1217.[5] Sawada S, Yamashita N, Sugimoto R,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Ground-Glass Opacities Detected Using CT Scanning. Chest 2017; 151:308.[6] 呂文才, 賈莉, 溫爽,等. 從膽囊癌的高危因素看膽囊息肉的外科處理策略:是否大於1 cm的膽囊息肉都需要手術?[J]. 中華肝膽外科雜誌, 2017, 23(12):861-864.[7] Song M, et al.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fter polypectomy:a Swedish record-linkage study.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 Mar 16. pii: S2468-1253(20)30009-1.

相關焦點

  • 0.5公分也有危險?查出結節、息肉,警惕這些癌變風險!
    最初大伯發現這個病變時,它還是個直徑0.5釐米的息肉,若能在良性息肉階段接受腸鏡下超微創切除,完全可治癒!可當時大伯並不重視,導致了不好的結局。癌症、腫瘤並不是一瞬間長大的,通常,它們由常見的息肉、結節演變而來。然而,良與惡、切與不切,判斷起來也並不是單純「看大小」。體檢查出息肉、結節,究竟哪些更危險?
  • 結節、息肉、囊腫是不是腫瘤先兆? 轉移徵象?要不要切除?
    結節、囊腫和息肉等似乎已經成為檢查結果中的「常客」,人們常為了它們惴惴不安,擔心發生癌變。對於腫瘤患者來說,也擔心結節等會不會是腫瘤出現了轉移。那麼到底它們是否會癌變,遇到了要怎樣處理呢?
  • 結節、增生、息肉,到底用不用治?這一篇全看懂!
    肺結節90%以上是良性的,小於6毫米的肺結節,肺癌概率不到1%;直徑在6~8毫米之間的肺結節,肺癌概率在0.5%~2%;直徑大於8毫米的肺結節,肺癌概率大於3%。膽囊息肉:1釐米以下不用手術膽囊息肉其實就是膽囊黏膜上隆起的一個「肉疙瘩」,算是良性腫瘤,是否會發生癌變,主要取決於息肉的大小。
  • 結節、增生和息肉,哪種要治,哪種不要治,本文有答案?
    體檢是我們預防疾病的一個好方法,不過有些時候,當我們拿到體檢單的時候,往往會有一些疑惑,看見體檢單上面一些陌生的字眼可能會感到害怕,比如結節、增生和息肉。首先我們先來看結節。常見的結節有肺部結節、甲狀腺結節。有些人擔心甲狀腺結節會惡化成腫瘤,其實是我們多慮了,甲狀腺結節發生惡化的機率很小,甲狀腺結節90%以上都是良性的,並不需要我們過於擔心並不需要我們過於擔心,它的生成原因一般是因為平時的工作壓力過大,或者自己平時精神過於緊張緊繃,所以建議大家,平時適當的放鬆一下自己,緩解工作生活中的壓力。其次就是肺部結節。
  • 體檢查出結節,真的會癌變嗎?別慌,這樣處理就對了!
    體檢報告上有一個常客——結節,比如肺結節、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聽說,結節是介於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之間的疾病,有癌變的可能,因此很多人都談結節色變。那麼,體檢查出結節,真的會癌變嗎?要注意什麼呢?結節是什麼?結節從形態上講是一種球狀或者近球狀的突起物,從觸覺上說就是一個小腫塊,可見於體內多個器官,如肺、甲狀腺、肝臟、乳腺等。
  • 5種良性病變,若長期拖著不治,可能會發生癌變,早治會更安心
    5種良性病變,若長期拖著不治,可能會發生癌變,早點治會更安心,此文就具體向大家介紹一下。哪5種良性病變,若長期拖著不治,可能會發生癌變?第1種:皮膚上的交界痣。如果經常受到刺激,反覆摩擦,癌變機率還會更高。第2種: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結節多數都是良性的,僅有一小部分會誘發甲狀腺癌,查出甲狀腺結節後,即便是良性,也不能不管不顧,要及時治療,定期檢查,了解結節的體積變化,預防癌變。
  • 查出直腸息肉之後...
    那麼直腸息肉嚴重嗎?      直腸息肉是生長在直腸內的一種增生性的組織,直腸的長度是12到15公分,除肛管以外其餘的地方都可以長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的發病原因大多都是由於直腸炎長期未得到了控制,直腸炎炎症增生成為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可分為四種類型,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管狀腺瘤性息、肉絨毛膜狀息肉前兩種息肉比較安全,不容易惡變。
  • 查出肺結節,離肺癌還有多遠?這4種結節要警惕,很危險!
