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和盧梭都反對傳統宗教,但他們都是自然神論者,始終信仰上帝的存在。但更有一些人,對傳統的反叛更要猛烈,因為他們是無神論者!
朱裡安·奧弗魯·德·拉·梅特裡(Julien Dffray de Le Mettrie,1709—1751)生於法國西海岸布烈坦尼省聖馬洛,父親是商人。青年時期曾學過神學,後改學醫學。1733年到荷蘭跟醫學家波爾哈維學習,1734~1745年回國後擔任軍醫。
做軍醫的過程中,梅特裡自己也會偶爾患病。醫生自己患病時,對自己的病情的觀察,比對任何病人的觀察更加容易。梅特裡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良機,他根據對自己病情的觀察和研究,獲得這樣的信念:人的精神活動決定於人的機體組織;思想只不過是大腦中機械活動的結果,當體力上變得更虛弱時,精神功能也會衰退。1747年,拉·梅特裡在荷蘭匿名出版了《人是機器》一書。
該書用唯物理論對精神現象進行解釋。他認為:精神現象與頭腦和神經系統中的變化有直接的聯繫;人的生命和感覺能力完全附屬於構成整個人體的元件,心靈不過是有機體的一種功能,尤其是腦的功能。因此,在他看來,一個人就好像是一部由物質組成的結構複雜的機器,並不存在不朽的靈魂。
由於他著書宣傳無神論思想,觸怒了統治當局和教會,被免去軍醫職務,逃亡荷蘭。但在那裡又遭到當地僧侶和貴族的攻擊,被迫逃亡德國。1751年11月11日,他在自己身上試驗危險的新治療方法,結果實驗失敗,這位無神論先驅就這樣卒於柏林。
另一個著名的無神論者是啟蒙三劍客之一的狄德羅。
德尼·狄德羅(Dini Diderot,1713年—1784年),出生於法國朗格爾一個有名的制刀工匠家庭。童年時,父親將他送到耶穌會學校接受教育,狄德羅一度厭學,於是父親就讓他來作坊裡制刀,切身感受工人的辛苦之後,狄德羅回到學校,加倍用功讀書。
1729年,狄德羅到巴黎求學,19歲時獲得巴黎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他熱衷文學和哲學,不願按照父親的要求學醫或學法律,於是開始在巴黎依靠翻譯或寫作謀生。1743年2月,他不顧父親的反對,悄悄地與一縫紉女工安託瓦內特·尚皮翁結婚。為了養家餬口,狄德羅加倍努力從事翻譯工作,翻譯了三卷《希臘史》,以解決家庭開銷之所需。1743年,他認識了盧梭。
1745年,出版商邀請狄德羅翻譯英國的百科全書,狄德羅遂萌發了自己編纂法國版的《百科全書》的想法。在達讓松伯爵的支持下,狄德羅編輯《百科全書》的工作得以展開。初時,狄德羅不曾確定將出版多少卷冊,雙方僅議定,狄德羅每月可收入100裡弗爾。1746年2月,狄德羅收到第一個月的工資。
1746-1749年,狄德羅撰寫一些作品,如《哲學思想》、《懷疑論者的漫步》、《關於盲者的書信》,宣傳無神論的思想,他的大膽言論觸怒了當局,結果被投入巴士底獄關了三個月。
出獄後,狄德羅與達郎貝一起繼續編輯《百科全書》,狄德羅辛勤工作,邀請許多學者加入撰稿,其中有伏爾泰、盧梭、愛爾維修、霍爾巴等各界精英。
《百科全書》「幾乎算是官方事業」,但狄德羅並沒有因此阿諛官方,依然直言不諱自己的思想。1751年7月1日,《百科全書》第一卷出版,其中2個條目出自狄德羅,在《政治權威》條目中他寫道:「政權不是一種私人財產,而是一種公共財產…它根本上僅屬於人民,完全為人民所有。」相比之下,時至今日,仍然有人懷著「打江山,坐江山」的皇民思想,狄德羅不知道進步了多少倍!
