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我們通常指的是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近年來發病率日益提高。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均居第5位,我國2018年結直腸癌新發病人數達到近200萬,而致死人數將近90萬。
更加上,早期結直腸癌可無明顯症狀,一旦發現往往已是中晚期。可以說結直腸癌已經逐漸成為人們需要高度重視和預防的癌種之一。
腸癌的誘發因素
目前腸癌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研究透徹,推測跟以下幾種因素有關:大腸慢性炎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腺瘤、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血吸蟲病、盆腔放射、吸菸)等等,此外,環境因素例如土壤中缺鉬也可能與大腸癌發生有關。
腸癌的「年齡歧視」和「性別歧視」
整體大數據統計,腸癌的發病年齡趨於老齡化,主要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同時,腸癌偏愛男性,男女的比例約為1.65:1。具體來說,結腸癌的男女比例大致相近,而直腸癌則以男性居多。
腸癌是最不應該發生的癌症,你知道嗎?
臨床上有句話:腸癌是最不應該發生的癌症。究其原因,是因為90%的腸癌早期都是腸息肉。如果能早發現、早介入,腸癌甚至可能不等到發生就被去除了。
腸息肉一定會癌變?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腸息肉一定會癌變。根據其癌變的可能性,我們大致將其分為兩類:腺瘤性(腫瘤性)息肉與非腺瘤樣(非腫瘤性)息肉。顧名思義,前者具有癌變的可能性,而後者癌變風險低。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成年人一般多是腺瘤性息肉,其惡變的機率與其體積大小、組織學類型和不典型增生的程度等因素相關。一般來說,當腺瘤性息肉直徑大於2CM後,其惡變的機率將可達到50%。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還會更高。
腸息肉有什麼症狀?
大部分的息肉,其實一般沒有明顯症狀,隱匿性很強。
少數息肉,可能會導致大便習慣改變(例如便秘或便次增多);
還可導致大便性狀改變(變細、便血、黏液便等);
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症狀;
有些患者因為長期便血還可能出現貧血,甚至休克;
此外還可能因為多發息肉或者息肉體積過大而引起腸梗阻;
若長蒂息肉過大還可能引起腸套疊。
腸息肉怎麼確診?
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腸息肉是腸癌的高危因素,且症狀具有較深的隱匿性,那麼我們怎麼確診?
1、直腸指診
直腸指診是最簡單、直接、經濟的檢查方式,可觸及低位息肉,但對較高位置的腸息肉一般無能為力。
2、肛鏡、直腸鏡或纖維結腸鏡可直視見到息肉
各種消化道鏡如腸鏡、肛鏡可以直接通過探頭就能看到息肉,明確息肉的性狀、大小和位置。推薦作無痛腸鏡,無痛苦,舒適性強。
3、鋇灌腸
通過鋇灌腸,即鋇劑灌腸,使得直腸、全部結腸及盲腸顯影,可顯示充盈缺損,檢查大腸各種佔位性病變(大腸癌)等。
4、病理檢查
通過病理檢查,可以明確息肉的性質,判斷是否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