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煤真是植物形成的,真有那麼多遠古植物形成百米厚煤礦嗎?

2021-01-09 艾伯史密斯

關於煤炭的形成,現在主流的說法是遠古植物死亡後,其根、莖、葉堆積被微生物降解和埋藏,由於當時的微生物還無法分解木質素,導致大量植物碎屑積累,再通過地質活動產生高壓環境,於是這些植物碎屑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碳化後轉變為煤。

有不少證據支持這個觀點,比如煤炭中的有機質和植物分化後的成分一致;人類發現最早的煤,形成於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這正是地球生物大量出現的時候;而且世界上超過一半的煤都形成於3億年前的石炭紀,石炭紀是地球植物的鼎盛時期,那時候地球上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0%;從事煤礦開採的人,還會見到煤礦的部分橫截面存在樹木的紋理。

不同煤礦的厚度差別很大,從幾米到幾十米都有,我國內蒙古勝利煤田最厚處更是達到了190m,已探明的儲量有159億噸。

光有大量植物還不一定能形成煤礦,微生物、地質作用、高壓環境、適當的溫度、隔絕氧氣等等條件缺一不可;遠古森林在周期性的洪水作用下,把植物殘骸衝到湖床中,大量植物殘骸堆積起來,滿足一定條件時就能形成厚厚的煤層。

如果從能量守恆的角度來看,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植物死亡後其生物化學能轉化為了煤炭中的化學能。

我們可以做一個粗略的估算,地球赤道附近接收太陽直射的功率密度大約為1367W/m^2(太陽常數),光合作用效率大約為30%,假設遠古森林一年中有60天接受太陽直射,每天日照6小時,太陽常數取1000W/m^2,那麼地球赤道上一年中每平方米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下來的能量大約為:

E=1000*6*3600*60*30%≈4*10^8焦耳

這相當於13.6千克標準煤的熱值,哪怕植物吸收的太陽能只有千分之一轉化為煤,也相當於13.6克標準煤,平攤到地面上相當於0.009mm的標準煤厚度(煤的密度取1.5)。

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相對於人類歷史來說,地球歷史最不缺的就是時間,植物在地球上出現了超過5億年,其中只是石炭紀就延續了6500萬年(距今3.55億年至2.9億年),假設石炭紀時期的森林每年生成0.009毫米厚的煤層,6500萬年就是585米!

