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慄竹南蛇窯2日開窯 早期與現代少數民族陶器復刻版同為一爐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竹南蛇窯古蹟大蛇窯,去年12月25日封窯點火,1月2日上午正式開窯。窯主林瑞華特別安排從早期少數民族陶作復刻版,一直到未來派窯燒作品,統統融合在同一窯內燒制,全部燒制時間長達3天2夜,最高溫度達1290度,希望藉此延續竹南蛇窯生命。

竹南蛇窯時隔3年再度燒窯點火,2日上午開窯,由窯主林瑞華親手敲下第1塊隔火磚。(謝明俊攝)

竹南蛇窯是苗慄園區內最大的大蛇窯,早年是由蛇窯老主人林添福所創建,後經第2代窯主林瑞華修整,是臺灣目前保存最完整,並且還可燒制陶藝的老蛇窯。

竹南大蛇窯距離上次正式燒窯已有3年,中間因遭逢林添福過世,以及林瑞華胞姐、外甥爭產風波,使得大蛇窯停擺多時,為了彰顯大蛇窯存在的文化價值,林瑞華召集關心竹南蛇窯的所有陶藝同好,從3個月前開始籌辦這次窯燒活動。

林瑞華特別安排燒制早期少數民族陶製品復刻版。(謝明俊攝)

林瑞華指出,大蛇窯因可容納的陶藝作品量非常大,要經相當的準備,無法輕易燒窯,所以平日他的作品,多使用園區內另外一座較小型的「瑞華窯」來燒制,這次籌劃啟用大蛇窯,他事先檢視、修補窯壁,就花了3個月時間,準備工作非常慎重。

窯主林瑞華親手搬住第1件作品。(謝明俊攝)

林瑞華這次啟用大蛇窯,特別安排有多位陶藝同好現代柴燒作品,並在月前舉行一系列授課活動,內容以林添福的米缸為主題,讓同好實際學習老窯主的傳統手藝。另有一個主題是來自臺南地區挖掘出來早期的陶製品復刻版,將陶品與現代及未來派的柴燒陶藝,結合在同一窯內燒出,利用窯頭及窯尾不同溫度的掌控,燒出不同時代的陶作,也是臺灣柴燒陶藝少有的創新之舉。

大蛇窯點火、拜窯公的儀式,是在去年12月25日傍晚開始,窯火整整燒了3天2夜,窯火在第24小時就來到了預計的1250度高溫,最終最高溫達到1290度,全天候地由專人輪流看管添柴,再經過近一個星期的降溫後,2日上午正式開窯。

陶藝同好歡喜地抱著出窯作品。(謝明俊攝)

大蛇窯在林添福主持的年代,就廢棄許多傳統窯場的規矩,例如,不準女性入窯,甚至爬上窯頂等規矩,林瑞華繼承老父遺緒,同樣以傳承陶藝不分男女,所以男女都可進出蛇窯,無所限制。而這次點火拜窯公,除了原本蛇窯內供奉的羅文、羅明2位祖師爺以外,還將林添福列為窯公入祀,以求傳承之意。

這次燒窯過程中,因林瑞華調整窯內火孔數量得宜,所以窯火均勻,省卻不少木材,只燒掉約3噸木材,比起上次燒掉4噸半節省許多,並且窯火燃燒完全,幾乎無黑煙排出,再次印證林瑞華倡導環保柴燒的理念。

竹南蛇窯2日再度開窯,陶藝同好齊聚慶賀,期望延續竹南蛇窯生命。(謝明俊攝)

2日上午,在數10位陶藝同好的見證下,由林瑞華親自敲下隔火磚,一一拆除隔火磚後,將窯頭的高溫陶藝作品一一搬出蛇窯,另外,林瑞華親自檢視窯尾仿製新石器陶品復刻版,結果非常好,部分作品將會在新北市鶯歌陶藝節中展出。(高楊)

