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研究發現嚴重病毒感染可使T細胞快速「癱瘓」

2020-12-02 中國軍網

新華社雪梨8月30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說,愛滋病病毒或新冠病毒等由病毒引起的嚴重感染可使免疫細胞T細胞快速「癱瘓」;針對相關機制而提高T細胞的活性,有助於改善相應的抗病毒療法和抗癌療法。

T細胞是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在嚴重的病毒感染或癌變中,其免疫功能可能會出現被稱作T細胞耗竭的受損現象。由於T細胞是目前一些療法如抗癌免疫療法中的重要工具,研究T細胞耗竭的機制對改進相關療法有重要意義。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免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與過去認為T細胞耗竭是一個緩慢過程不同,他們發現嚴重病毒感染可使T細胞快速「癱瘓」。用小鼠進行的實驗顯示,在較弱的病毒感染中,T細胞會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原有功能,但在嚴重病毒感染中,可能在幾天內就會出現耗竭。

研究人員說,如果在嚴重病毒感染或癌癥早期對T細胞進行調整,提高其活性,將有助於防止T細胞耗竭,用這種方法也許可以改善現有的一些抗病毒療法和抗癌療法。

論文通訊作者、墨爾本大學教授阿克塞爾•卡利斯告訴新華社記者,由於相關調整存在誘發嚴重副作用的風險,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動物實驗,才能將這種方法逐步推向臨床應用。