當然並不是所有植物死亡後都會形成煤炭,所以上面的數據沒有指導作用,只是為了說明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下來的能量,在數億年的歷史中,是足以形成大規模煤礦的。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煤炭是植物形成!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這結論有毛病嗎?
    科學家說,煤是幾億年前的樹木演變而成的,石油是幾億年前動物屍體演變成的,真的嗎?煤炭是遠古植物形成,這一點並沒什麼疑問,因為在各個地質年代的煤炭層中發現了大量的植物化石,比如我國的華北以及西北與東北地區的早白堊紀煤層中,發現了大量的松柏類植物花化石,另外在大別山、秦嶺以及崑崙山以北的煤層中真蕨類與銀杏綱植物居多,另有大量的蘇鐵綱、楔葉綱等中侏羅紀時代的植物!而準噶爾盆地的煤礦也是中侏羅紀時代,與秦嶺與崑崙山一帶的蕨類植物化石等有相當的雷同!
  • 多少木材才能變出那麼厚的煤?變成爛泥還是煤,就一力之差!
    成煤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炭化階段這個階段是在常溫與常壓下,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經過腐泥作用或者泥炭化作用,變成腐泥或者泥炭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植物已經經過分解和化合,最後才形成泥炭或者腐泥,此時的泥炭和腐泥含有大量的腐殖酸,和原來的植物成分上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 地球上的煤是怎樣形成的?由什麼組成?
    我們知道煤來自於開礦,那麼地下這麼多的煤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斜線線索會顯示每塊根植物的關係,假設切開煤塊放大後,再看植物的外形和內部特徵,便會清晰的呈現在其中,甚至裡面還留有著樹幹之類的物質,撫順是中國最著名的產煤礦區之一。
  • 尚志市郊發現古植物化石群|my399.com
    多年的考古研究,使何樹嶺意識到,這裡面一定有秘密,便將具體地址標記在本子上,打算有時間再來看看。    21日上午,何樹嶺利用中秋節假期,約來尚志市文管所所長徐靜、工作人員王樹茂等人,再次前往石嘴山探秘。    「尋寶過程簡單得不可置信……」何樹嶺形容。進山沒多遠,發現地面上有塊灰色碎石,拾起一看,上面竟有植物狀圖案。「這不是植物化石嗎?」一行人格外興奮,動手挖掘。
  • 地球上的煤,為什麼主要形成於3億年前?
    煤的來源現代社會的出現,煤起到了其他物質無可比擬的作用。但煤是怎麼形成的?大約3億年前,出現了一個被地理學家稱為石炭紀的時代,石炭紀的植物看起來很難腐蝕。石炭紀的樹木死亡後,倒在地面。那時的地面大多是沼澤,但這些植物殘骸卻沒有被微生物分解,基本保持原有狀態。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多樹木倒在了早先樹木的上面。
  • 煤和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煤和石油都是化石燃料,它們的主要成分都為有機物,這意味著它們最初都應該是由早期地球生命演變而來。那麼,煤和石油具體是怎麼形成的呢?煤的形成理論根據現有的理論,地球上大部分的煤都起源於樹木、蕨類植物和其他熱帶森林植物,它們所生活的時代比現在更加溫暖。正因為如此,世界上的煤層都是在陸地上發現的。
  • 科學看世界--煤是怎樣形成的
    煤是一種十分優質的燃料。因此,在很長的歷史中,煤一直被人類當做主要的燃料。煤是由遠古時代的植物轉化形成的。人們曾發現過保存相當完好的植物化石,竟埋藏在煤層附近的巖石中,也曾在煤層中發現過保存完好、已經煤炭化的大樹幹。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切成薄片的煤,就能清楚地看到某些植物組織就在煤的薄片之中。
  • 九米厚的煤層,需要多高的樹木才能變成?
    煤層的厚度千差萬別關於煤炭的形成,目前科學界早已經形成共識,那就是在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以大量植物為基礎,通過富集、沉積、有機物碳化等一系列過程,逐漸演化為煤炭。而根據成煤前植物的種類、數量、富集環境、沉積時間以及地質運動等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煤炭形態、煤層位置和厚度都會有所差異。
  • 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
    、松藻、天府等煤礦.二疊紀末,盆地西部巖漿噴出,峨眉山小金頂及清音閣一帶的玄武巖就在這時生成. 距今1.9億年的三疊紀,「印支運動」使盆地邊緣逐漸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漸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湖盆.當時湖水幾乎佔據現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稱為「巴蜀湖」,從此結束了海浸的歷史.在中生代漫長的1億多年裡,盆地氣候溫暖溼潤,到處生長蕨類、蘇鐵和裸子植物,是又一個成煤期,永榮煤礦即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時形成.東起長壽、墊江,西到江油、邛崍,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貴州赤水,
  • 煤和石油真的是幾億年前,動植物死亡後演變而來嗎?
    煤主要是遠古時期的植物死亡後轉變而來,這點在學術界沒太大爭議;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有生物成油說和非生物成油說,並且涉及到陰謀論什麼的,一時半會也沒有定論。煤和石油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化學成分都很複雜,但主要還是以碳氫化合物為主,都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能源,人類能夠開採和使用的煤和石油將會越來越少。
