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如何才能不讓腸息肉復發?看醫生怎麼說
現代社會,很多人的健康意識大大增強,做腸鏡檢查的人群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做了腸鏡檢查的人在拿到腸鏡報告時,面對報告寫的「腸道息肉」診斷往往一臉茫然,心裡有很多疑問:什麼是腸息肉?是否意味著腸道腫瘤?如何避免復發?這裡不妨初步和大家一起看看腸息肉的那些事兒。
-
有腸息肉的人,身上出現3個異象,最好去做個腸鏡檢查,不要拖!
結腸息肉是因為腸黏膜長時間受到炎症刺激所引起的增生,早期症狀並不是很明顯,當病情嚴重時才會出現間歇性便血或胸口悶脹。需了解結腸息肉相關的症狀,能快速做診斷和治療,防止發生癌變。所以適當的了解結腸息肉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哪些因素會導致結腸息肉的發生呢?
-
腸鏡發現腸息肉是怎麼回事?怎麼切個息肉還要另外收費
"醫生,你幫我看看這個報告,我這個腸鏡發現有息肉,還好幾個呢,息肉是已經切了,但是為什麼還要叫我去補交治療費用?"一位阿姨急衝衝的從消化內鏡室小跑過來,並且跟我抱怨。她是肚臍旁邊疼,去年已經在縣裡的醫院做了胃鏡,胃鏡問題不大,淺表性胃竇炎。根據她的病情,我準確地判斷,她應該是腸道的疾病,給她開了腸鏡檢查。腸鏡一般指的是大腸鏡,不包括小腸鏡。小腸很長,可以達到5-7米,做小腸鏡難度大,發病的機會也沒有結腸和直腸的大,一般考慮有腸道疾病的,先看結腸和直腸,有需要才去做小腸鏡或者膠囊內鏡。腸息肉是怎麼回事?
-
疫情期間不方便複查腸鏡,腸道息肉會不會長出來?醫生給你解心疑
這讓很多年前想著過完春節去複查腸鏡的人心生焦慮,生怕耽誤了自己的檢查讓息肉復發,甚至癌變。今天就有一位老患者跟我諮詢腸息肉的事情,雖然我已不在臨床一線,但是這些信任我的老患者們依然會在檢查前聯繫我,讓我出出主意。這位老人家此前在我這裡做過多次腸鏡檢查,每次都能夠發現幾枚息肉,由於家中的一位兄弟之前是因為大腸癌離世,因此老人對於腸道息肉非常的在意。
-
腸鏡查出息肉,要不要立刻切除?這三種息肉最好別拖,有病變風險
而且,由於大腸癌早期症狀不夠典型,患者往往在早期難以發現腸道病變。即便是有輕微不適,在聽到需要腸鏡檢查時,部分人還會產生退縮心理!殊不知,腸鏡就是篩查大腸癌的最佳方式,它能直接觀測腸道環境,並及時發現微小病灶。有科學研究表明,腸鏡篩查大腸癌的準確率,能達到99%以上。而且,從健康腸道發展至癌變,有多個因素影響,比如腸道內的息肉發展,就是癌變因素之一!
-
【杏林微科普】為什麼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去做腸鏡?
為/什/麼/需/要/做/腸/鏡 大家有沒有發現 身邊做腸鏡的朋友越來越多 大家都在做的腸鏡到底是在查什麼
-
14個腸鏡中13個有癌前病變,1個確診腸癌!這22種情況必須查個腸鏡!
而這14位患者息肉檢出率則是100%,而且全部都是腺瘤性息肉,也就是常說的「壞息肉」,屬於癌前病變。當然,息肉不是一天就會癌變,從腸正常黏膜到癌形成,起碼需要5-15年的時間,我們只要在其癌變前,做一次腸鏡,就能發現並切掉它,絕除後患。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清腸非常重要
因此,人們應從50歲開始進行腸鏡檢查,如果沒有問題可以3-5年再進行腸鏡檢查。如果檢查發現了病變,例如腸子裡長了息肉,醫生會根據息肉大小或者送檢結果來判斷病情,並決定後面的結腸鏡檢查的頻率。如果檢查出的是增生息肉,可以隨訪觀察,這類息肉因不是癌前病變,不用處理,如要複查腸鏡可間隔3-5年。
-
什麼情況下需要去做腸鏡?做腸鏡需要注意什麼,不妨了解一下
慢性腹瀉指的是連續幾周出現腹瀉,恢復後反覆復發,甚至連續出現數月腹瀉,這個時候就需要做腸鏡查明具體原因。(四)、腹部腫塊。腹部出現不明腫塊,可以觸碰到,這個時候也許真的要考慮做腸鏡,因為很有可能是結腸癌或者息肉。
-
切完息肉多久複查腸鏡?看看最新指南怎麼說
近年來的數據不斷驗證這一觀點,過度的腸鏡監測並不能彌補首次腸鏡質量的不足。一項對11944名患者隨訪近8年的隊列研究表明,質量不佳的基線腸鏡可帶來息肉切除術後更高的CRC風險(未完成:HR 1.8;腸道準備不佳:HR 2.09)。三、制定監測方案的考量因素新版指南提出,息肉大小對制定術後監測方案至關重要,對息肉大小的標準化測量亟待解決。
-
做腸鏡檢查,如何減輕痛苦?幾個建議,希望你能收好
若想清楚腸鏡的臨床作用那麼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腸鏡檢查。腸鏡是一根長條且且可彎曲的纖維軟管,一般臨床醫生會將腸鏡從患者肛門部位深入直腸、大腸等部位,腸鏡軟管的末端配置的電子攝像頭可以全面的展現出結腸、大腸等是否存在潰瘍、息肉或者腫瘤等會問題,也可以利用軟管附帶的鉗子截取異常組織並進行病理化驗檢查。目前腸鏡檢查以被廣泛應用且具有四大作用。
