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腸癌是我國患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但很少人知道的是,在我國40-74歲的人群中,有超過1.2億人屬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其中至少有600萬人腸道裡有腸癌或在早期的癌前病變。
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很容易被忽略,直到中晚期才會被發現。一旦到中晚期發現,治療也就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所以需要在生活中及時了解其可能出現的症狀,便於作出更好的預防和治療。
大便形態的改變
因為腫瘤會繼續生長,所以腸道也會產生壓力,會改變大便的形狀。例如,糞便被排成細條狀、扁平條狀等,這些都是不正常的信號。有時患者會出現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的症狀,同時總會有大便沒有排完的感覺。
便血或大便帶血
造成便血的原因很多,主要以良性病灶較為常見,例如痔瘡,肛裂,息肉,大腸發炎,大腸憩室症等。不過,出血也是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之一,因此,若出現類似症狀,別輕易自我診斷,更別因忌諱求醫而延誤確切的診斷和治療時機。
貧血
腫瘤生長需要大量血液供應。所以隨著腫瘤的逐漸增長,病人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但不是貧血越重病人越晚期。部分右側結腸癌病人往往首先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乏力、疲勞症狀。
腸梗阻
當直腸腫瘤導致腸腔狹窄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腸梗阻症狀(腹痛、腹脹、排便困難),排便前腹痛、腸鳴,排便後症狀減輕,大便可變細、帶溝槽。
當出現以上症狀的時候說明腸癌已經發展成中晚期,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在蛛絲馬跡中發現腸癌。90%的大腸癌由結腸息肉發展而來,早期結腸息肉症狀不明顯,但我們可以通過體檢及時發現腸息肉,一經發現,通過內鏡下診療技術可以完整切除。只要發現及時,不但費用低,痛苦小,而且I期腺癌5年生存率高達90%。早期篩查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但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II期、III期、IV期)了,IV期的5年生存率只有5%因此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這這5年「黃金期」!
目前腸鏡檢查被公認為是發現大腸癌唯一有效的辦法,甚至在一些發達國家及地區,腸鏡檢查已成為常規體檢項目。
專家表示,多項科學研究證實,一次高質量的腸鏡檢查,結果為陰性者在5年內,腸癌的發病率可下降45%,5-10年內,發病率降低46%,10-17年內,發病率降低54%,因此建議40歲以上從未檢查腸鏡居民至少做一次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