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您詳細回答

2020-11-26 尋醫問藥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您詳細回答

結腸息肉為消化道常見病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式化,其發病率逐年提高。結腸息肉按組織學特徵可分為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四類。其中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癌變率10%~20%,且結腸息肉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且生長相對緩慢,易被忽視。

腺瘤息肉多大會癌變?

腺瘤息肉多大會癌變目前並沒有準確的說法。但有報導大腸腺瘤癌變與腺瘤大小有關,腺瘤越大,癌變概率越大。一般認為直徑>50px的結腸息肉的癌變率達10%。另有研究顯示,在640例結直腸息肉患者中,直徑<25px的腺瘤息肉沒有發現癌變,而直徑≥50px者癌變發生率為7.95%,表明腺瘤息肉癌變率與息肉大小呈正相關。

腺瘤息肉癌變好發部位

多數研究表明,直腸和左半乙狀結腸是腺瘤息肉癌變的好發部位。直腸的腺瘤息肉癌變率高於左半結腸,這可能與腸內容物在直腸、左半結腸滯留時間過長,大量致癌物質長時間刺激上皮細胞有關。因此,老年人群需定期進行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腺瘤息肉應儘早切除。

腺瘤息肉與飲酒、吸菸的關係

有報導,乙醇的攝入增加了結腸腺瘤癌變風險,主要是由於乙醇脫氫酶在此過程中發揮了多態性調節功能。另有研究顯示,吸菸所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與結直腸癌變潛在相關,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大腸管狀腺瘤癌變危險性高於非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腺瘤息肉與時間的關係

腺瘤息肉是從「大腸腺瘤→癌」的序貫演化這一變化過程已得到分子水平結果的證實,大致經過增生性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早期癌→浸潤癌的過程,此腺瘤→癌的演變過程有報導約需7~12年。但如果有腸息肉家族史,年齡大於50歲,出現消化道症狀如腹瀉、便血、黑便時,仍應及時行腸鏡檢查。

除此以外,腺瘤性息肉的癌變傾向還與其病理類型、遺傳因素有關,並存在性別、年齡和部位的差異。結直腸鏡檢查以及對息肉病變活檢能夠及時發現早期癌變,因此廣泛開展全結直腸鏡篩查並積極治療腸腺瘤息肉是控制、減少結直腸癌發病的重要措施。

值得提醒的是,早期腸癌臨床症狀往往不明顯或不典型,較難發現,常與痔瘡、腸炎等相混淆。也有很多人對大便性狀和習慣的改變不予重視,以為和飲食有關不去就診,或怕做腸鏡檢查而耽誤病情,因此若有大便習慣改變、消瘦、腹痛等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行腸鏡檢查。這些警戒並非危言聳聽,現實生活中確實很多腸癌患者一開始以為是痔瘡等小問題,但後期病情越來越嚴重,一檢查發現確實是腸癌,希望大家能轉發這一科普知識,幫助身邊更多的朋友。

