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知多少?

2021-01-13 澎湃新聞
大腸息肉知多少?

2020-09-21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01

什麼是大腸息肉?

大腸全長1.5米,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5部分,大腸息肉,泛指大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通俗來講,就是腸黏膜表面長了一個「突起的肉疙瘩」。這個肉疙瘩小至芝麻、綠豆、甚至大至核桃,而數量可從1個至數百上千個不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黏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

最常見的息肉類型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無害,很少癌變。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可分為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種。

02

大腸息肉的病因

(1)年齡、飲食因素與生活習慣

大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大腸息肉多見於年齡大於40歲的中老年人群。可能與中老年人胃腸動力不足、糞便長期留存腸道對黏膜反覆刺激、免疫功能低下、腸道內有益菌群數量下降、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升高等因素有關。長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者發生率較高,而吃蔬菜及維生素C多者較低。膳食中脂肪類成分超過40%是形成大腸息肉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攝入不超過膳食的15%,發病率就會顯著降低。有研究指出78.06%的大腸息肉患者抽菸年限超過30年,同時有抽菸、飲酒習慣者腺瘤性息肉發病率增加,尤其是抽菸的老年男性也增加了腺瘤性息肉的患病風險。

(2)炎症刺激經常腹瀉,腸胃不好的人,往往腸道都有一定的慢性炎症,大多數人平時可能也不會重視,總以為是拉肚子,過段時間就好了。但其實長久這樣下去,腸道的黏膜會一直受到損害,就很容易導致結腸長炎症性的息肉,比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另外,人體的膽汁代謝紊亂的時候,往往會導致膽汁酸和肝臟代謝的產物堆積在腸道內,也會誘發腸黏膜長出息肉,因此對於患有肝臟疾病的人來說,建議平時要留意腸道方面的檢查結果。

(3)基因與遺傳

大腸癌、大腸腺瘤患者的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易出現大腸息肉。提倡一人發現腸息肉,直系親屬也應行腸鏡檢查。

03

如何發現大腸息肉?

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大腸息肉最理想的檢查方法,可直接觀察到全腸道情況,同時鏡下可對病灶進行活檢。我國結腸腫瘤篩查目標人群為50~74歲人群。建議有以下情況的人群及時進行腸鏡檢查:

(1)40歲以上人群;

(2)有痔瘡和長期便血的人群;

(3)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的人群;

(4)有慢性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的人群;

(5)經常發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的人群;

(6)有慢性闌尾炎、膽囊炎或已切除闌尾和膽囊者;

(7)長期精神抑鬱、近三個月體重明顯下降的人群;

(8)肥胖者患腸癌的風險高於體重正常者。

如果腸鏡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可以後每5年再做一次。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的病人,應做好複查。單發息肉切除、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說明這個人息肉復發的概率小,之後可以改為每5-10年查一次。

04

為什麼要治療大腸息肉?

大約有60%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轉變而來的,尤其是腺瘤性的息肉,所以早期進行結腸鏡檢測,及時發現並且治療大腸息肉,可以預防部分結腸癌的發生。

05

如何治療大腸息肉?

醫生在做腸鏡檢查的時候,如果發現直徑小的息肉,可以直接腸鏡下切除,使用的是特殊的切割工具或者套索。如果是比較大的息肉,懷疑有惡變,可能要先取一部分息肉組織,拿去病理科化驗,如果證實息肉已經惡變呈癌症了,就不能切除息肉,需要做腸管切除手術。

息肉切除以後,需要把息肉送去病理科,病理科醫生會把息肉拿去化驗,明確息肉的性質,有沒有癌變。

06

如何預防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可以預防的,你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降低大腸息肉的發病機率:

(1)減少脂肪的攝入量,低脂清淡飲食,少吃豬肉、牛羊肉等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纖維的膳食。

(2)控制體重,治療肥胖,將自己的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內,體重指數BMI指數控制在18.5至23.9之間。【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 (m)^2)】

(3)戒菸,不吸菸。

(4)限制飲酒量。

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本文來源:浦東新區光明中醫醫院

小衛和小薇,祝您健康每一天!