  • 煤是幾億年前的樹木演變而成的,石油是幾億年前動物屍體演變的?
    在地下那種高溫、高壓環境下,植物被碳化成煤。煤炭的多少,和初始植物堆積的厚度有關。厚度越高,煤層就越厚。當然了,現代基本上不可能再形成植物堆積層了,因為人類伐木的能力實在太厲害了。看看煤層的緊密度?那根本就不可能。最合理的解釋,煤層是「石油」淺析到地表以下,水分蒸發形成的。那為啥煤層裡有樹葉形的化石?去東北,見過玻璃結冰花吧!一個道理。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然而,由於東亞植物區系殘存大量的新生代孑遺植物,長期以來許多植物學家認為該區系是古老的植物區系,甚至很可能是現存被子植物的起源或分化中心。此外,由於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森林亞區,而眾多新特有植物則集中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據此學者們認為前者遠比後者古老。那麼,東亞植物區系是何時形成的?有多古老?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否比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更古老?
  • 南極大陸的形成
    煤,是古代植物遺體的堆積層經過地質作用形成的,可南極這樣一個寸草難生的地方,怎麼可能產生煤呢?接著在1912年,斯科特在橫斷山脈中段又發現了2億年前的舌羊齒蕨類植物化石,這種植物喜歡生長在溫暖陰溼的地方,可它怎麼會出現在極地的冰巖中呢?  難道南極不是一個一貫孤寂冷酷的地方?那麼它的形成究竟隱藏了什麼秘密?此後的近一個世紀裡,人們都試圖揭開這個謎團。
  • 我國送去月球的植物成功發芽,那麼人類離改造月球還有多遠!
    導語:我國送去月球的植物成功發芽,那麼人類離改造月球還有多遠!月球是我們最近的星球,它不僅是我們地球的衛星,同時對地球的的生態和地球軌跡也有相當大的關聯。實現了全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和首次在月球成功培育植物的壯舉。同時也奠定了我國在全世界對宇宙探索中領跑者的位置。那麼我國此次成功在月球培育植物發芽,也為人類未來在月球建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打下了基礎。那麼我們離在月球建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 煤的一生:百萬年孕育,朝夕間消散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植物豐盛,一些植物的殘骸堆積在地面,形成了一層厚厚的黑色腐殖質,由於地殼的不斷運動,在它徹底腐敗分解之前被埋在了地底,並不斷的深入。在幽暗的地底,長期隔絕於空氣,在地底深處的高溫高壓下,煤炭完成了漫長的複雜的物理化學生物的變化,形成了黑色的可燃的沉積巖。
  • 中國籤訂煤炭進口協議,這些煤炭知識你都知道嗎?
    人盡皆知,煤是從地下開採採出來的。但是,為什麼地下有這麼多煤,印尼又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數量呢?在回答這一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知道煤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上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有人說煤看起來像石頭,連劣質的煤也叫「石煤」,所以他們會認為煤是石頭變的。
  • 植物所在植物物種形成研究中獲進展
    物種形成是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的核心議題,曾被達爾文稱為「謎中之謎」。目前,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認,但對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如何發生作用仍缺乏足夠的研究。「平行物種形成」是指決定新種形成的生殖隔離機制在相似的生境中多次獨立產生,是一種特殊的物種形成模式,也是自然選擇導致物種形成最強有力的證據。然而迄今為止,植物界中確鑿的平行物種形成案例還鮮有報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葛頌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野生稻的物種形成研究。
  • 植物表面的氣孔是如何形成的?
    氣孔前體細胞的不對稱分裂或分化是氣孔形成的決定性步驟。來自比利時佛蘭德斯的生命科學研究所(VIB)和根特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決定氣孔前體細胞命運的新機制,論文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 在擬南芥中,科學家們鑑定出了一種支架蛋白——POLAR,並證明了POLAR會將一組GSK3樣激酶帶到氣孔前體細胞極化末端的互作分子伴侶處,以啟動不對稱細胞分裂。
  • 海帶:從植物上除名了雖有葉綠體真不是普通的植物
    1990年,卡爾·烏斯(Carl Woese)確立了三域系統(tree domains system):細菌(Bacteria)、古菌(Archaea)、真核生物(Eukarya)。很容易理解,海帶細胞是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自然就是真核生物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