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大氣中的成分,正在影響著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

2020-08-30 朗道大徒弟

關於大氣中的組成成分,昨天我們了解關於氧氣的一些內容,那麼大氣中還有哪些成分呢?很多人會想到二氧化碳,沒錯,二氧化碳在大氣成分中的佔比雖然很小,但是在氣象學中,它卻是很重要的成分。其顯著性在於,一部分來自地表的能量被二氧化碳吸收,這些能量再重新放射,一部分再次回到地表。因此,有二氧化碳時地面附近的空氣比沒有二氧化碳時要暖一些。所以說,二氧化碳是一個重要的熱量吸收器,其在空氣中含量的任何變化都會改變低層大氣的溫度。

溫室氣體能有效吸收地面反射的長波輻射,將熱量禁錮在地球表面

在幾個世紀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佔比相對而言是穩定的,但是工業化之後,由於化石燃料的使用加劇,如煤、石油、天然氣,這些增加的二氧化碳有些被海水和植物吸收,但仍有超過40%停留在大氣中。這種燃料的使用是人類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森林的減少也是一種持續方式,因為植被燃燒或退化時會釋放出二氧化碳。由於牧場、農場的擴大和盲目的商業採伐,使得熱帶雨林地區的森林退化非常突出。分布在南美、非洲、東南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大片熱帶雨林正在消失。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90年代的10年間,每年有接近1020萬公頃熱帶雨林永久性的消失。在2000年到2005年,這一項數據已經增長到1040萬公頃。

在熱帶雨林裡面砍伐小葉紫檀和搬運小葉紫檀的人們

下圖是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記錄的1960年到2015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曲線,可以看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上升中。那麼必然會導致全球溫度升高。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7年的報告是這樣描述的:「這從全球平均大氣和海洋溫度升高、積雪和冰川的大範圍融化、海平面的上升這些觀測事實中得到了證實。」大部分在20世紀中期以後觀測到的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非常可能「是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而引起的。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溫度升高了約0.6℃,而過去一個世紀溫度升高了大約0.8℃。未來會怎樣呢?2007年,IPCC報告指出,如果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化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則未來溫度可能會增加的範圍是2℃~4.5℃,而且不排除超過4.5℃的可能。這將對地球的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惡劣天氣頻發等,我們將在以後的內容中了解到。

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記錄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曲線

大氣中還有許多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氣體和粒子。其中重要的有水汽、氣溶膠和臭氧。雖然它們的佔比很小,但是對天氣和氣候卻有顯著影響。水汽在大氣中的變化非常大,從幾乎沒有到體積百分比達到4%。為什麼佔大氣如此小比例的水汽會這麼重要呢?事實足以解釋其重要性,因為水汽是所有雲和降水的來源。然而,水汽還有其他作用,和二氧化碳一樣,水汽也能吸收地球放出的熱量和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因此,當我們研究大氣加熱時它就非常重要。當水從一個狀態變化為另一個狀態時,比如從氣態變成液態,會吸熱。當從液態變成固態時,會放出熱量。這種水的狀態變化放出的能量稱為潛熱,其意思是潛在的能量。水汽在大氣中將這種潛能從一處傳至另一處,正是這種能量源驅動著許多風暴!

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的轉移關係

大氣的運動足以保證大量和的固體液體顆粒懸浮在其中。雖然有時可見的塵埃布滿了天空,但這些相對較大的顆粒太重,以至於它們不能在空氣中停留太長時間。然而,許多顆粒是微小的,可以在空氣中懸浮相當長的時間,這些微小顆粒的來源很多,是由自然和人類共同造成的,包括因浪花破碎產生的海鹽、吹進大氣中的細微土壤、大火產生的煙霧、孢粉和被風吹起的微生物、火山爆發產生的火山灰等。所有這些固態和液態的微粒統稱為氣溶膠。

大氣中的氣溶膠

在接近其表面的低層大氣中有大量的氣溶膠存在。從氣象學觀點看,這些通常看不見的微小顆粒很重要。首先,許多顆粒可以作為水汽凝結的載體,而這正是雲和霧形成的重要過程;其次,氣溶膠可以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因此當出現空氣汙染或在火山爆發後火山灰充滿大氣層時,可以測量出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光減少了;最後氣溶膠可以產生一種我們常見的光學現象——太陽升起或落下時產生的紅色和橙色的色調變化。

太陽落山的色調變化

大氣的另一個重要成分是臭氧,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一種氧的形式。臭氧和我們呼吸的由兩個氧原子組成的氧氣不同,它在大氣中的含量非常少。每100萬個分子中只有三個臭氧分子,而且它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在大氣的最底層臭氧含量大概不到億分之一,它主要集中在距離地面10~50千米高度的稱為平流層的層次。在這一高度範圍內,氧分子因吸收太陽紫外輻射而分離成兩個氧原子。當單個氧原子和另一個氧分子相碰撞就會產生臭氧。這種情況發生的必要條件是,必須存在第三個中性氧分子作為催化劑使反應發生而本身不參加反應。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千米的高度範圍內是因為那裡存在一個決定性作用的平衡條件:來自太陽的紫外輻射足以產生單個氧原子和足夠的氣體分子以產生所需要的碰撞。臭氧可以吸收來自太陽具有潛在危險的紫外線(UV)輻射。如果臭氧沒有濾掉大量的紫外輻射,如果太陽的紫外線未受到衰減就達到地球表面,那麼我們行星的陸地上的絕大多數生命將不復存在。但是,現在臭氧問題愈來愈嚴峻,我將在下一篇文章進行介紹!