原標題:《大腸息肉知多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四種腸道息肉一旦發現,最好及時切除,一拖再拖會變成惡性腫瘤
    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發現了大腸息肉,可是問題隨之而來,發現了大腸息肉 醫生說,大腸息肉是腸道裡一種很常見的病變,很多人都有大腸息肉,只是絕大多數時候,大腸息肉並不會引起特殊的不適,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息肉是可能轉化成大腸癌的,對於這樣的大腸息肉,我們稱之為癌前病變,由於轉化成腸癌的風險比較高,所以對於這種息肉,一定要及時切除。
  • 腸道息肉長度超過2釐米需檢查
    醫院一天做120個腸鏡檢查,幾乎有100人有息肉單發的多發的、腸炎、大面積潰瘍、腫瘤等問題,當然,這個高比率跟大多數腸鏡人本來就會有一些症狀有關係。另一方便,吃得越來越精細,腸道有問題的人的確越來越多。腸癌也處於高發期,中心醫院每年就能做400多例結直腸腫瘤手術,2012年,全市腸癌手術每年接近1600例。  腸癌高發,與飲食過於精細、大魚大肉、醃漬食品、化學農藥等都有關係。
  •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您詳細回答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您詳細回答 結腸息肉為消化道常見病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式化,其發病率逐年提高。結腸息肉按組織學特徵可分為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四類。
  • 冷靜而嗜血的潛伏者——腺瘤性息肉
    大腸息肉,就是在大腸黏膜表面的贅生物,發生原因不甚明了,它可以分布於結直腸的各個部位,尤以左半結腸和直腸較為多發。 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見,40-50歲檢出率可達10-30%,50歲以上檢出率高達30-80%。
  • 腸鏡發現腸息肉是怎麼回事?怎麼切個息肉還要另外收費
    腸息肉是怎麼回事?息肉是人體正常組織上生長出來的小腫物。息肉可分為多發或者單發,多見於乙狀結腸或者直腸,但橫結腸、降結腸及升結腸等各個部位均可發生。發生在直腸的為直腸息肉,發生在結腸的稱為結腸息肉,統稱腸息肉。腸息肉是為突起的腸腔良性隆起狀病變。
  • 體檢發現腸息肉怎麼辦?看海醫二院專家如何解答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去體檢,但很多人看到體檢結果上有「腸息肉」字樣後都會感到恐慌,常常會拿著報告向醫生諮詢:息肉發現時是否一定要摘除?內鏡下手術和開腹手術哪個好?手術後息肉還會再長出來嗎?息肉是不是會癌變?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李平副主任醫師帶大家了解腸息肉。  腸息肉是啥?
  • 腸癌早期90%都是腸息肉,有這些症狀,早點發現還不晚!
    腸癌的誘發因素 目前腸癌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研究透徹,推測跟以下幾種因素有關:大腸慢性炎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腺瘤、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血吸蟲病、盆腔放射、吸菸)等等,此外,環境因素例如土壤中缺鉬也可能與大腸癌發生有關。
  • 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讓腸息肉復發?你真的知道嗎?今天告訴各位答案
    腸息肉有很多種的類型,有的腸息肉它本身就不容易復發,而有的腸息肉就比較容易復發,有一定的復發機率,當然有部分跟我們有沒有把它切除乾淨有一定的關係!那麼到底哪些腸息肉就比較容易復發了?哪些就不容易復發?真有什麼辦法可以不讓我們的腸息肉復發嗎?我們今天就來詳細的聊一聊這個話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腸息肉是怎麼回事?
  • 這種「腸息肉」,萬萬切不得!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大腸息肉就是隱藏在腸道的定時炸彈,約有
  • 膽囊息肉的檢查診斷
    三、膽囊息肉的分類 1.非腫瘤性病變 :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國外19 9 5年報告 ,膽固醇息肉佔膽囊息肉樣病變的 65%,國內報告的 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佔 62. 5%。其次為炎症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