相關焦點

  • 嚴重的鼠肺線蟲正在夏威夷蔓延
    據《野生動物疾病雜誌》的一項最新調查,嚴重的鼠肺線蟲正在夏威夷蔓延。尤其在大島上的柯基蛙和蜈蚣大量是攜帶這種寄生蟲。UH Hilo的Susan Jarvi博士說,他們在新研究中對有關鼠肺線蟲所做的測試幾乎所有結果都呈陽性,尤其來自柯基蛙。Susan Jarvi博士說:「我們測試了24個柯基蛙,其中87%呈陽性。」
  • ...澳研究發現嚴重病毒感染可使T細胞快速癱瘓;颱風「美莎克」繼續...
    當地回應;澳研究發現嚴重病毒感染可使T細胞快速癱瘓;颱風「美莎克」繼續增強北上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30 21:00:26
  • 英國變種病毒迅速擴散 每10天翻倍佛州重災區
    >多名科學家發表研究報告表示,英國變種新冠病毒已在全美快速傳播,感染率更拋離其他變種,確診人數每10天便會翻倍,當中又以佛州和加州的情況格外嚴重。綜合《華盛頓郵報》和CNN報道,源自英國的「B117」病毒株不但傳播能力更強,而且致命程度也更高,使得政府注射疫苗的工作更加迫切,必須儘快讓更多人接種,繼而防範病毒擴散、突變。研究又發現,英國變種並沒有改變基本傳播方式,口罩和社交距離令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國家因此需要立即採取果斷措施,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
  • 興大發現木鼻白蟻 史上首由臺灣命名
    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李後鋒與博士生梁維仁發現全新白蟻物種,命名「穿山甲木鼻白蟻」,是首位由臺灣人發現且命名的白蟻,此物種介於「木白蟻」演化至「鼻白蟻」的過渡類群,數量相當稀少,是昆蟲中的「活化石」,研究成果登上《美國昆蟲學會會刊》及《無脊椎動物系統學刊》。
  • 一半田雞有裂頭蚴 廣東感染裂頭蚴病例最多
    研究發現廣東感染裂頭蚴病病例國內最多。   吃烏梢蛇「田雞」等蛇蛙類感染風險非常高   「好惡心!2歲男童生吞青蛙治癲癇,體內長出裂頭蚴寄生蟲! 」「十歲男孩頻發抽搐,原來是腦內蟲子惹的禍」……最近幾年,裂頭蚴寄生人體致病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烏梢蛇、虎紋蛙寄生裂頭蚴的比例都在一半以上﹔廣東是發病病例報道最多的省份,感染人數是第二位的1.5倍。
  • 澳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
  •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推斷新冠病毒源於蝙蝠
    人民網香港5月15日電(記者陳然)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表示,經最新研究証實,新型冠狀病毒能感染人類和中華菊頭蝠的腸道細胞,並保持強大的復制能力,研究結果支持新冠病毒很可能源於蝙蝠,人類腸道亦可能是另一種病毒傳播途徑。
  • 科學研究發現:左右半腦識別"人我"有分工
    東方網8月26日消息: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發現表明,分辨別人和自己是由大腦的不同部分承擔的:右腦負責辨認別人的臉,左腦則負責辨認自己。
  • 新方法利用唾液快速檢測愛滋病病毒感染
    新華社華盛頓1月22日電(記者周舟 林小春)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檢測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新方法,有望通過唾液快速、準確地檢測感染。由於感染初期血液中的抗體數量較多,最常見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檢測方法是檢測血液樣本中的病毒抗體,而非病毒本身。
  • 伊澳蛇屬(Pseudechis)簡明介紹
    -(Pseudechis porphyriacus)迷人的色彩組合,這是最廣為人知的伊澳蛇品種,也是最早得到記錄和研究的伊澳蛇品種。除去塔斯馬尼亞之外,這些蛇遍佈澳洲地區,在臨近的紐幾內亞亦發現有該屬物種的分佈,伊澳蛇的食性相當之廣泛,且普遍採用卵生方式(這點紅腹伊澳蛇是個特例),在新近的系統發育研究中,以東部倭伊澳蛇為代表的(Pseudechis pailsei)部分體型明顯較小的種類被細分為幾個獨立的物種
  • 澳潔健康告訴您如何正確預防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也被稱作諾瓦克病毒,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腸道病毒,屬於杯狀病毒科諾如病毒屬的一種RNA病毒。諾如病毒具有強傳染性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感染劑量低、環境抵抗力強、感染者排毒時間長等特點。同時,諾如病毒變異快、免疫保護時間短。同一個人可重複感染同一毒株或不同型別的諾如病毒,不同基因型之間無交叉免疫。
  • 澳大這研究有新發現
    這項研究調查了明星代言人以不同程度的遮住面孔呈現在廣告中,如何影響消費者對廣告中的品牌名稱的回憶與認知。研究根據後設認知理論為基礎,開展了三項實驗和一項眼球移動追蹤的測試。研究結果表明,與明星代言人面部的清晰版本相比,模糊或部分覆蓋的版本可提高消費者的品牌回憶。這項研究還表明,不流暢的代言人臉部識別對品牌記憶的增強作用,是由消費者與廣告的互動進行中介作用,並由名人識別進行調節作用。
  • 英國研究所表明新病毒突變可能已感染成千上萬人 日本首見英國變種新型冠狀病毒
    英國研究所表明新病毒突變可能已感染成千上萬人 日本首見英國變種新型冠狀病毒英國惠康大學桑格研究所
  • 瑞士新研究:「忘事」是種自我保護
    據《細胞》雜志近日報道,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人們遺忘一些事情,可能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進化過程中,大部分人會形成自然遺忘的能力。人腦會自動清空不重要的記憶,如果這個機能受影響,大腦功能反而會出現紊亂。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的大腦內部存在著不同的機制,一種蛋白可刺激神經突觸生長,有助於維持記憶﹔另一方面,msi-1蛋白抑制這些突觸的穩定性,加速記憶刪除。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2019年6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於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病毒如何感染機體。後期研究人員還會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理解是否在宿主-宿主傳播期間及個體感染期間甲流病毒的組裝特性與其感染性存在一定關聯,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有效治療甲流病毒感染和傳播的新型幹預措施。
  • 解讀近期多種病毒感染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多種病毒感染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研究結果表明,CMV氣道感染顯著擴大了過敏性氣道疾病的潛在環境誘導劑的範圍。胎兒的CMV感染導致出生缺陷,並且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肺部的CMV感染可導致危及生命的肺炎。 Holtappels及其同事為CMV如何促成氣道疾病添加了一個新穎的方面。 CMV的原發感染發生在兒童早期並且涉及氣道黏膜,其中CMV和吸入的環境過敏原可以相遇。
  • 澳研究首次揭示:感染新冠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
    【僑報網綜合訊】最新出版的《科學免疫學》(Science Immunology)期刊刊發了澳大利亞科學家的研究,首次揭示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防止再次感染。研究人員稱,這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可能長期有效的最有力證據。
  • 一類臨床常用含金屬抗菌藥物可有效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基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尚未大規模推廣,開發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可能是預防或治療新型冠狀病毒引起感染的一種有效途徑,而重新對目前可用的藥物進行快速甄別和篩選是尋找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藥物最為直接且實際的策略。有研究顯示,瑞德西韋這種原先針對伊波拉病毒的廣譜抗病毒藥物,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也有療效,是治療新冠感染的有力候選藥物。
  • 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原標題:吃草也可感染朊病毒   近日,位於美國休斯敦的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本研究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朊病毒是一種基於朊蛋白的傳染性病原體。
  • 澳門科學技術獎勵頒獎 澳科大月球行星研究項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
    澳科大在自然科學獎中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科技進步獎中獲得二等獎。在研究生科技研發奬方面,共有13名澳科大研究生獲獎。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月球、小行星、巨行星的表面特徵、內部結構研究」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本次自然科學獎唯一一個一等獎獲獎項目,主要完成人為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祝夢華副教授和實驗室主任張可可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