1752年,《百科全書》第二卷出版。其他各卷陸續問世,到1779年,《百科全書》共出版了28卷。在那漫長的出版過程中,狄德羅嘔心瀝血,克服種種壓力,不屈不撓將這一偉大的工程繼續下去。《百科全書》代表著啟蒙運動的高潮,當時法國的各界精英都參與到這項偉大的工程之中。
《百科全書》也給狄德羅帶來巨大的榮譽,同時也引來許多敵人,狄德羅寵辱不驚,以他的大智慧應對。這裡有兩個故事,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狄德羅。
有一次,若弗蘭夫人送給狄德羅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一開始非常喜歡,可是當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便發現自己的家具破舊不堪,地毯的針腳粗得嚇人,無法和這件高檔睡袍相配!於是狄德羅投下重金,更新了自己的書房,讓家居和地毯都跟上了睡袍的檔次。這時,他才反應過來,「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於是他寫成一篇文章叫《舊袍嘆》,懷念他的舊睡袍。
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狄德羅效應」,或「配套效應」,專指人們因新擁有某物品後,不得不增添與其相適應的物品。商家也常常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心理,推出系列產品或成套的產品,只要消費者購買了其中之一,就會陷入不斷購買的圈套中去。
另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據說有一次,一個年輕人拿著一本誹謗狄德羅的手稿去找狄德羅,對他說:「我沒有錢吃飯,希望您可以給我一些錢,這樣我就不會發表它。」狄德羅笑著說:「你不是第一個以要挾的手段向我索要錢財的人。不過,你的這本胡言亂語之作,還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奧爾良公爵很記恨我,你把這篇作品獻給他,就會獲得一筆不小的資助。」
年輕人無奈地說:「我並不認識公爵,而且我也不會寫詩。」
「沒關係,我替你寫。」於是,狄德羅提筆就寫了一首諷刺自己的詩,送給這個年輕人。
結果,這個年輕人靠著自己詆毀狄德羅的謗文和狄德羅諷刺自己的詩,從公爵那裡騙得五十金路易的賞賜。年輕人回來向狄德羅致謝,狄德羅順勢給他介紹了一份正經的工作。
1776—1780年,《科學、美術與工藝百科全書》又增補了7卷。
1784年,狄德羅在家中逝世。狄德羅死前曾說的最後一句遺言是:「邁向哲學的第一步就是懷疑。」
狄德羅死後,雖然曾他曾明確表示自己不信仰神,但他的女兒和女婿還是設法把他安葬在了聖羅什聖母院。但是後來,他的遺骸卻神秘失蹤。
至此,啟蒙運動的幾大英雄都已經悉數登場,睿智的孟德斯鳩,才華橫溢的伏爾泰,自由不羈的盧梭,謙謙有禮的狄德羅等等,他們與許多我沒有提及的英雄們一起,將世界上日新月異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到法國,又用他們的智慧加以發展,再反哺到全世界!
啟蒙運動不僅是法國的重要思想活動,也是全世界的重大思想活動!包括中國在內,全世界的思想家,都是啟蒙運動的受益者。例如:美國的富蘭克林、傑弗遜等人和以及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都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
在新大陸,全新的政治理論被訴諸實踐:在沒有歷史包袱的新大陸,富蘭克林、傑弗遜、華盛頓等等美國賢人,以社會契約理論為基礎,完全遵循洛克的自然權利學說,按照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體制設計,打造出一個嶄新的國家——美國!
1776年,美國正式宣布獨立。這個新國家儘管沒有悠久的歷史,卻因為保障了人民的自由,吸引著全世界追求自由的人們,因而她將得以不斷成長和壯大!再過幾百年,她將成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然而,法國的啟蒙英雄們未曾預料到,緊接著的大革命風暴會有多麼的殘酷。
路易十四時代起,法國已經存在嚴重的財政問題,到了路易十五時代,不但沒有任何緩解,反而愈發嚴重,法國國債總量高達20億法郎。1788年,法國遭遇冰雹自然災害,財政問題已經嚴重到實在無法收拾的地步!1789年5月,時任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迫不得已,召開三級會議,企圖通過加稅來避免國家破產。但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在進步貴族的支持下,第三等級以十七票的微弱優勢取勝。
儘管如此,路易十六還是要強行加稅。7月9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企圖建立模仿英國的君主立憲國家體制,但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鐘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鬥,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由此,法國進入動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