    看到體檢CT報告上出現「肺磨玻璃樣結節」「雙肺多發小結節」的字眼,你的心是不是突然緊張起來,什麼是肺結節?我是不是離肺癌不遠了?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肺結節。什麼是肺結節?吸菸是一個重要因素,空氣、粉塵汙染等,肺有自淨功能,但是如果超出了肺部本身的淨化能力就有可能形成結節,其次,肺部的感染也會導致肺結節。
  •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您詳細回答
    其中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癌變率10%~20%,且結腸息肉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且生長相對緩慢,易被忽視。 腺瘤息肉多大會癌變? 腺瘤息肉多大會癌變目前並沒有準確的說法。但有報導大腸腺瘤癌變與腺瘤大小有關,腺瘤越大,癌變概率越大。一般認為直徑>50px的結腸息肉的癌變率達10%。
  • 查出直腸息肉之後……
    很多人得知自己患有直腸息肉疾病之後,總是萬分的擔心,使自己的心情非常鬱悶,殊不知抑鬱的心情會加重病情的發展,所以對於病情的發生一定要正確面對。那麼直腸息肉嚴重嗎?黑龍江東大肛腸醫院醫生為我們帶來了直腸息肉的一些發病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 身上多長了一塊肉,沒想到癌變了!很多人都有,真要小心點
    但還有一些增生是很可怕的,它們容易出現癌變,因此大家對於這類增生一定要引起警惕,比如腸道息肉。 當王先生被診斷為結腸癌時,他後悔莫及,不是因為未能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而是早在幾年前,他總是往廁所跑,但又不是腹瀉,感到很奇怪,所以去醫院做過檢查,結果發現有大腸息肉。 當時醫生建議可以切除。
  • 乳腺結節癌變的風險有多大?超聲能篩查出乳腺腫瘤嗎?
    乳腺結節是指發生在人的乳房部位凸起的物質,乳腺結節的直徑一般會超過一釐米,並且生長在人的淺表部位,用手可以觸摸到。如果我一直比較生病,卻直徑小於一釐米的結節,是沒有辦法觸摸確診的,只能通過醫學上的的影像檢查,可以發現,常見的乳腺結節檢查有出現超聲和乳腺x射。
  • 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惡性結直腸息肉指腫瘤侵及黏膜下層但未達固有肌層的病變,TMN分期pT1,也稱黏膜下層浸潤性病變。黏膜下層的腫瘤浸潤可能導致淋巴血管轉移,結直腸息肉的癌變率約0.2%-5%。如何通過內鏡下特徵,判斷息肉應直接交給外科手術還是予以內鏡切除?內鏡切除後結合病理結果,應繼續內鏡監測還是追加外科手術?這些都是臨床上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
  • 女子咽喉不舒服,到醫院查出甲狀腺癌,醫生:3個信號不能輕視
    醫生提醒:3個異常表現,考慮是甲狀腺有疾01長了單個的甲狀腺結節,邊緣不清楚,體積越來越大甲狀腺癌跟甲狀腺結節有一定的關係,雖然大部分結節都是良性,但也有惡性結節,而且也不是說良性結節最後就一定不會惡變,只要有機率,無論大小,就不能忽視。
  • 大便隱血查出腫瘤 這些體檢莫輕視
    這些檢查究竟有多不受待見?案例:氣胸手術治療前,大便潛血查出結腸腫瘤最近,我院頸胸外科接診了一位60歲的徐先生,由於氣胸需要手術治療。在手術之前例行的常規檢查中,大便隱血提示陽性。頸胸外科黃國強醫生介紹,這位病人在排除食物和藥物的幹擾之後,仍然查出大便隱血,這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因為造成腸道出血的原因有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痔瘡,腸道息肉、腺瘤腸道癌腫等。
  • 6%左右的人CT查出肺結節,肺結節分為3類,這類結節惡性概率高
    肺部結節是影像學上一個密度增高的陰影,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我們在還不能明確診斷它是某一種疾病的時候,給它起名叫結節。 做CT檢查時,大約有6%左右的人發現肺部有一個單發或多發的結節,即使是一個普通的X線胸片或胸透,也有二百分之一左右的機率檢出肺結節。
  • 警惕!一家銀行106人查出肺結節,3人確診肺癌!肺結節離肺癌究竟有...
    106人查出肺結節,3人確診肺癌!據了解,2019年5月開始,常熟農商行金融科技總部人員(行員、合作外包公司人員)陸續搬入新裝修的蘇州2.5產業園M3棟大樓進行辦公剛搬入時,就有員工提出辦公室有較強裝修異味。
  • 腸鏡查出息肉,要不要立刻切除?這三種息肉最好別拖,有病變風險
    一個成年人的腸道總長度,大約是人身高的5-6倍。腸道在人體內存在的意義,除了消化和吸收營養之外,還負責排出食物殘渣以及代謝廢物、毒素。有數據統計表明,我國將近70%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腸胃疾病,而每年新增的大腸癌患者就達到了將近40萬人!
  • 體檢查出肺結節,大媽心慌交待「後事」 結節≠癌!九成肺結節與癌無關
    十年前她就在體檢中查出3mm大的肺部小結節,由於年輕時曾患肺結核,醫生懷疑為痊癒後留下的瘢痕,定期隨訪也都沒什麼變化。可這次檢查肺結節有增大的趨勢,醫生眉頭微微一皺,周婆婆的心便跟著七上八下。雖然醫生建議繼續觀察,但周婆婆卻難淡定了,失眠越發加重,一晚上睡眠不足四五個小時,成天唉聲嘆氣,有時還對女兒交待「後事」。
  • 體檢查出甲狀腺結節怎麼辦?會癌變嗎?應該如何治療?
    很多人一拿到體檢報告,看到「甲狀腺結節」五個字就「方」了。「我身體很好啊,平日一點感覺都沒有,怎麼就長出甲狀腺結節了呢?」甲狀腺結節會不會癌變?需不需要治療?今天,小南就為大家揭開甲狀腺結節的神秘面紗。什麼是甲狀腺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