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常見的藻類植物,了解其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 2、了解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濟價值。 能力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常見的藻類植物,了解其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
2、了解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濟價值。
能力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海帶、紫菜和水綿等藻類植物的方法,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2、通過比較藻類植物與其他類群的植物的不同,繼續培養分析、比較、歸納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藻類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繼續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水綿、海帶、紫菜等常見藻類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教材選擇了海帶等作為藻類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們的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是我們了解藻類的知識基礎。而了解藻類植物的特徵,就能理解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低等位置,為今後學習生物進化知識奠定基礎,故這兩部分知識是重點內容。
觀察水綿並不難,但對它細胞結構的認識卻不容易。對水綿細胞結構中的細胞質、細胞核、液泡和螺旋帶狀葉綠體彼此之間的位置關係往往不易辨別,加上以前從未見過如此之大的帶形葉綠體,難免形成錯誤的認識,不易掌握其立體結構,故對細胞結構的理解是難點。
三、教法建議
藻類植物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關係非常密切,但是學生對藻類植物了解卻又十分不夠。原因是像海帶、紫菜等食物同學都是了解的,但是海帶、紫菜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它們是怎樣生活的,學生又是不清楚的。建議可將海帶、紫菜等用水泡後讓學生進行觀察,以便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這樣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形態結構,看其是否有根、莖、葉的分化。拿市場上出售的不完整的或經過加工的植物體來講述時,要解釋清楚以免學生產生誤解。
另外,像水綿、衣藻等藻類植物學生更是缺乏直觀了解。水綿的細胞具有複雜而精細的結構。它的細胞很微小,液泡、細胞質、帶狀葉綠體和細胞核的位置關係,單憑口述是講不清楚的,因此應該使用掛圖或者自製的水綿細胞立體模型來講述。有條件的學校,應當組織學生分組觀察或演示水綿的細胞。在低倍鏡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綿細胞的結構。觀察時要思考它們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等問題,特別是藻類植物為什麼必須生活在有水、有陽光的環境中,要組織學生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可嘗試讓學生觀察統計含衣藻水樣的燒杯中向光面和背光面、水的表層、中層和深層不同位置衣藻的分布密度。)
藻類植物與人類以及對自然界的意義,可以讓學生自己收集有關資料或教師收集資料後讓學生討論。討論時要讓學生體驗自然界中藻類植物的多樣性,讓學生知道藻類植物中許多種類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還應該讓學生知道海洋環境汙染後出現的赤潮生物也是藻類植物,這樣能使學生從多方面認識藻類植物。在討論中更應該要讓學生認識到如何保護環境,保護藻類植物多樣性的意義。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常見藻類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
2、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難點:水綿的細胞結構。
設計思想:
通過觀察多種常見的藻類植物,使學生對藻類植物建立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尋找它們的共性,得出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手段:採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出示一養魚缸(水已變成綠色),提出問題:魚缸中的水為什麼會變綠,什麼原因會使水變綠?
組織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講解:魚缸中水變綠主要原因是因為水中存在著一種植物,即藻類植物。藻類植物的種類非常多,形態也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我們開始學習藻類植物。
二、講授新課:
頁次:1/2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