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北師大版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試卷I:選擇題部分(50分)
一.單項選擇題(在下面的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答案,請將其選出並填入相應的表格中,每個2分,25個,共50分)
1. 下圖為好萊塢英雄史詩片《史前一萬年》的宣傳海報。該片2008年月登陸內地,將視線放到了人類的遠古時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時空,回到原始社會去體會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生活,那麼你應該到我國的哪個省或市?( )
A. 陝西 B. 北京 C. 雲南 D. 浙江
2.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 )
A. 能不能直立行走
B. 會不會使用工具
C. 會不會製造工具
D. 會不會使用火
3. 英語單詞「china」的意思是「瓷器」(當第一個字母大寫,即寫成「China」時,意思指的就是「中國」)。中國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鎮,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有個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燒制大量的彩陶,你還記得是哪個地方嗎( )
A. 雲南元謀
B. 陝西西安半坡
C. 北京周口店
D. 浙江餘姚河姆渡
4. 「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這段史料反映的是遠古時期哪位傳說人物的英雄事跡( )
A. 炎帝 B. 禹 C. 堯 D. 舜
5. 下圖為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片斷摘錄。圖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別是
A. 商朝、秦朝、三國
B. 秦朝、隋朝、唐朝
C. 商朝、秦朝、隋朝
D. 隋朝、宋朝、明朝
6. 西周分封制的內容包括 ( )
①「授民授疆土」
②受封諸侯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
③諸侯王的位置由民主選舉產生
④各諸侯國保持密切聯繫,共同抵禦「蠻」「夷」「戎」「狄」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齊桓公稱霸、晉文公稱霸、三家分晉、合縱連橫等歷史現象反映的時代特徵是( )
A. 社會變革與爭霸稱雄
B. 中國實現統一
C. 中國經濟大發展
D. 出現百家爭鳴局面
8. 某校七年級(1)班同學在學習「商鞅變法」時,排練了形象生動的歷史課本劇。下面是四位同學模擬發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實的一項是
A. 小華:軍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地
B. 小麗:努力種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 小紅:土地屬於私有,可以自由買賣
D. 小強:出身貴族的人,無論怎樣都會永遠保持爵位世襲
9. 《尚書》中記載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商人使用的文字主要是( )
A. 刻畫符號
B. 甲骨文
C. 金文
D. 小篆
10. 「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的主流,為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而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物是( )。
A. 黃帝 B. 夏啟 C. 秦始皇 D. 孝文帝
11. 《帝國的終結》是易中天迄今為止最為用力也最為看重的一部著作,該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國帝國制度形成和滅亡的原因。書中說「秦,雖死猶存,它亡得悲壯。」從政治上看,「雖死猶存」主要是指( )
A. 統一度量衡、貨幣
B. 焚書坑儒
C. 統一文字
D. 建立統一國家和中央集權制度
12. 秦始皇巡遊各地前要向各地頒發聖旨,讓各地作迎駕準備,聖旨上文字的書寫應該是
A. 金文 B. 甲骨文 C. 楷書 D. 小篆
13. 在漢武帝時,為防止官員為非作歹,監督和檢舉京師高官和皇親國戚的不法行為,採取的重大舉措是( )
A. 頒布推恩令 B. 設立司隸校尉 C. 獨尊儒術 D. 削弱封國
14. 如果你生活在秦朝時期,遇上了當時的一個官吏,你認為這位官吏說的哪些話是可信的
①我剛剛拜會了我縣的縣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體發布了一個告示
③朋友送給我一部《傷寒雜病論》
④我下個月送兒子去太學讀書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15. 近年來,在新疆陸續出土了許多漢代的絲織品,這主要反映出( )
A. 西漢開始出現絲織品
B. 新疆在漢代正式歸中央政權管轄
C. 絲綢之路的開通
D. 漢代新疆人主要穿絲綢衣服
16. 他是以大一統王朝使臣的身份開闢域外交通路線的第一人,經過他的探險,形成了絲綢之路,造福當時,澤及後人。這裡的「他」指的是( )。
A. 張騫 B. 玄奘 C. 馬可.波羅 D. 鑑真
17. 歐洲人能穿上中國絲綢製成的衣服最早應在( )
A. 秦朝 B. 漢朝 C. 唐朝 D. 明朝
18. 下圖示中的兵馬俑,代表了我國封建王朝時期高超的雕塑藝術水平。這個王朝是( )。
A. 秦朝 B. 漢朝 C. 隋朝 D. 唐朝
19. 東漢末年,大將關羽曾被毒箭所傷,當時能為他手術療傷的首選醫生是( )。
A. 張仲景 B. 華佗 C. 黃帝 D. 李時珍
20. 墨子周遊列國時帶了三大車竹簡,出行不便,後來導致這一現象發生根本變化的發明是( )
A. 絲織技術
B. 活字印刷術
C. 雕版印刷術
D. 造紙術
21. 下列對三國時期歷史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是歷史的倒退
B. 民族融合得到加強
C. 各國都重視發展生產
D. 分裂中孕育著統一
22. 下列人物中,對促進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貢獻的有( )。