相關焦點

  • 臺灣苗慄竹南蛇窯文化傳承者林瑞華面臨窯址拆除
    華夏經緯網8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竹南蛇窯的傳承者柴燒陶藝大師林瑞華,從19歲開始跟著父親用蛇窯燒制陶藝,至今46年,他投入全部的青春歲月,去傳承父親林添福的制陶工藝,並將竹南蛇窯的精神技藝水平發揚光大,卻遭外甥質疑:「不知有何文化價值可言?」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同時這些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工藝與陶器文化。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從陶質區分,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從工藝上區分,有手制、模製、慢輪、快輪;從紋飾上區分,有壓印、拍印、刻畫、彩繪、附加堆紋、鏤孔;從陶窯結構區分,有橫穴窯與豎穴窯。正是這些風格迥異,不同的類別,創造了新石器時代絢麗多姿的陶器文化。
  • 鎂鉻磚在水泥迴轉窯、RH爐、煉銅爐上的應用與損毀
    矽酸鹽水泥的主要礦物成分為CaO·SiO2、3CaO·Al2O3與4CaO·Al2O3·Fe2O3,水泥窯的關鍵部位過渡帶與燒成帶最適宜的耐火材料只能是鹼性鎂質耐火材料,如圖1所示。圖1水泥迴轉窯示意圖奧地利的Olbrich、德國波恩耐火公司及雷法公司的Kun-neck等認為,鎂鉻磚在水泥迴轉窯中會受到一系列的熱應力、機械應力和化學侵蝕等綜合作用;鎂鉻磚中的溫度梯度會導致熱應力局部集中,容易引起裂紋。
  • 遇見渝水·嘉陵江丨自己動手做陶器看螢火蟲捉蝴蝶 小山村變「網紅」
    △市民在「遠山有窯」,可以自己動手製作陶器。12月2日上午,「遇見渝水·嘉陵江」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沙坪垻區三河村,打卡「遠山有窯」和天籟螢火谷。△"網紅"遠山有窯。三河村有個重慶知名景點——遠山有窯,2016年,劉中華擁有的這個主城土窯「獨苗」,被兒子和重慶大學建築系教授田琦,打造成為一個集手工製作與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公共文化娛樂平臺。
  • 竹蜻蜓竟是現代直升機的鼻祖
    儘管,現代直升機比竹蜻蜓複雜千萬倍,但其飛行原理卻與竹蜻蜓有相似之處。現代直升機的旋翼就好像竹蜻蜓的葉片,旋翼軸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細竹棍兒,帶動旋翼的發動機就好像我們用力搓竹棍兒的雙手。竹蜻蜓的葉片前面圓鈍,後面尖銳,上表面比較圓拱,下表面比較平直。當氣流經過圓拱的上表面時,其流速快而壓力小;當氣流經過平直的下表面時,其流速慢而壓力大。
  • 徐睿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急需提升「軟實力」
    本報訊(記者 徐豔紅)全國政協委員徐睿霞近日提出,隨著「健康中國」不斷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在防病、治「未病」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基層人才、綜合服務、防病機制等「軟實力」方面存在不足,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突出短板和主要矛盾。
  • 水泥窯及窯尾餘熱利用系統氮氧化物產生機理和防治措施
    水泥窯及窯尾餘熱利用系統氮氧化物產生機理和防治措施北極星環保網  來源:《科技展望》  作者:黃偉為 段光福  2015/11/17 8:45:12  我要投稿  北極星環保網訊:我國 2014 年全年水泥熟料產量為 14.17 億噸,噸熟料氮氧化物排放量約為 1.2kg
  • 玉成窯——玉成其器,文蘊天趣
