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如何才能不讓腸息肉復發?看醫生怎麼說

2020-12-05 小方聊健康

現代社會,很多人的健康意識大大增強,做腸鏡檢查的人群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做了腸鏡檢查的人在拿到腸鏡報告時,面對報告寫的「腸道息肉」診斷往往一臉茫然,心裡有很多疑問:什麼是腸息肉?是否意味著腸道腫瘤?如何避免復發?這裡不妨初步和大家一起看看腸息肉的那些事兒。

什麼是腸息肉?

腸息肉就是我們腸道黏膜上一些因為各種原因發生的病變。通俗點來說,腸息肉就是在腸道上多了一些小顆粒或小東西。腸息肉分為良性和惡性,具體而言則包括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性息肉等等。

近些年來,腸息肉發病率也在慢慢增加,而且以男性居多。腸息肉的發病部位主要在結腸和直腸,一般分為兩種,即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一般情況下,腸息肉的治療方式有兩種:內鏡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內鏡治療是切除腸息肉的主要方法。但特別需要提醒的是,並非所有腸息肉都需要切除,有些情況下,腸息肉切除之後,反而增生更多,但有時必須切除,切除後可以避免息肉增多或增生,從而避免復發。

有什麼方法不讓腸息肉復發?

腸息肉不一定都發展成腸癌,但腸癌大部分都由息肉發展而成!腸息肉即使被切除了,但還是存在復發的可能性,所以定期複查、儘量改善生活方式預防復發就顯得至關重要。

1.定期複查

一般而言,有腸息肉病史的患者,都應該做到定期複查。單發息肉切除、病理檢查證明是良性腸息肉的,開始每年只需檢查一次腸鏡,連續兩到三年複查顯示沒有復發,說明該患者腸息肉復發的概率較小,之後可以改為每五到十年查一次。對於術後病理提示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易復發和癌變,有條件者根據個體情況應更加密切地複查。

2.注意飲食

飲食應以清淡為原則,少吃過甜、過鹹、過黏或過油膩的食物。特別需要注意,儘量避免過多吃畜類肉(紅肉),研究表明,紅肉吃得過多是腸癌誘因之一。

中醫學認為,可多食用具有健脾、化痰、除溼功效的食物,如白果、大棗、薏米、赤小豆、白蘿蔔、扁豆、蠶豆、洋蔥等。此外,應該要多攝入膳食纖維。如果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則不利於有害物質的排洩,增加腸息肉的發生率。

3.戒菸限酒

菸酒是公認的致癌物!長期大量飲酒、吸菸,可降低機體免疫力,增加腸息肉發生率。同時,多進行戶外活動,堅持體育鍛鍊,控制體重,有利於預防息肉和延緩息肉復發。

總之,不讓腸息肉復發難以完全避免,因此強調定期複查,可以及時幹預惡性息肉,避免其發展成腸癌。此外,通過注意飲食、少吃紅肉、戒菸限酒、多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預防腸息肉的發生和降低腸息肉復發概率。

#百裡挑一#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對圖片作者表示感謝,如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聯繫我,我將刪除。)