相關焦點

  • 冷靜而嗜血的潛伏者——腺瘤性息肉
    腸息肉籠統的可以分為好的和壞的兩類,好的一般不會癌變,後者即腺瘤性息肉。研究發現,有80~95%的結直腸癌是由腺瘤性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一般經歷: 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的過程,一般需要5~30年的時間,甚至更長。
  • 腸癌早期90%都是腸息肉,有這些症狀,早點發現還不晚!
    可以說結直腸癌已經逐漸成為人們需要高度重視和預防的癌種之一。 腸癌的誘發因素 目前腸癌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研究透徹,推測跟以下幾種因素有關:大腸慢性炎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腺瘤、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血吸蟲病、盆腔放射、吸菸)等等,此外,環境因素例如土壤中缺鉬也可能與大腸癌發生有關。
  • 腸鏡查出息肉,要不要立刻切除?這三種息肉最好別拖,有病變風險
    即便是有輕微不適,在聽到需要腸鏡檢查時,部分人還會產生退縮心理!殊不知,腸鏡就是篩查大腸癌的最佳方式,它能直接觀測腸道環境,並及時發現微小病灶。有科學研究表明,腸鏡篩查大腸癌的準確率,能達到99%以上。而且,從健康腸道發展至癌變,有多個因素影響,比如腸道內的息肉發展,就是癌變因素之一!腸道息肉本身有多個種類,這包括了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等。
  • 做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如何才能不讓腸息肉復發?看醫生怎麼說
    通俗點來說,腸息肉就是在腸道上多了一些小顆粒或小東西。腸息肉分為良性和惡性,具體而言則包括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性息肉等等。近些年來,腸息肉發病率也在慢慢增加,而且以男性居多。腸息肉的發病部位主要在結腸和直腸,一般分為兩種,即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 大腸息肉知多少?
    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黏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最常見的息肉類型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無害,很少癌變。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可分為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種。
  • 查出結節、息肉,警惕這些癌變風險!
    結節在5~8 mm之間時,建議每6~12個月去做一次胸部薄層CT檢查;快速增大至>10mm時,宜手術切除。女性在體檢時查出來最多的就是乳腺結節,它可見於乳腺增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癌等。如何確定乳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呢?
  • 查出結節、息肉,警惕這些癌變風險!
    2、B超報告頁也會寫明BI-RADS分類,根據2018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治療指南,如果分類為4~5類,須完善組織穿刺活檢;如果分類為6類,建議無手術禁忌的情況下手術切除。對於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異常細胞僅局限於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體的基底膜,可以內鏡下切除。2、大小:直徑1~2 cm的胃息肉癌變率通常為10%,大於2 cm通常為50%。3、形態:無蒂息肉癌變率較高,息肉呈乳頭狀者癌變率約35%,呈菜花或分葉狀者癌變率約50%。
  • 結節、息肉、囊腫是不是腫瘤先兆? 轉移徵象?要不要切除?
    結節、囊腫和息肉等似乎已經成為檢查結果中的「常客」,人們常為了它們惴惴不安,擔心發生癌變。對於腫瘤患者來說,也擔心結節等會不會是腫瘤出現了轉移。那麼到底它們是否會癌變,遇到了要怎樣處理呢?
  • 疫情期間不方便複查腸鏡,腸道息肉會不會長出來?醫生給你解心疑
    最近由於疫情防控需要,很多醫院都把人員力量集中在發熱門診和肺炎病例的就治上,其他科室都處於半停診的狀態。這讓很多年前想著過完春節去複查腸鏡的人心生焦慮,生怕耽誤了自己的檢查讓息肉復發,甚至癌變。今天就有一位老患者跟我諮詢腸息肉的事情,雖然我已不在臨床一線,但是這些信任我的老患者們依然會在檢查前聯繫我,讓我出出主意。
  • 膽囊息肉的檢查診斷
    三、膽囊息肉的分類 1.非腫瘤性病變 :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國外19 9 5年報告 ,膽固醇息肉佔膽囊息肉樣病變的 65%,國內報告的 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佔 62. 5%。其次為炎症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
  • 切完息肉多久複查腸鏡?看看最新指南怎麼說
    原創 陳晨 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收錄於話題#指南速遞9個為權衡安全性和風險,減少資源浪費,息肉切除術後監測應相對保守和有選擇性。切完腸息肉多久來複查?這是消化科醫師常常需要解答的問題。
  • 體檢發現腸息肉怎麼辦?看海醫二院專家如何解答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去體檢,但很多人看到體檢結果上有「腸息肉」字樣後都會感到恐慌,常常會拿著報告向醫生諮詢:息肉發現時是否一定要摘除?內鏡下手術和開腹手術哪個好?手術後息肉還會再長出來嗎?息肉是不是會癌變?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李平副主任醫師帶大家了解腸息肉。  腸息肉是啥?
  • 腸道息肉長度超過2釐米需檢查
    醫院一天做120個腸鏡檢查,幾乎有100人有息肉單發的多發的、腸炎、大面積潰瘍、腫瘤等問題,當然,這個高比率跟大多數腸鏡人本來就會有一些症狀有關係。另一方便,吃得越來越精細,腸道有問題的人的確越來越多。腸癌也處於高發期,中心醫院每年就能做400多例結直腸腫瘤手術,2012年,全市腸癌手術每年接近1600例。  腸癌高發,與飲食過於精細、大魚大肉、醃漬食品、化學農藥等都有關係。
  • 結節、增生、息肉,到底用不用治?這一篇全看懂!
    只有少數結節體積過大致使呼吸、吞咽困難,蔓延到胸腔,或高度懷疑其為惡性時,才需要進行必要的手術治療。而一些體積較小且對身體沒有明顯影響的結節,一般無需處理。肺部結節:小於8毫米不用怕看到體檢單上「肺小結節」字樣不用過於提心弔膽,因為肺部結節可能是肺炎、肺結核,也可能是以前肺結核留下的疤,而真正是肺癌的比例很小。
  • 查出直腸息肉之後...
    那麼直腸息肉嚴重嗎?      直腸息肉是生長在直腸內的一種增生性的組織,直腸的長度是12到15公分,除肛管以外其餘的地方都可以長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的發病原因大多都是由於直腸炎長期未得到了控制,直腸炎炎症增生成為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可分為四種類型,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管狀腺瘤性息、肉絨毛膜狀息肉前兩種息肉比較安全,不容易惡變。
  • 一查就是腸癌晚期?溫醫大附一院萬餘例數據告訴你,這項檢查怎麼...
    >例成人腸鏡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我院腸息肉、腺瘤和進展期腺瘤的檢出率分別為23.9%、13.3% 和3.5%。雖然腸息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但有一些因素會增加患腸息肉的風險,進而發展為結腸癌。 家族史是息肉和結腸癌的關鍵危險因素。
  • 四種腸道息肉一旦發現,最好及時切除,一拖再拖會變成惡性腫瘤
    第一,病檢提示為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時切除,因為腺瘤性息肉轉化成癌症的風險最高,所以如果發現了大腸息肉,而且病檢提示為腺瘤性息肉,就應該及時切除,避免惡變。
  • 從息肉到瘤變,你有10...
    兩年中,小夥反覆便血,直到出現腸梗阻入院,才發現是結腸癌,此時腫瘤已經有拳頭那麼大,屬於晚期腸癌,並且癌細胞已經侵入到胰腺。吳國生教授為小夥手術切除了腫瘤,並切除了其二分之一的大腸。比較幸運的是,小夥子目前已度過5年生存期,沒有復發情況。這麼年輕為什麼會有腸癌?吳國生教授了解到,小夥是公務員,工作穩定,日常吃的方面沒有特別的地方,也沒有腸癌家族史。
  • 14個腸鏡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這22種情況必須查個腸鏡!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胃腸鏡的重要性,也使許多人避免了悲劇的發生。但是還有有更多的人需要了解和普及。」一天14個腸鏡檢查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很多人還不了解腸息肉,腸息肉大致上分為兩類:一類叫做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另一類叫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鋸齒樣病變、側向發育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這些息肉從理論上講,只要時間足夠,100%會癌變。息肉在50歲以後的人群中,很多人都有,公開文獻資料是檢出率67%。
  • Septin 9 基因甲基化大腸癌檢測適合哪些人群?
    腸癌包括了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腸癌從正常腸上皮過渡增生上皮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癌的演變過程已較清晰,一般需10年以上。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腸癌的發生與環境、飲食和遺傳因素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