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01
什麼是大腸息肉?
大腸全長1.5米,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5部分,大腸息肉,泛指大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通俗來講,就是腸黏膜表面長了一個「突起的肉疙瘩」。這個肉疙瘩小至芝麻、綠豆、甚至大至核桃,而數量可從1個至數百上千個不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黏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
最常見的息肉類型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無害,很少癌變。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可分為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種。
02
大腸息肉的病因
(1)年齡、飲食因素與生活習慣
大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大腸息肉多見於年齡大於40歲的中老年人群。可能與中老年人胃腸動力不足、糞便長期留存腸道對黏膜反覆刺激、免疫功能低下、腸道內有益菌群數量下降、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升高等因素有關。長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者發生率較高,而吃蔬菜及維生素C多者較低。膳食中脂肪類成分超過40%是形成大腸息肉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攝入不超過膳食的15%,發病率就會顯著降低。有研究指出78.06%的大腸息肉患者抽菸年限超過30年,同時有抽菸、飲酒習慣者腺瘤性息肉發病率增加,尤其是抽菸的老年男性也增加了腺瘤性息肉的患病風險。
(2)炎症刺激經常腹瀉,腸胃不好的人,往往腸道都有一定的慢性炎症,大多數人平時可能也不會重視,總以為是拉肚子,過段時間就好了。但其實長久這樣下去,腸道的黏膜會一直受到損害,就很容易導致結腸長炎症性的息肉,比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另外,人體的膽汁代謝紊亂的時候,往往會導致膽汁酸和肝臟代謝的產物堆積在腸道內,也會誘發腸黏膜長出息肉,因此對於患有肝臟疾病的人來說,建議平時要留意腸道方面的檢查結果。
(3)基因與遺傳
大腸癌、大腸腺瘤患者的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易出現大腸息肉。提倡一人發現腸息肉,直系親屬也應行腸鏡檢查。
03
如何發現大腸息肉?
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大腸息肉最理想的檢查方法,可直接觀察到全腸道情況,同時鏡下可對病灶進行活檢。我國結腸腫瘤篩查目標人群為50~74歲人群。建議有以下情況的人群及時進行腸鏡檢查:
(1)40歲以上人群;
(2)有痔瘡和長期便血的人群;
(3)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的人群;
(4)有慢性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的人群;
(5)經常發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的人群;
(6)有慢性闌尾炎、膽囊炎或已切除闌尾和膽囊者;
(7)長期精神抑鬱、近三個月體重明顯下降的人群;
(8)肥胖者患腸癌的風險高於體重正常者。
如果腸鏡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可以後每5年再做一次。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的病人,應做好複查。單發息肉切除、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說明這個人息肉復發的概率小,之後可以改為每5-10年查一次。
04
為什麼要治療大腸息肉?
大約有60%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轉變而來的,尤其是腺瘤性的息肉,所以早期進行結腸鏡檢測,及時發現並且治療大腸息肉,可以預防部分結腸癌的發生。
05
如何治療大腸息肉?
醫生在做腸鏡檢查的時候,如果發現直徑小的息肉,可以直接腸鏡下切除,使用的是特殊的切割工具或者套索。如果是比較大的息肉,懷疑有惡變,可能要先取一部分息肉組織,拿去病理科化驗,如果證實息肉已經惡變呈癌症了,就不能切除息肉,需要做腸管切除手術。
息肉切除以後,需要把息肉送去病理科,病理科醫生會把息肉拿去化驗,明確息肉的性質,有沒有癌變。
06
如何預防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可以預防的,你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降低大腸息肉的發病機率:
(1)減少脂肪的攝入量,低脂清淡飲食,少吃豬肉、牛羊肉等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纖維的膳食。
(2)控制體重,治療肥胖,將自己的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內,體重指數BMI指數控制在18.5至23.9之間。【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 (m)^2)】
(3)戒菸,不吸菸。
(4)限制飲酒量。
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本文來源:浦東新區光明中醫醫院
小衛和小薇,祝您健康每一天!
原標題:《大腸息肉知多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