相關焦點

  • 腸鏡發現腸息肉是怎麼回事?怎麼切個息肉還要另外收費
    "醫生,你幫我看看這個報告,我這個腸鏡發現有息肉,還好幾個呢,息肉是已經切了,但是為什麼還要叫我去補交治療費用?"一位阿姨急衝衝的從消化內鏡室小跑過來,並且跟我抱怨。腸鏡一般指的是大腸鏡,不包括小腸鏡。小腸很長,可以達到5-7米,做小腸鏡難度大,發病的機會也沒有結腸和直腸的大,一般考慮有腸道疾病的,先看結腸和直腸,有需要才去做小腸鏡或者膠囊內鏡。腸息肉是怎麼回事?息肉是人體正常組織上生長出來的小腫物。
  • 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讓腸息肉復發?你真的知道嗎?今天告訴各位答案
    腸息肉有很多種的類型,有的腸息肉它本身就不容易復發,而有的腸息肉就比較容易復發,有一定的復發機率,當然有部分跟我們有沒有把它切除乾淨有一定的關係!那麼到底哪些腸息肉就比較容易復發了?哪些就不容易復發?真有什麼辦法可以不讓我們的腸息肉復發嗎?我們今天就來詳細的聊一聊這個話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腸息肉是怎麼回事?
  • 有腸息肉的人,身上出現3個異象,最好去做個腸鏡檢查,不要拖!
    結腸息肉是因為腸黏膜長時間受到炎症刺激所引起的增生,早期症狀並不是很明顯,當病情嚴重時才會出現間歇性便血或胸口悶脹。需了解結腸息肉相關的症狀,能快速做診斷和治療,防止發生癌變。所以適當的了解結腸息肉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哪些因素會導致結腸息肉的發生呢?
  • 體檢發現腸息肉怎麼辦?看海醫二院專家如何解答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去體檢,但很多人看到體檢結果上有「腸息肉」字樣後都會感到恐慌,常常會拿著報告向醫生諮詢:息肉發現時是否一定要摘除?內鏡下手術和開腹手術哪個好?手術後息肉還會再長出來嗎?息肉是不是會癌變?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李平副主任醫師帶大家了解腸息肉。  腸息肉是啥?
  • 這種「腸息肉」,萬萬切不得!
    所以一旦被發現,醫生都會建議予以切除。 但是有一種「息肉」,可千萬切不得。急性憩室炎並發腸梗阻 國內憩室病引起完全性結腸梗阻者不多見,但由於水腫、痙攣和憩室炎的炎症變化所致的部分梗阻則是常見的。 6. 憩室出血 結腸憩室出血較常發生於老年人,發生的部位是靠近穿經腸壁的血管處。
  • 疫情期間不方便複查腸鏡,腸道息肉會不會長出來?醫生給你解心疑
    這讓很多年前想著過完春節去複查腸鏡的人心生焦慮,生怕耽誤了自己的檢查讓息肉復發,甚至癌變。今天就有一位老患者跟我諮詢腸息肉的事情,雖然我已不在臨床一線,但是這些信任我的老患者們依然會在檢查前聯繫我,讓我出出主意。這位老人家此前在我這裡做過多次腸鏡檢查,每次都能夠發現幾枚息肉,由於家中的一位兄弟之前是因為大腸癌離世,因此老人對於腸道息肉非常的在意。
  • 大腸息肉知多少?
    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黏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最常見的息肉類型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無害,很少癌變。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可分為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種。
  • 冷靜而嗜血的潛伏者——腺瘤性息肉
    這時的我們開始疲於做各種檢查,做手術,化療,放療,但已經於事無補,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凋謝。 所以,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長了息肉,只有在腸鏡檢查時偶然發現。不同的腸息肉癌變程度不一樣 1.增生性息肉: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
  • 切完息肉多久複查腸鏡?看看最新指南怎麼說
    近年來的數據不斷驗證這一觀點,過度的腸鏡監測並不能彌補首次腸鏡質量的不足。一項對11944名患者隨訪近8年的隊列研究表明,質量不佳的基線腸鏡可帶來息肉切除術後更高的CRC風險(未完成:HR 1.8;腸道準備不佳:HR 2.09)。三、制定監測方案的考量因素新版指南提出,息肉大小對制定術後監測方案至關重要,對息肉大小的標準化測量亟待解決。
  • 做腸鏡發現息肉就一刀切掉?千萬不要武斷!
    因為隨著我們醫學知識的普及,老百姓對於結腸鏡也是越來越接受,有一些高危人群,主動去做腸鏡的篩查,但是做腸鏡的過程中發現息肉了,到底是直接給它切掉好呢?還是取個活檢好呢? 其實這個我可以告訴大家,不能一概而論的。
  • 九旬老人患腸息肉和腸癌
    90歲的李大爺因反覆便血就診於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普外四科,經查體和腸鏡檢查,診斷患有直腸癌、結腸息肉。息肉最大者位於回盲部,大小約3釐米,隨時可能造成腸梗阻。普外科著名專家李曉陽教授與普外四科齊明主任會診後,給老人制定了個體化的「兩步走」治療方案,首先請消化科腸鏡下切除盲腸息肉,然後針對九旬老人心肺功能較差的問題,再進行全腹腔鏡直腸癌NOSES微創手術。