①王昭君 ②諸葛亮 ③袁紹 ④孝文帝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3. 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者的根本著眼點是( )
A. 鉗制思想,摧殘文化 B. 加強文化專制
C. 區別對待古代文化 D. 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
24. 下列事件不可能被寫進《史記》裡的是( )
①秦趙長平之戰
②官渡之戰
③漢武帝派兵徵戰匈奴
④蔡倫改進造紙術
⑤北魏孝文帝改革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④
25. 中央電視臺有一則廣告詞:「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四川旅遊依然美麗。」廣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則被譽為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據此推斷,這兩處人文景觀分別最早形成於( )
A. 春秋、戰國 B. 春秋、秦朝 C. 戰國、西漢 D. 戰國、東漢
試卷Ⅱ:非選擇題部分(50分)
二、材料解析題(第26題6分,第27題20分,第28題14分,第29題10分 共50分)
26.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左傳》
材料二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遷到洛邑,以避開犬戎族的進攻。平王時期,周王室勢力已經衰弱,諸侯以強並弱,齊、楚、晉等開始強大起來,政權也由地方諸侯掌握。
請回答:
(1)據材料一記載,西周初年,周王實行了什麼制度來管理國家的?
(2)從材料二可以看出,當時諸侯已經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這與周初分諸侯的初衷背道而馳。那麼,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呢?
(3)歷史上把「齊、楚、晉等開始強大起來,政權也由地方諸侯掌握。」這一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齊、楚、晉出現的霸主分別是誰?)
(4)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間除了使用武力外,還積極展開政治和外交攻勢,當時主要有兩種相互對立的外交策略,它們分別是什麼?
27.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秦朝行政系統簡表
材料二: 主父偃說上曰:「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易為淫亂,……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不削而稍弱矣。」
-《資治通鑑》
材料三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
請回答:
(1)秦統一後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請結合所學將材料一補充完整。
① ; ② ;
(2)結合材料一圖示以及所學,秦統一後確立了誰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地方上秦朝採取了什麼制度?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在經濟上採取了什麼措施 ?(答出2點即可)
(3)材料二中的「上」「陛下」是誰?主父偃的建議是什麼?這一建議有何巧妙之處?
(4)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紹」,這是指哪次戰役? 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戰役後奠定的?請分別寫出魏蜀吳這三國的建立者。
28. 閱讀下列材料,然後回答問題。
材料一
「溫故而知新」「當仁不讓於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材料二
某中學初一(8)班新學期剛剛升學,班上屢次出現亂扔紙屑、破壞公物的現象。為此班委會召開緊急會議,但大家意見不統一而爭論了起來:
勞動委員:「一定要嚴厲懲罰,罰值日,實在不行一次罰5元。」
班長:「還是說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兩次,相信他們會改的。」
生活委員:「隨他們去吧,扔幾張廢紙而已,無所謂的事,根本不用管。」
材料三
現代史學家郭沫若說:「春秋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書籍被燒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
請回答:
(1)材料一是那一歷史人物的言論?他創立了什麼學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2)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3)材料二中勞動委員、班長和生活委員的話分別蘊含了戰國時期哪三家思想學派的觀點?請分別指出。
(4)材料三中「蓬蓬勃勃的那種精神」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上的什麼局面?
29.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在西北面,擊退了遊牧部落;為了防止他們捲土重來,還修築了世界聞名的長城。為了完成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仍要談起這一事實:有10O萬人為修築長城而死去,長城的每一塊石頭都值一條人命,老百姓都為築長城的事咒罵皇帝。
材料二西晉時,內遷的少數民族學會了漢族的農業生產技術(如下圖)
材料三禁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繼續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誰?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少數民族內遷的影響。
(3)材料三反映的是歷史上哪一次改革?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4)結合三則材料,概括我國從秦漢到南北朝時期民族關係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