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臨夏位於黃河上遊,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衝。這裡聚居著漢、回、藏、東鄉、撒拉、保安等民族,形成了獨特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臨夏磚雕是傳統的建築裝飾雕刻,源於漢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從黃河流域這一方水土中孕育,寫意蒼勁,樸拙灑脫;又在漫長時光裡博採眾長,也不乏張弛有度,生動細膩。
24歲的楊志磊,已經學習磚雕8年;精於雕刻技藝的他,已經是副高級磚雕藝術師。雖然在臨夏市區買了新房,但是每兩三天,他都會回老家北塬鄉一趟。
北塬鄉與臨夏磚雕關係密切。這裡的土質密度大,粘性大,是燒制青磚的極好材料。鄉民們也世代以磚雕為生,和楊志磊同齡的年輕手藝人就有25個。在其它地方已將磚雕替換成玻璃、瓷磚的當下,這裡多數人家的門頭、影壁仍以磚雕為飾。經手這些磚雕的人,楊志磊也尤為熟悉。
「這塊磚雕是我父親安裝的」,他手指的是一串葡萄,相比現在愈發精工的技法,這葡萄顯得很樸拙。「這個是我小舅舅雕的」,這次指著的則是牡丹。小舅舅張全光建立了楊志磊關於磚雕最深的印象。小舅舅家院子裡有棵葡萄藤,每到夏天,葡萄綴掛於枝頭。「十來歲的時候,剛走進院子,就看到小舅舅坐在葡萄藤下雕磚雕,他頭頂垂下來一串葡萄,手上雕的也剛好是葡萄。」
葡萄和牡丹,是臨夏磚雕的傳統題材。兩千多年時光裡,臨夏磚雕的手藝人,在花草鳥蟲的表達上,極盡所能。16歲就從事磚雕的楊志磊,對此也是信手拈來。但是雕刻人物時,他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段時間,他與表弟張淵林聯手雕刻《童趣》,畫面中九個孩童神態各異。福建一位客戶想用這個作品為母親80歲祝壽。兩位20來歲的年輕人,前後雕刻了半個月,依然不甚滿意。要不覺得眼睛無神,要不覺得動作僵硬,總覺得缺了孩童的生動意趣。但是,卻又不知從何下手精修。
楊志磊求教於師父沈佔偉。沈佔偉是臨夏磚雕非遺項目的省級傳承人,下刀大膽。大刀闊斧修改一番,畫面上的童趣增色不少。楊志磊又羨慕又敬佩,「什麼時候也能像師父這樣,心裡想著什麼好什麼美,就能表達出來。」
這樣的得心應手,自然不是一日之功,楊志磊的8年之功也不夠。但是很多人並沒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楊志磊身邊,師兄師弟們來來去去、增增減減了幾撥人。磚雕雖然被認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說到底是在「雕磚」,每天與磚頭、灰塵打交道,遠沒有想像中的體面。
偶爾楊志磊也會動搖,磚雕確實不夠體面,再者每天坐在車間裡,抱著一塊磚雕,久了也覺得無味壓抑。楊志磊曾經覺得當司機不錯的,很自由,隨時隨地、風雨無阻地出發,在柏油馬路上風馳電掣,還能跟不同的人閒聊。他體驗過幾天快車,沒拉到幾個人,馬路也不比車間更有意思。他又一頭扎回青磚上,「手藝是不會虧人的」。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臨夏磚雕】青磚、灰塵與灼灼牡丹,述說著藝人匠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