    爾後,復有瞿子治等諸公為之承,而晚清之玉成窯,則是文人紫砂之巔矣。玉成窯為小型饅頭窯,原址於寧波慈城林家後花院之一隅,曾與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原館長虞浩旭先生、慈城收家羅豐年先生一道探訪査考窯址實地,現為閒置廠房,羅老先生和林家後人向有來往,曾親睹舊窯風貌,解放前尚存遺蹟。老先生見餘心存念想,特將有關玉成窯之見聞手信授餘,令人深深感動。
  • 玻璃熔窯的高低溫(兩段/三段)蓄熱室都有哪些
    玻璃熔窯的高低溫(兩段/三段)蓄熱室1、蓄熱式煙氣餘熱回收途徑玻璃熔窯常規蓄熱室熱效率比較低,排出的煙氣平均溫度為600 ℃左右,佔熔窯燃燒總熱量的30%~40%,很有必要繼續進行回收利用。對此許多玻璃廠家已做了很多綜合利用玻璃熔窯煙氣餘熱的開發工作。目前主要有「設置餘熱鍋爐產生蒸汽綜合利用」和「建立餘熱發電站」兩種做法。餘熱鍋爐的排煙溫度為300~400 ℃,煙氣餘熱的回收率一般為40%~50%。餘熱發電機組的排煙溫度為200~300 ℃,運行效果相當於煙氣餘熱被回收了50%~60%。
  • 水泥生產窯尾收塵尾排煙羽問題探討
    經過多次煙氣測試.在原料磨停和原料磨開的2種情況下.顆粒物排放值維持在12~15mg/m3之間.磨開轉為磨停的切換過程中.顆粒物排放未出現較大的波動。同時在線監測上顯示的顆粒物排放數據維持在12-22mg/m3之間.也未發現原料磨開停切換過程中出現異常波動情況。從表1、表2中不難看出,磨開時煙氣含溼量較大.但煙囪觀察不到有水汽出現。
  • 最全面的浮法玻璃熔窯結構、功能以及施工要點揭秘
    浮法玻璃熔窯和其他平板玻璃熔窯相比,結構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屬淺池橫焰池窯,但從規模上說,浮法玻璃熔窯的規模要大得多,目前世界上浮法玻璃熔窯日熔化量最高可達到
  • 宿州海螺水泥窯NOx超低排放工業實踐探究
    1.1.2 第一階段調整結果第一階段調整前後生產指標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 12月9日至12日試驗期間窯尾NOx排放濃度均能控制100 mg/m3以下(平均72.93 mg/m3),較試驗前(11月11日~18日)NOx排放濃度平均值下降128 mg/m3。
  • 浮法玻璃熔窯熔化部結構所需什麼樣的耐火材料
    2,胸牆結構一般平板玻璃熔窯由於各個部位受侵蝕情況及熱修時間各不相同,為了分開熱修損壞最嚴重的部分,將胸牆、大碹、窯池分成三個獨立支撐部分,最後都將負荷傳到窯底鋼結構上。胸牆的承重是由胸牆託板及下巴掌鐵傳到立柱上,最後傳到窯底鋼結構上。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而相對於帝國這一最高和終極的認同,包括族群在內的低層次認同也不具有多少緊迫性。但是,在現代社會,族群認同不僅變成了一個獨立自在的問題,甚至變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這首先是因為,構成現代社會的政治實體不再是帝國,而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民族國家的核心當然不是國家,而是民族(nation)。
  • 上海助苗慄成臺灣「大閘蟹之鄉」
    原標題:海峽兩岸首部現實交流活動題材電影將上映 上海助苗慄成臺灣「大閘蟹之鄉」  臺灣也有大閘蟹?沒錯,而且還是上海「手把手」教會的。兩地的這段「蟹緣」促成了一對兩岸青年的美好「蟹逅」。記者昨天獲悉,海峽兩岸首部以現實交流活動為題材的電影《愛的蟹逅》,將於9月15日登陸大銀幕。
  • 符號與意義指向: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中的秩序與規範
    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經濟相對落後,對外交流比較閉塞,書面文字使用較少,人們通過口傳文學這種口耳相傳的語言形式,書寫著本族群的歷史、風俗和人情,以此保存並傳承族群的集體記憶,促進族群成員形成對族群價值與規範的認同,從而實現社會秩序有效整合。從口傳文學這一語言符號體系著手,對其中暗含的規則意識進行解讀,不失為解開西南少數民族社會結構秩序密碼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