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識別礦脈,基本上是靠經驗來判斷,對地表礦化標誌或礦脈露頭形態的辨別技能是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
比如選金礦便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誌,找銀礦把巖石上的「黑路」作為標誌。
對於伴金石,古代典籍記載很多。
《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紛子石即為伴金石。
屈大均《廣東新語》引《始興紀》:「掘地丈餘,見有磊副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紛子石。」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
《天工開物》:「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猿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取銀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銀脈」。
《天工開物》:「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凡成銀者日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鉚,其外包環石塊曰礦(圍巖)。礦石大者如鬥,小者如拳,為棄置無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數等。」
另外,金礦礦脈所在地方還有一些指示性的植物,比如史籍中就記載了一種野薤子生長在金礦附近。
《酉陽雜俎》:「山上有薤,下有金。」
《庚辛玉冊》:「透山根似蔓菁而紫,含金氣。」
可見古人通過常年的找礦、探礦,對於礦脈的外在表現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要真正確定有礦脈,還必須要試採試煉才能夠進一步驗證經驗是否準確,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述:「五金之礦,生於山川重複高峰峻岭之間。起發之處,唯於頑石中隱見礦脈,微如毫髮。有識礦者得之,鑿取烹試。」
所謂「鑿取烹試」就是通過實驗手段來驗證經驗。
至於採礦的方法,對於砂金之類則多是用淘採法,《天工開物·五金》中說「水金……皆於江抄水中,淘沃取金。」
除了淘採發之外,還用溜槽法,宋朱彧《萍州可談》載:「兩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止用大木,鋸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
掏金槽也稱「金溜子」、「金床」,溜槽法至清代廣泛使用。
以上都是砂金的淘金方法,對於深埋地下的金礦則必須開礦才能開採。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
《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
開採金銀礦都是鑿巖掘石,穴山破洞,進入到地下之中。現在一些古代礦坑遺址證明我國古代開礦方法已經非常成熟,在唐宋時期便已經採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撐礦坑。
此文章為魚兒讀書會擺尾原創,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