  • 腸癌早期90%都是腸息肉,有這些症狀,早點發現還不晚!
    更加上,早期結直腸癌可無明顯症狀,一旦發現往往已是中晚期。可以說結直腸癌已經逐漸成為人們需要高度重視和預防的癌種之一。 腸癌是最不應該發生的癌症,你知道嗎? 臨床上有句話:腸癌是最不應該發生的癌症。究其原因,是因為90%的腸癌早期都是腸息肉。如果能早發現、早介入,腸癌甚至可能不等到發生就被去除了。 腸息肉一定會癌變?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腸息肉一定會癌變。
  •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您詳細回答
    另有研究顯示,在640例結直腸息肉患者中,直徑<25px的腺瘤息肉沒有發現癌變,而直徑≥50px者癌變發生率為7.95%,表明腺瘤息肉癌變率與息肉大小呈正相關。 腺瘤息肉癌變好發部位 多數研究表明,直腸和左半乙狀結腸是腺瘤息肉癌變的好發部位。直腸的腺瘤息肉癌變率高於左半結腸,這可能與腸內容物在直腸、左半結腸滯留時間過長,大量致癌物質長時間刺激上皮細胞有關。
  • 【杏林微科普】為什麼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去做腸鏡?
    為/什/麼/需/要/做/腸/鏡 大家有沒有發現 身邊做腸鏡的朋友越來越多 大家都在做的腸鏡到底是在查什麼
  • 腸鏡查出息肉,要不要立刻切除?這三種息肉最好別拖,有病變風險
    而且,由於大腸癌早期症狀不夠典型,患者往往在早期難以發現腸道病變。即便是有輕微不適,在聽到需要腸鏡檢查時,部分人還會產生退縮心理!殊不知,腸鏡就是篩查大腸癌的最佳方式,它能直接觀測腸道環境,並及時發現微小病灶。有科學研究表明,腸鏡篩查大腸癌的準確率,能達到99%以上。而且,從健康腸道發展至癌變,有多個因素影響,比如腸道內的息肉發展,就是癌變因素之一!
  • 四種腸道息肉一旦發現,最好及時切除,一拖再拖會變成惡性腫瘤
    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發現了大腸息肉,可是問題隨之而來,發現了大腸息肉,究竟該怎麼辦呢?是切除,還是不切除,人云亦云,今天,我們就聽聽消化科醫生的建議。 醫生說,大腸息肉是腸道裡一種很常見的病變,很多人都有大腸息肉,只是絕大多數時候,大腸息肉並不會引起特殊的不適,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息肉是可能轉化成大腸癌的,對於這樣的大腸息肉,我們稱之為癌前病變,由於轉化成腸癌的風險比較高,所以對於這種息肉,一定要及時切除。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大腸檢查還會刺激到腸黏膜,在檢查過程中還可能會造成一些出血性的創傷。腸鏡檢查這麼辛苦,還是會有很多人不得不去做腸鏡檢查,因為大腸癌的患病率已經排名癌症的第三名,死亡率也是高居第二位。而大腸癌又是癌症中最笨的一種癌症,比較容易預防,因為大腸癌大部分都是由腸息肉惡化轉變而成的,只要我們可以發現腸息肉,做手術進行切除,就能起到預防和組織癌變的效果。
  • 14個腸鏡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這22種情況必須查個腸鏡!
    而檢查結果令人吃驚:14人全部發現息肉(全部是腺瘤),大腸癌的前身90%是腸息肉演變的,其中確診直腸癌合併息肉1例。很多人還不了解腸息肉,腸息肉大致上分為兩類:一類叫做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另一類叫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鋸齒樣病變、側向發育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這些息肉從理論上講,只要時間足夠,100%會癌變。息肉在50歲以後的人群中,很多人都有,公開文獻資料是檢出率67%。
  • 它是醫生眼中的「傻子癌」,做一次腸鏡居然能管10年!這5類人群更要做
    入院後第2天,劉阿姨接受了高清腸鏡檢查,鏡下發現了1枚息肉,切除息肉通過病理活檢後證實為鋸齒狀腺瘤,這是一種與直腸癌關係密切的息肉…… 如果劉阿姨沒有做這次腸鏡,沒有切除息肉,數年以後,這枚息肉很有可能發展為結腸癌,使劉阿姨重蹈愛人的覆轍,想想就後怕!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清腸非常重要
    胃鏡、腸鏡一直是讓很多人聞之色變的兩種檢查,「過來人」提及時,大多用「好難受」、「痛得不得了」、「怕痛只能打麻藥」來描述,久而久之甚至到了「妖魔化」的程度。腸鏡檢查你害怕嗎?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如何選擇?如何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需要做一些什麼準備?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醫師、徐美東教授為我們一一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