以上就是大氣中的成分的下篇,最後我想說的是:愛護環境真的很重要,地球真的不屬於人類專有,還有千千萬萬的生命依賴著地球而生存。

相關焦點

  • 大氣成分
    大氣成分指組成大氣的各種氣體和微粒。包括幹潔空氣,水蒸氣,塵埃。地球上的大氣,有氮、氧、氬等常定的氣體成分,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等含量大體上比較固定的氣體成分,也有水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臭氧等變化很大的氣體成分。其中還常懸浮有塵埃、煙粒、鹽粒、水滴、冰晶、花粉、孢子、細菌等固體和液體的氣溶膠粒子。
  • 月球正在生鏽,3種成分中2個都牽涉到地球,或影響全人類
    眾所周知,地球上沒有液態水,更沒有人類離不開的氧氣,這也是為什麼時至今日都只有美國太空人曾踏上過月球的土地。已經有超過50年的時間,人類都不曾再次踏上月球,主要原因是目前任何國家的航天實力都還沒有達到在月球上建立可長時間活動的基地,也有談不上如何將月球上的各種金屬資源利用起來了。你可能很難想像,我們隨時可見的月球正在生鏽,而其中兩個重要因素都牽涉到了地球,這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影響?
  • 月球正在生鏽,3種成分中2個都牽涉到地球,或影響全人類
    你可能很難想像,我們隨時可見的月球正在生鏽,而其中兩個重要因素都牽涉到了地球,這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影響?為什麼沒有氧氣和液態水的月球正在生鏽?這件事從頭說來是這麼回事:一開始,來自印度的航天研究組織通過軌道器的數據發現了月球上有赤鐵礦存在,後來,美國國家航天局又通過高光譜成像技術對月球表面覆蓋的礦物質進行成分分析。
  • 太陽外輻射影響土衛六的大氣成分
    東京,2月16日(記者陳超)-由日本東京大學的宮野信孝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阿爾瑪望遠鏡觀察土星的衛星土衛六的大氣,並探測到微量氣體釋放的無線電波。經過分析,首次發現這是太陽系外的輻射「銀河宇宙射線」對土衛六大氣成分的影響。
  • 地球大氣平衡對生命的影響特別重要
    一、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一>.組成: 大氣是由幹潔大氣、水汽及氣溶膠質粒子三部分組成的。1.幹潔空氣 :大氣中除去水汽和雜質的空氣稱為幹潔空氣。其組成成分最主要的是氮、氧、氬三種氣體,。表1-1 大氣的組成2.水汽:大氣中的水汽來源於海洋、湖泊、江河、沼澤、潮溼地面及植物表面的蒸發或蒸騰作用。3.固體雜質(氣溶膠粒子):固體雜質(或大氣氣溶膠粒子)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液體和固體粒子,包括水滴、冰晶、懸浮著的固體灰塵微粒、煙粒、微生物、植物的抱子花粉以及各種凝結核和帶電離子等。
  • 生命起源於哪裡?彗星上發現生命關鍵成分!或與地球生命形成有關
    一直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的答案,但是到目為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很難找得到。不過,隨著科學家不斷探索,似乎離這些問題的真相越來越近了。科學家發現彗星上存在一種與生命有關的關鍵成分,可能與地球生命起源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大氣中氣體成分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嗎?
    對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關注以及不同季節中氣候事件的增加,已經引起了關於季節對地球的影響的許多新問題。更具體地說,不同氣體的濃度是否隨季節而變化?大氣成分眾所周知,生命之所以能夠在這個星球上生存和繁榮,是因為我們的星球保持了穩定的大氣,這與我們的月亮和火星等天體鄰居不同。
  • 宇宙中生命存在所必需的8個關鍵成分
    通過研究人類、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如何在地球上生存和繁榮發展,科學家們確定了似乎對生命發展至關重要的8個關鍵成分。幾代人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搜尋我們的銀河系以尋找其他行星上的生命證據。 他們正在尋找一組特定的情況和化學物質,以便在正確的時、正確的位置融合在一起。
  • 金星發現生命跡象?地球大氣沒有的1種物質,為何是生命的標誌?
    尋找地外生命是一個既神秘又經久不衰的課題,人們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竭盡所能探索宇宙,只求為「我們孤獨嗎」這個終極問題找一個圓滿的答案。論文中提到的磷化氫是什麼?為什麼發現它等同於發現生命活動?地球上有這麼多生命,然而其實空氣中並沒有磷化氫。水的分子式是H2O,磷化氫的分子式是PH3,從分子式可以看出,磷化氫的化學結構像水一樣簡單。
  • 真菌為何對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它們是地球上生命的主要貢獻者
    在浩瀚的生命世界中,存在著一類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物,它們是真核生物中的低等類群。它們豐富多彩的生命形式由單細胞或者多細胞具分枝的絲狀體構成,有的微小到沒有顯微鏡便無法識別,它們就是真菌。當你讀到這些文字時,神奇的真菌世界正在改變生命存在的方式,就像它們在10億多年來所做的那樣。
  • 生命只在地球上彷徨?
