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的李大伯(化名),因大便次數增多伴反覆便血來醫院看病,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個直徑4釐米的腫物,表面已糜爛壞死!活檢結果:直腸癌!
最初大伯發現這個病變時,它還是個直徑 0.5釐米的息肉,若能在良性息肉階段接受腸鏡下超微創切除,完全可治癒!可當時大伯並不重視,導致了不好的結局。
癌症、腫瘤並不是一瞬間長大的,通常,它們由常見的息肉、結節演變而來。然而,良與惡、切與不切,判斷起來也並不是單純「看大小」。
體檢查出息肉、結節,究竟哪些更危險?哪些情況要小心癌變?哪些不用擔心?常見的這 6 種了解一下。
通常體檢時做胸片或者胸部CT,部分人會發現有肺部結節。如果是做的胸片,那建議再去做個胸部低劑量螺旋CT,看得更清楚,否則容易漏診。
在2019年肺癌防治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助理、胸外科主任高樹庚教授就肺結節相關問題作出了如下說明:
如果一個結節長得非常慢,多半是良性的,即使是惡性,也是惡性程度較低的結節,一般不需要處理。如果結節明顯增大,則惡性程度較大,需進行治療。
除了生長情況,高危因素、CT 特徵也在評估之內。
這些情況要注意:
(1)肺結節的惡性率隨年齡增長明顯升高,35~49歲肺結節人群惡性率為5~15%,50~59歲惡性率約43%,60~69歲約50%,70歲及以上可達80%。
(2)有長期的吸菸史,特別是正在吸菸的人惡性率相對更高。
(3)CT特徵中,肺結節大小、邊緣、部位均作為惡性病變的預測因素。
5~8mm的結節惡性率為2~6%,9~20 mm惡性率約18%,大於 20 mm惡性率高於50%。
結節邊緣不規則,如呈毛刺徵、放射冠徵,或位於肺上葉,則惡性風險更高。
(4)根據密度,肺結節分為實性結節和磨玻璃結節。實性結節多由腫瘤導致,但是否惡性需結合大小等因素判斷,若>10mm,可穿刺活檢明確診斷。
70%的磨玻璃結節發展很慢,及時去醫院進行複查是上上策。
結節在5~8 mm之間時,建議每6~12個月去做一次胸部薄層CT檢查;快速增大至>10mm時,宜手術切除。
女性在體檢時查出來最多的就是乳腺結節,它可見於乳腺增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癌等。如何確定乳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呢?
若首次B超發現結節,先2~3個月複查1次,等月經結束後1周做,此時乳腺小的病變更容易顯示。如果結節大小沒有變化,複查間隔延長至6個月到1年。
這些情況要警惕:
(1)B超報告有如下關鍵詞需警惕惡性可能:形態不規則、呈小分葉毛刺狀或蟹足樣、縱橫比大於1、簇狀細小鈣化、後方衰減。
(2)B超報告頁也會寫明BI-RADS分類,根據2018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治療指南,如果分類為4~5類,須完善組織穿刺活檢;
如果分類為6類,建議無手術禁忌的情況下手術切除。
但是,超聲對於小於1mm細小鈣化點的觀察不如鉬靶,對巨大的乳房病灶也難以確診,因而經醫生評估後,還可能會需要做鉬靶檢查或磁共振檢查。
發現甲狀腺結節,最重要的是鑑別良惡性。
癌變風險因素:
(1)環境、個人、家族因素
受過核電站洩漏、頭頸部放療、男性、結節長得很快,以及症候群如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II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都應被考慮在風險因素內;
(2)結節本身:惡性結節一般不光滑、活動度差、質硬,吞咽、發聲、呼吸困難可能與壓迫或癌症侵犯周圍組織相關。
(3)檢查判斷:
實驗室檢查包括甲狀腺素水平、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等。
超聲是甲狀腺疾病首選的影像學檢查,當超聲顯示微鈣化、低回聲、邊緣不規則(浸潤性、小分葉或毛刺樣)、縱橫比大於1,提示惡性可能。
提示惡性可能的結節應接受甲狀腺細針穿刺抽吸活檢。根據Bethesda病理診斷分級處理意見,良性結節每隔6~12個月進行臨床及超聲隨訪。
可疑惡性、惡性或持續不確定其性質的結節,應行腺葉切除或全切。
胃息肉,一般是在胃鏡、胃腸鋇餐造影或其他原因手術時偶然發現,絕大部分胃息肉是良性的,而息肉癌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癌變風險因素:
(1)類型:腺瘤性息肉癌變率可達30~58.3%,存在時間越長,癌變風險越大。對於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異常細胞僅局限於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體的基底膜,可以內鏡下切除。
(2)大小:直徑1~2 cm的胃息肉癌變率通常為10%,大於2 cm通常為50%。
(3)形態:無蒂息肉癌變率較高,息肉呈乳頭狀者癌變率約35%,呈菜花或分葉狀者癌變率約50%。
(4)多發:多發性息肉癌變率高於單發,可以選擇分期分次切除。
總的來說,胃息肉一經發現,必須取活檢。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則上切除治療,首選內鏡治療;
如果是增生性息肉,癌變率只有0.4%左右,當其較大、糜爛明顯、伴出血、異形增生時,也需及時治療。
膽囊息肉常無症狀,大多數由B 超檢查發現。經常遇到因發現膽囊息肉而神傷的患者,其實不必。70%的膽囊息肉為假性息肉,不具有癌變可能。
癌變風險因素:
(1)炎性息肉:由膽囊結石及結石合併的慢性膽囊炎長期刺激形成,本身不會癌變,但慢性膽囊炎有一定癌變風險;
(2)息肉樣的早期膽囊癌:B超表現為單發、70%位於膽囊頸部、80%大於10mm、半數伴膽囊結石;
(3)膽囊腺瘤、腺肌增生症、腺瘤樣增生。
(4)以下任何一項都是癌變高危因素:
年齡>50歲;膽囊息肉>10mm;合併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單發或無蒂息肉且迅速增大;局灶性膽囊壁增厚,厚度>4mm。
膽囊息肉大多由B超發現,然後由增強CT/MRI明確類型和性質。對於檢查不能除外癌變可能、廣基底以及存在癌變高危因素的膽囊息肉,建議手術,術後每隔3~6個月B超複查。
腸鏡常報告「息肉」,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和腺瘤性息肉。炎性(假性)息肉、錯構瘤,一般不會癌變,而腺瘤有癌變風險。
2020年3月,一項由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開展,在線發表於《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研究表明:
管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絨毛狀腺瘤都會增加結直腸癌風險,結直腸癌10年累積發病率分別為2.7%、5.1%、8.6%。
癌變風險因素:
大小、數量、病理類型、不典型增生程度、性別、年齡等都是癌變風險的判斷指標。
(1)黏膜下扁平,直徑≥2cm,表面有出血、潰瘍,活動度差的,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2)隨著息肉數量增加,絨毛成分增多,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
所以建議,腸鏡活檢為腺瘤性息肉時及時治療,方法包括內鏡切除、腹腔鏡手術、藥物治療等。需注意,腸息肉切除不等於解除了癌變警報。
對於存在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的高危人群,治療後3~6月內需複查纖維結腸鏡,如為陰性,6~9月再次複查內窺鏡:
多發腺瘤;直徑≥2cm;廣基的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