  • 安倍辭了,「黑豹」走了,看似很普通的大腸疾病,能輕鬆擊倒很多人的...
    常見於痔瘡、肛裂、直腸息肉、低位直腸癌。當便血是暗紅色時,說明血液在腸腔內停留時間稍長。常見疾病為: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或高位直腸癌、結腸息肉病等。便血呈黑色或柏油樣,通常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黑色糞便則是因為出血量較少且速度較慢,血液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
  • 腸道愛長息肉,是什麼原因?找對方式方法,或能讓腸道乾淨
    腸道中的息肉和結節令大家非常困擾,因為它有可能會發生癌變,引起腫瘤,結腸息肉就是其中之一,危害也比較大,很多結腸腫瘤的患者,因為沒有重視息肉,導致發生了癌變,只有了解長息肉的原因,才能夠做好防護。一、腸道愛長息肉,是什麼原因?
  • 檢查竟是因為鼻息肉
    什麼是鼻息肉? 『鼻息肉』是另外生長出來的一種無血液灌注的增生組織,因此外觀呈現乳白色,常見是雙側性,從篩竇長出,延伸到鼻腔,長在中鼻夾和下鼻夾之間的疾病,一般鼻孔是無法看到的,必須用鼻內鏡或CT才可確診。
  • 2歲涼山兒童便血一年 一查竟是結腸息肉在「搗鬼」
    王華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攝影報導  關於幼年性息肉 你必須知道的4點  多發生於2-10歲兒童  「實際上,成年人患結腸息肉很常見,小孩並不多。」醫生祝沛沛表示,這種幼年性息肉多發生於2-10歲兒童,新生兒則不會發生。
  • 查出直腸息肉之後...
    那麼直腸息肉嚴重嗎?      直腸息肉是生長在直腸內的一種增生性的組織,直腸的長度是12到15公分,除肛管以外其餘的地方都可以長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的發病原因大多都是由於直腸炎長期未得到了控制,直腸炎炎症增生成為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可分為四種類型,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管狀腺瘤性息、肉絨毛膜狀息肉前兩種息肉比較安全,不容易惡變。
  • 微生物中的菌落總數與大腸菌群你了解多少?
    本次小科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微生物中的菌落總數與大腸菌群菌落總數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如培養基、培養溫度和培養時間等)培養後,所得每g(mL)檢樣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總數。菌落總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食品衛生質量的優劣。造成菌落總數超標的原因:生產企業所使用的原輔料初始菌數較高,又未按要求嚴格控制生產加工過程的衛生條件。包裝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與產品包裝密封不嚴、儲運條件控制不當等有關。
  • ...癌症籠罩的家族」2名家族成員息肉惡化為直腸癌 專家:免疫治療...
    31歲的符春意和六姨李秀梅因息肉惡化為直腸癌,先後住進了海南省腫瘤醫院的同一間病房,並做了全結直腸切除術,無法保肛。面對病魔的無情,家族親戚來探望,互相鼓勵要堅強,「一定會好起來的!」除了棘手的醫療費問題,這個家族的成員最大的願望是:有專家能研究新技術,阻斷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遺傳,不要讓下一代繼續活在惶恐之中。
  • 做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如何才能不讓腸息肉復發?看醫生怎麼說
    但是很多做了腸鏡檢查的人在拿到腸鏡報告時,面對報告寫的「腸道息肉」診斷往往一臉茫然,心裡有很多疑問:什麼是腸息肉?是否意味著腸道腫瘤?如何避免復發?這裡不妨初步和大家一起看看腸息肉的那些事兒。什麼是腸息肉?腸息肉就是我們腸道黏膜上一些因為各種原因發生的病變。
  • 腸鏡查出息肉,要不要立刻切除?這三種息肉最好別拖,有病變風險
    而且,從健康腸道發展至癌變,有多個因素影響,比如腸道內的息肉發展,就是癌變因素之一!腸道息肉本身有多個種類,這包括了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和癌變有直接關係,在臨床上腺瘤性息肉又分為以下三個種類:1、管狀腺瘤:這種息肉可在患者結腸、直腸內病發,其本身屬於良性息肉種類,但卻存在一定的癌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