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以計算為主。當然除了考驗大家的計算能力,同時還考大家的閱讀理解能力。因為除了純粹的計算題外,大多數題是有文字描述或圖形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如果當圖片和文字描述出現偏差的時候,請以文字描述為準。就好比到初中以後的幾何題一樣,有可能圖給的不標準,那還是得按題目中給的數據來。下面這道一年級的數學題就是個例子,家長都理解錯了。
雖然學的是8和9的認識,但是圖中畫了8個珠子,拔出一個當然要減去1個了,怎麼會越減越多呢?請不要想當然。
所以充分理解題目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做對題目的前提保障。我們看幾道讓不少人丟分的小學題目。不是說題目多難,而是在理解上容易出現偏差。
以一道五年級的數學題為例,全班57人,做錯的超過30人。一道五年級的數學題,全班57位同學,做錯的超過30人這道題,算式列正確了,計算方面大家都沒有任何問題。
那麼大家為什麼出錯率這麼高?原因在於題目中的「除」,可能平常大家看到的試卷上、課本上用得較多的表達方式是「除以」,想當然地以為這次試卷上的也是「除以」。再加上日常生活中有人也這麼說。比例6÷3=2,有些人可能會習慣性地讀成6除3等於2。這種讀法是不正確的,標準讀法是:6除以3等於2,或者3除6等於2。
上面圖中這題做錯的原因與前面那道如出一轍。
對於這題當時有網友說題出得有爭議,是咬文嚼字。其實這題是沒有爭議的,只是粗心造成的結果。
前幾天文章中的那道四年級的題目,這一道小學四年級的應用題,為何家長與老師的答案完全相反問120毫升糖漿夠不夠5歲兒童服用五天的問題。大家也是有不小的爭議。學生和家長認為夠,老師給的參考答案是不夠。
其實單純的說夠或不夠都能挑出毛病。有網友覺得這種題要分類討論,在小學四年級不大合適。
在眾多的評論中有位網友說,自己的孩子的作業中有一道題,也是讓他很困惑。題目是:比4多1/2的數是多少?
題目非常短。家長的第一反應是,4的二分之一是2,所以:4×(1+1/2)=6。結果第二天作業發下來了,答案是4.5。
老師解釋4.5的答案是這麼來的:4+1/2=4+0.5=4.5。也就是說在這裡把分數化成了小數。4是一個具體的數,後面的「多幾」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或分數,由於這題中的分數可以化成有限小數,所以得到上面的這個答案。
推薦一本數學科普讀物《萬物皆數》給大家,能讓大家受益匪淺,詳細內容大家自己領略。
這讓家長很是疑惑,1/2如果在一個單純的計算題中,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化成小數0.5。但放在應用題中可能更多的情況下表示的是某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比如說:一根長5米的繩子,用去了1/5與用去了1/5米是兩回事,前者表示的是整個長度的五分之一,表達的是份數,而後者表示的是0.2米,是一個具體的長度了。
回到上面這題,由於沒有單位,確實容易引起誤解。
在你的第一反應中:比4多1/2的數是多少呢?是6還是4.5?
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留下你的答案。
下圖是一道小學數學題,求下圖中所有角的和。
學生給的答案是將3個30度相加。結果是錯誤的。原因是在這個圖中遠不止3個角。
根據數基本角的方法,可得出圖中共有3+2+1=6(個)角。將這6個角的度數相加才是正確答案。