    雖然人類利用現代科技在這個問題上花費了不少功夫,遺憾的是我們目前並沒有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發現生命,但即便如此,這始終是一個對人類這個物種具有著相當深遠意義的問題。何為生命?在中學生物課上就應該學過生命的定義:①可以吸收周圍環境中的養分,轉為能量進行生長②對周圍環境的刺激做出回應③能夠繁殖、進化這是對地球上生命的定義,然而這樣的定義即便不涉及外星生命,也並非完善,讓我們將視角擴大到恆星的範圍,一個簡單的例子——恆星的一生。
  • 幹潔大氣的主要成分
    這類成分在大氣中的含量隨時間與地點的變化很小,其體積比在90km以下的變化也很小。另一類是可變成分,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氨、碘等,其含量隨時間和地點都有顯著變化。可變成分在幹潔大氣中所佔比例不到大氣總體積的0.1%,但它們中的一部分對地氣系統輻射收支、氣候變化等的影響非常重要,還有一部分對人類健康和其他動植物有直接傷害。
  • 彗星上發現第六種缺失元素,難道地球早期生命成分源於外太空?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星球科普科學家在一顆彗星上終於發現了生命體中第六個缺失的元素,這就是被我們的細胞用來儲存和轉移能量的稀有元素磷。事實上,彗星是冰和塵埃的混合體,像小行星一樣,它也會圍繞太陽運行。
  • 金星真有生命?金星大氣中發現胺基酸
    這幾天金星的熱度一直很高,前兩天天文學家發現金星大氣中存在磷化氫,許多科學家推測金星大氣中存在生命。但畢竟只有這麼一個證據,很難完全使人信服,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其他的證據。最近,一組研究人員聲稱他們在金星的大氣中發現了一種胺基酸-甘氨酸。
  • 地球生物界發現的新物種,你認識幾個?每一個都造型獨特
    直到人類走進科技時代,有了科技的幫助,我們才能夠對生命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在不斷發現地球上的各種新物種。雖然人類現在是科技文明,有強大科技的輔助,但是對於地球生物的了解其實並不是很全面。而地球這個生命世界裡,其實包括三個生物圈,一個是陸地生物圈,一個是海洋生物圈,最後一個則是地下生物圈。
  •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大氣層是指包圍在地球周圍的大氣,其主要組成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包裹地球的大氣層厚度超過1000千米,從大氣層上界到宇宙空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是大氣密度不斷降低,大氣分子不斷減少的過程。並不是所有的行星都擁有大氣的,比如像水星那樣個頭太小的行星,就無法吸引大氣從而形成大氣層。
  •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的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其主要組成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包裹地球的大氣層厚度超過1000千米,從大氣層上界到宇宙空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是大氣密度不斷降低,大氣分子不斷減少的過程。並不是所有的行星都擁有大氣的,比如像水星那樣個頭太小的行星,就無法吸引大氣從而形成大氣層。大氣的垂直分層地球的體積和質量,促成了地球目前擁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一個厚度的大氣層,我們人類就是生活在大氣層的底部,大氣層之於人類,就相當於水之於魚類一樣的重要,不僅僅人類的呼吸需要依賴大氣層,可以說大氣層的存在影響到了人類的方方面面,關係重大。
  • 大氣的秘密-發現空氣成分
    ,就像地球的「外衣」一樣保護著地球。然而,直到18世紀,人類才開始對空氣的成分有了真正的認識。17 世紀中葉以前,人們對空氣和氣體的認識還是模糊的,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空氣主要由氧氣和氮氣組成,這兩種成分佔空氣總量的99%,而其餘的1%的成分為水蒸氣、二氧化碳及稀有氣體等。然而在當時,歐洲流行著一種存在嚴重錯誤的「燃素說」,認為物質在燃燒時,可燃的要素是一種氣態的物質,存在於一切可燃物質中。
  • 為什麼說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要依賴的一些步驟?
    這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要依賴的一些步驟,如果動物只能互相吞噬來取得食物。那麼動物界是不是不能存在下去的,這好比一個村子裡的人功能都指控。或許別人的衣服來生活一樣這樣做比一個人使勁拉著自己的皮帶,想把自己舉起來的做法強不了多少。吃了一匹斑馬的獅子和吃了一個牛的人同樣都是在消費者,植物界辛辛苦苦耗從很大而得到的珍貴的東西。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在循環的每一個階段都必然會損失點東西。
  • 木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正在變大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學家、行星科學家Sara Seager等人通過實驗發現,大腸桿菌和酵母菌能夠在氫含量為100%的大氣環境中生存、繁衍。這一結果展示了地球生命在極端環境中的頑強生命力,同時也提升了木星等氣體巨行星大氣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