-
為什麼到了40歲,沒症狀也必須做一次腸鏡?醫生告訴你N個不能拒絕的...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醫聯體單位關注我們,全面了解更多胃腸知識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直腸癌,因為有息肉切掉可以預防,這是癌症基本的規律,所以說結腸癌篩查是非常有效的辦法。結直腸癌,也就是大腸癌,90%就是息肉變來的。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腸鏡檢查這麼辛苦,還是會有很多人不得不去做腸鏡檢查,因為大腸癌的患病率已經排名癌症的第三名,死亡率也是高居第二位。而大腸癌又是癌症中最笨的一種癌症,比較容易預防,因為大腸癌大部分都是由腸息肉惡化轉變而成的,只要我們可以發現腸息肉,做手術進行切除,就能起到預防和組織癌變的效果。
-
做腸鏡有風險嗎?一篇文章解析為什麼醫院總是建議做腸鏡
2、腸鏡能檢查什麼疾病?任何的影像檢查,包括X線和現在很先進的CT、MRI等等,都比不上直觀的肉眼觀察,所以腸鏡是大腸癌的篩查手段。甚至結腸和直腸黏膜的微小變化都能夠被看見,這樣有助於幫助醫生診斷腸結核、腸息肉、大腸癌、腸炎等四十多種疾病。
-
這種「腸息肉」,萬萬切不得!
所以一旦被發現,醫生都會建議予以切除。 但是有一種「息肉」,可千萬切不得。一旦不慎切掉,可能就攤上大事兒了…… 先看這個病例:很有迷惑性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做好這件事非常重要
當聽到自己需要進行腸鏡檢查時,大部分人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千萬不要!畢竟這都是屬於侵入體內檢查的「內窺鏡」方式,身體莫名其妙的進入一個異物,自然會引起多個不舒服的症狀,所以患者對這種檢查都非常牴觸。不過,腸鏡檢查在很多時候,都是非常必要的篩查!
-
腸癌篩查到底做不做?怎麼做?多少歲做?看張蘇展教授全面解答
目前,中國結直腸癌高危人群早診篩查的力度和覆蓋率有待提高,而未能在發病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是造成患者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在癌變前期發現「貓膩」,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100%,但如果在晚期才發現癌變,患者五年生存率則會顯著降低。 腸癌的發展過程其實很緩慢,大概10-15年,有很多檢測窗口期,我們收治的初次確診的患者大多已經是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
總結來說:若有這些情況,還是要去做「尷尬」的腸鏡
但是如果不做腸鏡,就無法確定自己的腸道中究竟出了什麼「么蛾子」。在這些心理活動的作用下,很多人對於「究竟做不做腸鏡」這個問題反覆糾結,十分苦惱。那麼,腸道檢查一定要做腸鏡嗎?有沒有其他的檢查可以替代腸鏡呢?醫聯媒體採訪了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戴世學,與大家聊一聊做腸鏡那些事。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腸鏡?
-
什麼人能做腸鏡檢查?什麼人不能做腸鏡?醫生給出標準答案
即便如此,腸鏡檢查也是必要的,腸鏡的目的在於觀察腸道內是否有腫瘤、潰瘍、息肉等問題,以便及時做處理。現在人的飲食習慣相對不好,愛吃辛辣食物,愛吃油膩食物,腸道內或多或少會存在問題。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一輩子至少要做一次腸鏡檢查,從頭到尾了解一下腸道是否健康。但是腸鏡檢查,自身也有缺陷。
-
做腸鏡前要做哪些準備?有什麼注意事項?
不少人誤以為只有懷疑患有大腸癌才需要照腸鏡,其實腸鏡能診斷的病症非常多,包括肛門癌、息肉、腸炎、腸潰瘍等等。那麼做腸鏡前要做哪些準備?有什麼注意事項呢?,特別是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6.告知醫生自己體內是否裝有心臟起搏器或者人工關節Ⅱ.檢查前2~3日進食低渣食物,避免攝取高纖維食物,如蔬菜、生果、麥皮等Ⅲ.檢查前一日或當日只可進食流質食物,如稀粥水或肉汁等,但不要過量飲用奶類飲品Ⅳ.檢查前一晚或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